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商隐 Li Shangyin  唐代   (813~858)
夜雨寄北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晚晴 Reaching
韓碑 THE HAN MONUMENT
蟬 A Cicada
風雨 Wind and Rain
落花 Falling Petals
涼思 Thoughts in the Cold
北青蘿 North Among Green Vines
錦瑟 The Inlaid Harp
無題 To One Unnamed
隋宮 The Palace of the Sui Emperor
無題·其一 To One Unnamed I
無題·其二 To One Unnamed II
籌筆驛 In the Camp of the Sketching Brush
無題·其三 To One Unnamed III
春雨 Spring Rain
無題·其四 To One Unnamed IV
無題·其五 To One Unnamed V
登樂遊原 The Leyou Tombs
寄令狐郎中 A Message to Secretary Linghu
為有 There Is Only One
隋宮 The Sui Palace
瑤池 The Jade Pool
嫦娥 To the Moon Goddess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北齊二首

李商隐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注釋】 萬幾: 一作萬機

【賞析】   這兩首詩是通過諷刺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淑妃這一荒淫亡國的史實,以藉古鑒今的。兩首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一、議論附麗於形象。既是詠史,便離不開議論。然而好的詩篇總是以具體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訓讀者。議論不脫離生動的形象,是這兩首詩共同的優點。
  
    第一首前兩句是以議論發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寵褒姒而亡國的故事,諷刺“無愁天子”高緯荒淫的生活。“荊棘”句引典照應國亡之意。晉時索靖有先識遠量,預見天下將亂,曾指着洛陽宮門的銅駝嘆道:“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這兩句意思一氣蟬聯,謂荒淫即亡國取敗的先兆。雖每句各用一典故,卻不見用事痕跡,全在於意脈不斷,可謂巧於用典。但如果衹此而已,仍屬老生常談。後兩句撇開議論而展示形象畫面。第三句描繪馮淑妃(“小憐”即其名)進禦之夕“花容自獻,玉體橫陳”(司馬相如),是一幅穢豔的春宮圖,與“一笑相傾”句映帶;第四句寫北齊亡國情景。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晉陽(今山西太原),嚮齊都鄴城進軍,高緯出逃被俘,北齊遂滅。此句又與“荊棘”映帶。兩句實際上具體形象地再現了前兩句的內容。淑妃進禦與周師攻陷晉陽,相隔尚有時日。“已報”兩字把兩件事扯到一時,是着眼於荒淫失政與亡國的必然聯繫,運用“超前誇張”的修辭格,更能發人深省。這便是議論附麗於形象,通過特殊表現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維的規律的。
  
    如果說第一首是議論與形象互用,那麽第二首的議論則完全融於形象,或者說議論見之於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詩經》中形容美女嫵媚表情。“巧笑”與“萬機”,一女與天下,輕重關係本來一目瞭然。說“巧笑”堪敵“萬機”,是運用反語來諷刺高緯的昏昧。“知”實為哪知,意味尤見辛辣。如說“一笑相傾國便亡”是熱駡,此句便是冷嘲,不議論的議論。高緯與淑妃尋歡作樂的方式之一是畋獵,在高緯眼中,換着出獵武裝的淑妃風姿尤為迷人,所以說“傾城最在著戎衣”。這句仍是反語,有潛臺詞在。古來許多巾幗英雄,其颯爽英姿,確乎給人很美的感覺。但淑妃身著戎衣的舉動,不是為天下,而是輕天下。高緯迷戀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態。他們逢場作戲,穿著戎衣而把強大的敵國忘記在九霄雲外。據《北齊書》載:周師取平陽(晉陽),帝獵於三堆,晉州告急。帝將返,淑妃更請殺一圍,從之。在自身即將成為敵軍獵獲物的情況下,仍不忘追歡逐樂,還要再獵一圍。三、四句就這樣以模擬口氣,將帝、妃死不覺悟的淫昏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儘管不著議論,但通過具體形象的描繪及反語的運用,即將議論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強烈。
  
    二、強烈的對比色彩。在形象畫面之間運用強烈對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對象的特點更強調突出,引人註目,從而獲得含蓄有力的表現效果,是這兩首詩的又一顯著特點。
  
    第一首三、四兩句把一個極豔極褻的鏡頭和一個極危急險惡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對比色彩強烈,産生了驚心動魄的效果。單從“小憐玉體橫陳”的畫面,也可見高緯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個關係危急存亡的“周歸入晉陽”的畫面組接,就難以産生那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驚險效果,就會顯得十分平庸,藝術說服力將大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則把“晉陽已陷”的時局,與“更請君王獵一圍”的荒唐行徑作對比。一面是十萬火急,形勢嚴峻;一面卻是視若無睹,圍獵興濃。兩種畫面對照出現,令旁觀者為之心寒,從而有力地表明當事者處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詩人巧於構思的具體表現之一。
  
    (周嘯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