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光庭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阅读杜光庭在诗海的作品!!! |
唐末五代间医家。字圣宾,号东瀛子、广成先生。道士,托苍(今浙江丽水)人。早年习儒,屡试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兼通医理,尝著《玉函经》(一名《广成先生玉函经》)。书后有崔嘉彦之《注广成先生玉函经》及黎民寿《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此书乃脉学专著。另为《了证歌》,一说系他人伪托。已佚。
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堪称代表作。
《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相关记载:
杜光庭(公元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是“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页)的道门领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杜光庭为帝佐国师,并将他类比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特别是他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肯定。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证认为,他及其《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他还是医学家、书法家。他所著的脉学著作《玉函经》、《了证歌》等都很受历世医家推崇,对我国中医脉学的发展和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宣和书谱·卷五》说:杜光庭“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虽不可以拟羲(王羲之)、献(王献之),而迈往绝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见其楷书之精。他还擅长武术技击,四川青城武术中的仙鹤拳、白鹤单刀、六合双刀,为杜光庭等所初创并留传至今。
缙云是杜光庭的故乡。但由于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加上他虽著述甚丰,从不写自己,所以在历史上和当前的一些文章中,对杜光庭的乡贯存在着一些误说,很有必要予以甄别和澄清。
一
最早使杜光庭乡贯引起歧义的可能就是北宋时的张唐英。他在《蜀梼杌·卷上》说:杜光庭“京兆杜陵人,寓居处州……”。因为历史上杜姓分成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等郡,所以张唐英原话的本意是说:杜光庭之“杜氏”宗祖、郡望是京兆杜陵。汉宣帝时,将京兆东南的杜氏集中地封为杜县,后改杜陵。京兆杜陵杜族是杜姓的大宗,特别是唐代京兆杜陵的杜氏,官声显赫,名望很高。古人崇郡望、重门第,所以京兆杜陵成了杜姓最为尊贵的郡望,源于京兆杜陵的杜氏在当时也因显扬的郡望而成为自己的荣耀。因此,尽管杜光庭祖上已迁居处州缙云,但为了显示杜光庭之“杜氏”族源的尊贵,张唐英还是首先把他说成是“京兆杜陵人 ”,然后写明他的贯居地——“寓居处州”。其,“寓居”地就是杜光庭的实际乡贯,历代府(州)、县志书的内容可以说明。历代府(州)、县志书内容中,都列有“流寓”一节,“流寓”的本意是转徙。地方志“流寓”所记录的就是那些较有名望的人物或氏族转徙、迁居本地或曾到本地、并留下遗迹的情况。所以,“寓居 ”地就是杜光庭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就是人们习惯上说的“故乡”。
到了北宋陶岳在著《五代史补》时,对张唐英的上述说法断章取义,仅用“京兆杜陵人”的意思,又因“杜陵”系“长安”三辅之一,进而又主观推断地把杜光庭误为“长安人”。
另有临海的陈耆卿,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写台州之疆域志——《赤城志》时,也故意把杜光庭写成“天台人,或曰括苍人”。作为南宋学者型官员的陈耆卿明明知道杜光庭不是“天台人”,为什么又把杜光庭说成是“天台人”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杜光庭是一个名人,把他写为“天台人”是为了借名人之光,彰显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赤城志》是一部台州的地方志,尽可能把更多的名人写为本地人,也是历来地方志撰写者一个潜在的欲望;二是杜光庭年轻时曾弃儒入天台山学道;三是想打一个“擦边球”。因为他在说杜光庭是“天台人”后,又补上一句“或曰括苍人”,似乎“天台人”与“括苍人”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他十分了解天台县始置时称始平(又称南始),后改始丰,县名几度换用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并始丰入临海县,属括州(即处州)”(《天台县志》),可见天台县域曾为括州(处州)所辖。陈耆卿想依此而借杜光庭的名人之光,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杜光庭是“天台人”一说,却着实难以使人认同。
针对北宋以来关于杜光庭乡贯的不同说法,清内阁大学士、四库馆副总裁董浩(1740~1818)等人在奉诏编纂《全唐文》时,对杜光庭的乡贯进行了全面综合考证后,比较肯定地说:“光庭,字宾圣,缙云人”,接着另加了一句:“一曰长安人”。清吴任臣撰写的《十国春秋》以及以后的典籍也多沿用此说。
二
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地方史志一般是当地人记录当地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物产、文化等情况的典籍,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而历代的《缙云县志》都记载杜光庭是缙云人。也许是现存的缙云县志中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缙云县志·人物·仙释》就载:
“杜光庭,邑人。唐咸通中与郑云叟赋万言不中,遂入天台山学道。应制为道门领袖。僖宗(时)从幸于兴元,后隐于青城山。蜀王建封为广成先生,年八十五而逝,时人以为尸解。有文集百卷。”
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被尊为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在《古籍序跋集》中非常肯定地写道:“杜光庭,字宾圣,处州缙云人。”另外,现代杜光庭研究专家王瑛先生也在《杜光庭事迹考辩》一文中指出:“史籍记载杜光庭为括苍人或缙云人两种说法均属正确,区别只是前者是指大的处州府,后者是确切的缙云县。”
三
杜光庭的乡贯在现代的研究中基本上统一于“处州缙云”一说,但2005年12月,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罗争鸣博士撰的《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中却提出了一个理由很不充分的说法。罗博士在书中提出:
