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森村诚一 Morimura Seiichi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人才辈出,但称得一流的作家屈指可数。所谓第一流的推理小说家,除了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之外,还要形成自己作品的独特风格,在日本侦探小说史上有新的突破。以此标准衡量,能和一代宗师比肩的仅有森村诚—一人。森村诚一自六十年代脱颖而出,一直致力于推理小说的创作,他不仅继承发展了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特色,而且还在作品主题、人物塑造、故事构思、语言对话上独树一帜,成为七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推理小说家。
森村诚一,1933年生于日本琦玉县,父亲是个商人。他从中学到大学,一帆风顺。1958年毕业于青山学院英美文学系。他是英语科班出身,对欧美小说读得甚多。他最崇拜的作家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圣经”。 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饭店工作,先是当服务员,后来当上柜台主任,生活刻板而机械。但森村诚一却从大饭店中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黑暗与光明、淫荡与缠绵、卑鄙与正直、无聊与振奋……面对现实,激发了森村诚一的创作欲望。他想通过大饭店来表现社会,反映现实,倾吐自己的感情和显示自己的才华。为了写作,他毅然辞去了工作。他在35岁之前已经写出《大城市》、《分水岭》等小说。小说文笔洗炼,揭示了社会问题,但找不到出版社出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想在文坛上闯出一条路谈何容易。一直到森村诚一成名之后,这些小说才陆续出版,并在文坛上获得很高评价。
森村诚一不愿把自己用心血铸成的书稿变成一堆废纸,他决定另寻出路。当时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正火热,他读了之后豁然开朗:反映社会问题的内容,完全可以用推理小说的形式来表现。于是他于1969年写出《高层的死角》(李重民译,群众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稿以大饭店为舞台,以饭店经理被谋杀于密室而引出一连串凶杀案。由于作者长期在饭店工作,写来真实可信,推理也十分严密。于是作品很快给予发表,并获第十五届江户川乱步侦探小说奖。从此,森村诚一成为丈坛新星而引人注目,各大出版社争相同森村诚一约稿。
从此,森村诚一致力于创作社会派推理小说,于七十年代起先后写出了《虚幻的坟墓》(1970年)、《新干线杀人事件》(1970年)、《东京空港杀人案》(1971年)、《密闭山脉》(1971年)、《超高层饭店杀人案》(1971年)、《腐蚀》(1971年)、《日本阿尔卑斯杀人案》(1972年)、《铁筋畜舍》(1972年)、《异型白昼》(1972年)。《正午的诱拐》(1972年)、《星的故乡》(1972年)、《恶梦的设计者》(1973年)、《恐怖的骨骼》(1973年)、《通缉令》(1974年)、《黑魔术之女》(1974年)、《锁住的棺材》(1974年)。他每一年平均推出2至4部长篇推理小说,还写了大量的短篇推理小说,其作品多达100多部,主要作品还有《太阳黑点》、《恋情的报复》、《荒诞世界》、《催眠术杀人案》、《正义的谋杀》、《虚幻的旅行》、《“蔷薇蕾”的凋谢》、《空洞星云》。在 1975年至 1977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写出的系列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轰动文坛;另一组三部曲《黑十字架》、《白十字架》、《火十字架》,也获好评。
在七十年代,涉足推理小说领域的作家多达百人,森村诚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构思、严密的推理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独占鳌头。他的《腐蚀的构造》一书荣获第2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森村诚一以其雄厚的实力与独特的风格独占鳌头。给森村诚一带来声誉的是他的“证明”三部曲(即《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人性的证明》在10个月内再版30多次,半年中畅销300万册,这是日本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的一部精品,它被拍成电影后风靡世界各国。
《人性的证明》写著名时装师兼家庭问题评论家八杉恭子为了保存名利地位,不惜杀死千里寻母的亲生儿子乔尼。刑警栋居因父亲制止当年美军士兵侮辱日本妇女而被打死。为了伸张正义,他以一顶草帽、一本诗集为线索,展开艰苦的侦破工作,最后他以人性唤醒八杉恭子的良知,让凶手低头认罪。这部小说大大扩大了推理小说表现的内容。森村诚一对人性的剖析,对日本战后几十年生活与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并运用心理学写出一个冷酷无情的女性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八杉恭子一家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型解剖,无情地揭下了日本上层社会华丽、高尚、典雅的外衣,还其虚伪、丑恶、残酷的本来面目。更可贵的是,森村诚一通过作品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的尊严何在?老一辈推理小说家横沟正史指出:“《人性的证明》是森村诚一最高的杰作,也是日本推理小说中的杠鼎之作。”
