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歐洲 Prehistoric Europe   古羅馬 Ancient Rome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中世紀 Middle Ages   中世紀的意大利   意大利文藝復興   近代歐洲 Early Modern Europe   從革命到帝國主義 From revolution to imperialism   共和國時期 Repubblica Italiana   

  拜占庭帝國(或寫作拜占廷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又稱東羅馬帝國(拉丁文: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製國傢。
  
  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新國傢。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這個帝國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其國民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和突尼斯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拜占庭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拜占庭帝國成立的標志。德國拜占廷學者斯坦因以戴剋裏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為拜占廷帝國的起始紀年。還有觀點認為拜占庭帝國開始自公元395年,即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時起。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皇權統一歸於東羅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拜占庭帝國起始的標志。
  
  1204年,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剋,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它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國傢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拜占廷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帝國的名稱
  
  拜占廷帝國的正式名稱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羅馬”),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羅馬帝國”)。這是拉丁語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也是拜占廷帝國的自稱。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因此在1453年帝國滅亡前,西歐人將其稱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儘管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卻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裏,“拜占廷帝國”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傢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來不曾將自己稱為“拜占廷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廷”。對於那些以羅馬帝國正宗繼承人自居的東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儘管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傢(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傢,北方的俄羅斯)也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麽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
  
  一直到17世紀,“東羅馬帝國”都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占廷帝國”(Imperium Byzantinum)這個叫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
  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拜占庭帝國
  
  拂菻國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廷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兩宋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捲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捲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各種異譯都是伊蘭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東羅馬帝國的名稱——Rūm(روم‎)。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産、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係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當自該地傳來。《元史》捲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捲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 一詞的音譯,乃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歷史
  帝國的創建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剋裏先引入了四帝共治製,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各設一個副皇帝輔佐他們。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在羅馬帝國的“公元三世紀大危機” 之後,帝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全面崩潰。城市破敗,商業凋敝,農村赤貧化,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這些現象在以奴隸制度為經濟基礎的帝國西部尤甚。整個帝國的政治劇烈動蕩,將軍自立為帝,軍閥混戰,內亂不斷,各階層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後不久采取了兩項意義深遠的措施,第一是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輓回因搖搖欲墜的傳統多神教走嚮沒落而帶來的宗教信仰危機。第二件事是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圖在東方為帝國尋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廷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重要特性,也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分界綫。
  
  東羅馬歷史的另一個分界綫是378年的亞德裏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提尼安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傢的時間。瓦倫提尼安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各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霍諾裏烏斯。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定都於君士坦丁堡;霍諾裏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早期歷史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於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睏難。這有許多原因。首先,東羅馬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蠻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徵服,東羅馬帝國則衹要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墻,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蠻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徵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論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羅馬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份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製定了《民法大全》。值得註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希臘語“神聖智慧”之意)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後來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所有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帝國東部的省份。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波斯帝國,因此他們在帝國的西北部得以趁虛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駐紮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拜占廷軍隊,並奪取了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毀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係。此時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臨蠻族起義的威脅。西哥特人對帝國屬地發動全面進攻,將拜占廷的力量逐出西班牙,東哥特人隨即在意大利發動叛亂,倫巴底人趁機涌入意大利,衹給帝國留下亞平寧半島最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納與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615年,阿瓦爾人的軍隊風捲殘雲般攻入了拜占廷境內,並一直進逼到離君士坦丁堡僅數裏之遙的地方。
  
  禍不單行的是,幾場猛烈的瘟疫也襲擊了東羅馬的領土。542年春天的大瘟疫給帝國造成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瘟疫起自尼羅河沼地,毀滅了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數居民死亡。按照拜占廷史官的記載,當時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屍體被丟進埋屍坑,公主與太監埋在一起,教士與妓女埋在一起,衛兵與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滿,於是皇帝下令掀開加拉塔城墻上所有塔樓的屋頂,從上面把屍體扔進去,裝滿一個就封一個頂。不久,所有的塔樓也被屍體塞滿了,於是死者被葬於海中。有些屍體已經腐爛得與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灣上浮着一層黃褐色的膿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趕不上市民倒斃的速度,海葬也來不及了……”。
  
