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人物列錶
但丁 Dante Alighieri彼特拉剋 Francesco Petrarca塔索 Torquato Tasso
朱塞培·翁加雷蒂 Giuseppe Ungaretti薩瓦多爾·誇西莫多 Salvatore Quasimodo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Eugenio Montale
馬可·波羅 Marco Polo馬可·奧勒留 Marcus Aurelius卡薩諾瓦 Casanova
瑪麗亞·蒙臺梭利 Maria Montessor科裏納 Corina羅伯特·巴喬 Roberto Baggio
剋拉蘇 Crassus龐培 Pompeii愷撒 Gaius Iulius Caesar
屋大維 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安東尼 Anthony斯巴達剋斯 Spartacus
羅穆盧斯 Romulus陸馬·龐培留斯 Numa Pompilius提比略 Tiberius Claudius Nero
卡利古拉 Ga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剋勞狄一世 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尼祿 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加爾巴 Servius Sulpicius Galba奧索 Marcus Salvius Otho維特裏烏斯 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
葦斯巴薌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提圖斯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圖密善 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涅爾瓦 Marcus Cocceius Nerva圖拉真 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哈德良 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安敦寧·畢尤 Antoninus Pius維魯斯 Lucius Ceionius Commodus Verus Armeniacus康茂德 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
佩蒂納剋斯 Publius Helvius Pertinax尤利安努斯 Marcus Didius Severus Julianus塞維魯 Septimius Severus
卡拉卡拉 Caracalla馬剋裏努斯 Marcus Opellius Macrinus迪亞杜門尼安 Marcus Opellius Antoninus Diadumenianus
埃拉伽巴路斯 Elagabalus亞歷山大·塞維魯 Alexander Severus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
喬萬尼·卜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路易吉·馬萊巴 Luigi Malerba
喬萬尼奧裏 Rafaello Giovagnoli喬蘇埃·卡爾杜齊 Giosuè Carducci奧莉婭娜·法拉奇 Oriana Fallaci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Niccolò Machiavelli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喬萬尼·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
弗朗西斯科·薩伊塔 Francesco Saita安德烈·波切利 Andrea Bocelli奧維德 Ovid
奧裏亞娜·法拉奇 Ao Liyana falaqi皮耶羅·費魯奇 Piero Ferrucci弗朗西斯科·阿爾貝隆尼 Francesco Alberoni
尼祿
意大利 儒略·剋勞狄王朝  (37年十二月15日68年六月9日)
尼祿·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
開端終結
在位54年68年

  尼祿·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古羅馬帝國的皇帝,54年—68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朱裏亞·剋勞狄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後世對他的史料與創作相當多,但普遍對他的形象描述不佳,例如他在20歲時與母親亂倫。尼祿通常被列為古羅馬的暴君之一。
  
  早年
  
  尼祿的父係出自於“多米提烏斯”的支係“阿赫諾巴爾比(字面意思為‘青銅色的鬍須’)”,他的父親“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比(Domitius Ahenobarbi)”在提比略皇帝死後不久即水腫身亡。尼祿的母親則是出自於屋大維的直係血親“阿格裏庇娜”,她曾經遭到提比略和卡利古拉兩位皇帝的流放,在剋勞狄皇帝任內召回。尼祿出生於羅馬南方的海邊城市安提烏姆,阿格裏庇娜為新生兒命名為“魯基烏斯”(即全名字為“魯基烏斯·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這位魯基烏斯3歲喪父,母親也遭到流放,因此他的幼年都是由姑母“列比達”傢族帶大。公元49年,阿格裏庇娜與她的“叔父”——剋勞狄皇帝——結婚。她將獨子過繼成為剋勞狄傢族的成員,並改用該氏族的名字“尼祿”。
  登上皇帝
  