《高层的死角》获第15届江户川乱步奖 在八十年代初,森村诚一又创作了长篇纪实小说《恶魔的饱食》。这部纪实文学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以中国人为生物实验对象来试验细菌生化武器。作品在《赤旗报》上连载,引起轰动,出书300万册一销而空。由于此书的出版,日本右翼团体视森村诚一为眼中钉。一些好心人劝森村诚一不要冒政治风险,不要招惹是非,因为森村诚一此时已功成名就,不如写点纯技巧性的推理小说安稳度日。但森村诚一毫不惧怕,他以无畏的精神表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目的:“当一个只知版税与稿酬的作家,我是无法容忍的。”“当一个作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以反省历史来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写作的目的,是我生存的意义。”八十年代中期,《恶魔的饱食》在他修订下出版了第二版与第三版。森村诚一又以推理小说的形式,写出了《新人性的证明》,以一个中国女翻译被谋杀,再次揭露日本七三一部队当年犯下的杀人事实,使日本右翼人士哑口无言。
更难能可贵的是,森村诚一为了写作《恶魔的饱食》一书,不惜工本,花了近2000万日元作私下调查。在作品发表后,因为误用照片,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团体借机大做文章,恶意攻击森村诚一。森村诚一在受到围攻与恐吓之后,泰然自若,他说:“如果我就此退缩,以后我还有何面目以作家自居?”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援引日本宪法条文据理作出反驳,辑为《日本国宪法的证明》一书,由德间文库出版发行,这更表明森村诚一是一个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作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2008年3月,《恶魔的饱食——日本731细菌战部队揭秘》全三集,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并将免费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各抗日战争遗址、纪念馆和有关机构,以期记住历史,不让历史重演。
综观森村诚一的创作道路,他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作品不仅以数量之多令人瞠目,而且以质量之精叫人惊叹叫好。这位畅销书作家的如椽之笔在世界侦探小说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森村诚一的的作品构思奇崛,气势宏大,推理严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别具一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森村诚一的推理艺术。
一、题材的广泛性与作品的意义。森村诚一除《人性的证明》涉及到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社会问题,其他作品莫不如此。如《荒诞世界》写弘间康夫在美国留学当妓男,回日本后追求名门大族之女,杀害帮助他去美国留学的恋人三泽佐枝子。这部小说不仅写出人性的丑恶,而且写出了日本商界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的社会问题。又如《太阳黑点》,揭示了政界的黑暗,尾声以师冈因脑血栓发作成了废人,从而掩盖了政府内阁官员卑鄙无耻的真相。再如《恶梦的设计者》写商界巨头财川总一郎家族为争夺财产,一方不惜杀人,另一方则冒名顶替,暴露了日本社会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蔷薇蕾”的凋谢》则揭示了国会议员与黑社会相互勾结犯罪。这些小说题材上至内阁大官,小到无赖市井,他们都是金钱的奴隶:为了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当面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背后巧设陷阱,暗下毒手。甚至把妻子作为钓饵,把尊严作为赌品。
二、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典型人物。森村诚一的作品情节曲折,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最见功力的是他塑造了令人难忘的文学典型。就以他笔下的女性罪犯来说,八杉恭子(《人性的证明》)、皆川则子(《身份不明的被害者》)、野泽虹子(《虚幻的旅行》)、佐智子(《疑案追踪》)、佐和子(《蜜月床会兴衰》)、多津子(《恶梦的设计者》)就面目各异,作案手法也大不相同:她们或是因金钱地位所惑,不惜杀人;或因恋爱失败,欲复仇置他人于死地;或贪图享乐,追求肉欲而堕落为凶手;或生性狡猾而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女性的反面角色,有的典雅,有的孤独,有的冷漠,有的淫荡。森村诚一通过这些犯罪现象,一一挖掘了她们内心的追求,以及金钱社会对她们人性的腐蚀,并从共性中表现她们的个性;着重揭示了步入犯罪境界的思想蜕变。因此,加强了作品的可信度与真实性。
三、奇崛新颖的构思给推理小说打开了新天地。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不少于百部,但读他的小说,很少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奇崛新颖的构思。比如《罪犯的名片》写赌徒相乐爱上了豪绅的女儿奈美,他为了借钱结婚,去拜访放高利贷老太阿松,想杀死阿松而取钱财。哪知他深夜赶到阿松家,高利贷者阿松已经死去。相乐乘机翻出一包钱悄悄离去。他原以为此事无人知晓,谁料想不久,他发生了皮肤过敏,刑警也找上门来。凶手到底是谁呢?刑警以两张名片为线索,找到了真凶。原来凶手是相乐的恋人奈美。这个巧合其实早有伏笔,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再如《虚幻的坟墓》,写美马一郎与名城健作为了寻找父亲惨死的凶手,各自进入对方的公司打工,企图复仇。他们经过苦心努力,报复了一个又一个仇人,最后的结局大出意外,真正导致惨案发生的凶手正是他们的父亲。《派阀抗争杀人事件》的构思也有新意,一个深夜,静子被一陌生男子闯入后遭强奸,静子忍辱调查,最后才明白引狼入室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为了金钱与名誉,两个男人商量好互相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些不落常套的构思,使读者读完后才发觉真相早就摆在自己面前。森村诚一把细节隐藏在情节之中,然后把读者引入迷途;一旦真相揭示,读者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机警与聪明。
