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 Sumer   亞述 Assyria   巴比倫 Babylonia   阿拉伯帝國 Caliphate   

巴比伦
  巴比倫的歷史地位:
  巴比倫意即“神之門”,是兩河流域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比倫王國分為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也稱迦勒底王國)。
  美索不達米亞為人類最古的文化搖籃之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蘇美爾、阿卡德、古巴比倫、亞述、新巴比倫等文明。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閃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傢。驍勇善戰,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徵北討,四處徵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公元前1000年代初,閃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當時統治兩河流域的新亞述內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的控製。公元前 626年自立為巴比倫王。後與米底結成聯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亞述帝國滅亡,遺産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二、巴比倫的由來(巴比倫之前的兩河流域)
  1.蘇美爾早期王朝(蘇美爾城邦時代)
  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建立了衆多城邦。
  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剋、烏爾和尼普爾。
  2.阿卡德王國時期
  閃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於公元前2500前後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鬥爭異常激烈。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塊碑文中,列舉了許多被徵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倫的名字。阿卡德王薩爾貢統一了蘇美爾地區,建立了君主製的集權國傢,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蘇美爾-阿卡德(Sumer-Akkad)時代開始。約前2191年庫提(Guti)人滅阿卡德,統治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建立庫提姆(Gutium)政權。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蘇美爾-阿卡德時代結束。 
  3.蘇美爾復興時期與烏爾第三王朝
  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已經趨於崩潰,蠻族庫提人入侵、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並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其中烏魯剋城邦的國王烏圖赫加爾(Utu-hengal)趕走了庫提人。烏圖赫加爾讓烏爾納姆鎮守烏爾城。
  但是,烏爾納姆(Ur-Nammu)在約前2113年在烏爾建都,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間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諸城邦,烏爾納姆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
  約前2006年,埃蘭、古提(庫提)人、阿摩利人和蘇巴裏(Subari)人聯合擊滅烏爾。
  4.古巴比倫王國的興盛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三、巴比倫簡史
  
  1.古巴比倫王國
  
  古巴比倫王國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奴隸製城邦,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剋共和國版圖內,以巴比倫城為中心。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
  
  1792BC,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徵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國傢,成為西亞古代奴隸製國傢的典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
  
  2.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亞述帝國徵服古巴比倫王國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義反抗亞述的統治。
  
  公元前626 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後,卻發動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産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勢達到鼎峰,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敘利亞立時歸順新巴比倫王國,但腓尼基及巴勒斯坦地區態度不明,而埃及一嚮覬覦此區,拉攏推羅、西頓等腓尼基地區與埃及結盟。對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繼續與米底王國結盟,又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為後,以鞏固自己後方。公元前597年,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猶太人齊德啓亞為傀儡統治猶太人。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普薩姆提剋出兵巴勒斯坦,推羅國王投靠埃及,西頓被占領,猶太人齊德啓亞及巴勒斯坦、外約旦等地紛紛倒嚮埃及。同時,米底王國與新巴比倫王國的關係緊張起來,為此新巴比倫王國築起一條新長城防範米底人。然而,米底因要對抗烏拉爾圖及西徐亞人,無力再與新巴比倫王國對抗,致使尼布甲尼撒二世可於公元前587年第二次揮軍巴勒斯坦。他圍困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齊德啓亞突圍失敗,落入新巴比倫王國軍隊之手,被挖去雙眼後送往巴比倫尼亞。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圍十八個月後城陷,猶太王國滅亡,居民被俘往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圍攻腓尼基的推羅,不果。公元前574年,雙方議和,推羅國王伊托巴爾三世承認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尊者,保持了推羅的自治地位,其他附近的小王國都紛紛嚮尼布甲尼撒二世稱臣、公元前569年,埃及發生王位之爭,尼布甲尼撒二世曾趁此在公元前567年入侵埃及,結果不詳,但迫使埃及放棄侵略巴勒斯坦的野心。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後不久,國內階級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劇,最後一個國王那波尼達統治時,國王及馬爾杜剋神廟之間的矛盾加劇,並試圖另立新神,那波尼達離開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攝政。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魯士二世率軍入侵新巴比倫王國時,祭司竟打開大門放波斯軍隊入城,伯沙撒被殺,那波尼達被俘,新巴比倫王國不戰而亡。
  
