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Wang Wei
時年十七
石榴花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白話文】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注釋】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紮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賞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麯折有緻。“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鑒賞]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傢,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乡的親人而作。王維傢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傢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乡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綫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衹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麯折有緻,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麯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着力。

(劉學鍇)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珠。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白話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
各山間山𠔌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傢去投宿,
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劉建勳)

【注釋】 1、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賞析】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傢。"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鑒賞]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傢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傢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衹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衹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嚮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嚮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衹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鬆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纔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纔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阔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衹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緻,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薑齋詩話》捲二)瀋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捲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嚮,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霍鬆林)

送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緑,王孫歸不歸?


  We finally parted in the dale. As I saw
  The sun settle down, I closed my wattle door.
  The grass greens in spring every year, but alack!
  My friend, can I expect to see you back?

【注釋】 一作山中送別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麽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衹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緑,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緑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嚮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纔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緑,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陳邦炎)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竹里馆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I sit alone by the serene bamboos,
  Strumming my zither and whistling.
  No one knows I'm in the deep woods,
  Only the moon comes watching.
  
  
  2) Bamboo Adobe
  By Wang Wei
  Translated by Liu Wu-chi
  
  I sit along in the dark bamboo grove,
  Playing the zither and whistling long.
  In this deep wood no one would know -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3) Hut in the Bamboos
  
  Sitting alone, in the hush of the bamboo;
  I thrum my zither, and whistle lingering notes.
  In the secrecy of the wood, no one can hear;
  Only the clear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4) In a Retreat Among Bamboos
  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Leaning alone in the close bamboos,
  I am playing my lute and humming a song
  Too softly for anyone to hear –
  Except my comrade, the bright moon.

【白話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裏,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裏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注釋】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賞析】 竹裏館是輞川別墅中另一景,因居於茂密的竹林中而得名。此詩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意境見美。
詩中寫景物,衹用了三個詞:“幽篁”,“深林”,“明月”。幽,深也。篁是竹林的意思,屈原《九歌-山鬼》中便有“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的句子。幽篁和深林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即茂密的竹林。明月則是人人慣用的詞語。詩中寫人物活動,也是用了三個詞:“獨坐”,“彈琴”,“長嘯”。嘯指撮口發出悠長而清越之聲,乃魏晉以來所謂名士的一種表示灑脫清高的行為,類似今日的吹口哨。詩中的用字造句很平淡,似是隨意寫出了眼前的景物和人物活動,沒有仔細去刻寫或塗飾,但四句合起來,卻帶出了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又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此詩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的心境與所寫景物的內在性質相一致。詩人在取材,編排上並非信筆所之。詩中寫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取其與所要顯示的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寫情懷,選擇了彈琴和長嘯,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種寫意怡寧的心境表裡如一。詩人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境界自出。而這種意境恰恰又與本詩自然平淡的語言風格相輔相成。
本詩的結構很精緻。首句有“獨坐”,三句便有“人不知”;首句有“幽篁”,三句便有“深林”,首尾呼應。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是用音響托出靜境。末句寫“明月來相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鑒賞]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衹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裏,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麽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衹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藴含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絶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裏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裏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淨的心境互為表裏。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醖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陳邦炎)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藴含着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劉建勳)

鹿柴

鹿柴
鹿柴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
  And yet I think I hear a voice,
  Where sunlight, entering a grove,
  Shines back to me from the green moss.

【白話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衹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黃的微光。

【注釋】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一作返景,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賞析】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絶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絶人跡,接着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𠔌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鑒賞]
這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絶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裏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淨;“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藴具體化了。

  如果衹讀第一句,也許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後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儘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衹是偶而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𠔌傳音,愈見空𠔌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纔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着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綫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餘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麽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象是在絶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於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着安恬的氣息,藴含着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不免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儘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傢兼音樂傢。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註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傢、音樂傢對色彩、聲音的敏感,纔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劉學鍇)

鸟鸣涧
鸟鸣涧
鸟鸣涧
  人間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送别

送别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I dismount from my horse and I offer you wine,
  And I ask you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
  And you answer: "I am discontent
  And would rest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So give me leave and ask me no questions.
  White clouds pass there without end."

【注釋】 ①飲君酒:勸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裏。
③歸臥:隱居。
④南山陲:終南山邊。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衹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衹有山中的白雲纔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吳小林)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維 Wang Wei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In a happy reign there should be no hermits;
  The wise and able should consult together....
  So you, a man of the eastern mountains,
  Gave up your life of picking herbs
  And came all the way to the Gate of Gold --
  But you found your devotion unavailing.
  ...To spend the Day of No Fire on one of the southern rivers,
  You have mended your spring clothes here in these northern cities.
  I pour you the farewell wine as you set out from the capital --
  Soon I shall be left behind here by my bosomfriend.
  In your sail-boat of sweet cinnamon-wood
  You will float again toward your own thatch door,
  Led along by distant trees
  To a sunset shining on a far-away town.
  ...What though your purpose happened to fail,
  Doubt not that some of us can hear high music.

【白話文】 政治清明時代絶無隱者存在,
為朝政服務有纔者紛紛出來。
連你這個象謝安的山林隱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
你應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
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你正經過江淮,
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
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酒餞別,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
你行將駕駛着小船南下歸去,
不幾天就可把自傢柴門扣開。
遠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
夕陽餘輝映得孤城豔麗多彩。
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
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釋】 1、東山客:指東晉謝寧,曾隱居東山。
2、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齊采薇西山。
3、遠:這裏指不能入金馬門。
4、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

【賞析】 這是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
落第還鄉之人,心情自然懊喪。作為摯友,多方給予慰籍,使其覺得知音有人是極為重要的。全詩着意在這個主旨上加以烘染,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勵。寫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勵摯敬,吟來令人振奮。

青溪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I have sailed the River of Yellow Flowers,
  Borne by the channel of a green stream,
  Rounding ten thousand turns through the mountains
  On a journey of less than thirty miles....
  Rapids hum over heaped rocks;
  But where light grows dim in the thick pines,
  The surface of an inlet sways with nut-horns
  And weeds are lush along the banks.
  ...Down in my heart I have always been as pure
  As this limpid water is....
  Oh, to remain on a broad flat rock
  And to cast a fishing-line forever!

