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子云 | ||||||||
籍貫: | 蜀郡成都 | ||||||||
閱讀楊雄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楊雄在诗海的作品!!! |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西漢學者、辭賦傢。字子云。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傢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後,揚雄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纍,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揚雄又是漢賦“四大傢”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傢兩種身份。《漢書·揚雄傳》載其“年七十一,天風五年卒。”(下引本傳,不再出註)天鳳為王莽新朝年號,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當在漢宣帝甘露元年,為公元前53年。是一個跨世紀的人物。揚雄一生歷官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歷經兩朝,歷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煥然,學問淵博;道德純粹,妙極儒道。王充說他有“鴻茂參聖之才”;韓愈贊他是“大純而小疵”的“聖人之徒”;司馬光更推尊他為孔子之後,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自序“傢産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傢境接近於貧睏綫。但若考其遠祖,可稱得上是王侯世傢。本傳稱:“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處“河汾之間”,在今山西南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司馬叔侯曰:“虞、貌、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揚為姬姓可以無疑,是周王族支庶。不過,到底揚氏屬於周王哪一支,因時代綿遠,後青衰微,到揚雄時已不可考。雄又說:“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智)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乃逃於楚巫山,因傢焉。”據此,揚雄的祖先春秋時曾自稱“揚侯”,晉“六卿”之亂,揚侯受韓、趙、魏的逼迫,舉族南遷楚國境內的巫山地區,似乎揚氏是失利的範、中行、智伯的同黨。不過此說有兩點可疑,一是揚氏稱侯,不見於史載;二是範、中行、智伯也不是同時被滅,揚氏無由受到牽連。東漢張衡對此有不同說法:“晉大夫食采於揚,為揚氏,食我有罪而揚氏滅。”如此,則揚氏當時不過是晉國的一個大夫,根本沒有揚氏稱侯這回事。揚氏南遷也不是由於三傢之逼,而是揚食我有罪絶封,逃難南遷。晉灼、顔師古極贊成此說。揚雄自序傢譜容或有為祖先粉飾的嫌疑,“揚侯”也許是當時對有身份者的尊稱,揚雄誤以為五等爵的“侯”爵,反有僭越之嫌;但說揚氏出自有封邑的周室子孫,應當沒有疑問,即便是晉大夫,也不影響他的周室血統。
楚漢相爭,揚雄的先人們為避戰亂,又溯江而上,“處巴江州”,巴郡江州即今四川重慶。避亂時期揚雄祖先都沒有
揚雄
事跡可述,直至其五世祖揚季稍起其傢,官至廬江郡太守。廬江郡在今安徽廬江縣。漢武帝元鼎年間,揚季因逃避仇傢迫害,棄官,“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郫即今四川郫縣,附近郡邑成都,故本傳又說他是“蜀郡成都人”。今鄲縣境內猶有揚雄墓、子云亭等遺跡,劉禹錫《陋室銘》所詠之“西蜀子云亭”即指此。民國《樂山縣志》引《名勝志》《屏山縣志》、《方輿考略》《蜀水經》說:“子云,江原人。初遷沐川;繼遷健為,居子云山,在鍵為東南十五裏,揚雄故宅在焉;再遷成都金花寺。”並按:“當雲:再遷樂山,四遷成都。”此外,揚雄有《綿竹頌》,今綿陽市又建有子云亭。似乎揚氏入蜀後曾屢遷其居,蹤跡幾遍川西各地。揚季來到鄲縣,再度成為普通平民:“有田一廛,有室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一廛即一百畝。《孟子》:許行對齊王“願受一廛以為氓”;晁錯《論貴粟疏》說:“今農夫五口之傢,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可見一廛土地,在地廣人稀的古代社會實在是個小數,僅是戰國秦漢時期五口之傢維持生計和提供賦役的起碼條件,屬於普通自耕農家庭,還夠不上“小地主”的水平。楊氏人丁也很單薄,雄雲:“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無它揚於蜀”。在那個重資産、講族勢的社會裏,一個産業甚薄、人丁不旺的普通人傢,要在人地生疏的環境裏生存下來,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來王充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揚傢不通,卓
