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劉禹錫 Liu Yuxi(唐代)張志和 Zhang Zhihe(唐代)
李白 Li Bai(唐代)溫庭筠 Wen Tingyun(唐代)王維 Wang We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唐代)李商隱 Li Shangyin(唐代)竇鞏 Dou Gong(唐代)
杜甫 Du Fu(唐代)韓愈 Han Yu(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
韋承慶 Wei Chengqing(唐代)盧綸 Lu Lun(唐代)皇甫鬆 Huangfu Song(唐代)
無名氏(唐) Wumingshi(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王績 Wang Ji(唐代)
王梵志 Wang Fanzhi(唐代)寒山 Han Shan(唐代)盧照鄰 Lu ZhaoLin(唐代)
駱賓王 Luo Binwang(唐代)杜審言 Du Shenyan(唐代)蘇味道 Su Weidao(唐代)
楊炯 Yang Jiong(唐代)劉希夷 Liu Xiyi(唐代)宋之問 Song Zhiwen(唐代)
瀋佺期 Shen Quanqi(唐代)郭震 Guo Zhen(唐代)陳子昂 Chen Ziang(唐代)
賀知章 He Zhizhang(唐代)顧況 Gu Kuang(唐代)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
鄭符 Zheng Fu(唐代)李端 Li Duan(唐代)劉采春 Liu Caichun(唐代)
張若虛 Zhang Rexu(唐代)張九齡 Zhang Jiuling(唐代)韋莊 Wei Zhuang(唐代)
王之渙 Wang Zhihuan(唐代)孟浩然 Meng Haoran(唐代)李頎 Li Qi(唐代)
祖詠 Zu Yong(唐代)韋應物 Wei Yingwu(唐代)岑參 Cen Shen(唐代)
崔護 Cui Hu(唐代)韓翎 Han Hong(唐代)劉方平 Liu Fangping(唐代)
綦毋潛 Qiwu Qian(唐代)王翰 Wang Han(唐代)元結 Yuan Jie(唐代)
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孟郊 Meng Jiao(唐代)高適 Gao Shi(唐代)
李賀 Li He(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王灣 Wang Wan(唐代)
常建 Chang Jian(唐代)劉長卿 Liu Changqing(唐代)錢起 Qian Q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唐代  盛唐(698年757年)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詩中密旨》
《詩格》
詩詞《從軍行七首(其四) Attest Fourth row 7》   《出塞 Over the Border》   《從軍行七首(其二) Attest line 7 Second,》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WITH MY BROTHER AT THE SOUTH STUDY THINKING IN THE MOONLIGHT OF VICE-PREFECT CUI IN SHANYIN》   《塞上麯 AT A BORDER-FORTRESS》   《塞下麯 UNDER A BORDER-FORTRESS》   《芙蓉樓送辛漸 At Hibiscus Inn Parting with Xin Jian》   《閨怨 In Her Quiet Window》   《春宮麯 A Song of the Spring Palace》   《長信怨 A Sigh in the Court of Perpetual Faith》   更多詩歌...

閱讀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在诗海的作品!!!
王昌龄
  字少伯,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傢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竜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絶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絶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嚮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徵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産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藴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阔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李頎]
    在盛唐詩壇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詩人,他們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氣風發的
  時代精神卻激蕩着其詩情,使他們的創造才華噴涌而出。儘管他們在題材上各有側重,
  在形式上各有擅長,但都能拓展詩境、別開生面,使初唐以來以“風骨”為號召的詩歌
  審美理想得以血肉豐滿的表現。王之渙、王昌齡、李頎、崔顥就是其中幾個年輩較早的
  傑出代表。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傢境比較貧寒,
  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
  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
  謂“不護細行”被貶為竜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
  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和當時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交遊,孟浩然、
  李白、岑參、常建等都存有贈他的詩篇。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
  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
  位。
    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很高的藝術概括力,其着眼點往往不在於具體的戰事,而是把邊
  塞戰爭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各個視角上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內涵,飽滿的熱情,
  突破了六朝以來邊塞詩主要就樂府舊題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富於生氣。
    這些詩中有的熱烈贊揚了前綫將士捨身許國的豪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
  行七首》其四)
    亦不乏勝利的喜悅和自豪: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𠔌渾。(同上其
  五)
    但詩人的眼光並不停留在這些地方,他還清醒地看到了他那個時代中戰爭的陰暗面。
  譬如說,那些義勇健兒往往是上層統治集團刻薄寡恩政策的犧牲品:“表請回軍掩塵骨,
  莫教兵士哭竜荒。”(同上其三)“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更遣黃竜戍,唯當哭塞