四、优美犀利的文笔,使推理小说在文学上提高了层次。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固然令人佩服,但森村诚一的小说更为好看,原因就是森村诚一的文笔简洁而犀利。叙述故事从不拖泥带水,情节展开,单刀直入。文笔如一把犀利的刀,解剖人物心态入木三分,描绘场景惟妙惟肖,对话尤为精彩,回忆往事也无冗长拖沓的毛病。这种犀利漂亮的文笔适应了当代读者的需求,因此他的小说大受欢迎,也是不难理解的。
综观森村诚一的作品,偶尔也有色情的渲染与暴力的描写,但这些情节都能为主题服务,作品的整体风格是健康的。70年代,他在日本文坛高举起人性的大旗,以揭示人性、反映人性为题材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目前正走向世界。愿这位年过花甲的推理小说巨匠再次贡献新作,并把自己从事30年推理小说的体会与经验告诉读者,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杰出的推理小说大师。
部分作品列表:
《高层的死角》、《东京空港杀人案》、《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新人性的证明》、《恶魔的圈内》、《黑血的证明》、《虚幻的坟墓》、《荒诞世界》、《孽缘》、《锁住的棺材》、《腐蚀的构造》、《神秘的抗癫痫药》、《旅葬》、《恐怖的幻谷》、《太阳黑点》、《恋情的报复》、《丽影》、《恶梦的设计者》、《复仇幽灵》、《疑案追踪》、《腐蚀》、《虚幻的旅行》、《凶险人生》、《花骸》、《“蔷薇蕾”的凋谢》、《情债血案》、《催眠术杀人案》、《身份不明的被害者》、《 黑魔女之隐秘》、《杀手的悲歌》、《蜜月床会社兴衰》、《被歪曲的空白》、《正义的谋杀》、《被遗忘的证据》、《骗子公司》、《女职员的罗曼史》、《罪犯的名片》、《电视明星崇拜狂》、《派阀抗争杀人事件》、《飞机坠毁疑案》、《鸽子的眼睛》、《电话魔》、《研究所秘密》、《侦缉密网》、《保护贞洁的女性》、《双重尸》、《一幅奇怪的画》、《森区》、《雪萤》、《中禅寺湖的证据》、《堕落》、《荣升之后》、《奸毒》、《野兽的赎罪》、《罪行环状线》、《夕阳向雾海沉没》、《社帝的愠色》、《伪装的疑点》、《她死谁手》、《爱欲的陷阱》、《丈夫的疑心》、《一案两命》、《谋杀案目击者》、《邪魔自毁记》、《复仇》、《腐蚀花园》、《玻璃恋人》、《与你共饮黎明的咖啡》、《夜之虹》、《告别天使》、《魔少年》、《小虫的土葬》等。
The Devil's Gluttony was serialized in the Akahata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newspaper) in 1980, and subsequently published by Kobunsha (光文社), in two volumes 1981 and 1982. In the ensuing controversy, half of a photograph was discovered to be a fabrication, and Kobunsha subsequently withdrew the book. A second edition was then published by Kadokawa Shoten in 1983 with the controversial photograph removed.
He won the Edogawa Rampo Prize in 1969 for "Death in the High-Rise".
His short story: "Devil of a Boy" appear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Ellery Queen's Japanese Golden Dozen: The Detective Story World in Japan" anthology, which was edited by Ellery Queen.
Reference
^ a b [+The+Devil's+Feast...+&pqatl=google "The Devil's Feast..."]. Boston Globe. April 20, 1982.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0.
^ "Japanese public reliving war". Pittsburgh Post-Gazette. March 15, 1982.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0.
^ Croddy, Eric (1997).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Scarecrow Press. p. 18.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0.
^ Nozaki, Yoshiko (2000). Textbook controversy and the production of public truth: Japanese education, nationalism, and Saburo Ienaga's court challeng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0.
^ Gid Powers, Richard; Hidetoshi Katō, Bruce Stronach (1989). Handbook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Greenwood Press. p. 283.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