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Washing my hands to make the bridal soup,
I decide that not my mother-in-law
But my husband's young sister shall have the fiat taste.
【白話文】 新娘三朝下廚房,洗手親自作菜湯。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嘗一嘗。
【注釋】 1、未諳句:意思是還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賞析】 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有人認為此詩是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為新入仕途者的藉鑒亦未嘗不可。
[鑒賞]
“新媳婦難當”——在舊社會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象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於此類。這也是唐代社會封建禮教控製相對放鬆,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傢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但是,婆婆喜愛什麽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
“未諳姑食性,先遺小姑嘗。”這是多麽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先嘗嘗羹湯。為什麽要讓小姑先嘗,而不象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那樣問她的丈夫呢?朱詩云“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為深夜洞房裏衹有丈夫可問。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後,要想得到能夠代表婆婆的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所以,從“三日入廚”,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嘗”,不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體的環境、場所,一一緊緊相扣。瀋德潛評論說:“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讀這首詩,人們對新嫁娘的聰明和心計無疑是欣賞的,詩味也正在這裏。新嫁娘所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推理過程:一、前提:長期共同生活,會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撫養大的,食性當與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這樣一類推理過程,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和詩相結合。象有人在箋註此詩時所講的:“我們初入社會,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於老練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新嫁娘詞》所具有的典型意義,固然可以使人聯想到這些,但是要直接就寫這些入詩,則不免帶有庸俗氣。而在這首詩中,因為它和新嫁娘的靈機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將入於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聯繫在一起,纔顯得富有詩意和耐人尋味。
象這樣的詩,在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和把握有詩意的題材方面,似乎能夠給我們一些啓示。
(餘恕誠)
我行無返顧,祝子勿回頭。當須嚮前去,何用起離憂。
但恐無廣路,平地作山丘。令我車與馬,欲疾反停留。
蜀客多積貨,邊人易封侯。男兒戀家乡,歡樂為仇讎。
丁寧相勸勉,苦口幸無尤。對面無相成,不如豺虎儔。
彼遠不寄書,此寒莫寄裘。與君俱絶跡,兩念無因由。
酒食宴圃人,栽接望早成。經年使傢僮,遠道求異英。
郡中暫閑暇,繞樹引諸生。開泉浴山禽,為愛山中聲。
世間事難保,一日各徂徵。死生不相及,花落實方榮。
我來至此中,守吏非本名。重君昔為主,相與下馬行。
