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柳中庸 Liu Zhongyong  唐代  
徵人怨 A Trooper's Burden
秋怨
春思贈人 Spring thinking Donor
幽院早春 Quiet hospital (early)spring
寒食戲贈
聽箏 Listen Zheng
河陽橋送別
涼州麯二首
江行 River Bank
丁評事宅秋夜宴集
夜渡江(一作姚崇詩) Night crossing river 1 for Yao chong poem
揚子途中
多首一頁
七絶仄起首句押韻 A four-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narrow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征人怨
徵人怨
A Trooper's Burden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去年去駐金河今年來守玉門關,天天衹有馬鞭和大刀與我作伴。
陽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過萬裏黃河又繞過了黑山。

【注釋】 金河:現內蒙古自治區內,又名“黑河”。
玉關:指玉門關。
三春:指季春,即暮春。
青塚:漢代王昭君的墳墓,在內蒙古自治區。
黑山:在內蒙古自治區,又名殺虎山。

【賞析】   (一)
  這首詩意在寫徵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不能還鄉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續,地點轉換;二句寫天天戰爭不息,生活單調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隱生還無望(歸青塚);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二)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塚、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於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於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圍繞着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徵戰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關”,即肅玉門關。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綫。“馬策”,即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然而對於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對徵戍之事的一係列的聯想。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並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於滿懷怨情的徵人來說,這衹是說着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於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塚”是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塚。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嚮青塚而已。蕭殺如此,怎不令人凄絶?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嚮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裏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塚,這裏自然想起青塚附近的黑山,並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塚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裏,我們不僅看到徵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藴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着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着怨情。詩人抓住産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對“玉關”),又兩聯各自成對。後一聯的對仗尤其講究:數字對(“三”、“萬”)與顔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在一聯之中;顔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於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絶句,確是不多見的。
  (陳志明)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

【資料來源】 257_14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