  四、巴比倫的成就
  
  1.巴比倫城與建築成就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模模建設,使巴比倫城成為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也是中東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巴比倫城以兩道圍墻圍繞.外墻以外,還有一道註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其中的北門就是著名的伊絲達爾門,表面用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倫城被建設得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幼發拉底河自北嚮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剋篤剋神金像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墻鑲嵌着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引人註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采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臺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着許多彩色獅子的高墻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為了發展旅遊業,1978年,伊拉剋政府製定與實施了一項修建巴比倫遺址的計劃,在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墻和建築,在城內修建了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巴比倫文物,其中,猶以一塊高逾2米的黑色閃緑岩石碑的復製品最為珍貴,石碑的上半部是鎸刻太陽神將權標授予漢穆拉比情景的精緻浮雕,下半部則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穆拉比法典》全文。這部由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製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現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此外,伊拉剋政府還在巴比倫遺址和巴格達市內仿古重建了寧馬剋神廟和空中花園,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藍色城墻高數丈,重現了這座古城昔日的風韻。
  
  2.著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通往花園的道路象山坡一樣傾斜着,建築物的幾個部分一層一層地嚮上交錯排列着……泥土在這些上面堆積着……並且濃
  
  密地種植着各種各樣的樹木,它們以其巨大的身軀和其他一些魅力,令觀賞者賞心悅目……抽水的機器把大量的水從河中(提升到)上面,儘管沒有人從外面能看到它。 --Diodorus Siculus
  水果與鮮花……、瀑布……、花園高懸在宮殿的陽臺上……、奇異的動物……,這是大多數人想像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讓人吃驚的是空中花園除了在希臘的詩人和歷史學家的頭腦中出現過外,可能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位置:
  位於幼發拉底河的東岸,距伊拉剋的首都巴格達南約50公裏。
  歷史:
  古巴比倫王國在著名的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的統治下曾經繁榮一時。
  [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
  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
  但是直到新巴比倫王朝,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纔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人們相信傳說中的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據傳,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悅於其在米底亞長大並對山景懷有深厚感情的王後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園。
  雖然對花園最詳盡的記述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臘歷史學家筆下, 但巴比倫的歷史記錄卻對此事衹字未提。儘管在尼布甲尼撒時期存留下的各種書寫板上發現了對他的宮殿、巴比倫城以及巴比倫的城墻的種種描述,但這些書寫板上卻沒有一處提到過空中花園。甚至那些對空中花園進行過詳細描述的歷史學家們也從沒有親眼目睹過它們。現代歷史學家爭論說:當亞力山大的士兵們到達了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看到了巴比倫時,他們深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當他們後來回到崎嶇不平的家乡時,帶回了有關美索不達米亞的令人驚嘆的花園和椰子樹……、有關尼布甲尼撒的宮殿……以及有關巴別塔和金字型神塔的各種故事。是詩人和古代歷史學家的想像力把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了世界奇觀之一。
  直到二十世紀,圍繞着空中花園的一些不解之謎纔被揭示出來。在得到關於花園的地理位置、灌溉係統,和真正面目的最終結論之前,考古學家們仍在努力地收集足夠的證據。
  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衹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是傳說呢?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又譯阿米伊斯),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像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承着,臺階種有全年翠緑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係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着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 (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五、巴比倫王國政治與社會
  
  1.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不同。漢穆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 的專製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區設總督,在較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 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鑒督從富裕商人傢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墻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穆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 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延續。統一過程中,漢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2.階級關係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
  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3.土地制度
  
  漢穆拉比時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為三類:
  1,“供養(維持)宮廷之田”;以供職為條件所授份地;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所授份地。以供職為條件領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魯以服軍役而領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兒子?承,但仍以服軍役為條件;拒?或雇人代其服軍役者處死刑。
  2,“納貢人”;指領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剝削和控製,其份地亦不得買賣、抵押或傳於女繼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倫社會還存在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漢穆拉比法典和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及其他文獻材料證明: 私有土地占相當數量,土地租佃和雇傭關係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菜園的地租為收成的2/3。
  土地價值隨灌溉用水的供應情況而異,有的供應灌溉用水的園圃地租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製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係方面,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傢長製殘餘。父傢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傢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債務奴役製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鬥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祭司階級
  
  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念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傢一個最特殊的階層。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裏。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的廟宇也多得數不清。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美索不達米亞人註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係,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捨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神廟多得數不清,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衆多,而且權勢顯赫。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傢的王權受到三種限製: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裏,人君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莊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
  而且,祭司是國傢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製和管理着神廟裏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傢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産,並指定區域獻租納稅。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裏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莊、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産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
  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傢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通過教育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
  
