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人物列錶
李珣 Li Xun(五代十國)馮延巳 Feng Yansi(五代十國)鹿虔扆 Lu Qianyi(五代十國)
毛文錫 Mao Wenxi(五代十國)張佖 Zhang Bi(五代十國)和峴 He Xian(五代十國)
顧夐 Gu Xuan(五代十國)魏承班 Wei Chengban(五代十國)毛熙震 Mao Xizhen(五代十國)
徐氏 Xu Shi(五代十國)李從善 Li Congshan(五代十國)李從謙 Li Congqian(五代十國)
李建 Li Jian(五代十國)錢俶 Qian Chu(五代十國)王繼鵬 Wang Jipeng(五代十國)
荊浩 Jing Hao(五代十國)王仁裕 Wang Renyu(五代十國)王玄 Wang Xuan(五代十國)
杜光庭 Du Guangting(五代十國)譚峭 Tan Qiao(五代十國)何光遠 He Guangyuan(五代十國)
徐昌圖 Xu Changtu(五代十國)神彧 Shen Yu(五代十國)王夢簡 Wang Mengjian(五代十國)
王夢簡 Wang Mengjian(五代十國)徐衍 Xu Yan(五代十國)劉昫 Liu Xu(五代十國)
賾藏 Ze Cang(五代十國)何溥 He Pu(五代十國)尉遲偓 Weichi Wo(五代十國)
劉崇遠 Liu Chongyuan(五代十國)周嘉敏 Zhou Jiamin(五代十國)馬縞 Ma Gao(五代十國)
平居誨 Ping Juhui(五代十國)李光玄 Li Guangxuan(五代十國)
杜光庭
五代十國  前蜀(850年933年)

宗教小說 Religious novel《歷代崇道記》
《墉城集仙錄》
神魔志怪 Shenmo to record the weird, occult and myserious《仙傳拾遺》
唐宋傳奇 Tangsong legend《虯髯客傳》
詩詞《初月 First month》   《題仙居觀 inscribe Divine abode to look at》   《題鴻都觀》   《題都慶觀 View all celebrate title》   《贈將軍》   《題鶴鳴山 inscribe Heming Mountain》   《題空明洞》   《題北平沼 inscribe Peiping billabong》   《題平蓋沼》   《題本竹觀》   更多詩歌...

閱讀杜光庭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杜光庭在诗海的作品!!!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聖賓(又作賓至),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傢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製,為內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籙,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余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傢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絶仁、義、聖、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於太和,體道復元,自臻於忠孝”,把孔孟之道統一於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禦註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捲,“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二十餘種。
  
  唐末五代間醫傢。字聖賓,號東瀛子、廣成先生。道士,托蒼(今浙江麗水)人。早年習儒,屢試不第,遂入天台山為道士。兼通醫理,嘗著《玉函經》(一名《廣成先生玉函經》)。書後有崔嘉彥之《註廣成先生玉函經》及黎民壽《廣成先生玉函經解》。此書乃脈學專著。另為《了證歌》,一說係他人偽托。已佚。
  
  杜光庭寫過兩首著名的寶塔詩《紀道德》和《懷古今》,堪稱代表作。
  
  《紀道德》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聖則。
  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至德本無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慮,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剋。
  既鼓鑄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藴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後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臯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傢理國。
  豈不聞乎天地於道德也無以清寧,豈不聞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繩墨。
  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垂萬古歷百王不敢離之於頃刻。
  
  《懷古今》
  
  古,今。
  感事,傷心。
  驚得喪,嘆浮瀋。
  風驅寒暑,川註光陰。
  始炫朱顔麗,俄悲白發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貴以難尋。
  誇父興懷於落照,田文起怨於鳴琴。
  雁足凄涼兮傳恨緒,鳳臺寂寞兮有遺音。
  朔漠幽囚兮天長地久,瀟湘隔別兮水闊煙深。
  誰能絶聖韜賢餐芝餌術,誰能含光遁世煉石燒金。
  君不見屈大夫紉蘭而發諫,君不見賈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見四皓避秦峨峨戀商嶺,君不見二疏辭漢飄飄歸故林。
  鬍為乎冒進貪名踐危途與傾轍,鬍為乎怙權恃寵顧華飾與雕簪。
  吾所以思抗跡忘機用虛無為師範,吾所以思去奢滅欲保道德為規箴。
  
