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贺 Li He  唐代   (790~816)
將進酒 hadorwould urge sb. to drink (at a banquet)
李憑箜篌引 Li with Harp cited
殘絲麯
還自會稽歌並序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 Send out of town right to Qu Yang Jingzhi
示弟
竹 Bamboo
同瀋駙馬賦得禦溝水 s son-in-law Fu de A ditch which flows through the imperial garden water
始為奉禮憶昌𠔌山居 Feng Li Yi started the Chang-gu to live away from civilization
七夕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when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Maid meet in Heaven)
過華清宮 Guo Hua Qing
送瀋亞之歌並序
詠懷二首(其二) Sing of one's feelings 2 Second
追和柳惲 Recovery and Liu Yun
春坊正字劍子歌 life Square is Sword child song words
貴公子夜闌麯
雁門太守行 Yanmen Procurator Row
大堤麯 Levee Song
蜀國弦 Shu string
蘇小小墓 Su xiaoxiao grave
夢天 Dream Days
唐兒歌
緑章封事 Green Chapter Letters do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 Henan province prefectural examination under the former system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Dec Words and Music an intercalary month
多首一頁
古詩 ancient style poetry
雁門太守行

李贺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嚮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捲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竜為君死。

【賞析】   “雁門太守行”係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顔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衹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藉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嚮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地”,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衆,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衹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捲紅旗臨易水”,“半捲”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睏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竜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傢,特別善於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衹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絶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藉嚮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衹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絶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朱世英)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