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表
法海
唐代  (?824年)

释家类 Buddhism class《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阅读法海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法海
  法海,得道高僧。一位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
  
  在电视剧(含小说)《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及影片《青蛇》中都有出现。影片中,法海为金山寺住持,拥有极其强大的法力,本着降妖除魔,拯救苍生行于世间。
  
  然而法海毕竟思想有所保守,以偏概全,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妖精都应该予以收服于佛进行修炼。这样他也将恩爱夫妻许仙与白娘子拆散。经过水漫金山一场大战,他终将白蛇(白素贞白娘子)收服并镇于金山寺下。多年以后,白素贞之子许世林以其孝心动天将其母救出,而法海也应汗颜而藏于蟹中,正如鲁迅在《论雷峰塔之倒掉》里所评:活该!
  
  法海法号的含义:天神君拿舍利给法海时曾经对他说:你必须牢牢记住,法者与公俱报也,海者地大物博也。所以你既已封号法海,今后就要以宽大雄伟的胸怀,去严格的执行法,以得正业。而千年之后,法海对许仙解释时,已经变成:法力无边,海裂山崩。
  
  法海的常备法器:袈裟、禅杖、盆钵、佛珠
  
  法海 - 史书中的法海之争
  
  明吴郡陈谦的《讷庵随笔》说:“余考法海,金陵人,见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丹徒县志摭余》记载:“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为裴头陀栖隐之地。然法海之名见于稗说,女孺皆知。丹徒县志及金山诸寺“方外”一门独佚其人。……又杨秉把《杂录》云’缪雪庄(谟)有《题法海禅师像传》。”但他们指的法海是中盛唐之交的金陵和尚,不是宰相裴休的儿子。
  
  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也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
  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中“法海”条目写道:“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因此,从上可知法海其人,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与裴头陀非同一人。而《金山寺》,《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均认定是金山寺的祖师的裴头陀,则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年轻时在庐山出家,后到金山寺。裴休当时写了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久应当种善根。”这些记载又引自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说:“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奇奏闻,赐名金山。”
  
  《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
  
  后来裴头陀和法海经民间艺人一捏合,合而为一了。就这样,裴头陀降服白蟒的传说转到了法海名下,白蛇传故事中选用法海代替了裴头陀。
  
  可是西湖边发生的爱情和镇江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本该井水犯不着河水,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镇江和杭州相距不远,都是江南的古城和风景区,两地的人们经常有来往,有人认为是民间艺人把金山的神话和西湖的白蛇故事联系起来,采用民间文学常用的捏合手段,组成了白蛇传的雏型。经过衍变加工而成。也有人说:“不可能出自民间,而是有文人力量的参入,譬如信奉儒家伦理的文学知识分子或者持自然主义信念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参入。”
  
  法海 - 历史上的真实法海
  
  在历史上法海确有其人,现普遍认为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裴休笃信佛教,对佛教颇有研究.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
  
  金山寺
  
  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
  
  白素贞和许仙,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白素贞是镇江守备之女,许仙在一家叫太和生药店当学徒.
  
  法海 - 法海的身世、功绩
  
  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裴休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为官廉洁,治理有方。他博学多才,书文俱佳。大家熟知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新唐书》、《旧唐书》均为他立有其传记。)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裴休笃信佛教,对佛教颇有研究.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折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
  
  法海凭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今天,镇江金山寺塔西面下侧仍有一个山洞,称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据说就是法海当年的苦修之处。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宋代诗人张商英称赞他是“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据说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扬州大明寺探亲顺访金山寺,进法海洞膜拜,见法海塑像,特别审视法海手掌,果然有断指一节,十分感动。
  
  法海 - 法海和白蛇的传说
  
  传说中的“白蛇” 一事,据说也有其事,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原来,法海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
  另一种说法更是于法海毫无关系,纯属张冠李戴。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云游至镇江八十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名叫灵坦,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家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打走一条白色巨蟒。
  
  后来,人们把这些毫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在一起,加以虚构,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明末冯梦龙编撰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白蛇传》,法海"恶僧"的形象开始著书流传。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对法海和尚进行了猛烈抨击,嘲笑他是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
  
  法海 - 法海和雷峰塔
  
  雷峰塔与白蛇故事
  
  是许仙还是许宣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记者近日在查阅有关雷峰塔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时,发现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之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
  
  据考,雷峰塔建造之时,尚无白蛇故事。吴越国降宋后,市井乡野的说书艺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这个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与现代的传说基本一致,唯独这许仙被改了名。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 25卷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最早较完备地记载白蛇传奇故事的版本之一。书中在介绍男主人公时说到:“话说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 ”,即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许仙。清代古吴墨浪子(生平事迹无考)辑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为凝练,但许宣许小乙的称呼依然没有变。
  
  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建国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从此许仙的大名盖过了“许宣”。不过,许仙之名确实较许宣有意思。而衍化中产生的这类变化,正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征。
  
  雷峰何以连金山
  
  在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为什么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不过,冯梦龙笔下的法海似乎还是个“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时代进步的缘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则完全是个坏事干绝的戏曲人物了。
  
  记者以为,将金山寺与雷峰塔挂上钩,不属偶然。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时期,寺内殿宇楼台依山而建,向为我国佛教禅宗名寺。法海也据说确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传说的“真实性”,这是司空见惯的。但还有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留意,历史上镇江与杭州的联系是相当频繁的。记者曾经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同仁包、华两君游历金山寺,当时录下一幅对联:“适从云水窟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更向海天深处,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联的大意是说,刚从四川云雾迷漫的峡谷中飞渡而来,袖管上沾的巫峡雨水还没有干透,又要向海天深处的浙江杭州赶去了,行色匆匆,小舟还得趁早去赶浙江潮。对联中的“海天深处”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处镇江的古人为什么独将杭州写上去呢?据了解,宋明时,长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镇江为中转点、歇脚站。而当时以丝茶闻名的杭州已经盛极一时,各路商人争着要来。行商们本来就是民间说书艺人“兜售”的对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进说书的内容里,想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法海 - 蟹壳内的“法海”
  
  民间传说,法海因管闲事,拆散白蛇娘娘幸福的一家,后激怒天帝,天帝意欲惩罚,走投无路的法海只好躲到螃贝里。螃蟹的体内和贝类一样也存在类似珠状物的沉积物,形似圆润珍珠,看起来像和尚的头;或者有时呈不规则状,可能形成和尚打坐的三脚锥形状。很自然的,人们就认为那些珠状沉积物就是法海的化身了。
  
  法海 - 法海的“功夫”
  
  电视剧中的法海:佛法精湛,将少林72绝技中狮子吼功与伏魔杖法练得炉火纯青,更身负佛门至宝:金钵。
  依靠金钵的非凡佛力收服白素贞。
  可惜,凭借其本身功夫(自身法术武功)不敌白素贞,恐怕只能略胜小青。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