  相關記載:
  杜光庭(公元850~933),字賓聖,號東瀛子。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傢、道教集大成者,是“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頁)的道門領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兩位帝王視杜光庭為帝佐國師,並將他類比軒轅黃帝之師“廣成子”,進其號為“廣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全唐詩》中有詩一捲,特別是他的傳奇小說《虯髯客傳》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肯定。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考證認為,他及其《虯髯客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他還是醫學家、書法傢。他所著的脈學著作《玉函經》、《了證歌》等都很受歷世醫傢推崇,對我國中醫脈學的發展和普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宣和書譜·捲五》說:杜光庭“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雖不可以擬羲(王羲之)、獻(王獻之),而邁往絶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見其楷書之精。他還擅長武術技擊,四川青城武術中的仙鶴拳、白鶴單刀、六合雙刀,為杜光庭等所初創並留傳至今。
  縉雲是杜光庭的故鄉。但由於他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加上他雖著述甚豐,從不寫自己,所以在歷史上和當前的一些文章中,對杜光庭的鄉貫存在着一些誤說,很有必要予以甄別和澄清。
  
  一
  最早使杜光庭鄉貫引起歧義的可能就是北宋時的張唐英。他在《蜀檮杌·捲上》說:杜光庭“京兆杜陵人,寓居處州……”。因為歷史上杜姓分成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等郡,所以張唐英原話的本意是說:杜光庭之“杜氏”宗祖、郡望是京兆杜陵。漢宣帝時,將京兆東南的杜氏集中地封為杜縣,後改杜陵。京兆杜陵杜族是杜姓的大宗,特別是唐代京兆杜陵的杜氏,官聲顯赫,名望很高。古人崇郡望、重門第,所以京兆杜陵成了杜姓最為尊貴的郡望,源於京兆杜陵的杜氏在當時也因顯揚的郡望而成為自己的榮耀。因此,儘管杜光庭祖上已遷居處州縉雲,但為了顯示杜光庭之“杜氏”族源的尊貴,張唐英還是首先把他說成是“京兆杜陵人 ”,然後寫明他的貫居地——“寓居處州”。其,“寓居”地就是杜光庭的實際鄉貫,歷代府(州)、縣志書的內容可以說明。歷代府(州)、縣志書內容中,都列有“流寓”一節,“流寓”的本意是轉徙。地方志“流寓”所記錄的就是那些較有名望的人物或氏族轉徙、遷居本地或曾到本地、並留下遺跡的情況。所以,“寓居 ”地就是杜光庭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就是人們習慣上說的“故鄉”。
  到了北宋陶嶽在著《五代史補》時,對張唐英的上述說法斷章取義,僅用“京兆杜陵人”的意思,又因“杜陵”係“長安”三輔之一,進而又主觀推斷地把杜光庭誤為“長安人”。
  另有臨海的陳耆卿,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寫臺州之疆域志——《赤城志》時,也故意把杜光庭寫成“天台人,或曰括蒼人”。作為南宋學者型官員的陳耆卿明明知道杜光庭不是“天台人”,為什麽又把杜光庭說成是“天台人”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杜光庭是一個名人,把他寫為“天台人”是為了藉名人之光,彰顯本地的歷史文化底藴。《赤城志》是一部臺州的地方志,盡可能把更多的名人寫為本地人,也是歷來地方志撰寫者一個潛在的欲望;二是杜光庭年輕時曾棄儒入天台山學道;三是想打一個“邊球”。因為他在說杜光庭是“天台人”後,又補上一句“或曰括蒼人”,似乎“天台人”與“括蒼人”不存在矛盾。這是因為他十分瞭解天台縣始置時稱始平(又稱南始),後改始豐,縣名幾度換用後,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並始豐入臨海縣,屬括州(即處州)”(《天台縣志》),可見天台縣域曾為括州(處州)所轄。陳耆卿想依此而藉杜光庭的名人之光,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杜光庭是“天台人”一說,卻着實難以使人認同。
  針對北宋以來關於杜光庭鄉貫的不同說法,清內閣大學士、四庫館副總裁董浩(1740~1818)等人在奉詔編纂《全唐文》時,對杜光庭的鄉貫進行了全面綜合考證後,比較肯定地說:“光庭,字賓聖,縉雲人”,接着另加了一句:“一曰長安人”。清吳任臣撰寫的《十國春秋》以及以後的典籍也多沿用此說。
  
