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唐(
767年~
831年)
诗词: | 《新嫁娘 A Bride》 《送人 to see (or walk) someone home》 《主人故亭 Baas Therefore Pavilion》 《古从军 ancient attest》 《邯郸主人 Handan city baas》 《泛水曲 extensive Curve》 《江南杂体二首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Miscellaneous 2》 《远征归 Expedition go》 《思远人 consider people who become estranged》 《伤近者不见 Injury recently, vanish》 更多诗歌... |
阅读王建在诗海的作品!!!
|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唐代诗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此外,他还有一些作品,如《赛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写了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寄远曲》、《镜听词》等,表现了妇女对出门远行亲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卫词》等,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也有少数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叹老伤贫等消极情绪。
王建乐府诗,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各种形象或人物的自白来再现现实;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王建的五、七言近体,有一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因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但这些诗往往杂有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也缺乏明显特色。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多可诵之作。还写过《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
[元稹、白居易与新题乐府诗]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是朋友,年岁相仿,经历也大体相同,
曾任县丞、县尉等低级官职,后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他的诗风与张籍相似,
乐府诗也常针砭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如《水运行》写官府运粮船队“西江运船立红帜,
万棹千帆绕江水”,而农民却“去年六月无稻苗,已说水乡人饿死”;《当窗织》写贫
女辛勤纺织,“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急”,而到头还得先输官府,余下的又
得给婆婆,自己不能穿上新衣;《田家行》写农民种麦养蚕,都被官府拿走,心里痛苦
万分还得感到侥幸,因为可以免得卖牛抵租;《海人谣》则写道: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在这些尖锐地指责官府与朝廷盘剥百姓的诗歌中,表现了诗人的正义感与同情心。
王建也有以俗语民歌入诗的趋向,如《园果》:“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小儿
出户看,一半鸟啄破。”浑如儿歌;
《祝鹊》:“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我今庭中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
汝。”则有如口语;《古谣》:“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
一颠一倒池中麻。”
则完全是从民间谣谚中脱化而来。此外,像《神树词》、《田家留客》及绝句《江
陵道中》、《雨中寄东溪韦处士》,也都有民歌那种通脱流利、自然明快的风味。
王建的乐府诗与张籍相比,在语言的通俗平易和结构的流贯上都很相似,但张籍的
诗在节奏变换上显得要轻快圆转些,常常采取若干句换韵和视角叠变的方式使人读来富
有变化感,而王建的乐府诗则善于在平直朴素的叙述之后加上一两句看似平常的句子使
意蕴加深,在不动声色中突出主题。如《当窗织》写贫女织布辛苦,后面加上一句“当
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以织布贫女羡慕本身是沦于不幸的娼女,突出地呈
现了贫女痛苦的心境。
另外,王建还以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著名。这些诗写得小巧清丽,对宫中
奢华生活颇多渲染,有几篇较好的,能够给人以较深的感想,如下面一首:
教遍宫娥唱尽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
张籍、王建的诗歌在元稹、白居易之前就已表现了诗坛上不同于大历、贞元诗风的
又一新变化,后来他们又成为以元、白为代表的新诗潮的重要成员。张、王之不同于元、
白,在于他们没有提出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创作沿用乐府古题的也比较多,关涉现实政
治的尖锐性还不那么突出,因此所谓“新乐府”的特征尚未得到凸现。这一新诗潮要到
元稹、白居易创作出大量新题乐府诗,并提出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
文而作”(白居易《新乐府序》)的纲领时,才算真正形成。但也正是因为他们不以一
种鲜明的理论为指导,故其乐府创作的内容较为宽泛,而不仅仅是政治性的。元、白一
方面以鲜明的理论和关涉政治的尖锐性推进了新诗潮的高涨,而且以白居易而言,其创
作成就也显然高于张、王,但他们的诗受政治理念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了。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youth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