  皇帝剋勞狄與前妻美撒裏娜生有一女一子:長女剋勞狄亞·屋大薇婭、幼子不列塔尼庫斯。但尼祿過繼成剋勞狄傢族時為12歲,較8歲的不列塔尼庫斯年長,於是尼祿便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凱撒”。阿格裏庇娜極力栽培自己的親生兒子為皇帝,延聘哲學名士塞內加為他的教師,並讓尼祿與屋大薇婭結婚。尼祿在此時進入政界擔任公職,數次在元老院以拉丁語和希臘語作過演講,並以自己的名義舉辦了大型賽會與鬥獸表演。
  
  54年10月13日,皇帝剋勞狄因食物中毒死亡(人們懷疑可能是阿格裏庇娜下毒),17歲的尼祿順利繼承皇位。
  執政過程
  早年善政
  
  尼祿執政之初,國傢方針由阿格裏庇娜、塞內加、先皇舊臣帕拉斯、與近衛軍長官塞剋斯圖斯·布魯斯共同决定,他們與元老院階級合作,維持前朝的穩定發展政策,在首都舉辦希臘式的賽會,並取消包稅人的苛捐與奴隸拍賣稅。此時的羅馬景象十分繁榮,邊境情勢大致平綏。
  傢族矛盾與個人權力鞏固
  
  尼祿的母親阿格裏庇娜擁有相當強烈的權力欲望,尼祿逐漸成年之後,對母親的幹政日感不滿。在塞內加的建議之下,尼祿在一場亞美尼亞使臣謁見的場合中,以皇帝的身份阻止母親進入會場。阿格裏庇娜對此反應激烈,曾以扶助即將成年的幼弟不列塔尼庫斯來威脅尼祿。55年,不列塔尼庫斯在用餐之後中毒死亡,後人猜測是尼祿所下的毒。
  
  後來,尼祿指控帕拉斯參與一項陰謀,流放了帕拉斯;帕拉斯是阿格裏庇娜的朝中密友,此舉無異表明尼祿對抗母親。布魯斯退休,尼祿提拔提格利努斯為他新任近衛軍長官。59年,尼祿突然大獻殷勤,邀請母親到坎帕尼亞海邊的拜亞別墅度假。尼祿特別訂製了一艘華美的小船接送阿格裏庇娜,但在航行途中船身解體,尼祿企圖製造意外的假象淹死阿格裏庇娜。但阿格裏庇娜擅於遊泳,被路過的漁船救起。阿格裏庇娜派她的奴隸嚮尼祿報安,尼祿得知之後,指控該名奴隸是奉母之命來刺殺皇帝,便派兵到阿格裏庇娜的別館殺死了她。至此,尼祿完全鞏固了他的皇權。
  
  62年,布魯斯病故。65年,塞內加受到一項陰謀牽連,以切開血管的方式自殺。
  內政
  
  尼祿在內政的措施上,基本上多是嚮平民大衆所傾斜的。他發明了對付偽造遺囑的辦法,限製訴訟案例辯護報酬的上限,用來防止權貴藉着法律對平民施行的不平等剝削。他降低了許多間接稅的稅賦,並公開政府的稅收記錄以防止官員貪污舞弊。尼祿壓低糧食價格,限製讓貧窮的羅馬公民也能夠得以溫飽。
  
  尼祿熱愛藝術,他本人就是一個詩人、劇作者、演唱者與竪琴演奏者。他常舉辦盛大的競技賽會,並親自下場參與比賽。他贊助文藝、建築、與各項的工程發明,在屋大維統治之後,尼祿當政時期的帝國呈現出了文藝勃興的景象。在64年羅馬大火之後,他建造了著名的華麗“金宮(Domus Aurea)”。
  
  但尼祿在大權獨攬之後,對於元老貴族的崇敬逐漸淡滅。他開始喜歡接受人們的奉承,並大肆打擊與他對立的政治勢力。最有名的是65年的“批索的陰謀”,一群共和派的政治人士打算推翻尼祿的統治。但他們計劃在事前泄漏。尼祿擴大打擊面,整肅異己,讓羅馬的上層階級隨時感受到皇帝的恐怖統治。
  64年的羅馬大火
  
