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表
王维 Wang Wei
唐代  唐(701年761年)

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终南山 Mount Zhongnan》   《送友 Seeing Off a Friend》   《竹里馆 Lodge Among the Bamboos》   《鹿柴 Deer-park Hermitage》   《鸟鸣涧 Bird Stream》   《送别 AT PARTING》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TO QIWU QIAN BOUND HOME AFTER FAILING IN AN EXAMINATION》   《青溪 A GREEN STREAM》   《渭川田家 A FARM-HOUSE ON THE WEI RIVER》   更多诗歌...

阅读王维 Wang Wei在诗海的作品!!!
王维
王维
  (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
  王维不仅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造诣,被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孟浩然王维]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
  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精通音乐,早年曾为大乐丞;书
  法上他兼长草、隶各体;绘画才能尤为特出,他曾自负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偶然作》其六),而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宗画派之祖。他的文学创作就是建筑在这
  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之上的,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变化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
  形势有重要关系。在前期,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
  情的诗篇。他在《不遇咏》里自述其志云:“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
  《少年行》其一、其二中,对少年意气进行了热烈的礼赞: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即使是《老将行》里的主人公,也是老当益壮的英雄,一旦边境有事,“犹堪一战
  立功勋”。他还反复表述了布衣寒士在政治上的要求,如《夷门歌》热情赞颂了战国信
  陵君礼贤下士的作风,和侯赢、朱亥乐为知己者用、不惜以身命相酬的慷慨意气;而
  《西施咏》、《洛阳女儿行》则以比兴托意的手法,抒写了寒士失志的不平。开元末年,
  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这一人事更迭潜伏着政治的危机。作为诗人的
  王维对此是敏感的,他于是转而以半仕半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逋逃薮,对佛
  教禅寂之说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因此,王维后期的诗歌并未朝“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
  场”(《济上四贤咏》)的豪荡方向发展,而多吟咏寄情山水间,“已闻能狎鸟”(同
  上)的情趣,和社会政治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即使如此,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代具有浪漫
  气质的总体文化氛围仍有相一致之处。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
  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
  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王维被迫任伪职,后又因此受到朝廷的处分,乃心灰意冷,专
  以焚香禅诵为事,诗歌创作也告衰微。
    诗歌到盛唐已经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
  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
  律如《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
  《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的名篇;
    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
  《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神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
  (《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如《同崔傅答贤
  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极具跳宕飞跃的力量,洋溢着
  一往无前的青春气息。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七
  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其实,王维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
  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
  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维对各种不同的题材的驾驭和把握亦复如此。他现存的边塞诗有三十余首,艺术
  处理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概括力,如《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在险急的军情后面略一点景便戛然而止,把酷烈的酣战场面一并隐去,全部付诸读
  者的想象。全诗以歌谣式的明快节奏起头,收煞处截断众流。突兀的起结造成了饱满的
  张力,用语寥寥而效果强烈。又如《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
  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
  落尽海西头。
    诗中用“关”、“月”、“笛”这些边塞的典型物色,巧妙地绾合少年的壮怀和老
  将的悲哀,从历史的深度上写出一代代志士不断重蹈壮志难酬的遭遇,立意精警而意味
  深长。王维写相思别情的诗也很出色,他善于用民间歌谣的素朴语言和自然音调,表现
  出单纯而又隽永的韵味,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
    明朗活泼如日常生活的语言,却又那么新鲜、浑厚,传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情
  思,因此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田园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惊人才华,
  甚至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
  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渊明、孟浩然的写景诗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
  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
  例如著名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首二句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
    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五、六句是居高临下的俯视;末
  两句又下到林壑之间,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
  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
  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
  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梦溪笔谈》)
    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
  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前者以
  “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
  与纵向的配合。他还善于敷彩。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
  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王维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瀑布杉松常带雨,
  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前人说王维诗“在
  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典丽靓深”(元范梈《木天禁语》)等等,
  都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
    当然,诗与画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它既不能取代画,也不应该停留在视觉形象的描
  绘上。王维的诗描绘景物,不仅有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之长,而且善于表达微妙的心理
  感觉,传达绘画所不可能达到的特殊效果,如下面两首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细雨中的碧苔和湿润的青山,在诗人的幻觉中翠色欲滴,仿佛荡漾开来,弥漫为一
  派绿的氛围。这种空际着笔,若有若无的写法,尤其具有神韵,是唯知巧构形似的诗人
  所远不能及的。他的《汉江临眺》则是在另一种角度上驰骋想象之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二句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颔联又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
  度扩展至无限,由实景化入虚白;颈联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
  渺潏荡。如此空阔广大的境界,如此撼人耳目的动感和气势,是充分发挥诗歌艺术之特
  长,使虚实相生、“目击”和“神游”相融才能创造出的境界。
    王维似乎常常凝神关注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
  感悟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由此写出的诗篇,虽并不用说理的文字,却令
  人感到其中蕴涵着哲理,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作品。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是从静态着手的,花落、月出、鸟鸣是从动态着手的,一
  个“惊”字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些似乎是虚幻的声音和光影浮动着,山林因此而显得更幽静沉寂,但它却是有生
  命的。还有前面举出的《辛夷坞》,也有类似特点。
    以上所涉及的例子,多为山水诗。王维的田园诗篇,以《渭川田家》最为有名: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用笔清淡自然,景物和人物笼罩在一片和谐、亲切的气氛中,引人神往。诗
  歌风格很近于陶渊明,但细读下来,却比陶诗来得精致。
    山水田园诗在王维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著的提高。他的诗,既有精细的刻划,
  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了枯
  淡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于艺术创作性。他的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当时和王、孟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綦毋潜、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人。他
  们生活在盛唐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理想追求,如“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望蓟门》),“邀以青松色,同之白华洁。永愿登龙门,相将持此节”(储光
  羲《酬李处士山中见赠》)等。不过隐逸生活是他们吟咏的中心。他们的诗歌多写山林、
  寺观,表现幽寂之景和方外之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裴迪《崔九欲往南山
  马上号与别》)的向往,使他们对自然的美时有清新的感受,而“疏钟清月殿,幽梵
  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的禅院道观,又赋予他们的诗歌以幽冷的氛围。
    裴迪早年与王维、崔兴宗隐居终南,以诗唱和,今存诗中有《辋川诗》二十首,如: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华子冈》)
    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白石滩》)
    祖咏有《终南望余雪》诗,相传本是应试之作,五言八句方能完卷,祖咏赋四句即
  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
    (《唐诗纪事》)可见其对意兴的重视。诗曰: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储光羲曾写有《田家杂兴》八首,其宗旨是表现隐逸生活的乐趣,但不如《钓鱼湾》
  这样的小品亲切可喜: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常建、綦毋潜则好以光和影写幽深空寂的景象和感觉,如常建的“松际露微月,清
  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王昌龄隐居》),“山光悦鸟性,潭影空
  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綦毋潜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
  山顶禅院》)等。常建的诗被称为“清而僻”(《诗薮》),他有些写景诗深僻幽寒,
  下开孟郊、贾岛一路,如“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蛬”(《第三峰》)、“寒虫临砌急,
  清吹袅灯频”(《听琴秋夜赠寇尊师》)等,而《昭君墓》、《王将军墓》、《古意》、
  《张公子行》等诗,其触目惊心的意象组合则又开了李贺的先声。殷璠《河岳英灵集》
  说他“初发通庄,却寻野径”,在当时的诗坛上可称别调。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youth扫校)