  5.巴比倫的學校
  
  巴比倫的學校産生於何時,尚無定論。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幼發拉底河畔南部的馬裏城(Mari)挖掘出一所約公元前2100年的學校遺址,被認為是根據考古發掘所知的最古老的學校。“它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英尺,寬25英尺;小間面積為大間的三分之一。大間排列着四排石凳,每條可坐1 人、2人或4人,共容45人;小房排着三排石凳,共可容23人;很似學校課室。兩房四壁無窗,從房頂射入光綫。房中沒有講課的講臺或講桌,卻放着許多學生的作業泥板。墻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淺淺水槽,好似是準備製作書寫用的泥板的。附近擺着一個橢圓形的陶盆,可能是儲放清水以便和泥製造泥板的,或則是放置書寫用具的。地面上裝點有很多亮殼,好似是教授計算的教具。這所房捨靠近皇宮,不靠近寺廟;剛好別處發掘的泥板書的儲存場所也是近宮而不鄰寺的;有人推斷這是古時的學校。”
  兩河流域的學校以培養文士為目的。文士分為高級文士和低級文士。前者充任官員,後者則從事各種職業,如公證人、掌印員、土地測量及登記員、軍情記錄員、繕寫員、計算人員、秘書,等等。
  在古代兩河流域,考古發掘了大量泥板書。這些泥板書標明的最早日期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是用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在此後的1000年間,象形文字發展成為楔形文字,廣泛流行於中東地區,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均使用它。這些考古發現的資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文章或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文獻,如契約、記錄、文職人員的報告、法律、條例、公告等。還有一些資料是關於數學的,雖然當時兩河流域的數學比古埃及的數學水平高得多,但這些數學問題和古埃及一樣,涉及的都是一些實際問題。在晚些時期的數學記載中(即波斯和塞琉西時代),就有了一些天文圖表以及關於日曆和占星術的計算步驟了。很明顯,兩河流域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給不同類型的未來官員提供高級教學。
  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篇蘇美爾文描述了當時學校的生活。該文後來被多次抄寫,所以可以推斷出它的描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此文多次使用阿得語來看,可判斷是由一名阿得族的學生所寫的,但全文還是用蘇美爾文寫成的,因為當時蘇美爾文是學術語言,其地位相當於後來歐洲的拉丁文。學生早上來到學校,自帶午飯。校長是“學校之父”(schoolfather),有一名教蘇美爾文的教師和一名教算術的教師。上課的形式是抄寫已有的泥板書。學習的科目有蘇美爾文、算術和簿記。學校實行嚴格的紀律,執行紀律的人有一名勤雜工、一名教師和操場監管人。學生常常在一天內由於不同的過錯要遭受幾次鞭打,這些過錯包括早上遲到、上課講話、未經許可就起立或離開校園等。直到晚上,疲憊不堪的學生才能走回傢,嚮父親匯報自己一天的情況(父親一般都是官員)。晚飯後早早上床睡覺,以保證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有時候,教師還會被請到傢裏,通常是由於做父親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傑出的書寫者和有知識的人,希望他比其他同學甚至比那些貴族出身的同學更優秀。
  公元前2000年的智慧之傢(the House of Wisdom)是兩河流域實施高水平教學的場所,入學者是已畢業的文士,這裏從事的研究也是高水平的。然而,兩河流域的學校不同於後來古希臘的學校,其所謂高深知識也是側重應用價值,而不是面嚮理論探索。以數學為例,理論推測並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大批巴比倫數學論文涉及的是具體問題。
  巴比倫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其教育也是早於其他國傢的。“甚至可以說,它早於埃及,至少是與埃及約在同時而有了學校。這是人類最初的學校教育搖籃,也是人類正式教育的起點。”當然,其高等教育還是相當模糊的。
  
  六、巴比倫的傳說故事
  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就在兩河流域泛濫成災。特別是下遊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嚮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衹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衹有那衹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諾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諾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着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諾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
  後來這個傳說被猶太人寫到《舊約聖經》。
  