  雲。”(《塞下麯》其四)“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塞上麯》)詩人在《箜篌引》中,還敘述了一個身經百戰、屢建奇勳的少數民族將
  領,如何由於不能滿足上司的貪欲而被誣害的悲慘遭遇。於是,邊塞生活在王昌齡的筆
  下成為透視畸型的社會萬象的一個窗口。而與此同時,他又把筆觸深入到士卒的內心生
  活中去,開掘出徵人戍士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從軍
  行七首》其一)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同上其
  二)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正是由於正視這
  種事實,詩人才不同於當時的許多文士沉溺在以邊功取封侯的幻想之中,而更多地註意
  到戰爭給普通士卒帶來的巨大痛苦。因此,他雖然肯定在保傢衛國的意義上戰爭有其必
  要和不可避免的一面,然而對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與鮮血為意、持寵尋釁、挑起戰事以
  邀功的邊將,則提出嚴厲的揭露與指斥。如《宿灞上寄侍禦璵弟》一詩中,就鮮明地表
  示了對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的激烈反對,而主張不圖遠荒之地,改用“懷柔”方針。
    而最引人註目的,是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表現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自有史以來,
  在中國西北和北部廣阔的邊緣地帶各民族之間發生過無數次血與火的衝突,這根本上是
  不同人類群體之間殘酷的生存競爭,是這一土地上的人們難以擺脫的歷史命運。王昌齡
  是意識到這一點的,試看《塞下麯》之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昔日”、“今古”點明這乃是一代一代重演着的歷史悲劇,是民族命運的悲劇。
  詩中流露出對和平生活的熱切嚮往,而又因在當時的條件下看不到使邊塞戰爭徹底根絶
  的可能性,發出深長的嘆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詩中,相似的情緒以更精粹的語言表
  達出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後人譽為唐人絶句壓捲之作(見王世貞《藝苑卮言》),其原因就在它不
  但具有豐厚的內涵,而且唱出了時代的心聲,誠如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所云,此詩
  “意態絶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堪稱是王昌齡的力作。
    擅長寫雄健渾厚的邊塞詩的王昌齡,同時又以情思婉綿的閨情、宮怨詩著稱。他用
  比較新起的七絶體式處理這種傳統題材,使人耳目一新。他善於提煉情思和物色,並把
  兩者凝聚為鮮明的一點,凝眸註目處言語無多,而神情畢現。例如《青樓麯二首》其一: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末句衹寫少婦註視夫婿疾馳入宮,而自矜得意之情已盡在不語之中,王夫之評曰:
  “此善於取影者也。”(《薑齋詩話》)又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題為“閨怨”,偏從不知愁寫起。有無憂無慮的輕快心情方有凝妝、上樓之舉,
  然則遮攔的濃麗春色又恰成了開啓少婦內心奧秘的鎖鑰,詩情急轉直下,回頭方知少
  婦不是無愁,凝妝上樓不是無謂之舉,而是由寂寞孤獨的潛意識激發出來的不由自主的
  行為。“閨怨”的主題就在這種內心開啓的過程中,被鮮明有力地揭示出來。他的《長
  信秋詞》其三是寫宮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詩中通篇藉用漢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來寫。但詩人無意於鋪敘情節,這是絶句的
  篇製所無法容納的,他着力於攝取焦點,捕捉最能點醒人物內心意緒的物色,這就是沐
  浴着朝陽的寒鴉。“奉帚”、“團扇”兩句雖已點明人物身份,但衹有到了第三句,在
  “玉顔”和“寒鴉”的強烈對照下,那“怨”字纔呼之欲出,移情於物,而又托物言情,
  王昌齡宮怨詩大抵如此。
    王昌齡寫別情的詩也頗具特色,他好以“月”“雨”為主要意象,在迷離幽微的別
  愁中烘托出澄朗晶瑩、心心相印的友誼。《芙蓉樓送辛漸》是這一類詩中的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作於王昌齡官江寧丞之日,詩人正遭謗議,況送至友遠行,其凄切心情可知。臨
  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詩裏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語也是情
  語。又如《送柴侍禦》: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武岡在竜標東南,其時詩人和這位柴姓的友人皆貶謫湘西,但詩中回避悲戚的愁態,
  用“青山”“明月”這樣開朗的形象一掃天涯淪落的頽喪,展示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的真摯情懷。
    從詩體來說,王昌齡最擅長七絶。絶句本自南朝五言四句的樂府短歌演變而成,故
  五絶的成熟較早。七絶出現則稍晚,初唐時雖偶見佳作,一則數量不多,尚未蔚成風氣,
  二則尚未完成自傢體格,有的作品似從較長的歌行或律詩割截而成。大力用七絶寫作,
  並使之神固氣完、奠定其在詩壇上獨立地位的,王昌齡是有力者之一。他的七絶多達七
  十餘首,約為存詩的五分之二。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如明鬍應麟《詩藪》雲:
  “七言絶,如太白、竜標,皆千秋絶技。”王世貞也將王昌齡與李白的七絶並列為“神
  品”(見鬍震亨《唐音癸簽》)。清王夫之甚而推其為唐人七絶第一,在《薑齋詩話》
  中稱“七言絶句唯王江寧能無疵纇。”這些意見允當與否姑且不論,但是王昌齡的七絶
  在唐詩發展過程中據有重要地位,而且成為後人的範本,是毫無疑義的。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Wang Changling (Chinese: 王昌龄; Pinyin: Wáng Chānglíng) (698-757). A major Tang Dynasty poet. Originally from Taiyuan in the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editors of the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however other sources claim that he was actually from Jiangning near modern-day Nanjing. After passing the prestigious jinshi examination he became a secretarial official, he later held other imperial positions, including that of an official of the Sishui county(汜水尉) in what is currently Henan province.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he was appointed as a minister of Jiangning county. Is best-known for his poems describing battles in the frontier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