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祖咏 Zu Yong  唐代   (699~746)
望薊門 Looking Toward an Inner Gate of the Great Wall
終南望餘雪 On Seeing the Snow-peak of Zhongnan
古意二首 Interest and charm of antique taste 2
渡淮河寄平一 Duhuai River Send quell rebellions
歸汝墳山莊留別盧象 return Ru grave Village give souvenir on parting Lu Xiang
夕次圃田店 Xiciputian Store
田傢即事
扈從禦宿池
贈苗發員外(一作李端詩)
答王維留宿 answer Wang wei stay
長樂驛留別盧象裴總
送劉高郵梲使入都 Send Liu Gaoyou Ruishirudou
宴吳王宅 King feast house
觀華嶽 to look at Hua Yue
泗上馮使君南樓作
蘇氏別業 Su Shi villa
汝墳別業
陸渾水亭
過鄭麯 Guo Zheng Qu
宿陳留李少府揆廳 Su CHEN Liu Li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Premier Office
題韓少府水亭 Question Korea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Shui Ting
題遠公經臺 Public by the Taiwan question is far
中峰居喜見苗發(一作李端詩) In peak Home pleased to see Miao fa 1 for Li duan poem
江南旅情
多首一頁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An eight-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calm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望蓟门
望蓟门
望薊門
Looking Toward an Inner Gate of the Great Wall

祖咏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鬍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一到燕臺眺望,我就暗暗吃驚;
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
江山積雪萬裏,籠罩冷冽寒光;
邊塞╄光映照,飄動高高旗旌。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
南渤海北雲山,拱衛着薊門城。
年時雖不象班超,投筆從戎;
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注釋】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邊:漢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後即泛指邊地。
3、危旌:高揚的旗幟。
4、投筆吏:漢班超傢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後終以功封定遠侯。
5、論功:指論功行封。
6、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嚮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心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纓:繩。

【賞析】   唐代的範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它主要的防禦對象是契丹。玄宗開元二年,即以並州長史薛訥為同紫薇黃門三品,將兵禦契丹;二十二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幹。這首詩的寫作時期,大約在這二十年之間,其時祖詠當係遊宦範陽。
  
    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這裏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範陽這一帶。“燕臺一去”猶說“一到燕臺”,四字倒裝,固然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遊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開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傢大將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迭。此句運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詩意:“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藉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現軍營中號令之嚴肅。但僅僅如此,還未足以體現這個“驚”字。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這笳鼓之聲,是在嚴鼕初曉之時發出的。鼕季本已甚寒,何況又下雪,何況又是多少天來的積雪,何況又不止一處兩處的雪,而是連綿千萬裏的雪;這些雪下得如此之廣,又積得如此之厚,不說它是怎樣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兩眼生花。“萬裏寒光生積雪”這一句就這樣分作四層,來托出一個“驚”字。這是往遠處望。至於嚮高處望,則見朦朧曙色中,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暗寫出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邊防地帶如此的形勢和氣氛,自然令詩人心靈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將“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處在條件如此艱苦。責任如此重大的情況下,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然,而況烽火燃處,緊與鬍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而且壯偉異常。這是嚮前方望。“沙場烽火連鬍月”是進攻的態勢。詩人又嚮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麽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象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於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詩人雖則早年並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嚮皇帝請發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着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湊泊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痕,於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此即駢文傢所謂“潛氣內轉”,亦即古文傢所謂“突接”,正是盛唐詩人的絶技。
  
    (瀋熙乾)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

【資料來源】 131_26


貢獻者: 戴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