  羅馬城的大火是發生在公元六四年七月十七日,然而這一場大火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千古的歷史疑案。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相信,這是一場人為縱火的案件,而其中尼祿皇帝又因暴行而成為最大的嫌疑者。據當時調查,縱火者應是出自於尼祿皇帝,則其原因乃是因尼祿皇帝想要擴建宮殿,然而都城皇宮的周圍都住滿羅馬平民,因此幾乎難以開工建造,因此乘着夜深人靜的時刻教唆手下去縱火,以遂其所願。 發生在羅馬的這一場大火,是由大競技場開始燒起。大競技場位於臺伯河的東岸,是在羅馬城的西南部,堆滿了帳篷等易燃物品,因此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上起火的這幾天颳西南風,更是助長風勢。當火神吞沒大競技場之後,竟然又往左右延伸出兩股火勢,其中左邊一股嚮凱旋大街燒去,接連着的凱旋門、布匿戰爭與高盧戰爭紀念牌坊及神殿等,都在剎那間化為烏有。而右邊的這股火勢,則是燒毀了帝國政府官衙以及其他高樓大廈,那些四通八達的街道、商店及民房,也都化為灰燼。結果全城幾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就這樣這一次的大火一連竄燒了六天七夜,結果放眼羅馬全城皆為焦土一片。
  
  據塔西佗的記載,尼祿從安提烏姆趕回羅馬來,開放自己的宮殿安置災民,並從奧斯提亞與鄰近的城鎮運糧賑濟。但由於火災所造成的慘重損失,人們普遍懷疑這應該是人為縱火所致。尼祿聽聞有人懷疑是他本人所暗地縱火,為了不使傳言擴大,他便宣稱這場災難是基督徒陰謀縱的火。於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開地將他們殘酷折磨——釘十字架、披獸皮讓惡狗咬死、將他們釘上柱子做為蠟燭。
  對外關係
  不列顛起義
  
  公元60年,由於不列顛的羅馬軍團忙於徵戰莫那島,不列顛島東南部的布狄卡女王率兵反抗羅馬統治。不列顛軍團長官保利努斯回軍,於61年平定布狄卡的叛變。
  東方關係
  
  公元55年,羅馬的東方屬國亞美尼亞發生政變,最後由帕提亞的王子提裏達特斯進入亞美尼亞,並成為新的國王。由於羅馬一嚮視亞美尼亞為其保護國,流亡的亞美尼亞人士嚮尼祿請求援助。於是尼祿派遣日耳曼軍團長官科爾布洛,讓他全權處理東方事務。
  
  在帕提亞方面,認為亞美尼亞在文化上與波斯相近,因此决定可以自行管理亞美尼亞的事務,毋需照會羅馬。帕提亞國王沃洛吉西斯一世拒絶羅馬恢復舊王的要求,任命自己的胞弟提裏達特斯為亞美尼亞王。58年,科爾布洛率領的羅馬軍團進入東方,與帕提亞—亞美尼亞聯軍展開一連串的戰役。59 年,科爾布洛攻下亞美尼亞的國都,將帕提亞的勢力趕出,提裏達特斯逃亡。羅馬方面則擁立提格拉尼斯為亞美尼亞王。尼祿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便將科爾布洛調回敘利亞。
  
  62年,被罷黜的提裏達特斯,在帕提亞軍隊的保護之下,再度進入亞美尼亞。尼祿派帕伊圖斯率領羅馬軍團迎戰,但卻遭到嚴重的失敗,帕提亞再度掌控了亞美尼亞,提裏達特斯再度登上王位。於是尼祿再度任命在敘利亞的科爾布洛出戰。由於科爾布洛的威名在當地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當科爾布洛在幼發拉底河建立碉堡時,引起了對方極大的恐慌。帕提亞方面不想與科爾布洛接戰,便派遣使者與尼祿商談和平條件。
  