(一)“查上海图书馆《浣溪杜氏宗谱》〔缙云〕两种、《杜氏宗谱》〔缙云〕,其始迁祖最早为北宋人,不见光庭的有关记载”。
(二)缙云县方志办原主任金兆法编撰的《缙云姓氏志》(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载:“唐代缙云已有杜氏,著名道士杜光庭……。但县内川集、三里、浣溪诸杜……以京兆为郡望,系宋相杜衍之后”。
罗博士因而得出“由此看来,杜光庭一族并没有根于缙云。所以认定杜光庭籍贯为处州缙云,或许还有疑似之间”的错误结论。
说其是错误结论,理由之一是上述谱、志说当今缙云杜氏是北宋迁入是对的,但这不能断定北宋之前,缙云没有杜姓氏族居住。因为古代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出仕等情况都会引起氏族的迁移或兴衰。另外,有过硬的证据可以说明,唐朝时缙云是有杜姓氏族居住的。唐朝是从公元608年开始到907年灭亡,而五代则从 907年开始,至960年统一于宋。我们随机选取早于五代迁入缙云的谢、潘两族古宗谱查检:
据《五云谢氏宗谱》载,五云(谢山)谢氏于南朝刘宋年间入缙定居,唐、宋时的谢贤(902~970)、谢缟(944~1006)父子均娶本邑杜氏为妻。《箬川(今大洋镇后村)潘氏宗谱》载,潘氏于唐武周年间迁缙后的第二世——泉州太守潘梦之次子潘佐(881~969),字经国,住箬川,娶妻杜氏(879~961),生二子,元、昌;潘佐弟弟潘鼎的长子潘奎(939~1017),字子星,住箬川,娶妻杜氏(942~1022),生子二,褕、显,后迁居杜桥(今属五云镇),为杜桥派。
以上缙云谢、潘古宗谱明确记载,唐、五代时就有多人娶杜姓人氏为妻,足可断定,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和五代时,缙云绝对是有杜姓族群居住的,只不过是当时所居住的那些杜姓族群,不知是迁徙外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在缙云消失了而已。
说其是错误结论,理由之二是封建氏族规定,凡出家入道者,都是不能写入宗谱的,这是常理。谁又见过古代有哪一部古宗谱记载过本姓人氏的“方外”人物呢?所以绝不能拿缙云杜氏宗谱有没有记载杜光庭,作为判定杜光庭这个“方外之士”的乡贯是不是缙云的依据。
四
综上所述,古今书籍所记载杜光庭的故乡、乡贯虽有不同表述,除“天台人”前文已作排除外,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浙江的缙云、括苍、处州;二是陕西的“京兆杜陵”、长安。
长安即今之西安,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是唐时京畿三辅之一,所以京兆杜陵与长安可以认为是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
而据有关典籍记载和分析,缙云、括苍、处州也是缙云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括苍汇记》载:括苍县置于隋开皇九年(589),隶属于处州,现缙云县的西南半县当时是括苍县的一部分(东北半县属东阳郡永康县)。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及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唐天宝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缙云属之的括州曾改名缙云郡,后复为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改括州为处州(《旧唐书·地理志》、《缙云县志》)。缙云建县以后曾是括州、缙云郡、处州的属县,缙云西南半县是在括苍县改为丽水县前的大括苍县划入。所以,所谓的括苍、处州指的都是缙云县而已。
浙江缙云与陕西长安,一南一北,相距千里。杜光庭故乡、乡贯到底是南方的浙江,还是北方的陕西,这在杜光庭的一首诗中已经有答案。杜光庭的《题鸿都观》(见《全唐诗》卷854)诗曰:
亡吴霸越功已全,深隐云林始学仙。
鸾鹤自飘三蜀地,波涛犹忆五湖船。
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
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悠。
诗句表达了他离开故乡,伴驾入蜀,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久别的故乡之心情。从“扁舟归去”分析,其故乡应该是可以用“扁舟”顺长江而下“归去”、而且舟楫方便的江南,而绝非必须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方可到达的长安;从“故乡东望”分析,其故乡肯定是在成都“东望”的浙江,而绝非偏北的长安。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杜光庭具体出生地、乡贯是缙云。具体说,就是在原括苍县划为缙云的——现缙云西南部那些地域。
五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编辑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其传主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数千年中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4000多位历史杰出人物中遴选出来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人物,杜光庭入选其中,并单独立传(有的为合传)。《杜光庭评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亦平女士承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发行。
再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精心准备基础上,启动了该院最大的科研项目——“‘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的编纂。全方位精心选取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浙江籍杰出名人100位。其中数千年的古代只选50位,二十世纪选50位。在古代的50位名人中,缙云的杜光庭占有一席之地。《道门领袖杜光庭传》由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蔡唐根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发行。
杜光庭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目前已知的专著,除上述提及的《杜光庭评传》、《道门领袖杜光庭传》、《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三部外,韩国的金兑勇先生(北京大学博士)撰写的《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道教哲学研究》,也于2005年12月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光庭是缙云、是丽水、是浙江、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一位非常值得家乡人民重视、研究和开发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