【注釋】 ①青溪:在今陝西沔縣之東。
②言:發語詞,無義。黃花川:在今陝西鳳翔縣東北。
③趣途:趣同“趨”,指走過的路途。
④聲:溪水聲。色:山色。
⑤漾漾:水波動蕩。菱荇:泛指水草。“漾漾”二句描寫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動,蘆葦的倒影映照於清澈的流水。
⑥素:一嚮,嚮來。澹:恬靜。
⑦盤石:又大又平的石頭。將已矣:將以此終其身。

【賞析】 這是一首寫於歸隱之後的山水詩。詩的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美的畫面,溪流隨山勢蜿蜓,在亂石中奔騰咆哮,在鬆林裏靜靜流淌,水面微波蕩漾,各種水生植物隨波浮動,溪邊的巨石上,垂釣老翁消閑自在。詩句自然清淡,繪聲繪色,靜中有動,托物寄情,韻味無窮。

[鑒賞]
  詩題一曰《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寫了一條不甚知名的溪水,卻很難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色。

  看來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遊歷。這一段路程雖長不及百裏,但溪水隨着山勢盤麯蛇行,千回萬轉,頗為蜿蜓多姿。王維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麯四五十裏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也說那裏的山路“危徑幾萬轉”,可與此詩的“隨山將萬轉”對看。

  詩開頭四句對青溪作總的介紹後,接着采用“移步換形”的寫法,順流而下,描繪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畫面。你看,當它在山間亂石中穿過時,水勢湍急,潺潺的溪流聲忽然變成了一片喧嘩。“喧”字造成了強烈的聲感,給人以如聞其聲的感受。當它流經鬆林中的平地時,這同一條青溪卻又顯得那麽嫻靜、安謐,幾乎沒有一點聲息。澄碧的溪水與兩岸郁郁葱葱的鬆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調特別幽美、和諧。這一聯中一動一靜,以動襯靜,聲色相通,極富於意境美。再看,當青溪緩緩流出鬆林,進入開闊地帶後,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葉、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蔥緑,水流過處,微波蕩漾,搖曳生姿;再嚮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鏡般的清澈碧透,岸邊淺水中的蘆花、葦葉,倒映如畫,天然生色。這一聯,“漾漾”繪水動貌,“澄澄”狀水靜貌,也是一動一靜,極為傳神。詩人筆下的青溪,既喧鬧,又沉靜,既活潑,又安詳,既幽深,又素淨,從不斷的流動變化中,表現出了鮮明個性和盎然生意。讀後令人油然而生愛悅之情。

  其實,青溪並沒有什麽奇景,它那素淡的景緻,為什麽在詩人的眼中、筆下,會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誠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王維也正是從青溪素淡的天然景緻中,發現了與他那恬淡的心境、閑逸的情趣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詩人正是有意藉青溪來為自己寫照,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素願,心境、物境在這裏已融合為一了。最後,詩人暗用了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隱居青溪來作為自己的歸宿了。這固然說明詩人對青溪的喜愛,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後自甘淡泊的心情。這一點,寫來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這首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均不刻意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平淡而有思緻。前人評“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是最恰當不過的。

  (劉德重)

渭川田傢
王維 Wang Wei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In the slant of the sun on the country-side,
  Cattle and sheep trail home along the lane;
  And a rugged old man in a thatch door
  Leans on a staff and thinks of his son, the herdboy.
  There are whirring pheasants? full wheat-ears,
  Silk-worms asleep, pared mulberry-leaves.
  And the farmers, returning with hoes on their shoulders,
  Hail one another familiarly.
  ...No wonder I long for the simple life
  And am sighing the old song, Oh, to go Back Again!

【注釋】 ①渭川:即渭水。源於甘肅鳥鼠山,經陝西,流入黃河。
②墟落:村莊。窮巷:深巷。荊扉:柴門。
③雉雊(zhì gòu):野雞鳴叫。秀:麥子吐華曰“秀”。
④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鬍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賞析】 這是王維晚年所寫的田園詩。詩描寫的是初夏傍晚農村一些常見景色:夕陽西下、牛羊回歸、老人倚杖、麥苗吐秀、桑葉稀疏、田夫荷鋤……這些初夏景色極其尋常,作者隨手寫去,然而詩意盎然。體現出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王維把農村表現得這樣平靜閑適、悠閑可愛,是他當時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夕陽的餘輝映照着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孫兒,拄着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傢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鬥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麽安靜舒心;惆悵之餘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鬍不歸?”的詩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麽還不回傢呀?),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鑒賞]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傢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

  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着,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裏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傢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不是嗎?麥地裏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裏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着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後,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係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並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鬍不歸?”詩人藉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竜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後一句,纔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麽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於完成那幅田傢晚歸圖,這就失之於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傅如一)

西施咏

西施咏
西施咏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傢子,效顰安可希。


  Since beauty is honoured all over the Empire,
  How could Xi Shi remain humbly at home? --
  Washing clothes at dawn by a southern lake --
  And that evening a great lady in a palace of the north:
  Lowly one day, no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The next day exalted, everyone praising her.
  No more would her own hands powder her face
  Or arrange on her shoulders a silken robe.
  And the more the King loved her, the lovelier she looked,
  Blinding him away from wisdom.
  ...Girls who had once washed silk beside her
  Were kept at a distance from her chariot.
  And none of the girls in her neighbours' houses
  By pursing their brows could copy her beauty.

【注釋】 ①持謝:奉告。
②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賞析】 這是一首藉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豔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深刻。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言頗是。

洛陽女兒行
王維 Wang Wei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行
  洛陽女兒對門居,纔可容顔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緑柳垂檐嚮。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璅。
  戲罷曾無理麯時,妝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傢。
  誰憐越女顔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There's a girl from Loyang in the door across the street,
  She looks fifteen, she may be a little older.
  ...While her master rides his rapid horse with jade bit an bridle,
  Her handmaid brings her cod-fish in a golden plate.
  On her painted pavilions, facing red towers,
  Cornices are pink and green with peach-bloom and with willow,
  Canopies of silk awn her seven-scented chair,
  And rare fans shade her, home to her nine-flowered curtains.
  Her lord, with rank and wealth and in the bud of life,
  Exceeds in munificence the richest men of old.
  He favours this girl of lowly birth, he has her taught to dance;
  And he gives away his coral-trees to almost anyone.
  The wind of dawn just stirs when his nine soft lights go out,
  Those nine soft lights like petals in a flying chain of flowers.
  Between dances she has barely time for singing over the songs;
  No sooner is she dressed again than incense burns before her.
  Those she knows in town are only the rich and the lavish,
  And day and night she is visiting the hosts of the gayest mansions.
  ...Who notices the girl from Yue with a face of white jade,
  Humble, poor, alone, by the river, washing silk?

