多首一頁 |
【白話文】 灰蒙蒙的雲霧夾帶着寒意天剛剛亮,宮殿四周開始呈現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隨着從邊塞上橫空而來的大雁,憑樓眺望忽聞笛聲引起無限鄉愁。
籬笆旁紫色豔麗的菊花欲開未開,十分靜謐,池沼裏蓮花花瓣已凋謝。
故鄉鱸魚正鮮美而我卻不歸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學楚囚?
【注釋】 一作秋望,一作秋夕
凄涼: 一作凄清
1、漢傢宮闕:實指唐朝宮殿。
2、雁橫塞:鴻雁從邊塞上橫空而來。
3、鱸魚正美:吳郡人張翰,晉時為齊王司馬冏的幕僚。秋風起,想起家乡的鱸魚、蒓菜,辭職而歸。實際上是預感到政治的混亂而自保。不久“八王之亂”,生靈塗炭。李白很欣賞他的行為,多次在詩中提到他。
4、南冠:楚冠。《左傳》:“晉侯觀於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 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後用南冠代表拘囚的人。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賞析】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凄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徵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註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裏、懷遠人?吹笛人喲,你衹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麯,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捲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鞏怕就是由於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豔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裏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衹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豔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顔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着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决心:家乡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趙慶培)
[題解]
這首詩是傷秋悲世之作,突出遊子懷鄉和凝神悲思。杜牧頗賞識“殘星幾點”、“長笛一聲”等句。
【資料來源】 549_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