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韓愈 Han Yu(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
羅隱 Luo Yin(唐代)李世民 Li Shimin(唐代)徐堅 Xu Jian(唐代)
魏徵 Wei Zheng(唐代)歐陽詢 Ouyang Xun(唐代)李翺 Li Ao(唐代)
南卓 Na Zhuo(唐代)李冶 Li Ye(唐代)義淨 Yi Jing(唐代)
懷素 Huaisu(唐代)丘光庭 Qiu Guangting(唐代)司馬承禎 Sima Chengzhen(唐代)
徐靈府 Xu Lingfu(唐代)孫思邈 Sun Saimiao(唐代)鄭氏 Zheng Shi(唐代)
佚名 Yi Ming(唐代)唐玄奘 Tang Xuanzang(唐代)孔穎達 Kong Yingda(唐代)
李鼎祚 Li Dingzuo(唐代)賈公彥 Gu Gongyan(唐代)楊士勳 Yang Shixun(唐代)
李筌 Li Quan(唐代)般剌蜜帝 Banlamidi(唐代)實叉難陀 Shi Chanantuo(唐代)
釋道宣 Shi Daoxuan(唐代)釋道世 Shi Daoshi(唐代)釋智升 Shi Zhisheng(唐代)
惠能 Hui Neng(唐代)法海 Fa Hai(唐代)李荃 Li Quan(唐代)
王冰 Wang Bing(唐代)孫過庭 Sun Guoting(唐代)張懷瓘 Zhang Huaiguan(唐代)
段安節 Duan Anjie(唐代)朱景元 Zhu Jingyuan(唐代)王孝通 Wang Xiaotong(唐代)
楊筠鬆 Yang Junsong(唐代)趙蕤 Zhao Rui(唐代)來俊臣 Lai Junchen(唐代)
李翰 Li Han(唐代)李淳風 Li Chunfeng(唐代)袁天罡 Yuan Tiangang(唐代)
般若 Prajn^a(唐代)智儼 Zhi Yan(唐代)地婆訶羅 Divakara(唐代)
不空 Amoghavajra(唐代)利言 Li Yan(唐代)法月 Dharmacandra(唐代)
智慧輪 Zhi Huilun(唐代)法成 Wu FaCheng(唐代)菩提流志 Bodhiruci(唐代)
金剛智 Vajrabodhi(唐代)李綽 Li Chuo(唐代)陸德明 Lu Deming(唐代)
林慎思(唐代)李恕 Li Shu(唐代)郭京 Guo Jing(唐代)
白雲子
唐代  (647年735年)
姓: 司馬
名: 承禎
字: 子徽
網筆號: 道隱
籍貫: 河內溫縣
閱讀白雲子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白雲子,本名司馬承禎(Sima Chengzhen)(647~735),字子徽,法號道隱,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文學修養很深,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南嶽天台派,上清派的支派之一。唐代上清派以茅山為本山,至司馬承禎時又開天台山道派和衡山道派。司馬承禎(647―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天台白雲子和赤城居士,河內溫人,晉王後裔,曾師事潘師正,居嵩山,傳其符篆及闢𠔌導引服餌之術,後止於天台山傳法。武則天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以贊美之。睿宗時,又訪以陰陽術數之事。玄宗從其受法策,又為他在王屋山築觀。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貞一先生,並為御制碑文。司馬承禎居天台山,和當時的許多文人士大夫來往密切,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李白等為“仙宗十友”,擴大了茅山宗(上清派)在文士中的影響。他在道教理論上也多所建樹,主要著作有《坐忘論》、《天隱子》等十餘部。曾經度玄宗皇帝為道士,並是武後、睿宗、玄宗三代帝王師。據〈唐王屋山中岩臺先生碑碣〉等記載,司馬承禎在嵩山禮潘師正為師後,曾居天台山,傳有女道士謝自然等弟子;在南嶽時,又傳有薛季昌等弟子。此後,薛季昌傳田虛應,田傳馮惟良、陳寡言、徐靈府、劉元靜,馮惟良再傳應夷節、葉藏質,陳寡言再傳劉介,徐再傳左元澤,應夷節再傳杜光庭。以上除薛季昌、劉玄靜長居南嶽外,田虛應和馮惟良則先居南嶽,元和(806―820年)中同去天台,其餘如陳寡言、徐靈府及其以後諸人皆長住天台。

司馬承禎自少篤學好道。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贊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成為道士皇帝。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臺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予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羽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

思想
司馬承禎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傢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以老莊思想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論。他認為人的天賦中就有神仙的素質,衹要"遂我自然"、"修我虛氣",就能修道成仙。他將修仙的過程分為"五漸門",即齋戒(浴身潔心)、安處(深居靜室)、存想(收心復性)、坐忘(遺形忘我)、神解(萬法通神),稱"神仙之道,五歸一門"。將修道分為"七階次",即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此"五漸門"、"七階次",他認為又可以概括為"簡緣"、"無欲"、"靜,心"三戒。衹需勤修"三戒",就能達到"與道冥一,萬慮皆遺"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對北宋理學的"主靜去欲"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玄宗開元元年(713)來南嶽衡山,先是住九真觀附近白雲庵修煉,後來又在祝融峰頂建息庵,法從者甚衆。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贊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後至南嶽,結庵九真觀北。張九齡屢謁之。

開元九年(721),玄宗親派其弟承禕迎入宮,命校正《道德經》,深加禮待,呼為"道兄"。

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臺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句文,刻為石經。羽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詔以其南嶽舊居為降真觀,命弟子薛季昌主其觀。復命衡州鑄銅鐘一口賜觀中,重四千斤。他揉合儒傢《中庸》的正心誠意和佛傢的止觀禪定等學說於一爐,以老莊之學為根本,創造出一套道傢修真的理論和"五漸門"、"七階次"等一係列修真法則,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劍鑒圖》、《坐忘錄》、《天隱子》、《服氣精義論》、《采服鬆葉法》等近20種,收入《四庫全書·道藏》內。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