【白話文】 洛陽城裏有個少女,和我對門而居;
顔容十分俏麗,年紀正是十五有餘。
迎親時,夫婿乘騎的是玉勒青驄馬;
侍女端來的金盤,盛着膾好的鯉魚。
畫閣朱樓庭院臺榭,座座相對相望;
桃紅柳緑垂嚮屋檐,隨風擺動飄揚。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絲綢香木車子;
精美寶扇遮日,迎歸鮮豔的九華帳。
丈夫年紀青青有權有勢,富貴輕狂;
意氣驕奢,大大超過了富豪石季倫。
自己憐愛嬌妻,親自教她練習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徹夜歡娛,春窗拂曉纔滅九微燈火;
燈花片片飄落,掉在雕花環形窗格。
嬉戲之後,她從無溫習麯子的功夫;
梳妝好了,衹坐在香爐邊熏透衣裳。
洛陽城中認識的人,盡是富貴豪華;
日夜往來的,都是趙李般大戶人傢。
西施潔淨美麗,誰去憐愛這樣姑娘;
貧賤的時候,衹好在若耶溪頭浣紗。

【注釋】 1、纔可:恰好。
2、九華帳:鮮豔的花羅帳。
3、季倫:晉石崇字季倫,傢甚富豪。
4、九微:《漢武內傳》記有“九光九微之燈”;
5、花:指雕花的連環形窗格。
6、曾無:從無;
7、理:溫習。
8、趙李傢: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婕妤李平兩傢。這裏泛指貴戚之傢。

【賞析】 寫洛陽貴婦生活的富麗豪貴,夫婿行為的驕奢放蕩,揭示了高層社會的驕奢淫逸。
詩開頭八句是敘洛陽女出身驕貴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敘洛陽女丈夫行為之驕奢放蕩和作為玩物的貴婦的嬌媚無聊。“城中”四句是寫她們的交住盡是貴戚。並以西施出身寒微作為反襯,發抒作者的感慨。

老将行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鬍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


  When he was a youth of fifteen or twenty,
  He chased a wild horse, he caught him and rode him,
  He shot the white-browed mountain tiger,
  He defied the yellow-bristled Horseman of Ye.
  Fighting single- handed for a thousand miles,
  With his naked dagger he could hold a multitude.
  ...Granted that the troops of China were as swift as heaven's thunder
  And that Tartar soldiers perished in pitfalls fanged with iron,
  General Wei Qing's victory was only a thing of chance.
  And General Li Guang's thwarted effort was his fate, not his fault.
  Since this man's retirement he is looking old and worn: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has hastened his white hairs.
  Though once his quick dart never missed the right eye of a bird,
  Now knotted veins and tendons make his left arm like an osier.
  He is sometimes at the road-side selling melons from his garden,
  He is sometimes planting willows round his hermitage.
  His lonely lane is shut away by a dense grove,
  His vacant window looks upon the far cold mountains
  But, if he prayed, the waters would come gushing for his men
  And never would he wanton his cause away with wine.
  ...War-clouds are spreading, under the Helan Range;
  Back and forth, day and night, go feathered messages;
  In the three River Provinces, the governors call young men –
  And five imperial edicts have summoned the old general.
  So he dusts his iron coat and shines it like snow-
  Waves his dagger from its jade hilt in a dance of starry steel.
  He is ready with his strong northern bow to smite the Tartar chieftain –
  That never a foreign war-dress may affront the Emperor.
  ...There once was an aged Prefect, forgotten and far away,
  Who still could manage triumph with a single stroke.

【白話文】 當年十五二十歲青春之時;徒步就能奪得鬍人戰馬騎。
年輕力壯射殺山中白額虎;數英雄豈止鄴下的黃須兒?
身經百戰馳騁疆場三千裏;曾以一劍抵當了百萬雄師。
漢軍聲勢迅猛如驚雷霹靂;虜騎互相踐踏是怕遇蒺藜。
衛青不敗是由於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於命運不濟。
自被擯棄不用便開始衰朽;世事隨時光流逝人成白首。
當年象後羿飛箭射雀無目;如今不操弓瘍瘤生於左肘。
象故侯流落為民路旁賣瓜;學陶令門前種上緑楊垂柳。
古樹蒼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對冷寂的窗牖。
誓學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潁川灌夫為牢騷酗酒。
賀蘭山下戰士們列陣如雲;告急的軍書日夜頻頻傳聞。
持節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書令大將軍分五路出兵。
老將揩試鐵甲光潔如雪色;且持寶劍閃動劍上七星紋。
願得燕地的好弓射殺敵將;絶不讓敵人甲兵驚動國君。
莫嫌當年雲中太守又復職;還堪得一戰為國建立功勳。