  七、古巴比倫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即古巴比倫時代的神話,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敘事長詩就是《吉爾迦美什》,神話人物有:伊休坦、女神伊什幹塔爾等。其中也有大洪水傳說的出現。 
  古巴比倫神祗的起源
  巴比倫文化多繼承蘇美爾—阿卡德文化,神話則更是如此。由於兩河流域國傢的統一,宗教信仰也逐步趨於一致。在阿卡德王國時,天神安啓改稱安努,都姆茲改稱坦姆茲,埃阿神與安啓共用。巴比倫王國時,宗教表現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天神安努、地神埃阿、大氣神恩裏爾等仍為主神,此外也有月神辛、太陽神沙瑪什,農神坦姆茲和伊什塔爾(即印娜娜),其它的神統稱為安努那基。但是,由於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巴比倫城成為王國首都,為表現王國的統一,這時出現了許多表現巴比倫保護神瑪爾都剋和反映帝王業績的頌歌,其主要代表作品即是《埃努瑪·埃立什》和《詠吉爾伽美什》。
  古巴比倫神話故事-----《埃努瑪·埃立什》
  著名史詩《埃努瑪·埃立什》(又稱《詠世界創造》)主要匯集了蘇美爾民族的創世思想,着重歌頌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瑪爾都剋的事跡。這首詩約一千行,成書於約公元前十五、十四紀世,後經學者從七塊泥板中考據整理出來,故又稱“七塊創世泥板”,它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創世神話的題材之一。
  相傳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沒有天,沒有地,衹有汪洋一片海。海中有一股鹹水,叫提亞瑪特,還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蘇,它們分別代表陰陽兩性,在汪洋中不斷交匯,生出幾個神祗,到安沙爾和基沙爾時,他們又生出天神安努和地神埃阿,於是宇宙出現了最初的幾代神靈。隨着神靈逐漸增多,衆神發生爭端,提亞瑪特和阿普蘇日益感到自己的勢力在縮小,於是他們决定懲治衆神。可是阿普蘇並不滿意提亞瑪特的計劃,决心將衆神幹盡殺絶。當衆神得知這一秘密消息,便在埃阿神帶領下,殺了阿普蘇,埃阿神因此成了衆神之首。不久,埃阿神喜得貴子瑪爾都剋,他生來便與衆不同,濃眉大眼,身強力壯,埃阿神又賦予他一切智慧和力量。後來阿普蘇的兒子為報父仇,開始嚮天地神挑戰,提亞瑪特也前去助陣。天神與之交鋒初戰告負,决定讓瑪爾都剋一展威風。瑪爾都剋欣然應允,並做了衆神的統治者,他不負衆望,英勇作戰,一舉殲滅來犯者,並親手切斷提亞瑪特的腰身,用她的上身築成蒼穹,用她的下半身造出大地。而後他又殺死了提亞瑪特的一個輔助神,用他的血造出了人類,並規定人的天職便是侍奉衆神。這樣瑪爾都剋終於建立起巴比倫王國,他則成為天國之主,衆神之王。
  這個神話故事是巴比倫文學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僅表現了巴比倫人對創世、人類起源問題的關心,對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兩河流域國傢政治的統一,宗教由多神教嚮一神教的轉變,還表明巴比倫社會從母權製嚮父權製的過渡,原始社會嚮奴隸製轉變的歷史進程。在詩中,提亞瑪特代表了陰性世界,她不滿衆神的強大,欲懲治諸神,代表陽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輩的威力,先斬後奏,奪取王位。埃阿之子瑪爾都剋繼承父業,成為陽性世界的首領,他勇猛頑強,不屈不撓,經過殊死搏鬥,終於戰勝神母提亞瑪特,體現了陽性的剛強和偉大。這個故事與古希臘神話中地母蓋亞和衆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現了歷史在不斷嚮前邁進的過程,反映了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不斷統一強大的現實,以及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和王權神授的宗教觀念。
  
  八、相關名詞
  
  1.巴比倫之囚
  
  “巴比倫之囚”緣起於公元前601年。這一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埃及交戰,結果折翼而返。3年來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便趁機脫離新巴比倫,投嚮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投降的消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猶太國王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嚮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着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並為其改名西底傢,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得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神廟進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嚮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進攻。猶太國王西底傢和這一地區其他臣服於新巴比倫的小國,這時紛紛起來響應埃及人。不久,尼布甲尼撒又一次率新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圍攻歷時18個月。由於饑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陷落。尼布甲尼撒對一反再反的猶太國王無比的痛恨,下令在猶太國王西底傢的面前殺死他的幾個兒子,然後又剜去了西底傢的眼睛。當已經雙目失明的西底傢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時,尼布甲尼撒對他說:“這就是你們背叛我的下場!”然後下令用銅鏈鎖着西底傢把他帶到巴比倫去示衆。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墻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着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對猶太人來講,淪為“巴比倫之囚”是一次慘痛的經歷。猶太的先知文學,對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和“巴比倫之囚”的記述,都保存在《聖經·舊約全書》中,尼布甲尼撒在那裏被說成是上帝懲罰猶太人罪惡的工具。
  
