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惠能 Hui Neng   中國 China   唐代   (638年713年), 法海 Fa Hai   中國 China   唐代   (?824年)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中國佛教禪宗典籍。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捲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版本大致可分五種。①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捲,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捲”。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②惠昕本(興聖寺本)。書前有惠昕序,係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捲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③高麗傳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疑即德異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萬歷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異《略序》,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統本及曹溪原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④流通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簡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題下有“賜紫當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處本(1929年刻)等。⑤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題下有“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𠔌禪寺住持淨戒重校”。不分品、捲。萬歷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本與此同一體例,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人真程同校”。
  內容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啓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衆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其誘導禪者修禪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無相為體,即“ 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係縛。又主張頓悟說,認為“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同時也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纍劫,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壇經》還發揮唯心淨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 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傢亦得,不由在寺。在傢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壇經》的思想對禪宗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中國佛教教著作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研究概況千餘年來,《壇經》被公認為惠能所說、法海所記。20世紀初,於敦煌文獻中發現了惠能的《壇經》及其弟子神會的語錄,《壇經》研究有新的發展。1930年以來,鬍適據敦煌文獻,先後發表《菏澤大師神會傳》、《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認為《壇經》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會。1935年日本宇井伯壽著《第二禪宗史研究》,不同意鬍適之說。1964年日本關口真大撰《禪宗思想史》,認為《壇經》代表了社會的思想。 1967年日本柳田聖山作《初期禪宗史書之研究》,更認為《壇經》中“無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說”等,是牛頭宗六祖慧忠所說,鶴林法海所記,神會晚年把經引入自宗,由門下完成。1971年在臺灣的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及《神會與壇經》,反駁了鬍適的主張。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註釋有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以及港臺學人的一些著作。 淨慧
自序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衆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二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
  「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雲:「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
  惠能曰:「惠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餘日,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嚮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衹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設作偈頌,枉用心力。」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嚮廊下書着,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嚮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嚮南廊壁問,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水。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會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衹到門外,未入門內。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凡,萬法無滯,一其勿一其,萬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
  「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獦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嚮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衆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佈將來,無令斷絶。聽吾偈曰:
  「有情水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啓曰:「嚮甚處去?」
  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三更,領得衣鉢,五祖送至九江驛,祖令上船,惠能隨即把櫓。
  祖雲:「合是吾渡汝。」
  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纔,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衹合嚮性自度。」
  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嚮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鉢。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燥,極意參尋,為衆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鉢,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嚮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衆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鉢,出示大衆。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盤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藴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其金。」
  於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纍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衹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衹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靜坐,即着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着,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瞭瞭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絶;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着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藴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着。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竜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竜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嚮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用即[偏]一切處,亦不着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絶,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嚮頌,各須頌取,在傢出傢,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為傳見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衹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纍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係統難字[偏]原作[彳扁]****
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惠能 Hui Neng   中國 China   唐代   (638年713年), 法海 Fa Hai   中國 China   唐代   (?8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