【注釋】 1、步行句:漢名將李廣,為匈奴騎兵所擒,廣時已受傷,便即裝死。後於途中見一鬍兒騎着良馬,便一躍而上,將鬍兒推在地下,疾馳而歸。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2、射殺句:與上文連觀,應是指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時,多次射殺山中猛虎事。白額虎(傳說為虎中最兇猛一種),則似是用晉名將周處除三害事。南山白額虎是三害之一。見《晉書·周處傳》。
3、肯數:豈可衹推。
4、鄴下黃須兒: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須黃色,性剛猛,曾親徵烏丸,頗為曹操愛重,曾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這句意謂,豈可衹算黃須兒纔是英雄。鄴下,曹操封魏王時,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
5、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這裏指鐵蒺藜,戰地所用障礙物。
6、衛青:漢代名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弟,以徵伐匈奴官至大將軍。衛青姊子霍去病,也曾遠入匈奴境,卻未曾受睏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衛、霍並稱,這裏當因衛青而聯想霍去病事。
7、李廣句:李廣曾屢立戰功,漢武帝卻以他年老數奇,暗示衛青不要讓李廣抵擋匈奴,因而被看成無功,沒有封侯。緣,因為。數,命運。奇,單數。偶之對稱,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8、飛箭(一作“飛雀”)無全目:鮑照《擬古詩》:“驚雀無全目。”李善註引《帝王世紀》:吳賀使羿射雀,賀要羿射雀左目,卻誤中右目。這裏衹是強調羿能使雀雙目不全,於此見其射藝之精。
9、垂楊生左肘:《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柏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瀋德潛以為“柳,瘍也,非楊柳之謂”,並以王詩的垂楊“亦誤用”。他意思是說,莊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來即瘍之意,王維卻誤解為楊柳之柳,因而有垂雲雲。高步瀛說:“或謂柳為瘤之藉字,蓋以人肘無生柳者。然支離、滑介本無其人,生柳寓言亦無不可。”高說似較勝。
10、故侯瓜:召平,本秦東陵侯,秦亡為平民,貧,種瓜長安城東,瓜味甘美。
11、先生柳:晉陶淵明棄官歸隱後,因門前有五株楊柳,遂自號“五柳先生”,並寫有《五柳先生傳》。
12、誓令句:後漢耿恭與匈奴作戰,據疏勒城,匈奴於城下絶其澗水,恭於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猶不得水,他仰嘆道:“聞昔貳師將軍(李廣利)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旋嚮井祈禱,過了一會,果然得水。事見《後漢書·耿恭傳》。疏勒:指漢疏勒城,非疏勒國。
13、潁川空使酒:灌夫,漢潁陰人,為人剛直,失勢後頗牢騷不平,後被誅。使酒:恃酒逞意氣。
14、聊持:且持。
15、星文:指劍上所嵌的七星文。
16、恥令句:意謂以敵人甲兵驚動國君為可恥。《說苑·立節》:越國甲兵入齊,雍門子狄請齊君讓他自殺,因為這是越甲在鳴國君,自己應當以身殉之,遂自刎死。嗚:這裏是驚動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歷。他一生東徵西戰,功勳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全詩分三段,開頭十句為第一段,是寫老將青壯年時代的智勇、功績和不平遭遇。先說他少時就有李廣之智勇,“步行”奪得過敵人的戰馬,引弓射殺過山中最兇猛的“白額虎”。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綽號黃鬚兒,奮勇破敵,卻功歸諸將。詩人藉用這兩個典故,描繪老將的智勇纔德。接下去,以“一身轉戰三千裏”,見其徵戰勞苦;“一劍曾當百萬師”,見其功勳卓著;“漢兵奮迅如霹靂”,見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勢;“虜騎崩騰畏蒺藜”見其巧布鐵蒺藜陣,剋敵製勝。但這樣難得的良將,卻無寸功之賞,所以詩人又藉用歷史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慨。漢武帝的貴戚衛青所以屢戰不敗,立功受賞,官至大將軍,實由“天幸”;而與他同時的著名戰將李廣,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罰,最後落得個刎頸自盡的下場,是因“數奇”。這裏的“天幸”,既指幸運之“幸”,又指皇帝寵幸;“數奇”,既指運氣不好,又指皇恩疏遠,都是語意雙關的。詩人藉李廣與衛青的典故,暗示統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據,寫出了老將的不平遭遇。

  中間十句為第二段,寫老將被遺棄後的清苦生活。自從被棄置之後老將便“衰朽”了,歲月蹉跎,心情不好,連頭髮都白了。他昔日雖有後羿射雀而使其雙目不全的本領,但久不習武,雙臂就如同生了瘍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諧“瘤”,並且“楊”“柳”通假。在這裏詩人以“楊”諧“瘍”(瘡)是照顧到詩的平仄聲調。老將被棄,瘍生左肘,卻還得自尋生計,“路旁時賣故侯瓜”。“故侯”,指秦東陵侯召平,秦破,為布衣,種瓜於長安東城。這裏說他不僅種瓜,而且“路旁時賣”,可知生活沒有着落;“門前學種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為業的意思。陶淵明門前有五柳,因自號“五柳">柳先生”。至於住處則是“蒼茫”一片“古木”叢中的“窮巷”,窗子面對着的則是“寥落寒山”,這更見世態炎涼,門前冷落,從無賓客往還。但是老將並未因此消沉頽廢,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飛泉”,象後漢名將耿恭那樣,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斷絶後,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終於又得泉水卻敵立功;而决不象前漢穎川人灌夫那樣,解除軍職之後,使酒駡坐,發泄怨氣。

  最末十句為第三段,是寫邊烽未熄,老將時時懷着請纓殺敵的愛國衷腸。先說西北賀蘭山一帶陰霾沉沉,陣戰如雲,告急的文書不斷傳進京師;次寫受帝命而徵兵的軍事長官從三河(河南、河內、河東)一帶徵召大批青年入伍,諸路將軍受詔命分兵出擊。最後寫老將,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鐵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鎧甲磨擦得雪亮閃光;繼之是“聊持寶劍動星文”,又練起了武功。他的宿願本就是能得到燕産強勁的名弓“射天將”(“天將”一作“大將”),擒賊擒王,消滅入寇的渠魁;並且“恥令越甲鳴吾君”,絶不讓外患造成對朝廷的威脅。結尾為老將再次表明態度:“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藉用魏尚的故事,表明衹要朝廷肯任用老將,他一定能殺敵立功,報效祖國。魏尚曾任雲中太守,深得軍心,匈奴不敢犯邊,後被削職為民,經馮唐為其抱不平,纔官復舊職。

  這首詩十句一段,章法整飭,大量使事用典,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畫出“老將”的藝術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滿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瀋德潛《唐詩別裁》謂“此種詩純以對仗勝”。詩中對偶工巧自然,如同靈氣周運全身,使詩人所表達的內容,猶如璞玉磨琢成器,達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詞高的藝術境界。

  (傅經順)

