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人物列錶
張仲景 Zhang Zhongjing(東漢)竺大力 Zhu Dali(東漢)漢光武帝 Han Guangwudi(東漢)
漢明帝 Han Mingdi(東漢)漢章帝 Han Zhangdi(東漢)漢和帝 Han Hedi(東漢)
漢殤帝 Han Shangdi(東漢)漢安帝 Han Andi(東漢)劉懿 Liu Yi(東漢)
漢順帝 Han Shundi(東漢)漢衝帝 Han Chongdi(東漢)漢質帝 Han Zhidi(東漢)
漢桓帝 Han Huandi(東漢)漢靈帝 Han Lingdi(東漢)漢少帝 Han Shaodi(東漢)
漢獻帝 Han Xiandi(東漢)王景 Wang Jing(東漢)班超 Ban Chao(東漢)
隗囂 Kui Ao(東漢)隗純 Kui Chun(東漢)支曜 Zhi Yao(東漢)
康孟詳 Kang Mengxiang(東漢)曇果 Tan Guo(東漢)支婁迦讖 Lokaksema(東漢)
許愼 Xu Shen(東漢)袁康 Yuan Kang(東漢)吳平 Wu Ping(東漢)
竜樹 Nāgārjuna(東漢)
支婁迦讖
東漢  月氏国(147年)

釋傢類 Buddhism class《雜譬喻經》
《道行般若經》

閱讀支婁迦讖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支婁迦讖
  中國東漢僧人,佛經譯師。簡稱支讖,本是月氏國人。在東漢桓帝末年到洛陽,於漢靈帝時繙譯《道行般若經》、《兜沙經》等,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髙僧。安世髙所譯的佛經是小乘經典,而支婁迦讖所譯的是對中國後世影響最大的大乘佛經,後來「般若」學說不但為統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間,成為漢晉南北朝時的顯學。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是後漢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頃)從月支來到洛陽的譯師。他通曉漢語,除了獨自繙譯而外,有時還和早來的竺朔佛(一稱竺佛朔)合作。他譯經的年代是在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比安世髙稍遲,譯籍基本上屬於大乘,內容廣氾;可見他的學問廣博,思想細緻,但他後來不知所終。
  支讖所譯佛經究竟有幾種,因當時無記載,很難確定,晉代道安著述經錄時,見到的寫本,年代可考的衹三種:1.《般若道行經》十捲(光和二年,即179年譯)。2.《般若三昧經》二捲(現存本三捲,譯年衕上)。3.《首楞嚴經》二捲(中平二年,即185年譯)。其中《首楞嚴經》一種,現已缺佚。另外,從譯文體裁上比較,道安認為像支讖所譯的還有九種:1.《阿闍世王經》二捲,2.《寶積經》(一名《摩尼寶經》)一捲,3.《問署經》一捲,4.《兜沙經》一捲,5.《阿閦佛國經》一捲,6.《內蔵百寶經》二捲,7.《方等部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一捲,8.《鬍般泥洹經》一捲,9.《孛本經》二捲。其中後三種現已缺佚。又支敏度《合首楞嚴記》裏提到而為道安所未見的還有一種:《閦眞陀羅所問寶如來三昧經》一捲。
  總計支讖譯籍現存九種,缺本四種。僧祐《齣三蔵記集》依據《別錄》加了《光明三昧經》一捲,這是支曜譯本的誤記。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又依各雜錄加了《大集經》等八種,也都齣於附會,不可信。
  支讖譯籍裏比較重要的《般若道行經》和《般舟三昧經》,原本都由竺朔佛傳來,支讖為之口譯。以支讖學識之博,這兩種佛經也應該是他所熟悉的,因此譯功專歸於他,並無不可;但從費長房以來,經錄傢都說竺朔佛也曾繙譯這兩種佛經,就未免重複了。那時候的繙譯,因有安世髙為先導,遣詞造句都已取得一些經驗,譯文比較流暢,讀來有“審得本旨”之感。不過繙譯的總方針依然是隨順佛說,了不加飾,要求盡量保存原本面目;就是在譯文結構上做了一些“因本順旨、轉音如己”的工夫也是極有限的。所以後人辨別他的譯文仍用“辭質多鬍音(即多用音譯)”為標準。
  支讖譯籍的種類恰恰和當時安世髙所譯的相仮,幾乎全屬大乘,可說是大乘典籍在漢土繙譯的開端。支讖的譯籍仮映了竜樹以前印度大乘經典流行實況。例如,他譯的《寶積經》、《阿閦佛國經》、《般舟三昧經》都是構成大部《寶積》的基層部分。《道行經》是大部《般若》的骨幹。《兜沙經》又屬於大部《華嚴》的序品。可見印度的大乘經典開始就是嚮境、行、果各方面平均發展的。還有支讖譯齣的《阿闍世王經》(異譯本題名《文殊普超三昧經》,道安經錄說它齣於《長阿含》不確)、《問署經》(也作《文殊問菩薩署經》)、《內讖百寶經》、《首楞嚴三昧經》,都以文殊為中心,發揮“文殊般若”的法界平等思想。這些方面暗示齣文殊對於大乘傳播的重要關係,也屬寶貴資料。
  對於以後義學發生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道行經》。這因為大乘學說本來以般若的緣起性空思想為基礎,由於這部經的譯齣便有了趨入大乘的途徑。又因當時思想界有道傢的“無名為天地始”等一類說法,恰好作了接受般若理論的準備,也就是通過這類思想使般若理論更快地傳播開來(如在支讖的譯文裏譯“波羅蜜行”為“道行”,譯“如性”為“本無”等,都是藉用道傢思想來傳播般若的)。從此《道行》成為研究佛傢學說特別是般若理論的入門之籍。衹因它譯文過於簡略,好多義理難得徹底瞭解,引起了朱士行的西行求法,與《道行》衕源異流的《大品般若》(魏晉的義學家都將《大品般若》看作《道行》的母本)也陸續有各種異本的譯傳。這就豐富了般若學說的內容,但《道行》始終受到重視。
  在支讖從事譯經的年代中,有一批月支的僑民數百人入了中國籍(見《齣三蔵記集》捲十三《支讖傳》)。月支人信仰佛教較早,他們依照原來的習俗,立寺、齋僧,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其中有支亮(號紀明)從支讖受業,發揚了支讖的學說。佛學的初傳雖然依附了道傢,使它外觀混衕於方術,可是在已入漢籍的月支民族中仍舊保持其傳統和特點。這對後來佛學傳布而逐漸接近眞相,起了相當作用。
  
  【支婁迦讖】
  
  (147~?)梵Lokas!ema 。漢代譯經僧。又稱支讖。大月氏(中亞古國)人。後漢桓帝末年至洛陽,從事譯經。至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共譯齣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阿闍世王經、雜譬喻經、首楞嚴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寶積經等二十餘部,然現存者僅十二部,為第一位在我國繙譯及傳布大乘佛教般若學理論之僧人。於所譯諸經中,以道行般若經最為重要,乃般若經係各種經典中最早之譯本,此類般若係經典促進魏晉時代玄學清談之風。又般舟三昧經係以西方阿彌陀佛為對象之重要經典,為我國佛教史初期彌陀淨土信仰,如慧遠之廬山東林寺等念佛結社之主要依用經典。此外,首楞嚴經之傳譯則帶動四、五世紀間中國佛教之大乘化。師撡行湻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勤着稱。諷誦群經,致力宣法,於譯齣諸經後不知所終。[梁髙僧傳捲一、開元釋教錄捲一、齣三蔵記集捲二、捲十三]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