有子云。”(《論衡·自紀》)正是指的這一情況。
揚雄之時,傢道仍無絲毫改觀。自序說:“傢産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又作《逐貧賦》雲:“揚子適居,離俗獨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有人將此賦敘入揚雄晚年,不確。賦明雲“左崇山,右曠野”,正是他隱居於岷山之南,卜處於成都平原之間的情景。此時他窮睏潦倒,與乞兒為伍,“人皆文綉,餘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餮。”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了。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頂風冒雨,親操耒耜,參加生産勞動:“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耕或籽,沾體露肌。”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形象。但是,他胸有大志,以聖人之業自任,不以産業為意,“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對“既貧且簍”的傢道,處之“晏如也”。他一心研讀“聖人之書”,非此無所嗜好。如果說西漢初期的董仲舒是一個“三年不窺園”“志在經傳”富而好禮的純儒的話,那揚雄就是一位“憂道不憂貧”的君子,是“飯疏食飲水”亦樂在其中的顔回似的“臞儒”。根據揚雄自述,其為學有兩個特點,一是“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章句是西漢今文經治學特點;訓詁是東漢古文經學的特點。揚雄不講章句,衹究訓詁,開創了樸實的古文傢風。今文經學者,世守師說,規規以師法章句為意,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傢則主張博覽泛觀,東漢時期的古文大師,如桓譚、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覽群書”,以此為法。可見衝破西漢今文章句,開創東漢古文傢法,正是揚雄首開端。二是深沉好思,清靜無為。自序說:“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無為,少嗜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簡易佚蕩、清靜無為、少嗜寡欲、淡漠榮利等等,是其受道傢思想影響的表現。揚雄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是一個好學、深思,同時又有高尚修養的儒者。而這些,都得益於他的老師嚴君平。嚴君平,名遵,君平乃其字也。成都人。博學德高,隱於市井。“專精《大易》,瀋於《老》、《莊》”,是一位民間的道學高人。《漢書》說君平漢末賣卜成都市,藉卜筮來宣揚正道,啓人善心:“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各因勢利導之以善。”淡薄榮利,以道學為樂,每日纔閱數人,“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班團還說:嚴遵“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莊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揚雄少時從遊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為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揚雄《法言》中亦有嚴君平的贊辭:“蜀莊沉冥,蜀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珍乎?吾珍莊也,居難為也。”“蜀莊”,即蜀人莊遵。“沉冥”,即潛隱自晦。“不作苟見”,不屑進見權貴。關於此,《漢書》還有一則故事,說是杜陵李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嚮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後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李不以為然。及至成都,緻禮相見,面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不治苟得”,即不貪財貨,亦《禮記·麯禮》“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之意。“久幽不改其操”,即長期隱居幽處,自甘淡泊,也不改自己清虛自守的操行。由此看來,揚雄“博覽無所不見”,得益於君平“博覽無不通”;揚雄“清靜無為少嗜欲”,得益於君平治《老》《莊》、《周易》之學以及他的“沉冥”之習;揚雄淡泊名利,得益於君平“不治苟得”;揚雄“不事富貴”,得益於君平“不為苟見”……凡此,俱看出君平對揚雄為人和學術的巨大影響。無怪乎揚雄要再三地贊嘆,比之於隨侯之珠、和氏之壁了。《漢書》說“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據學者考定,“君平益生於昭帝始元、元風之間(前86一前80年),卒於王莽代漢之時,即公元十年左右。”君平能獲得蜀人的普遍敬重,至東漢不絶,可見揚雄所稱美,並非一傢俬言。