  二
  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地方史志一般是當地人記錄當地歷史、地理、風俗、人物、物産、文化等情況的典籍,具有較強的可靠性。而歷代的《縉雲縣志》都記載杜光庭是縉雲人。也許是現存的縉雲縣志中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縉雲縣志·人物·仙釋》就載:
  “杜光庭,邑人。唐鹹通中與鄭云叟賦萬言不中,遂入天台山學道。應製為道門領袖。僖宗(時)從幸於興元,後隱於青城山。蜀王建封為廣成先生,年八十五而逝,時人以為屍解。有文集百捲。”
  這裏很值得一提的是,被尊為中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傢、革命傢的魯迅先生在《古籍序跋集》中非常肯定地寫道:“杜光庭,字賓聖,處州縉雲人。”另外,現代杜光庭研究專傢王瑛先生也在《杜光庭事跡考辯》一文中指出:“史籍記載杜光庭為括蒼人或縉雲人兩種說法均屬正確,區別衹是前者是指大的處州府,後者是確切的縉雲縣。”
  
  三
  杜光庭的鄉貫在現代的研究中基本上統一於“處州縉雲”一說,但2005年12月,四川巴蜀書社出版了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羅爭鳴博士撰的《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中卻提出了一個理由很不充分的說法。羅博士在書中提出:
  (一)“查上海圖書館《浣溪杜氏宗譜》〔縉雲〕兩種、《杜氏宗譜》〔縉雲〕,其始遷祖最早為北宋人,不見光庭的有關記載”。
  (二)縉雲縣方志辦原主任金兆法編撰的《縉雲姓氏志》(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載:“唐代縉雲已有杜氏,著名道士杜光庭……。但縣內川集、三裏、浣溪諸杜……以京兆為郡望,係宋相杜衍之後”。
  羅博士因而得出“由此看來,杜光庭一族並沒有根於縉雲。所以認定杜光庭籍貫為處州縉雲,或許還有疑似之間”的錯誤結論。
  說其是錯誤結論,理由之一是上述譜、志說當今縉雲杜氏是北宋遷入是對的,但這不能斷定北宋之前,縉雲沒有杜姓氏族居住。因為古代由於戰爭、自然災害、出仕等情況都會引起氏族的遷移或興衰。另外,有過硬的證據可以說明,唐朝時縉雲是有杜姓氏族居住的。唐朝是從公元608年開始到907年滅亡,而五代則從 907年開始,至960年統一於宋。我們隨機選取早於五代遷入縉雲的謝、潘兩族古宗譜查檢:
  據《五雲謝氏宗譜》載,五雲(謝山)謝氏於南朝劉宋年間入縉定居,唐、宋時的謝賢(902~970)、謝縞(944~1006)父子均娶本邑杜氏為妻。《箬川(今大洋鎮後村)潘氏宗譜》載,潘氏於唐武周年間遷縉後的第二世——泉州太守潘夢之次子潘佐(881~969),字經國,住箬川,娶妻杜氏(879~961),生二子,元、昌;潘佐弟弟潘鼎的長子潘奎(939~1017),字子星,住箬川,娶妻杜氏(942~1022),生子二,褕、顯,後遷居杜橋(今屬五雲鎮),為杜橋派。
  以上縉雲謝、潘古宗譜明確記載,唐、五代時就有多人娶杜姓人氏為妻,足可斷定,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和五代時,縉雲絶對是有杜姓族群居住的,衹不過是當時所居住的那些杜姓族群,不知是遷徙外地或是其它什麽原因,在縉雲消失了而已。
  說其是錯誤結論,理由之二是封建氏族規定,凡出傢入道者,都是不能寫入宗譜的,這是常理。誰又見過古代有哪一部古宗譜記載過本姓人氏的“方外”人物呢?所以絶不能拿縉雲杜氏宗譜有沒有記載杜光庭,作為判定杜光庭這個“方外之士”的鄉貫是不是縉雲的依據。
  
