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國傢。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徵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設都於尼尼微(今伊拉剋摩蘇爾附近)。亞述人在兩河流域歷史上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歷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傢,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公元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參見亞述君主列表。
雖然二千多年之間,亞述有時強大,有時衰落或淪為他國的屬地,但作為獨立的國傢和相對獨立的地區的亞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後,亞述國傢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然後於公元前605年最終滅亡。而亞述國傢隨之消失。
興起
亞述最早的居民是鬍裏人,後來閃米特人遷徙而至。兩個民族逐漸融合,成為亞述人。古亞述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北部地區,東北靠札格羅斯山脈,東南以小紮布河為界,西臨敘利亞草原。整個亞述是以亞述城為中心。
衰亡
亞述人相信入口兩邊的捨杜和拉瑪蘇,會守護寺廟和宮殿。
公元前626年,巴比倫尼亞宣告獨立,由亞述派去駐守該地的迦勒底貴族那波帕拉沙爾自立為王,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亞述統治的米底人結成同盟,於公元前612年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覆亡,遺産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瓜分。
分析亞述帝國的覆亡原因,其一,從根本上,亞述帝國是靠軍事徵服建立起來的帝國,帝國不但未能滿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反而作出破壞。其二,國內人民的不斷起義削弱了亞述的國力,即使情況比較好的巴比倫尼亞也是起義不斷。公元前721年,亞述帝國出現宮廷政變,政局混亂,馬爾都剋·阿帕爾·伊丁二世依靠迦勒底人的力量,占領巴比倫,自封為王,並與埃蘭結成同盟對抗亞述。與此同時,敘利亞和腓尼基的居民也作出起義,並得到埃及的支持。公元前702年,馬爾都剋·阿帕爾·伊丁二世再次起義,準備與埃蘭、阿拉伯、阿拉美亞、猶太、埃及結盟,起義失敗後,又組織猶太人起義,這次得到貝督因及埃及的支持。公元前691年,巴比倫再次與埃蘭、阿拉美亞、米底及波斯建立反亞述聯盟,雙方會戰於狄亞爾河邊的哈努列,起義堅持了三年至公元前689年,纔被亞述國王辛那赫裏布成功鎮壓。
亞述帝國另一個滅亡的原因是王室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特別是在帝國晚期,例如當辛那赫裏布立其敘利亞藉妻子所出之阿薩爾哈東為繼承人時,他的另外兩個兒子殺死了辛那赫裏布,阿薩爾哈東當上國王後,策密者逃至亞美尼亞,參與的人一律被處死。又例如公元前653年,巴比倫再度起義時,起義的領導人竟是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馬舒姆。亞述帝國的覆亡原因可總結為經濟發展不善、國內起義不斷及王室內部鬥爭三個原因。
對聖經中相關記載的質疑
對尼尼微城的爭議
19世紀中葉出版的一本百科全書指出:“在過去,亞述帝國的歷史可說是世界史上最模糊的時期之一。”“我們對古尼尼微所知的一切,若非來自聖經的零星間接論述和預言,便是來自狄奧多羅斯……和其他學者隨筆寫下的亞述歷史的殘存片斷。”
狄奧多羅斯是生於2000年前的希臘歷史傢。他聲稱尼尼微是個四角形的城市,四邊共長480斯達地,周長相等於96公裏!聖經也作了類似的論述,指出尼尼微是個極大的城,“要走三天、纔走得完。”
19世紀的聖經批評傢拒絶相信,古代世界一個未被發現的城市會有這麽龐大。他們聲稱,尼尼微若確曾存在過,也必然是巴比倫之前的一個文明古國。
這項見解與聖經創世記第10章的記載背道而馳。聖經在這裏記述挪亞的曾孫寧錄在巴別(即巴比倫)附近建立了第一個政府,說:“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聖經將這四個新建成的亞述城市描述為一個“大城”。
考古學家奧斯汀·亨利·萊亞德在科薩巴西南約42公裏,一處稱為尼姆魯德的地方着手發掘廢墟。這個廢墟後來證實是迦拉,即創世記10:11論及的四個亞述城市中的一個。其後,萊亞德於1849年在迦拉與科薩巴之間,一處名叫庫揚積的地方掘出一座宏偉宮殿的遺跡。這座宮殿證實是尼尼微城的一部分。此外,在迦拉和科薩巴之間還有其他建築物的殘跡,這包括卡蘭裏斯土丘。萊亞德評論說:“若將尼姆魯德[迦拉]、庫揚積[尼尼微]、科薩巴和卡蘭裏斯四大土丘視作一個正方形的四角,我們會發現四邊的長度恰巧相等於地理學家所說的480斯達地或96公裏,這就是[約拿]先知說要走三天才走得完的路程。”
約拿看來將這幾處地方視為一個“大城”,並以創世記10:11最先提及的城市稱呼它,即尼尼微。今日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所謂的“大倫敦”把原本的倫敦市及倫敦市郊都包括在內,但市區和市郊卻彼此有別。
亞述王撒珥根