君平之外,揚雄還有一門遠親林間翁孺,通明訓詁,尤曉異代方言,揚雄從他學文字語言之學,為後來成為一名有成就的文字學家,奠定了基礎。揚雄《答劉歆書》說:“雄少不師章句,亦於五經之訓所不解。常聞先代囗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於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遺棄無見之者。獨蜀人有嚴(當作莊,俗人所改)君平、臨筇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囗軒之使所奏言。翁孺與雄外傢牽連之親,又君平過誤,有以私遇少而與雄也。君平財有千餘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所謂“描軒之使所奏言”域“囗軒使奏籍之書”),即指周秦時期,朝廷所派使者收集的各地方言資料。當時藏於朝廷檔案館,周秦既亡,囗軒之書散在民間。中土“遺棄無見之者”,漢代博學如劉嚮者,亦衹“但聞其官不詳其職”。但在邊遠的巴蜀還略存梗概,嚴君平有數千言,林間翁孺則其書略備。“揚雄聞而師之”。翁孺死而無後,其妻棄傢改嫁,揚雄遂盡得林氏方言之書。後來揚雄作《囗軒使者
絶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就是以林書為依據的。除師事近賢外,揚雄還遠慕前輩鄉賢司馬相如。自序說:“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仿照司馬相如,
作大賦。又曾奇屈原之文遠過相如,對屈原不遇明君,自瀋於江的遭遇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憫其人,“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不過揚雄並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為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竜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將愛國情懷與老莊放達結合起來,這是揚雄的進步之處。於是作《反離騷》,自岷
山投於江中,以祭屈原。此外,他還依傍《離騷》,引申其意,作《廣騷》;依傍屈原《惜誦》以下至《懷沙》一捲,作《畔牢愁》。一則以展示他的惠思匠心,同時也藉以表現自己的愛國熱忱。這些賦大致作於而立之年,《廣離騷》有“漢十世之陽朔”,陽朔是成帝年號,自前24至前21年,共四年;十世,自高祖、呂後至成帝為十世,後來雄作《甘泉賦》開篇即說“惟漢十世”,亦是這種用法。陽朔年間,正雄30至34歲之時,其時尚在蜀中,茲後揚雄又作有《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和《成都城四隅銘》(《文選》李周翰註說還有《綿竹頌》)等辭賦,卻給揚雄斐聲京華帶來了契機。這些賦大都是對家乡山水景物的歌頌。漢賦講究“弘麗溫雅”,弘即博大,鋪張揚厲,氣勢磅礴;麗即富有文彩,華美可觀;溫即溫和含蓄,藉物托意;雅即典雅,盛陳典故。總之即要求做到大氣勢、好文采、深寓意、大學問。一篇好賦,往往集作者辭章、才氣、哲思與數典於一體。賦其實也是文人才學識德等素質的綜合表演。因此許多文人為了一篇好賦,常常搜腸颳肚,冥思苦想,為收集典故和謀篇佈局,耗費十數年功夫。張衡寫《二京賦》花了十年,左思作《三都賦》用了一紀(十二年)。而揚雄在而立之年便已寫成這樣多賦篇,充分顯示了他的高情與逸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揚雄的才華不久便被當朝天子知道了。
揚雄 - 中國哲學史詩
揚雄
《詠揚雄》
西蜀揚雄揚子云,辭賦可與相如群。
壯夫不為雕蟲技,方言訓纂苦耕耘。
既學論語作法言,又仿周易成太玄。
方州部傢一二三,八十一首大環圓。
攡措陰陽而發氣,一判一合天地既。
天地交而萬物生,幽攡萬類不見呈。
人之性也善惡混,琢磨成玉冶成金:
修其善者善人意,修其惡者惡人心。
因而能革天道得,革而能因天道馴。
因而不革物失則,革而不因物失均
揚雄 - 個人榮譽
一賦動天子 京華賦奇文揚雄《答劉歆書》說:“雄始能草文,先作《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及《成都城四隅銘》,蜀人有楊莊者,為郎,誦之於成帝。成帝好之,以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見。”《文選·甘泉賦》李周翰註:“揚雄傢貧好學,每製作慕相如之文,嘗作《綿竹頌》。成帝時直宿郎楊莊誦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莊曰:‘非也,此臣邑人揚子云。’帝即召見,拜為黃門侍郎。”兩處所載,衹在賦名和篇數上有分歧,但為楊莊所薦則一致。揚雄自序亦謂:“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峙、汾陰、後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客”即楊莊。
揚雄 - 一杯純粹的清茶
揚雄