桃源行

桃源行
桃源行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傢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鬆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傢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傢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衹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A fisherman is drifting, enjoying the spring mountains,
  And the peach-trees on both banks lead him to an ancient source.
  Watching the fresh-coloured trees, he never thinks of distance
  Till he comes to the end of the blue stream and suddenly- strange men!
  It's a cave-with a mouth so narrow that he has to crawl through;
  But then it opens wide again on a broad and level path –
  And far beyond he faces clouds crowning a reach of trees,
  And thousands of houses shadowed round with flowers and bamboos....
  Woodsmen tell him their names in the ancient speech of Han;
  And clothes of the Qin Dynasty are worn by all these people
  Living on the uplands, above the Wuling River,
  On farms and in gardens that are like a world apart,
  Their dwellings at peace under pines in the clear moon,
  Until sunrise fills the low sky with crowing and barking.
  ...At news of a stranger the people all assemble,
  And each of them invites him home and asks him where he was born.
  Alleys and paths are cleared for him of petals in the morning,
  And fishermen and farmers bring him their loads at dusk....
  They had left the world long ago, they had come here seeking refuge;
  They have lived like angels ever since, blessedly far away,
  No one in the cave knowing anything outside,
  Outsiders viewing only empty mountains and thick clouds.
  ...The fisherman, unaware of his great good fortune,
  Begins to think of country, of home, of worldly ties,
  Finds his way out of the cave again, past mountains and past rivers,
  Intending some time to return, when he has told his kin.
  He studies every step he takes, fixes it well in mind,
  And forgets that cliffs and peaks may vary their appearance.
  ...It is certain that to enter through the deepness of the mountain,
  A green river leads you, into a misty wood.
  But now, with spring-floods everywhere and floating peachpetals –
  Which is the way to go, to find that hidden source?

【白話文】 漁船順着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豔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麯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阔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雲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傢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鬆下房捨窗欞一片清靜;雲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傢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傢打聽家乡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𠔌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裏也衹看見渺遠的雲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於聞見;衹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
出洞後儘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傢去桃花源長期遊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嚮;怎麽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
當時衹記得進入山中後很遠很深,沿着青溪幾經轉折纔到深邃雲林。
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注釋】 1、逐水:順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麯處。
5、物外:世外。
6、房櫳:窗戶。

【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决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豔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裏,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並提供綫索,引導着讀者的想象,循着情節的發展嚮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麯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着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嚮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雲裏,近處滿眼則是遍生於千傢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雲、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嚮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緻、“酒”的醇味,也就藴含其中了。接着,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後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着,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鬆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雲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着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裏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後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雲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嚮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衹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後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於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並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雲、樹、花、竹、雞犬、房捨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着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緻。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緻,遊刃有餘,頗為後人稱道。清人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輓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

  (劉德重)

輞川閑居贈裴秀纔迪
王維 Wang Wei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The mountains are cold and blue now
  And the autumn waters have run all day.
  By my thatch door, leaning on my staff,
  I listen to cicadas in the evening wind.
  Sunset lingers at the ferry,
  Supper-smoke floats up from the houses.
  ...Oh, when shall I pledge the great Hermit again
  And sing a wild poem at Five Willows?

【白話文】 寒山轉變得格外鬱鬱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嚮遠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捨的門外,迎風細聽着那暮蟬的吟唱。
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裏的炊煙一縷縷飄過。
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注釋】 ①蒼翠:青緑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緩慢的樣子。
②墟裏: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
③接輿:春秋楚隱士,裝狂遁世。在這裏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這是詩人自比。

【賞析】 這是寫景之詩,描繪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潛比自己。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抒發了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開頭二句寫景,着意刻畫水色山光之可愛,雖深秋,山依然蒼翠,水依舊潺流。三、四兩句,轉而寫情。倚杖柴門,臨風聽蟬,神馳邈遠,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間寫景緻。渡頭落日,墟裏孤煙,地道山村風物。最後兩句再寫人情。接輿、五柳、潔身自好,高風脫俗。風光無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
詩起句工對,頷聯反而不對,實屬不入格。喻守真疑為首聯與頷聯顛倒錯亂,如若對調,則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義上比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山";"臨風"句是聽,接聽"秋水"。此說有獨到之處。
這首詩所要極力表現的是輞川的秋景。一聯和三聯寫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詩人選擇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裏的炊煙,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詩的二聯和四聯寫詩人與裴迪的閑居之樂。倚杖柴門,臨風聽蟬,把詩人安逸的神態,超然物外的情緻,寫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則把裴迪的狂士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鑒賞]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這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為樂之作。

  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着天色嚮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着一“轉”字,便憑藉顔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頸聯寫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裏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墟裏上孤煙”,顯係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餘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墟裏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

  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並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裏,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那麽,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裏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於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着落。

  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於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趙慶培)

山居秋暝
王維 Wang Wei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After rain the empty mountain
  Stands autumnal in the evening,
  Moonlight in its groves of pine,
  Stones of crystal in its brooks.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girls bound home,
  Lotus-leaves yield before a fisher-boat –
  And 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springtime has gone,
  While you are here, O Prince of Friends?

【白話文】 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傢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注釋】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幹枯。

【賞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鬆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鬆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淨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鬆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註意:古代文人多藉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絶。"《唐詩解》:"雅興淡中有緻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鑒賞]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裏人跡罕到,“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鬆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麽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鬆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着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嚮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鬆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纔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鬆、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决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衹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

  (傅如一)

歸嵩山作
王維 Wang Wei
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The limpid river, past its bushes
  Running slowly as my chariot,
  Becomes a fellow voyager
  Returning home with the evening birds.
  A ruined city-wall overtops an old ferry,
  Autumn sunset floods the peaks.
  ...Far away, beside Mount Song,
  I shall close my door and be at peace.