1843年,法國考古學家保羅-埃米爾·博塔發現了一座皇宮的遺跡,後來證實是亞述城市的一部分。民間聽到這項發現後大為雀躍。艾倫·米勒德在他所著的《聖經時代的珍寶》一書中解釋說:“這座皇宮證實屬於亞述王撒珥根所有之後,大衆對這件事興趣大增。除了以賽亞書20:1提過這個國王的名字之外,我們對他便一無所知,故此他的存在一度是個疑問。”
與以色列有關的銘刻
尼尼微皇宮有70多個房間,外墻幾有三公裏長。墻上遺留着燒焦了的雕刻,上面記着各場勝仗及其他功績。但它們大多已損毀不堪。萊亞德快要離去時發現了一個保存得很好的房間,墻上展示的浮雕描述一個堅固城遭敵軍攻陷,御驾親徵的國王坐在城外一個寶座上,俘虜在他面前列隊走過。國王的上頭刻了一些以亞述文寫成的字,專傢們將這句話譯作如下:“世界的王亞述國王西拿基立坐在尼米杜寶座上,檢閱從拉吉(奪得)的戰利品。”
今日可以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這個展品和銘刻。銘刻與聖經列王紀下18:13,14所記載的歷史事件十分吻合:“希西傢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猶大王希西傢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傢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
考古學家也在尼尼微的廢墟發掘到其他銘刻。關於西拿基立王進攻猶大,以及希西傢進貢一事,這些銘刻提供進一步的細節。萊亞德寫道:“在歷史證據方面,最一致的記錄之一也許是希西傢要付出的黃金數量,三十他連得。在兩項完全獨立的記載中,這個金額不謀而合。”協助解釋亞述文字的亨利·羅林森博士宣告,這些銘刻表明“[西拿基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此外,萊亞德在他所著的《尼尼微與巴比倫》一書中問道:“在一堆焦土和垃圾底下竟是尼尼微的所在地,在這裏不但找到希西傢和西拿基立交戰的歷史記載,而且記錄是寫於事件發生的時候,執筆者更是西拿基立本人。這項記錄證實聖經甚至在細節上也準確無誤。在發掘到這些銘刻之前,有誰會相信這件事呢?”
不一致之處
西拿基立所載的某些細節與聖經的記錄並不一致。例如,考古學家艾倫·米勒德評論說:“最顯著的事實載於[西拿基立記錄的]最後部分。希西傢‘隨後’ 差遣使者‘到尼尼微去’,將所有貢物送給西拿基立。亞述大軍沒有按照慣例在戰勝後將貢物帶回尼尼微去。”但是聖經表明,亞述王回到尼尼微之前,希西傢已獻上了貢物。(列王紀下18:15-17)為什麽有這樣的差異?為什麽西拿基立沒有誇耀自己攻陷猶大首都耶路撒冷的戰績,好像他在攻陷猶大的堡壘拉吉後所行的一樣?三位聖經執筆者嚮我們提供答案。其中一位是目擊證人,他寫道:“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有一天, 他在他的神尼斯洛的殿裏跪拜, 他的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薛用劍把他殺了, 二人逃到亞拉臘地去。 他的兒子以撒哈頓接替他作王。”
米勒德在他所著的《聖經時代的珍寶》一書中總結說:“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項記載,……可理解的是,西拿基立絶不會將這次慘敗的經過記錄下來給繼位的君王閱讀,因為這會大大削弱自己的威望。”相反,西拿基立企圖使人以為他成功徵服猶大,希西傢繼續臣服於亞述,並嚮尼尼微進貢。
亞述的起源
考古學家在尼尼微掘出數以萬計的泥版。這些文獻證實亞述帝國起源於南面的巴比倫,正如創世記10:11所顯示的一樣。考古學家根據這些資料,着手將註意集中在南方。《聖經百科全書》解釋說:“亞述人遺下的所有東西均顯示他們是源自巴比倫的。他們的語言、書寫方式、文學、宗教、科學與他們南方的鄰國大同小異。”
類似的考古發現迫使聖經批評傢調整他們的觀點。聖經是由謹慎、忠實的執筆者寫成的。
Assyria was a civilization centered on the Upper Tigris river, in Mesopotamia (Iraq), that came to rule regional empires a number of times in history. It was named for its original capital, the ancient city of Assur (Akkadian: Aššur; Arabic: أشور Aššûr; Hebrew: אַשּׁוּר Aššûr, Aramaic: ܐܫܘܪ Ašur, ܐܬܘܪ Atur). The term Assyria can also refer to the geographic region or heartland where these empires were centered.
During the Old Assyrian period (20th to 15th c. BCE, Assur controlled much of Upper Mesopotamia. In the Middle Assyrian period (15th to 10th c. BCE), its influence waned and was subsequently regained in a series of conquests. The Neo-Assyrian Empire of the Early Iron Age (911 – 612 BCE) expanded further, and under Ashurbanipal (r. 668 – 627 BCE) for a few decades controlled all of the Fertile Crescent, as well as Egypt, before succumbing to Neo-Babylonian and Persian 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