  63年,帕提亞與羅馬達成協議:承認提裏達特斯為亞美尼亞國王,但國王的王冠必須由羅馬皇帝授予。提裏達特斯進入科爾布洛的軍營,在尼祿的塑像之前,由科爾布洛代理皇帝為提裏達特斯加冕。後來,提裏達特斯親赴羅馬,尼祿再度為他加冕,並以盛大的慶典歡迎他。因此,尼祿在該地維持了相當良好的名譽,在尼祿自殺之後,出現過三位假尼祿,其中之一曾受亞美尼亞的尊崇。另一方面,此後羅馬的東方邊境維持了七十年的和平。
  猶太人起義
  
  羅馬帝國在猶太地區的最後一任巡撫是富祿辣士(Gessius Florus),此人品德低下,暴虐無道,他在猶太巡撫的任內,幾乎衹為剝削,荒廢政事。富祿辣士的貪贓枉法幾乎是毫不掩飾、肆無忌憚的手段。在其治理任內人民無法安定居所,所到之處,充滿了橫徵暴斂,並且叛亂的風聲時有所聞,情勢已是緊張異常。 序利亞總督迦流(Gestius Gallius),已耳聞猶太地區的混亂,因此在公元66年藉著猶太人過逾越節的名義,視察耶路撒冷。猶太人藉此機會在迦流面前狀告富祿辣士的種種惡行,而迦流遂在群衆面前允諾要懲治富祿辣士。當迦流離開耶路撒冷之後,富祿辣士非但沒有檢討自身行徑,反倒變本加厲的迫害猶太人,期使猶太人對羅馬帝國的叛變,而自己能夠在當中作收漁人之利。之後富祿辣士強行嚮猶太人的聖殿徵收金子十七他連得,但猶太人拒不接受,因此富祿辣士藉此機會率領軍隊到耶路撒冷企圖以武力遂行所願。進而引發猶太人的全面叛變。猶太人與羅馬人的戰爭,造成了猶太人的聖殿被毀,耶路撒冷城破荒涼,猶太人被趕逐分散四處的悲劇。 戰爭於公元66年展開,雖然一開戰猶太人便占了上風,然而就在維斯帕先奉命平亂後,即刻節節進逼耶路撒冷,進行“收復平亂的工作”。公元67至68年間在尼祿的指令下,維斯帕先重新攻占加利利和撒馬利亞,並且要揮軍直搗耶路撒冷,尼祿的死訊使維斯帕先必須折返羅馬擔任皇帝。政權穩定後,他派自己的兒子提多指揮平亂,最後傾覆整座耶路撒冷城就是此提多將軍。約在公元72年9月底,城北的部分已經完全落入羅馬人的手中,而整個耶路撒冷也全部被占領了。
  婚姻
  
  尼祿有過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年少時與剋勞狄之女屋大維婭的婚姻,但在尼祿成為皇帝之後,喜歡上屋大維婭的侍女阿剋代,打算與屋大維婭離婚,經過塞內加與阿格裏庇娜的勸纔作罷,但夫妻關係已名存實亡。阿格裏庇娜死後,屋大維婭被流放至外島生活。58年,尼祿喜歡上寵臣奧托的妻子波培婭·薩賓娜,為了方便給予她皇后的頭銜,尼祿在62年以通姦的罪名,強迫屋大維婭自殺,讓波培婭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波培婭曾為尼祿生下一個女兒,但早夭。後來,尼祿在一次脾氣發作時踢了懷有身孕的波培婭,造成她在65年死亡。
  
  尼祿的第三次婚姻的對象,則是斯塔提婭·美撒裏娜。為了得到已為人婦的美撒裏娜,尼祿逼迫她的丈夫維斯提努斯自殺。美撒裏娜未曾生下尼祿的孩子。
  自殺身亡
  溫代剋斯高盧起義
  
  由於尼祿接獲過數次刺殺他的陰謀,變得十分多疑,動輒興起謀反大獄,讓元老貴族階級苦不堪言。68年初,路格杜努·高盧的行省長官尤利烏斯·溫代剋斯,以“拯救人類”的口號舉兵起義,高盧地區有許多城市響應。尼祿命令上日耳曼總督盧福斯率領日耳曼軍團,開赴高盧平亂。路福斯迅速地在68年5月擊潰溫代剋斯的主力,溫代剋斯兵敗自殺。
  加爾巴起兵與羅馬暴動
  