在漢賦寫作上可與司馬相如並稱為“揚馬”的揚雄被陸羽列入了《茶經》人物。有關他在茶方面最主要的事跡,就是他編寫了一本叫《方言》的書,書中有這樣的記述:“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雖然衹有短短的8個字,但是它的意義卻是相當深遠的。不過,既然我們是要說《茶經》人物,還是把上面的這些放一放,先來說說揚雄其人吧。
揚雄和司馬相如是同鄉,並深深仰慕他,連作賦的文風也是從他那裏摹仿來的,他說:“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司馬相如是瀟灑的,官做得不爽就回傢,因為他老婆的娘傢有錢,物質基礎比較雄厚,精神追求自然就會成為生活的主要方面。而揚雄就沒這麽好的運氣了。雖然在官場上始終不得意,卻還得硬着頭皮做下去,原因在他的自序中寫得很清楚:“傢産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一個生活在貧睏綫上的人,沒有一份穩定而且豐厚的收入顯然是瀟灑不起來的。
不過,據《漢書·揚雄傳》載,揚雄雖傢境貧寒,卻是王侯之後,為周王族支庶,亦為姬姓。揚雄先祖這一支居住在晉之揚,因此以揚為氏,經過種種變故,遷居入蜀,日益沒落,人丁凋敝,“五世而傳一子,故雄無它揚於蜀”。揚雄少時好學,“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後來經過同鄉楊莊的推薦,揚雄受到成帝的召見,並拜為黃門侍郎,也就是進入了官僚“預科班”。然而,在這個“預科班”裏,他卻幾乎成了個畢不了業的留級生,除了在王莽初轉過一次官,做過十年中散大夫外,20年間未徙官!而皇帝召他的主要目的,也衹不過是看中了他的文采,要他應命製作,就像徘優弄臣一樣,討個歡心罷了。好在他自己也沒有做官的意思,衹希望領一份穩定的工資,以解溫飽問題。於是,皇帝下令永不奪俸,讓他終身享受政府津貼,還特許在國傢檔案館(石室金櫃)看書。正是有了這些條件,他才能夠創作出可與司馬相如比肩的漢賦,同時模擬《易經》作出《太玄》,模擬《論語》作出《法言》等,以及編寫出了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方言》,成為既是文學家、語言學家又是思想傢的一代大儒。
再回過頭來說《方言》吧。《方言》全稱是《輶軒使者絶代語釋別國方言》,它是一部記錄當時全國範圍內各地語言資料的工具書,有點類似於《爾雅》,是記錄當時語言文字的經典資料。揚雄在《答劉歆書》中說:“雄少不師章句,亦於五經之訓所不解。常聞先代輶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於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遺棄無見之者。獨蜀人有嚴君平、臨筇林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翁孺與雄外傢牽連之親,又君平過誤,有以私遇少而與雄也。君平財有千餘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其中的“輶軒之使”是指調查全國各地方言、習俗、民謠的官吏,周秦時代的每年8月,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車輶車(一種輕便的車子)的使者到全國各地調查方言、習俗、民歌民謠,“以使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同,主海內之音韻,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風俗也。”周秦既亡,輶軒之書散在民間。中土“遺棄無見之者”,但在邊遠的巴蜀還略存梗概,嚴君平有數千言,林間翁孺則其書略備。“揚雄聞而師之”。在被應召來到首都後,揚雄又堅持數十年親自訪求各地方言俗語,加以整理,編成了《方言》。這裏面提到“蜀西南人謂荼曰蔎”,可見,茶的傳播範圍在當時已經相當廣泛了,至少在中土王公貴族中並不少見了,否則也無法用一個“荼”去解釋蜀西南人的蔎了。
在政治鬥爭復雜多變的西漢末年,揚雄有意識地回避政治,潛心學術,這樣的做法倒很有道傢的風範,不過,更準確地說,揚雄的思想並不屬於道傢體係,而是標準的儒傢。道傢清靜無為,求仙不死,揚雄說,長生“非人力所及”,求仙亦無益,“吾聞伏羲神農沒,黃帝堯舜殂落而死,文王畢,孔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乎?非人力所及也。仙亦無益子之匯矣!”(《君子》)他說聖人的註意力在求知,不默念生死:“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仙人之於天下,恥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實死也。”即使仙人能長生,但無所事事,雖生猶死。於是他明確地宣佈:“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因此,如果站在揚雄的思想角度去看,茶可以是延年益壽、益智健腦的秘方,卻不是能讓人羽化成仙,甚至長生不老的良藥。茶的功能也是在“仁義禮智信”上,或者說在“德”上,是實實在在的,並不玄虛。綜觀揚雄一生,他自己無疑正是這樣一杯不加任何調料,純粹的清茶。
揚雄 - 個人成就
揚雄
(一)辭賦方面
