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
十六國之一。後趙(319年-351年)羯族石勒所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後遷鄴。盛時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後趙最強大的時候統一了中國大部,僅有淮南的東晉,河西的前涼,遼東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權。歷七主,共三十二年。
石勒從 305年起兵後,輾轉歸於漢劉淵,為淵部將。 311年石勒軍全殲西晉主力,並會同劉曜、王彌之衆攻破洛陽。312年以後,石勒以襄國為基地,發展成為今河北、山東地區的割據勢力。318年,漢內亂,他率軍攻破漢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319年,劉曜自立為帝,建前趙, 遷都長安。石勒脫離前趙,自稱大單於、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後趙。石勒攻滅鮮卑段氏,又進據河南、皖北、魯北。329年攻破長安、上□,滅前趙,並有關隴。至此,北方除遼東慕容氏和河西張氏外,皆為石勒所統一。以淮水與東晉為界,初步形成南北對峙局面。330年石勒改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同年稱帝。
333年七月石勒病死,太子弘繼位,以勒侄石虎為丞相、魏王、大單於,總攝朝政。
334年十一月,石虎廢石弘,自稱居攝趙天王。以後,石虎誅殺弘及勒諸子,遷都於鄴。 337年改稱大趙天王。 349年稱帝。
石勒初起時,往往對攻下的塢壁壘徵收義𠔌,有時也以掠奪方式獲取軍糧。約在313年始采用租調剝削方式。 314年下令州郡檢查戶口,徵收田租戶調,規定戶貲出帛二匹、租𠔌二斛。稱趙王後,較留意於農業生産,常遣使者循行州郡,勸課農桑。故當石虎統治之初,租入殷廣,鄴都的中倉每年有百萬斛的租𠔌輸入,沿水次諸倉也儲積了不少糧食。後趙采用鬍、漢分治政策,設置大單於統治各少數族人,又設置專門的官職管理鬍人辭訟和出入,甚至強行規定稱漢人為“趙人”,鬍人為“國人”,並嚴禁呼羯為鬍。
石勒、石虎均沿用劉漢的徙民辦法,將被徵服地區的各族人民遷往其統治中心襄國、鄴及其周圍地區,以便控製。對人民的統治,除以州、郡行政係統管理外,同時存有以軍事組織形式管理並占有人口的制度。
石勒初起時,對西晉王公卿士、塢堡主及士大夫多加殺戮。以後則在俘虜中區分士庶,將士族集為“君子營”,以示優待。並選用某些士族為官。稱趙王後,石勒對一些士族委以要職,明令不準侮易衣冠華族。恢復魏晉以來的九品官人制度(見九品中正製),使士族取得了特權。石勒兩次清定九品,又設立太學、小學和郡國學,培養將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後,也肯定士族特權,並將對關東士族的優待擴大到關中的望族。
石虎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在其統治期間,軍旅不息,衆役繁興,徵調頻仍,刑罰嚴酷。他有意“苦役晉人”,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産,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義不斷發生。其中,梁犢起義規模最大。348年石虎殺太子石宣,把無辜的東宮衛士十餘萬人謫戍涼州,其中萬餘人於次年到達雍城(今陝西鳳翔南) 時,在高力督(石宣挑選身強力壯者守衛東宮,號“高力”,設置督將率領,稱高力督)梁犢領導下發動起義,各族人民紛紛參加。義軍所嚮披靡,及至長安,衆已十萬,擊敗石苞,東出潼關,兩次大敗大司馬李農。石虎繼續派兵鎮壓,又利用氐族貴族苻洪和羌族貴族姚弋仲的武裝力量合兵進攻,梁犢兵敗犧牲。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動搖了後趙統治的根基。349年石虎病死,後趙內亂,諸子爭立,互相殘殺。350年,石虎養孫漢人冉閔(即石閔) 乘政局混亂,殺石鑒,滅後趙,政權落入冉閔之手。次年,稱帝於襄國的石祗也被冉閔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