【白話文】 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我乘着車馬安閑地歸隱嵩山。
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
荒涼的城郭緊挨着古老渡口,夕陽的餘輝映着經秋的重山。
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傢落戶,决心歸隱謝絶來客把門閉關。

【注釋】 1、閑閑:從容貌。
2、迢遞:遠貌。
3、且閉關:有閉門謝客意。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作,通過描寫途中所見景色抒寫了作者細微復雜的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退隱是一件閑適的事,流水、歸鳥也同我回來隱居的心情一樣。回來了,閉門謝客,餘生清閑,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絲失意、無可奈何的情緒,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帶凄涼之意。全詩層次清楚,從離去到沿途所見,直到歸來,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寫,表達自己的心境。全詩意境優美,易引發人的想象。
頷聯寫水寫鳥,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於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末聯寫山之高,點明歸隱之高潔和與世隔絶,不問世事的宗旨。寫景寫情並舉,於寫景中寄寓深情。層次整齊,景象蕭瑟。

[鑒賞]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稱“中嶽”,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首聯描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繞着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這裏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時一種安詳閑適的心境。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展而來。這裏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决態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這一聯運用的還是寓情於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徵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餘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嵩山”二字。“歸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閉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後句寫歸隱後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絶,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嚮衝淡平和。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着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嚮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藴藉之妙。瀋德潛說:“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吳小林)

酬張少府
王維 Wang Wei
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As the years go by, give me but peace,
  Freedom from ten thousand matters.
  I ask myself and always answer:
  What can be better than coming home?
  A wind from the pine-trees blows my sash,
  And my lute is bright with the mountain moon.
  You ask me about good and evil fortune?....
  Hark, on the lake there's a fisherman singing!

【白話文】 晚年衹圖個安靜的環境,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衹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鬆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睏通達的道理,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劉建勳)

【注釋】 1、吹解帶:吹着詩人寬衣解帶時的閑散心情。
2、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也即要他象漁樵那樣,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

【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着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着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後的矛盾苦悶心情。由於到了晚年。衹好"惟好靜"了。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人深省。
全詩寫情多於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鑒賞]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麽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衹”好靜呢,還是“動”不了纔“衹得”好靜呢?既雲“晚年”,那麽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麽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姦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裏隱含着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衹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麽,王維接下來為什麽又肯定、贊賞那種“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着鬆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麽令人舒心愜意啊!“鬆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鬆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着漁歌嚮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裏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註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繫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麽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劉德重)

過香積寺
王維 Wang Wei
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
  薄暮空潭麯,安禪製毒竜。


  Not knowing the way to the Temple of Heaped Fragrance,
  Under miles of mountain-cloud I have wandered
  Through ancient woods without a human track;
  But now on the height I hear a bell.
  A rillet sings over winding rocks,
  The sun is tempered by green pines....
  And at twilight, close to an emptying pool,
  Thought can conquer the Passion-Dragon.

【白話文】 早聞香積寺盛名,卻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數裏,登上了高入雲天的山峰。
這兒古木參天,根本沒有行人路徑;
深山中,何處傳來隱隱約約的寺鐘。
俯聽危石的流泉,輕輕地抽泣哽咽;
山高林密不透日影,鬆蔭寒氣猶濃。
日已將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邊,
有如禪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劉建勳)

【注釋】 1、香積寺: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南。
2、薄暮兩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竜的故事;安禪:指心安然入於清寂寧靜之境;毒竜:這裏是機心妄想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峰"、"古木"、"深山"、"危石"、"青鬆"、"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竜已經製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製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歷代被譽為煉字典範。
這首詩前六句寫景,表現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境界。作者按行經順序,逐一寫出路上所見景色。三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清鬆”寫聲寫色,逼真如畫,堪稱名句。詩的末聯為作者見到幽深景色後産生的感想,即表示自己應到這樣的地方來修身養性,以消除各種世俗雜念。全詩用字精妙,耐人尋味。

[鑒賞]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

  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裏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𠔌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絶妙:由於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衹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迭嶂的群山。這是多麽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裏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衹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豈不謬哉?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鬆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

  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纔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麽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繫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竜藏身,纍纍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製服了毒竜,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竜,亦可以剋製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禪”為佛傢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裏指佛傢思想。“毒竜”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竜”,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麯”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竜”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着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衝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吧。

  (唐永德)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Wang Wei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From ten thousand valleys the trees touch heaven;
  On a thousand peaks cuckoos are calling;
  And, after a night of mountain rain,
  From each summit come hundreds of silken cascades.
  ...If girls are asked in tribute the fibre they weave,
  Or farmers quarrel over taro fields,
  Preside as wisely as Wenweng did....
  Is fame to be only for the ancients?

【白話文】 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
山連着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
山裏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樹梢淅淅瀝瀝活象瀉着百道清泉。
蜀漢婦女以花織成的布來納稅,
巴郡農民常為農田之事發生訟案。
但願你重振文翁的精神辦學教化,
不可倚仗先賢的遺澤清靜與偷閑。
(劉建勳)

【注釋】 1、樹杪(miǎo):樹梢。
2、橦(tóng)布:橦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産。巴: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重慶。芋 田:蜀中産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
3、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4、翻:翻然改圖之翻。這兩句,紀昀說是"不可解"。趙殿成說是"不敢,當是敢不之論"。高眇瀛雲:"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當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賢成績而泰然無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趙、 高二說中,趙說似可采。

【賞析】 這是一首投贈詩,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詩以即景生情,抒發惜別心緒,也兼寫蜀中的風景土俗。開頭四句寫梓州山林奇勝;五、六兩句寫"漢女巴人"之風俗;七、八句以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比擬李使君;寓意不能因為此地僻陋,人民難治而改變文翁教化之策。
詩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前半首尤勝,是唐詩中寫送別的名篇之一。
詩人想象了友人為官的梓州山林的壯麗景象以及風俗和民情,勉勵友人在梓州創造業績,超過先賢。詩人能選取最能表現蜀地特色的景物,運用誇張手法加以描寫,氣象壯觀開闊。全詩無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氣氛,情調開朗,爽利明快。

[鑒賞]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着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傢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

  首聯從大處落筆,起勢不凡;頷聯則從細處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傢手筆。詩人展現了一幅絶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後,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挂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聯“山”字,“樹杪”句承首聯“樹”字,兩句又一瀉而下,天然工巧。這兩聯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前人所謂“起四句高調摩雲”(《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語),“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誠非虛誇。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裏的婦女,按時嚮官府交納用橦(tóng童)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産芋,那裏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裏,非常貼切。最後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繫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士又如此之淳,到那裏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這首贈別詩寫得很有特色。前半首懸想梓州山林奇勝,是切地;頸聯敘寫蜀中民風,是切事;尾聯用典,以文翁擬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這樣寫來,神完氣足,精當不移。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是唐代送別佳篇。

  (劉德重)

漢江臨眺
王維 Wang Wei
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With its three southern branches reaching the Chu border,
  And its nine streams touching the gateway of Jing,
  This river runs beyond heaven and earth,
  Where the colour of mountains both is and is not.
  The dwellings of men seem floating along
  On ripples of the distant sky –
  These beautiful days here in Xiangyang
  Make drunken my old mountain heart!