  四
  綜上所述,古今書籍所記載杜光庭的故鄉、鄉貫雖有不同表述,除“天台人”前文已作排除外,主要可歸納為兩類:一是浙江的縉雲、括蒼、處州;二是陝西的“京兆杜陵”、長安。
  長安即今之西安,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是唐時京畿三輔之一,所以京兆杜陵與長安可以認為是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
  而據有關典籍記載和分析,縉雲、括蒼、處州也是縉雲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括蒼匯記》載:括蒼縣置於隋開皇九年(589),隸屬於處州,現縉雲縣的西南半縣當時是括蒼縣的一部分(東北半縣屬東陽郡永康縣)。唐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置縉雲縣。唐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縉雲屬之的括州曾改名縉雲郡,後復為括州。唐大歷十四年(779)改括州為處州(《舊唐書·地理志》、《縉雲縣志》)。縉雲建縣以後曾是括州、縉雲郡、處州的屬縣,縉雲西南半縣是在括蒼縣改為麗水縣前的大括蒼縣劃入。所以,所謂的括蒼、處州指的都是縉雲縣而已。
  浙江縉雲與陝西長安,一南一北,相距千裏。杜光庭故鄉、鄉貫到底是南方的浙江,還是北方的陝西,這在杜光庭的一首詩中已經有答案。杜光庭的《題鴻都觀》(見《全唐詩》854)詩曰:
  亡吳霸越功已全,深隱雲林始學仙。
  鸞鶴自飄三蜀地,波濤猶憶五湖船。
  雙溪夜月明寒玉,衆嶺秋空斂翠煙。
  也有扁舟歸去興,故鄉東望思悠悠。
  詩句表達了他離開故鄉,伴駕入蜀,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久別的故鄉之心情。從“扁舟歸去”分析,其故鄉應該是可以用“扁舟”順長江而下“歸去”、而且舟楫方便的江南,而絶非必須翻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方可到達的長安;從“故鄉東望”分析,其故鄉肯定是在成都“東望”的浙江,而絶非偏北的長安。
  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杜光庭具體出生地、鄉貫是縉雲。具體說,就是在原括蒼縣劃為縉雲的——現縉雲西南部那些地域。
  
  五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編輯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其傳主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數千年中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4000多位歷史傑出人物中遴選出來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人物,杜光庭入選其中,並單獨立傳(有的為合傳)。《杜光庭評傳》由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孫亦平女士承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5年3月出版發行。
  再是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在精心準備基礎上,啓動了該院最大的科研項目——“‘浙江省文化名人傳記’係列叢書”的編纂。全方位精心選取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浙江籍傑出名人100位。其中數千年的古代衹選50位,二十世紀選50位。在古代的50位名人中,縉雲的杜光庭占有一席之地。《道門領袖杜光庭傳》由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蔡唐根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於2005年3月出版發行。
  杜光庭越來越引起中外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目前已知的專著,除上述提及的《杜光庭評傳》、《道門領袖杜光庭傳》、《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三部外,韓國的金兌勇先生(北京大學博士)撰寫的《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的道教哲學研究》,也於2005年12月由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發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杜光庭是縉雲、是麗水、是浙江、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一位非常值得家乡人民重視、研究和開發的傑出人物。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