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劉禹錫 Liu Yuxi(唐代)張志和 Zhang Zhihe(唐代)
李白 Li Bai(唐代)溫庭筠 Wen Tingyun(唐代)王維 Wang We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唐代)李商隱 Li Shangyin(唐代)竇鞏 Dou Gong(唐代)
杜甫 Du Fu(唐代)韓愈 Han Yu(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
韋承慶 Wei Chengqing(唐代)盧綸 Lu Lun(唐代)皇甫鬆 Huangfu Song(唐代)
無名氏(唐) Wumingshi(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王績 Wang Ji(唐代)
王梵志 Wang Fanzhi(唐代)寒山 Han Shan(唐代)盧照鄰 Lu ZhaoLin(唐代)
駱賓王 Luo Binwang(唐代)杜審言 Du Shenyan(唐代)蘇味道 Su Weidao(唐代)
楊炯 Yang Jiong(唐代)劉希夷 Liu Xiyi(唐代)宋之問 Song Zhiwen(唐代)
瀋佺期 Shen Quanqi(唐代)郭震 Guo Zhen(唐代)陳子昂 Chen Ziang(唐代)
賀知章 He Zhizhang(唐代)顧況 Gu Kuang(唐代)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
鄭符 Zheng Fu(唐代)李端 Li Duan(唐代)劉采春 Liu Caichun(唐代)
張若虛 Zhang Rexu(唐代)張九齡 Zhang Jiuling(唐代)韋莊 Wei Zhuang(唐代)
王之渙 Wang Zhihuan(唐代)孟浩然 Meng Haoran(唐代)李頎 Li Qi(唐代)
祖詠 Zu Yong(唐代)韋應物 Wei Yingwu(唐代)岑參 Cen Shen(唐代)
崔護 Cui Hu(唐代)韓翎 Han Hong(唐代)劉方平 Liu Fangping(唐代)
綦毋潛 Qiwu Qian(唐代)王翰 Wang Han(唐代)元結 Yuan Jie(唐代)
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孟郊 Meng Jiao(唐代)高適 Gao Shi(唐代)
李賀 Li He(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王灣 Wang Wan(唐代)
常建 Chang Jian(唐代)劉長卿 Liu Changqing(唐代)錢起 Qian Qi(唐代)
法海
唐代  (?824年)

釋傢類 Buddhism class《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閱讀法海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法海
  法海,得道高僧。一位對我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
  
  在電視劇(含小說)《白蛇傳》、《新白娘子傳奇》及影片《青蛇》中都有出現。影片中,法海為金山寺住持,擁有極其強大的法力,本着降妖除魔,拯救蒼生行於世間。
  
  然而法海畢竟思想有所保守,以偏概全,錯誤地認為所有的妖精都應該予以收服於佛進行修煉。這樣他也將恩愛夫妻許仙與白娘子拆散。經過水漫金山一場大戰,他終將白蛇(白素貞白娘子)收服並鎮於金山寺下。多年以後,白素貞之子許世林以其孝心動天將其母救出,而法海也應汗顔而藏於蟹中,正如魯迅在《論雷峰塔之倒掉》裏所評:活該!
  
  法海法號的含義:天神君拿捨利給法海時曾經對他說:你必須牢牢記住,法者與公俱報也,海者地大物博也。所以你既已封號法海,今後就要以寬大雄偉的胸懷,去嚴格的執行法,以得正業。而千年之後,法海對許仙解釋時,已經變成:法力無邊,海裂山崩。
  
  法海的常備法器:袈裟、禪杖、盆鉢、佛珠
  
  法海 - 史書中的法海之爭
  
  明吳郡陳謙的《訥庵隨筆》說:“餘考法海,金陵人,見顔魯公《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丹徒縣志摭餘》記載:“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為裴頭陀棲隱之地。然法海之名見於稗說,女孺皆知。丹徒縣志及金山諸寺“方外”一門獨佚其人。……又楊秉把《雜錄》雲’繆雪莊(謨)有《題法海禪師像傳》。”但他們指的法海是中盛唐之交的金陵和尚,不是宰相裴休的兒子。
  