【白話文】 漢水流經楚塞,又接連折入三湘;
荊門匯合九派支流,與長江相通。
漢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朧朧,遠在虛無漂緲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邊際,波濤激蕩滾動。
襄陽的風景,確實叫人陶醉贊嘆;
我願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注釋】 1、漢江:即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經湖北省至漢陽入長江。臨眺:登高望遠。一作"臨泛",則是臨流泛舟之意。
2、楚塞:楚國的邊界。戰國時這一帶本為楚地。
3、三湘:灕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
4、荊門:《水經註·江水》(捲三十四):"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山南;有門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紋,類牙形,並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荊門縣城即在江南岸邊,縣南有荊門山,與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對。九派:《文選》郭璞《江賦》:"流九派乎尋陽 "。李善註引應劭《漢書》註:"江自廬江潯陽分為九。"這兩句寫江漢相通之廣,南連三湘,西通荊門,東達九江。
5、郡邑兩句:言水勢浩瀚,波瀾動蕩,使人覺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遊浮動起來,遠處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蕩。
6、山翁:指晉代山簡、竹林七賢山濤之子。曾任徵南將軍,好飲,每飲必醉。

【賞析】 詩主要寫泛遊漢水的見聞,詠嘆漢水之浩渺。首聯寫漢水雄渾壯闊的景色,由楚入湘,與長江九派匯合,為全詩渲染氣氛。頷聯寫漢水的流長邈遠,山色迷 烘托了江勢的浩瀚空闊。頸聯寫郡邑和遠空的"浮動",渲染磅礴的水勢。末聯引出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的晉人山簡的故事,表明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
全詩格調清新,意境優美,在描繪景色中,充滿了樂觀情緒,給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不愧為千古佳句。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調知南選,途經襄陽時作此詩。詩的前六句寫臨流遠眺的景觀和感受,既是寫實,又充滿想象,氣象恢宏闊大,是歷代文人寫江漢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猶壯,足敵孟、杜《嶽陽》之作"。《唐詩成法》:"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

[鑒賞]
這首《漢江臨泛》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縱目遠望,衹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彙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着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難怪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傢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首聯寫衆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緻。
接着,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裏,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涌,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蕩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都動起來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傢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佈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着壁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徐應佩 周溶泉)

終南別業
王維 Wang Wei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中歲頗好道,晚傢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My heart in middle age found the Way.
  And I came to dwell at the foot of this mountain.
  When the spirit moves, I wander alone
  Amid beauty that is all for me....
  I will walk till the water checks my path,
  Then sit and watch the rising clouds –
  And some day meet an old wood-cutter
  And talk and laugh and never return.

【白話文】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纔安傢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
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
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
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傢。
(劉建勳)

【注釋】 ①終南:終南山。別業:即別墅。
②中歲:中年。山陲:山邊。
③興:興趣。勝事:快意之事。
1、勝事:快意的事。
2、值:遇見;
3、林叟:鄉村的老人。
4、無還期:無一定時間。

【賞析】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後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
這首詩把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維妙維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傢的時間也忘了,何等自由愜意,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詩語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鑒賞]
  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傢南山陲”,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即厭塵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那裏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與裴秀纔迪》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從這段描述,我們就可知道詩中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來的閑情逸緻了。上一句“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一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遊,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第三聯,即言“勝事自知”。“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裏算哪裏,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纔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見《歸去來辭》)。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後代詩傢贊賞。近人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詩境淺說》)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

  最後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對於我們瞭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識意義的。

  (劉逸生)

和賈至捨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Wang Wei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竜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The red-capped Cock-Man has just announced morning;
  The Keeper of the Robes brings Jade-Cloud Furs;
  Heaven's nine doors reveal the palace and its courtyards;
  And the coats of many countries bow to the Pearl Crown.
  Sunshine has entered the giants' carven palms;
  Incense wreathes the Dragon Robe:
  The audience adjourns-and the five-coloured edict
  Sets girdle-beads clinking toward the Lake of the Phoenix.

【白話文】 衛士頭戴紅巾象雄雞高唱報告天明,
管禦服的官員剛把翠雲裘捧進宮廷。
重重深宮禁苑一殿殿都已敞開大門;
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謁皇帝聽候旨令。
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臨着嚮前移動;
香爐的輕煙依傍着皇上的竜袍升騰。
朝拜後賈捨人就用五色紙起草詔書;
可聽到服飾鏗鏘聲他已回到中書省。

【注釋】 1、絳幘:用紅布包頭似雞冠狀。
2、雞人: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好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
3、曉籌:即更籌,夜間計時的竹簽。
4、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5、翠雲裘:飾有緑色雲紋的皮衣。
6、衣冠:指文武百官。
7、冕旒: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冠。旒: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這裏指皇帝。
8、仙掌:掌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宮中的一種儀仗,用以蔽日障風。
9、香煙:這裏是和賈至原詩"衣冠身惹禦爐香"意。
10、袞竜:猶捲竜,指皇帝的竜袍。
11、浮:指袍上錦綉光澤的閃動。
12、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

【賞析】 這首詩與岑參所寫同題,全是描寫朝拜莊嚴華貴的唱和詩。內容也無甚足取。但全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層次,描繪了大明宮早朝的氛圍與皇帝的威儀。這首和詩不和韻,衹和其意。用語堂皇,造句偉麗,格調和諧。
附:賈至的《早朝大明宮》原詩:"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

[鑒賞]
賈至寫過一首《早朝大明宮》,全詩是:“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當時頗為人註目,杜甫、岑參、王維都曾作詩相和。王維的這首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裏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綉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着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志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着一“拜”字,利用數量上衆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着筆,那麽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纔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竜”亦稱“竜袞”,是皇帝的竜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着“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製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捨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捨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裏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産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衹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鬍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於此可窺一斑。

  (湯貴仁)

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製
王維 Wang Wei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縈秦塞麯,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傢。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Round a turn of the Qin Fortress winds the Wei River,
  And Yellow Mountain foot-hills enclose the Court of China;
  Past the South Gate willows comes the Car of Many Bells
  On the upper Palace-Garden Road-a solid length of blossom;
  A Forbidden City roof holds two phoenixes in cloud;
  The foliage of spring shelters multitudes from rain;
  And now, when the heavens are propitious for action,
  Here is our Emperor ready-no wasteful wanderer.