舊島日日摧,池水不復清。豈無後人賞,所貴手自營。
澆酒嚮所思,風起如有靈。此去不重來,重來傷我形。
槍城圍鼓角,氈帳依山𠔌。馬上懸壺漿,刀頭分頰肉。
來時高堂上,父母親結束。回面不見傢,風吹破衣服。
金瘡在肢節,相與拔箭鏃。聞道西涼州,傢傢婦女哭。
垆邊酒傢女,遺我緗綺被。合成雙鳳花,宛轉不相離。
縱令顔色改,勿遣合歡異。一念始為難,萬金誰足貴。
門前長安道,去者如流水。晨風群鳥翔,裴回別離此。
蓮深微路通,峰麯幽氣多。閱芳無留瞬,弄桂不停柯。
水上秋日鮮,西山碧峨峨。茲歡良可貴,誰復更來過。
復見離別處,蟲聲陰雨秋。
處處江草緑,行人發瀟湘。瀟湘回雁多,日夜思故鄉。
春夢不知數,空山蘭蕙芳。
行見日月疾,坐思道路長。但令不徵戍,暗鏡生重光。
歲久自有念,誰令長在邊。少年若不歸,蘭室如黃泉。
天涯尚寄信,此處不傳情。君能並照水,形影自分明。
帝居在蓬萊,肅肅鐘漏清。將軍領羽林,持戟巡宮城。
翠華皆宿陳,雪仗羅天兵。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
聖人竜火衣,寢殿開璇扃。竜樓橫紫煙,宮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
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
泰階備雅樂,九奏鸞鳳鳴。裴回慶雲中,竽磬寒錚錚。
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天明告四方,群後保太平。
念子無氣力,徒學事戎行。少年得生還,有同墮穹蒼。
自去報爾傢,再行上高堂。爾弟修廢櫪,爾母縫新裳。
恍恍恐不真,猶未苦承望。每日空出城,畏渴攜壺漿。
安得縮地經,忽使在我傍。亦知遠行勞,人悴馬玄黃。
慎莫多停留,苦我居者腸。
老僧雲中居,石門青重重。陰泉養成龜,古壁飛卻竜。
掃石禮新經,懸幡上高峰。日夕猿鳥合,覓食聽山鐘。
將火尋遠泉,煮茶傍寒鬆。晚隨收藥人,便宿南澗中。
晨起衝露行,濕花枝茸茸。歸依嚮禪師,願作香火翁。
西樓臨方塘,嘉木當華軒。鳧鷖滿中流,有酒復盈尊。
山東地無山,平視大海垠。高風涼氣來,灝景瀋清源。
青衿儼坐傍,禮容益敦敦。願為顔氏徒,歌詠夫子門。
所出薝蔔香,外國俗來求。毒蛇護其下,樵者不可偷。
古碑在雲巔,備載置寺由。魏傢移下來,後人始增修。
近與韋處士,愛此山之幽。各自具所須,竹籠盛茶甌。
牽馬過危棧,襞衣涉奔流。草開平路盡,林下大石稠。
過郭轉經峰,忽見東西樓。瀑布當寺門,迸落衣裳秋。
石苔鋪紫花,溪葉裁碧油。鬆根載殿高,飄颻仙山浮。
縣中賢大夫,一月前此遊。賽神賀得雨,豈暇多停留。
二十韻新詩,遠寄尋山儔。清泠玉澗泣,冷切石磬愁。
君名高難閑,餘身愚終休。相將長無因,從今生離憂。
文澗瀉潺潺,德峰來壘壘。兩京二十年,投食公卿間。
封章既不下,故舊多慚顔。賣馬市耕牛,卻歸湘浦山。
麥收蠶上簇,衣食應豐足。碧澗伴僧禪,秋山對雨宿。
且歡身體適,幸免纓組束。上宰鎮荊州,敬重同歲遊。
歡逢通世友,簡授畫戎籌。遲遲就公食,愴愴別野裘。
主人開宴席,禮數無形跡。醉笑或顛吟,發談皆損益。
臨甃理芳鮮,升堂引賓客。早歲慕嘉名,遠思今始平。
孔門忝同轍,潘館幸諸甥。自知再婚娶,豈望為親情。
欣欣還切切,又二千裏別。楚筆防寄書,蜀茶憂遠熱。
關山足重疊,會合何時節。莫嘆各從軍,且愁岐路分。
美人停玉指,離瑟不中聞。爭嚮巴山夜,猿聲滿碧雲。
離傢尚苦熱,衣服唯輕綌。時節忽復遷,秋風徹經脈。
人睡落塹轍,馬驚入蘆荻。慰遠時問程,驚昏忽搖策。
從軍豈雲樂,憂患常縈積。唯願在貧傢,團圓過朝夕。
日臨宮樹高,煙蓋沙草平。會當戎事息,聯影繞池行。
多時水馬出,盡日蜻蜓繞。朝早獨來看,冷星瀋碧曉。
濕樹浴鳥痕,破苔臥鹿跡。不緣塵駕觸,堪作商皓宅。
復令五彩姿,潔白歸天常。昔歲同講道,青襟在師傍。
出處兩相因,如彼衣與裳。行行成此歸,離我適鹹陽。
失意未還傢,馬蹄盡四方。訪餘詠新文,不倦道路長。
僮僕懷昔念,亦如還故鄉。相親惜晝夜,寢息不異床。
猶將在遠道,忽忽起思量。黃金未為罍,無以挹酒漿。
所念俱貧賤,安得相發揚。回車遠歸省,舊宅江南廂。
歸鄉非得意,但貴情義彰。五月天氣熱,波濤毒於湯。
慎勿多飲酒,藥膳願自強。
勿以聽者迷,故使宮徵錯。誰言三歲童,還能分善惡。
孜孜日求益,猶恐業未博。況我性頑蒙,復不勤修學。
有如朝暮食,暫虧憂隕獲。若使無六經,賢愚何所托。
去年與子別,誠言暫還鄉。如何棄我去,天路忽騰驤。
誰謂有雙目,識貌不識腸。豈知心內乖,著我薜蘿裳。
尋君嚮前事,不嘆今異翔。往往空室中,寤寐說珪璋。
十年居此溪,鬆桂日蒼蒼。自從無佳人,山中不輝光。
盡弃所留藥,亦焚舊草堂。還君誓已書,歸我學仙方。
既為參與辰,各願不相望。始終名利途,慎勿罹咎殃。
世路薄言行,學成棄其師。每懷一飯恩,不重勸勉詞。
斅學既不誠,朋友道日虧。遂作名利交,四海爭奔馳。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離。苟能成我身,甘與僮僕隨。
我言彼當信,彼道我無疑。針藥及病源,以石投深池。
終朝舉善道,敬愛當行之。縱令誤所見,亦貴本相規。
不求立名聲,所貴去瑕玼.各願貽子孫,永為後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