  溫代剋斯率兵起義後,身為塔拉哥·西班牙行省的長官加爾巴也隨即出兵,在西班牙地區響應反尼祿的行動。但加爾巴聽聞溫代剋斯失敗自殺之後,反抗的聲勢大受打擊,西班牙的部隊軍心逐漸不透,加爾巴也打算自殺。
  
  但此時首都羅馬謠言四起,人民聽說從亞歷山大城運來的不是𠔌物而是角鬥士表演用的沙子,便群起暴動。尼祿不知溫代剋斯已經失敗,以為高盧和西班牙都已經成功叛離,近衛軍也拋棄了他。於是尼祿以為大勢已去,便倉皇地離開羅馬宮廷,打算逃往東方。
  
  元老院得知尼祿離開之後,立刻决議推舉加爾巴為皇帝,並宣佈尼祿為“人民公敵”,任何人都得以追捕或誅殺尼祿。他在過去的獲釋奴隸的別莊裏,獲悉追捕的士兵已經斷絶他的逃亡道路,6月9日,尼祿身邊衹剩三四個僕人,最後他將匕首刺入自己的喉嚨自殺,結束他14年的執政。相傳當時的尼祿,面對如此窘睏的環境,不願可恥地被手下的凌辱,所以决定自殺。但是他又十分怕死,數次拿起刀,卻不敢往胸膛上刺,他正在躊躇哭泣的時候,一邊的僕人看得不耐煩了,就替他一推,把刀口推進去了。古羅馬史上最殘暴的君王之一就這樣結束了生命。元老院得知尼祿死後,公佈對尼祿的“記憶抹煞”——凡是尼祿的塑像、碑文、建築物上的銘刻,都必須加以銷毀或抹除。
  後世評價
  史學家的評價
  
  由於羅馬史料的編寫與整理者,多為帝國的上層階級。因為尼祿統治的中後期對該階層的統治相當殘暴,於是流傳後世的史料多以負面的觀點看待尼祿的一切施政。比如像64年的羅馬大火,蘇埃托尼烏斯便以相當的篇幅,寫下尼祿興災樂禍的行為,並明白指出這種大火是尼祿下令放火的;但這種描寫與事實是否吻合,歷來史學家是有相當大的爭議的。再加上尼祿死後受到後人的“記憶抹煞”,因此他的事跡便大多留下負面解釋的刻版印象了。
  
  尼祿本人喜愛奢華,對身邊的親人與臣屬殘暴不仁。但他的功過評論,研究早期羅馬帝國史的專業人員,得出許多各種尼祿的不同面相。
  基督教會的評價
  
  基督教早期教會的發展,正值尼祿當政之時。然而基督教在當時的羅馬是相當受到歧視的宗教,因此受到官方與人民的反感與誤解。而尼祿誣指64年羅馬大火的元兇為基督徒,對教徒施以公開的迫害與殘殺,因此教會的記載,曾將尼祿視為反基督,而且使徒保羅和彼得也是在他手中遇害。尼祿是第一個壓迫基督教的暴君。
  相關創作
  
  由於尼祿留下來的軼事相當多,適合的素材豐富,因此啓發許多的創作題材。
  
   * 波蘭顯剋微支《你往何處去(Quo Vadis)》
  
  在位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
  全名 尼祿·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
  出生 37年12月15日
   安提烏姆
  去世 68年6月9日
   羅馬
  前任 剋勞狄一世
  繼任 加爾巴
  王後 阿剋代(54年-62年)
  波培婭·薩賓娜(62年-65年)
  斯塔提婭·美撒裏娜
  王朝 朱裏亞·剋勞狄王朝
  父親 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比
  母親 阿格裏庇娜
<< 前一君主: 剋勞狄一世儒略·剋勞狄王朝尼祿
(54年68年)
後一君主 >>: 加爾巴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