【白話文】 渭水縈繞着秦關麯折地東流,
黃麓山環抱着漢宮長年依舊。
皇輦遠出千重宮門夾道楊柳,
閣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錦綉。
帝城高聳入雲的是鳳閣鳳樓,
春雨潤澤千傢樹木美不勝收。
為了把住春光時令出巡民憂,
不是因為玩賞春光駕車逛遊!

【注釋】 1、渭水:即渭河,黃河最大支流,在陝西中部。
2、秦塞:猶秦野。塞:一作"甸"。這一帶古時本為秦地。
3、黃山:黃麓山,在今陝西興平縣北。
4、漢宮:也指唐宮。
5、鑾輿:皇帝的乘輿。
6、迥出:遠出。
7、千門:指宮內的重重門戶。意謂鑾輿穿過垂柳夾道的重重宮門而出。
8、上苑:泛指皇傢的園林。
9、雙鳳闕:漢代建章宮有鳳闕,這裏泛指皇宮中的樓觀。闕:宮門前的望樓。
10、陽氣:指春氣。
11、宸遊:指皇帝出遊。宸:北辰所居,藉指皇帝居處,後又引伸為帝王的代稱。
12、物華:美好的景物。兩句意謂,皇帝本為乘此順應時令,隨陽氣而宣導萬物,並非衹為賞玩美景。

【賞析】 這是應對皇帝詩作的詩。這種詩一般以頌揚居多,內容上價值不高。詩的題意在於為天子春遊回護,因此,開頭雖寫道中景物,儀衛豐盛,春色醉人,結句卻掩蓋玩春之實,而頌揚他披澤於世之虛。蘅塘退士編選這首詩,有否讓當時應試書生揣摹藉鑒的目的,尚不可知。但這首詩的寫作技巧,還是很好的。

[鑒賞]
這首詩題中的蓬萊宮,即唐大明宮。唐代宮城在長安東北,而大明宮又在宮城東北。興慶宮在宮城東南角。開元二十三年,從大明宮經興慶宮,一直到城東南的風景區麯江,築閣道相通。帝王後妃,可由閣道直達麯江。王維的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閣道出遊時在雨中春望賦詩的一首和作。所謂“應製”,指應皇帝之命而作,當時以同樣題目寫詩的,還有李憕等人。可以說是由唐玄宗發起的一次比較熱鬧的賽詩活動。

  王維的詩,高出衆人一籌,發揮了他作為一個畫傢善於取景佈局的特長,緊緊扣住題目中的“望”字去寫,寫得集中,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畫面。

  “渭水自縈秦塞麯,黃山舊繞漢宮斜。”詩一開頭就寫出由閣道中嚮西北眺望所見的景象。視綫越過長安城,將城北地區的形勝盡收眼底。首句寫渭水麯折地流過秦地,次句指渭水邊的黃山,盤繞在漢代黃山宮腳下。渭水、黃山和秦塞、漢宮,作為長安的陪襯和背景出現,不僅顯得開闊,而且因為有“秦”、“漢”這樣的詞語,還帶上了一層濃厚的歷史色彩。詩人馳騁筆力。寫出這樣廣阔的大背景之後,纔回筆寫春望中的人:“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因為閣道架設在空中,等於現在所說的天橋,所以閣道上的皇帝車駕,也就高出了宮門柳樹之上。在這樣高的立足點上回看宮苑和長安更是一番景象。這裏用一個“花”字透露了繁盛氣氛,“花”和“柳”又點出了春天。“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傢。”這兩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而且是最精彩的鏡頭。它要是緊接在一二句所勾勒的大背景後出現,本來也是可以的。但經過三四兩句迴旋,到這裏再出現,就更給人一種高峰突起、耳目為之聳動的感覺。看,雲霧低回繚繞,盤旋在廣阔的長安城上,雲霧中托出一對高聳的鳳闕,象要凌空飛起;在茫茫的春雨中,萬傢攢聚,無數株春樹,受着雨水滋潤,更加顯得生機勃發。這是一幅帶着立體感的春雨長安圖。由于云遮霧繞,一般的建築,在視野內變得模糊了,衹有鳳闕更顯得突出,更具有飛動感;由於春雨,滿城在由雨簾構成的背景下,春樹、人傢和宮闕,互相映襯,更顯出帝城的闊大、壯觀和昌盛。這兩句不僅把詩題的“雨中春望”寫足了,也透露了這個春天風調雨順,為過渡到下文作了準備。“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重物華。”古代按季節規定關於農事的政令叫時令。這裏的意思是說,這次天子出遊,本是因為陽氣暢達,順天道而行時令,並非為了賞玩景物。這是一種所謂寓規於頌,把皇帝的春遊,說成是有政治意義的活動。

  古代應製詩,幾乎全部是歌功頌德之詞。王維這首詩也不例外。詩的結尾兩句明顯地表現了這種局限。不過這首詩似乎並不因此就成為應該完全否定的虛偽的頌歌。我們今天讀起來,對詩中描寫的景象仍然感到神往。甚至如果在春雨中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故宮及其周圍的時候,還能夠聯想到“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傢”這樣的詩句。王維的這種詩,不使人感到是可厭的頌詞,依舊具有藝術生命力。王維善於抓住眼前的實際景物進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為背景,讓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層春色;用雨中雲霧繚繞的實際景象,來表現氤氳祥瑞的氣氛,這些都顯得真切而非虛飾。這是因為王維兼有詩人和畫傢之長,在選取、再現帝城長安景物的時候,構圖上既顯得闊大美好,又足以傳達處於興盛時期帝都長安的神采。透過詩的飽滿而又飛動的藝術形象,似乎可以窺見八世紀中期唐帝國的面影,它在有意無意中對於祖國、對於那個比較興盛的時代寫下了一麯頌歌。

  (餘恕誠)

首頁>> 文學>>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