  Wáng Wéi (Traditional Chinese: 王維) (701 - 761), sometimes titled the Poet Buddha, was a Tang Dynasty Chinese poet, musician, painter and statesman.
  From a high family, he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721 and had a successful civil service career, rising to become Chancellor in 758. During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he avoided actively serving the insurgents during the capital's occupation by pretending to be deaf.
  He spent ten years studying with Chán master Daoguang. After his wife's death in 730, he did not remarry and established a monastery on part of his estate.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quatrains depicting quiet scenes of water and mist, with few details and little human presence. The Indiana Companion comments that he affirms the world's beauty, while questioning its ultimate reality. It also draw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ceptive simplicity of his works and the Chan path to enlightenment, which is built on careful preparation but is achieved without conscious effort.
  None of his original paintings survive, but copies of works attributed to him are also landscapes with similar qualities. He influenced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Southern school of Chinese landscape art, which was characterised by strong brushstrokes contrasted with light ink washes.
  <img src="http://www.artgreat.org/03lm/map/6935.jpg" alt="王维" align='left' valign='bottom' border='0' />Wang Wei's most famous poetry, such as the poem "Deer Park," form a group titled Wang River Collection. They record a poet's journey, ostensibly that of Wang Wei and his close friend, Pei Di. They are far more universal than a simple journey and hav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poets since, including recent adaptations such as Pain Not Bread's Introduc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o Wang Wei (ISBN 1-894078-09-8), Barry Gifford's Replies to Wang Wei (ISBN 0-88739-441-8) and Gary Blankenship's A River Transformed (ISBN 1-4116-6227-X).
  Eliot Weinberger and Octavio Paz's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ISBN 0-918825-14-8) is an essay concerning more than 19 translations of Wang Wei's "Deer Park."
  One of Wang Wei's poems, called Weicheng Qu or "Song of the City of Wei"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famous music melody, Yangguan Sandie or "Three Refrains on the Yang Pass". The most famous version of this melody is that of the guqin, which Wang Wei probably played.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