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內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諫之意。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解嘲》寫他不願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當時朝廷擅權、傾軋的黑暗局面:"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並對庸夫充斥、而奇才異行之士不能見容的狀況深表憤慨:"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將相不□眉。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闢。是以欲談者捲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可見賦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這篇賦雖受東方朔《答客難》影響,但縱橫馳說,辭鋒銳利,在思想和藝術上仍表現出它的特點。《逐貧賦》是別具一格的小賦,寫他惆悵失志,"呼貧與語",質問貧何以老是跟着他。這篇賦發泄了他在貧睏生活中的牢騷,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筆調詼諧,卻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氣。《酒箴》是一篇詠物賦,內容是說水瓶樸質有用,反而易招損害;酒壺昏昏沉沉,倒"常為國器",主旨也是抒發內心不平的。另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作品。《反離騷》為憑吊屈原而作,對詩人遭遇充滿同情,但又用老、莊思想指責屈原"棄由、聃之所珍兮,□彭鹹之所遺",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確地評價屈原。《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法言·吾子》)。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揚雄在《法言》中還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徵聖,以儒傢經書為典範。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二)散文方面
揚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諫不受單於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茂,氣勢流暢,說理透闢。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傢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後,繼作者甚多。《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5,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
揚雄 - 人物評價
揚雄雕像
綜觀揚雄一生,不規規以今文章句自縛,他“博覽無所不見”,“默然好深湛之思”,講明訓詁,“不為章句”,抖落了俗儒麯學的陳腐之習,開創了簡易樸質的東漢古文傢法。他淡於名利,潛心學術,造《玄》經,著《法言》,還長於辭賦,製作小學及史學著作,是一位十分淵博的學者,他嘗說:“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技藝)”。(《君子》)上通天文,下明地理,中習人事,正是他自身的寫照。班因說:“淵哉若人,實好斯文。”一點也不誇張。他一生著述,宗孔孟,倡儒學,反迷信,純道統,從本體論上豐富了儒學思想,是當時獨步儒林的思想傢,也是秦漢以下迄於五代少有的純粹德者。桓譚評曰:“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於聖人,若使遭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漢書》本傳)說他將比先秦諸子更偉大,不幸歷史上沒有出現這一盛事。不過,北宋孫復說:“自漢至唐,以文垂世者衆矣,然多楊、墨、佛、老虛無報應之事,瀋謝徐瘦妖豔邪侈之辭。始終仁義不叛不雜者,唯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在反對今文雜說、黃老餘論,捍衛孔子儒學的純潔性這一點上,說他可與董仲舒、王通、韓愈齊名,確也是當之無愧的。
揚雄 - 墓地遺址
揚雄,漢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也是國內學者公認的與孔孟齊名的大儒,與司馬相如均以辭賦名貫巴蜀,至今在東南亞地區還有廣泛影響。揚雄生長於郫縣,在今郫縣友愛鄉子云村有揚雄墓遺跡,供後人憑吊。揚雄墓為一圓形封土堆,封土堆上植柏樹數百株,現已列為成都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揚雄墓附近,還有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陋室銘》中盛贊的“西蜀子云亭”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