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
周天遊 Zhou Tianyou(現代中國)方詩銘 Fang Shiming(現代中國)柯劭忞 Ke Shaomin(現代中國)
連橫 Lian Heng(現代中國)陳尚君 Chen Shangjun(現代中國)吳樹平 Wu Shuping(現代中國)
吳則虞 Wu Zeyu(現代中國)趙超 Zhao Chao(現代中國)張惠誠 Zhang Huicheng(現代中國)
火焰塔 Huo Yanta(現代中國)呂思勉 Lv Simian(現代中國)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現代中國)
錢穆 Qian Mu(現代中國)黃仁宇 Ray Huang(現代中國)舒敏 Shu Min(現代中國)
王覺溟 Wang Jiaoming(現代中國)梅毅 Mei Yi(現代中國)陳羨 Chen Xian(現代中國)
樊樹志 Fan Shuzhi(現代中國)何茲全 He Ciquan(現代中國)柏楊 Bai Yang(現代中國)
羅璽綱 Luo Xigang(現代中國)葛劍雄 Ge Jianxiong(現代中國)瀟水 Xiao Shui(現代中國)
嶽南 Yue Na(現代中國)魏昌 Wei Chang(現代中國)顧誠 Gu Cheng(現代中國)
文韜 Wen Tao(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周膺 Zhou Ying(現代中國)
劉江華 Liu Jianghua(現代中國)林洛 Lin Luo(現代中國)屈維英 Qu Weiying(現代中國)
茅十七 Mao Shiqi(現代中國)蔣勝男 Jiang Shengnan(現代中國)唐博 Tang Bo(現代中國)
孫傑 Sun Jie(現代中國)許志竜 Xu Zhilong(現代中國)嚮斯 Xiang Si(現代中國)
張鳴 Zhang Ming(現代中國)河邊 He Bian(現代中國)落榜生5 La Bangsheng(現代中國)
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趙柏田 Zhao Baitian(現代中國)陳舜臣 Chin Shunshin(現代中國)
倪政興 Ni Zhengxing(現代中國)王春瑜 Wang Chunyu(現代中國)吳晗 Wu Han(現代中國)
子金山 Zi Jinshan(現代中國)朱岩 Zhu Yan(現代中國)孫立群 Sun Liqun(現代中國)
趙焰 Zhao Yan(現代中國)牛貫傑 Niu Guanjie(現代中國)張研 Zhang Yan(現代中國)
郭燕紅 Guo Yangong(現代中國)二月河 Eryuehe(現代中國)閻崇年 Yan Chongnian(現代中國)
朱大可
現代中國  (1957年)
籍貫: 福建武平

閱讀朱大可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朱大可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著名文化學者、批評傢和隨筆作傢。生於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傢)。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悉尼科技大學博士。現為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教授,兼北京師範大學“媒體策劃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執著,使其在中國文化界産生廣泛影響,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和批評傢之一。
  2006年9月號的《鳳凰生活》雜志,推出“影響世界未來50華人榜”,“中國文化守望者”朱大可入選,與李敖、餘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朱大可崛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前衛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化研究與批評,在中國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批評傢之一。其代表性著作:《燃燒的迷津》、《聒噪的時代》、《逃亡者檔案》、《話語的閃電》、《守望者的文化月歷》、《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大型文化年鑒,目前已經三捲)等。前衛的思想、對社會弊端的激烈批評、獨特的話語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現狀的理性和
  北京·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著作
   朱大可代表性著作包括:《燃燒的迷津》、《聒噪的時代》、《話語的閃電》、《守望者的文化月歷》、《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大型文化年鑒)、《流氓的盛宴——當代中國的流氓敘事》等。
  ·1983年7月,朱大可從華東師大畢業,被分配至上海財經大學漢語教研室工作,講授“大學語文”課程。由於與所學專業和研究領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學時代的人文環境,他的心境轉嚮壓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懶,無所事事。”此間,除了一篇《電影係統論》,他幾乎中止了所有的寫作,蟄伏了近兩年之久。
  轉機出現在兩年後。1985年,朱大可受邀參加在廈大舉辦的全國文藝批評新方法研討會,“這改變了我的未來。”這次盛會幾乎雲集了中國當時最優秀和最走紅的人才。而朱大可則是“無名鼠輩”。回去後不久,他的第一篇詩歌評論《焦灼的一代和城市夢》問世,並於1986年發表在著名的前衛雜志《當代文藝思潮》上。
  “這篇文章完全背離了批評的一般準則,很幼稚,但有殺氣,充滿奇思怪想,與其說是在闡釋他人作品,不如說是在自我賣弄。”對於這篇當年引起文學界普遍關註的文章,朱大可自己並不以為然。
  1986年,他發表《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該文發表後,在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當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鐘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閃光處,除了作為理論的概括和勇氣,更重要的是他把電影作為文化現象,表現了對整個社會和文藝的責任感。”
  之後,憑藉一係列文學研究和批評文章,朱大可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並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鋒批評傢地位。“那時候我年輕氣盛啊,狂得要死。”他說,在很高規格的學術會上,也可以藐視與會者,自己隨性說一通,然後當場退會,“得罪了很多人,因為根本不顧別人的感受。”
  “這和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是獨生子,精神上極度渴望自由和獨立,打小就自己跟自己玩,孤獨慣了。”從小學到中學,他的成績單上,評語裏總有“驕傲自滿”這幾個字,“老師總希望我‘戒驕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與人爭論,他覺得“那個沒意義,浪費時間而已。”他說這個的時候,還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來的傲氣。
  朱大可今年50歲。“其實我40歲就知天命了。”他端起茶,嘬一口。“我是很有爭議的人,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他低頭又擡頭,“其實,爭議是最好的狀態。沒有爭議纔是不正常的。我為下個世紀寫作,因為歷史是最好的評判者。”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