  唐朝李華的《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碑銘》中也說,法海是徑山大師(俗姓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門師弟,他們都是南京牛頭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師的傳法弟子,這一輩的僧名都帶個“法”字。
  抗戰前出版的《人名大詞典》中“法海”條目寫道:“法海,丹陽張氏子,字文允。少出傢於鶴林寺,該通外學,圓入一性,擅獨悟之名,剖不决之義。……天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師講肄,與曇一,靈一等同推為顔冉。復與杼山畫公為忘年交。”
  
  因此,從上可知法海其人,俗名張文允,丹陽人,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一個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時出傢於潤州鶴林寺,擅長修建佛寺,與裴頭陀非同一人。而《金山寺》,《丹徒縣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書,均認定是金山寺的祖師的裴頭陀,則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年輕時在廬山出傢,後到金山寺。裴休當時寫了一首詩,“含悲送子入空門,朝久應當種善根。”這些記載又引自南唐僧應之的《頭陀岩記》說:“金山昔名浮玉,因裴頭陀江際獲金,(唐)貞元二十一年,節帥李奇奏聞,賜名金山。”
  
  《金山志》上曾記載:“蟒洞,右峰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獲金,重建精藍。”宋朝詩人張商英有詩道:“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竜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這首詩被製成楹聯,如今還挂在法海洞中。說的是裴頭陀初來金山寺時,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裴頭陀曾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裏。他就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衆的支持下,修寺蓋屋,重繼香火。
  
  後來裴頭陀和法海經民間藝人一捏合,合而為一了。就這樣,裴頭陀降服白蟒的傳說轉到了法海名下,白蛇傳故事中選用法海代替了裴頭陀。
  
  可是西湖邊發生的愛情和鎮江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杭州西湖邊上的雷峰塔與江蘇鎮江的金山寺,本該井水犯不着河水,又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呢?
  
  鎮江和杭州相距不遠,都是江南的古城和風景區,兩地的人們經常有來往,有人認為是民間藝人把金山的神話和西湖的白蛇故事聯繫起來,采用民間文學常用的捏合手段,組成了白蛇傳的雛型。經過衍變加工而成。也有人說:“不可能出自民間,而是有文人力量的參入,譬如信奉儒傢倫理的文學知識分子或者持自然主義信念的文學知識分子的參入。”
  
  法海 - 歷史上的真實法海
  
  在歷史上法海確有其人,現普遍認為是唐宣宗大中年間吏部尚書裴休的兒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濟源縣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傢,傢世奉佛。裴休篤信佛教,對佛教頗有研究.據《金山寺志》等有關資料記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裴休送入佛門,取號法海。法海出傢後,領父命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着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但此時建於東晉
  
  金山寺
  
  時期澤心寺寺廟傾毀,雜草叢生。46歲的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山寺。為表决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
  
  白素貞和許仙,歷史上也確有其人,白素貞是鎮江守備之女,許仙在一傢叫太和生藥店當學徒.
  
  法海 - 法海的身世、功績
  
  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裴休於唐長慶年間(公元821-824)考中進士。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為官廉潔,治理有方。他博學多才,書文俱佳。大傢熟知的柳公權《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新唐書》、《舊唐書》均為他立有其傳記。)裴休,字公美,唐代濟源縣裴村人.裴休出身官宦之傢,傢世奉佛。裴休篤信佛教,對佛教頗有研究.據《金山寺志》等有關資料記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裴休送入佛門,取號法海。法海出傢後,領父命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着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但此時建於東晉時期澤心寺寺廟傾毀,雜草叢生。46歲的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山寺。為表决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現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據傳即修寺時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歷史上從沒有折散別人的家庭。據說法海曾驅趕一條白蟒蛇入長江,後來據此創作出了《白蛇傳》。
  