  九、聖經中的巴比倫
  啓示錄18章 19章1~9節
  18章第1節 此後,我看見另有一位有大權柄的天使從天降下,地就因他的榮耀發光。
  18章第2節 他大聲喊着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註:或作“牢獄”。下同),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
  18章第3節 因為列國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傾倒了。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華太過就發了財。”
  18章第4節 我又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
  18章第5節 因她的罪惡滔天,她的不義, 神已經想起來了。
  18章第6節 她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報應她,用她調酒的杯加倍地調給她喝。
  18章第7節 她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她照樣痛苦悲哀,因她心裏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决不至於悲哀。’
  18章第8節 所以在一天之內,她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就是死亡、悲哀、饑荒。她又要被火燒盡了,因為審判她的主 神大有能力。
  18章第9節 地上的君王,素來與她行淫,一同奢華的,看見燒她的煙,就必為她哭泣哀號。
  18章第10節 因怕她的痛苦,就遠遠地站着說:哀哉!哀哉!巴比倫大城,堅固的城啊!一時之間你的刑罰就來到了。
  18章第11節 地上的客商也都為她哭泣悲哀,因為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了;
  18章第12節 這貨物就是金、銀、寶石、珍珠、細麻布、紫色料、綢子、朱紅色料、各樣香木、各樣象牙的器皿,各樣極寶貴的木頭和銅、鐵、漢白玉的器皿,
  18章第13節 並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細面、麥子、牛、羊、車、馬和奴僕、人口。
  18章第14節 巴比倫哪,你所貪愛的果子離開了你!你一切的珍饈美味和華美的物件也從你中間毀滅,决不能再見了!
  18章第15節 販賣這些貨物、藉着她發了財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遠遠地站着哭泣悲哀,說:
  18章第16節 ‘哀哉!哀哉!這大城啊!素常穿着細麻、紫色、朱紅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寶石和珍珠為妝飾。
  18章第17節 一時之間,這麽大的富厚就歸於無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處去的並衆水手,連所有靠海為業的,都遠遠地站着,
  18章第18節 看見燒她的煙,就喊着說:‘有何城能比這大城呢?’
  18章第19節 他們又把塵土撒在頭上,哭泣悲哀,喊着說:‘哀哉!哀哉!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寶成了富足,她在一時之間就成了荒場!
  18章第20節 天哪,衆聖徒、衆使徒、衆先知啊!你們都要因她歡喜,因為 神已經在她身上伸了你們的冤!’”
  18章第21節 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裏,說:“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地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見了!
  18章第22節 彈琴、作樂、吹笛、吹號的聲音,在你中間决不能再聽見。各行手藝人,在你中間决不能再遇見。推磨的聲音,在你中間决不能再聽見。
  18章第23節 燈光在你中間决不能再照耀。新郎和新婦的聲音,在你中間决不能再聽見。你的客商原來是地上的尊貴人,萬國也被你的邪術迷惑了。
  18章第24節 先知和聖徒並地上一切被殺之人的血,都在這城裏看見了。”
  19章第1節 此後,我聽見好像群衆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註:就是“要贊美耶和華”的意思)!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 神!
  19章第2節 他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因他判斷了那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並且嚮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給他們伸冤。”
  19章第3節 又說:“哈利路亞!燒淫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
  19章第4節 那二十四位長老與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寶座的 神,說:“阿們!哈利路亞!”
  19章第5節 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神的衆僕人哪,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都要贊美我們的 神。”
  19章第6節 我聽見好像群衆的聲音,衆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19章第7節 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
  19章第8節 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19章第9節 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 神真實的話。”


  Babylonia was a civilization in Lower Mesopotamia (central and southern Iraq), with Babylon as its capital. Babylonia emerged when Hammurabi (fl. ca. 1696 – 1654 BC, short chronology) created an empire out of the territories of the former kingdoms of Sumer and Akkad. The Amorites being a Semitic people, Babylonia adopted the written Semitic Akkadian language for official use, and retained the Sumerian language for religious use, which by that time was no longer a spoken language. The Akkadian and Sumerian culture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later Babylonian culture, and the region would remain an important cultural center, even under outside rule.
  
  The earliest mention of the city of Babylon can be found in a tablet from the reign of Sargon of Akkad, dating back to the 23rd century BC.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last Sumerian "Ur-III" dynasty at the hands of the Elamites (2002 BC traditional, 1940 BC short), the Amorites gained control over most of Mesopotamia, where they formed a series of small kingdoms. During the first centuries of what is called the "Amorite period", the most powerful city states were Isin and Larsa, although Shamshi-Adad I came close to uniting the more northern regions around Assur and Mari. One of these Amorite dynastie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city-state of Babylon, which would ultimately take over the others and form the first Babylonian empire, during what is also called the Old Babylonian Period.

<< 前一朝政:蘇美爾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