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杜審言在诗海的作品!!! |
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纔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後轉洛陽丞。武後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很欣賞他的詩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後因勾結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中宗景竜二年(公元708年)卒,贈著作郎。
杜審言的詩多為寫景、唱和及應製之作,以渾厚見長,杜甫雲:“吾祖詩冠古。”工於五律,對近體詩之形成與發展,頗有貢獻。被後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初唐宮廷文人和律詩的完成]
初唐的宮廷詩人在藝術上所追求的是繁縟綺錯的裝飾風格。這種裝飾性的重點,起
初是對偶的修辭技巧,爾後又增之以調聲的技術,並且最終把對偶技巧和聲韻技術結合
起來,從而在形式上推進了律詩的完善和定型。早在齊梁時期,詩壇上便已出現對偶說
和聲病說,但前者失之粗略,後者又失之瑣細,且兩者各不相侔。至北朝後期和陳隋詩
人,五言詩的律化更進了一步,有少數詩篇已經符合唐人定型格律的規定,但在理論上
沒有提出新的總結,有些問題(如粘附規則)還沒有完全解决。七言詩的律化,更處於
幼稚階段。唐初的上宮儀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在劉勰提出的“事對”、“言
對”、“正對”、“反對”之外,又增之以“雙聲對”、“疊韻對”、“扇對”等,把
原來僅限於詞義的對偶又擴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對偶。稍後的元兢,不僅提出了字形和詞
義的對偶,而且提出了調聲三術,表現出將聲律與對偶緊密結合的新努力。從武後至中
宗神竜、景竜年間,在當時的一批宮廷詩人筆下已大量涌現平仄協調、又合乎粘附規則
的全篇合律的詩篇,標志着五、七言律詩的完全成熟。可以說,在律詩形式的完成過程
中,宮廷文士起了規範化和統領風氣的作用。
其中,尤以杜審言、宋之問、瀋佺期三人的成績最為顯著。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今存的詩主要係五言律詩,也有少數七律。他的詩,
句律精嚴而筆力雄健,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均完全合律,無一失粘者。他在武後天授初
所作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長達四十韻,完全合粘,可見他對律
詩這種新體製駕輕就熟的功夫,所以深為時人所重。杜甫曾稱引李邕對審言的評價:
“鐘律儼高懸,鯤鯨噴迢遞。”(《八哀詩》)意即指此。明人許學夷稱其為“律詩正
宗”(《詩源辯體》)。他在江陰任職時所寫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詩,曾被明
代的鬍應麟譽為“初唐五言律第一”(《詩藪》):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緑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詩以大地回春的絢麗風光反襯遊宦者有傢難歸的悲哀,用聲色俱現的外景點醒時不
我與的苦澀情思。“偏驚”、“忽聞”兩句,頓挫有力;“雲霞”、“梅柳”一聯,感
覺何其明快。從詩情來說,在當時也算是較為充實的了。
與杜審言同稱為“文章四友”的,還有李嶠、蘇味道、崔融,他們均在武後朝任過
鳳閣捨人。李、蘇曾為執宰大臣,位顯名高,所寫的多為奉詔應景之作,李嶠並有詠物
詩百餘首,均了無情緻。但在詩律上他們卻是高手,在當時頻繁的應製活動中,他們的
詩合律率最高,宜為“一時學者取法”(《新唐書·李嶠傳》)。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