  法海憑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經營,終於創建了規模宏偉,別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開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對佛教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今天,鎮江金山寺塔西面下側仍有一個山洞,稱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據說就是法海當年的苦修之處。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裏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宋代詩人張商英稱贊他是“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竜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
  據說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護送鑒真大師像回揚州大明寺探親順訪金山寺,進法海洞膜拜,見法海塑像,特別審視法海手掌,果然有斷指一節,十分感動。
  
  法海 - 法海和白蛇的傳說
  
  傳說中的“白蛇” 一事,據說也有其事,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據《金山志》記載:“蟒洞,右鋒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原來,法海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裏。
  另一種說法更是於法海毫無關係,純屬張冠李戴。據《高僧傳》記載,在法海雲遊至鎮江八十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靈坦,是武則天的侄孫,他曾做過太子通事捨人,後出傢為僧。靈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打走一條白色巨蟒。
  
  後來,人們把這些毫無關聯的人和事湊在一起,加以虛構,形成了傢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明末馮夢竜編撰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是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白蛇傳》,法海"惡僧"的形象開始著書流傳。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對法海和尚進行了猛烈抨擊,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
  
  法海 - 法海和雷峰塔
  
  雷峰塔與白蛇故事
  
  是許仙還是許宣
  
  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峰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記者近日在查閱有關雷峰塔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時,發現許仙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說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纔被“改名”為許仙。
  
  據考,雷峰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後,市井鄉野的說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故事的梗概與現代的傳說基本一致,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明代馮夢竜《警世通言》第 25捲收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傢,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傢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 ”,即是如今傢喻戶曉的許仙。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跡無考)輯的《雷峰怪跡》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
  
  至民國中期,文學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表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建國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張君秋、昆麯表演藝術傢白雲生等都將《雷峰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電影《白蛇傳》更是傢喻戶曉。從此許仙的大名蓋過了“許宣”。不過,許仙之名確實較許宣有意思。而衍化中産生的這類變化,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大特徵。
  
  雷峰何以連金山
  
  在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中,人們忘不了那個以“衛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為什麽把遠在長江邊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據馮夢竜《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傢藥店後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的。由此,便將法海禪師扯進了這個傳說裏。不過,馮夢竜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壞事幹絶的戲麯人物了。
  
  記者以為,將金山寺與雷峰塔挂上鈎,不屬偶然。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時期,寺內殿宇樓臺依山而建,嚮為我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也據說確有其人。藉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但還有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歷史上鎮江與杭州的聯繫是相當頻繁的。記者曾經與新華社江蘇分社同仁包、華兩君遊歷金山寺,當時錄下一幅對聯:“適從雲水窟來,山色可人,兩袖猶沾巫峽雨;更嚮海天深處,郵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聯的大意是說,剛從四川雲霧迷漫的峽𠔌中飛渡而來,袖管上沾的巫峽雨水還沒有幹透,又要嚮海天深處的浙江杭州趕去了,行色匆匆,小舟還得趁早去趕浙江潮。對聯中的“海天深處”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處鎮江的古人為什麽獨將杭州寫上去呢?據瞭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着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內容裏,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法海 - 蟹殼內的“法海”
  
  民間傳說,法海因管閑事,拆散白蛇娘娘幸福的一傢,後激怒天帝,天帝意欲懲罰,走投無路的法海衹好躲到螃貝裏。螃蟹的體內和貝類一樣也存在類似珠狀物的沉積物,形似圓潤珍珠,看起來像和尚的頭;或者有時呈不規則狀,可能形成和尚打坐的三腳錐形狀。很自然的,人們就認為那些珠狀沉積物就是法海的化身了。
  
  法海 - 法海的“功夫”
  
  電視劇中的法海:佛法精湛,將少林72絶技中獅子吼功與伏魔杖法練得爐火純青,更身負佛門至寶:金鉢。
  依靠金鉢的非凡佛力收服白素貞。
  可惜,憑藉其本身功夫(自身法術武功)不敵白素貞,恐怕衹能略勝小青。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