  542年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後70年裏又多次捲土重來,毀掉了東羅馬帝國的賦稅和兵員來源,使東羅馬帝國的貨幣處於崩潰的邊緣,而領土的喪失也很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糧食供應的減少。公元618年,嚮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公民”分發面包的政策終止了。此時拜占廷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已經喪失掉了:地中海東岸、埃及、利比亞和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已落入波斯人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意大利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據。阿瓦爾和波斯的軍隊虎視眈眈,準備大開殺戒。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産、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拜占廷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嚮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到626年,拜占廷帝國收集了大約20萬磅的黃金。阿瓦爾可汗聽說羅馬皇帝又搞到一批黃金,於是強迫拜占廷人把保護費加倍,甚至把軍隊開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門,把城墻外所有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並且一度破墻而入,洗劫了布拉基奈宮和教堂,差一點在城中會師。當時的形勢如此危急,以至帝國政府甚至考慮遷都至迦太基城。衹是由於拜占廷海軍擁有製海權,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外界運來糧食,帝國的命運纔得以輓回。
  
  在亞洲,波斯帝國繼續打擊着拜占廷。611年,波斯占領了卡帕多西亞,接着占領了拜占廷東部最富庶的敘利亞行省,以及帝國第三大城市安提阿,並且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將最神聖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殘片擄掠而去。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剋略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之突然出現是希拉剋略無法意料到的。
  
  阿拉伯人於636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希拉剋略的軍隊,然後占領了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拜占廷帝國永遠失去了這些疆土。643年,阿拉伯軍隊滅亡了波斯帝國。半個世紀後,北非落入他們手中。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不過拜占廷海軍憑藉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着製海權,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後來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希臘火”。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衹毀於希臘火。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拜占廷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拜占廷帝國簽訂了30年和約。
  
  在希拉剋略皇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完成了從晚期羅馬帝國嚮希臘化的中世紀國傢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製,即嚮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拜占廷的軍事力量。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剋略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州)制度,建立一係列由軍事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着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西部領土的統治,擴大了國傢的版圖。
  
  到希拉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的早期,拜占廷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帝國的疆域也縮小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裏。在後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幹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基督教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拜占廷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阿拉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拜占廷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幾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拜占廷帝國和東方的基督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的西歐文明。
  
  從一個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利奧三世先後頒布了經過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農業法、商業法,對傳統的、無伸縮性的羅馬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適應改變了的社會狀況,同時他還吸收新崛起的伊斯蘭教的長處,對宗教進行大幅度改革,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賣神符的命令,發動“破壞聖像運動”,從而在基督教中樹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會産業的急劇膨脹和國傢財力的流失,並為世俗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機會。由於這些改革措施,拜占廷帝國在718 年之後終於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占領的歐洲土地;從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過托羅斯山脈,相反,拜占廷在北方重新嚮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徵戰。
  
  但是,此後的拜占廷帝國仍是麻煩不斷。746年,近東發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國全境,拜占廷人和希臘人的死亡人數甚為巨大。於是空出來的地方聽任斯拉夫人爭先恐後地遷移進來定居。用拜占廷皇室歷史學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圖斯的話說,“當瘟疫吞沒萬物的時候,廣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蠻族化了。”
  希臘化時代
  
  拜占廷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麽混雜了。希拉剋略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奧古斯都,拉丁語的元首或皇帝),而使用Basileus(巴西琉斯,古希臘語的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廷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裏一般多是一性派的基督教,而非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東正教在剩餘的省份中更加強大了。希拉剋略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傢到處都發生暴亂。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領導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决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還有與法蘭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製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已經與東部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東羅馬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與東羅馬帝國統一起來。
  
  利奧三世開創的伊蘇裏亞王朝在8世紀末期走上了末路,隨後統治帝國的一群無能皇帝進一步加深了災難局面。這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皇,她弄瞎了作為法定繼承人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眼睛,將其關入修道院,自己成為第一個大權獨攬的拜占廷女皇。此舉影響重大,導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800年把法蘭剋國王查理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使西方帝國有了與拜占廷分庭抗禮的藉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歐洲和地中海世界還沒有完全放棄“一個羅馬帝國”的正統思想,認為伊琳娜是非法篡權的女人,此前拜占廷正統皇帝在位期間,羅馬教皇是不敢做出此舉的)。此外還有皇帝尼基弗魯斯(802-811年在位),他在與保加利亞人的戰鬥中被殺,頭蓋骨被保加利亞酋長剋魯姆做成了酒杯。
  黃金時代
  
  隨着馬其頓王朝(866年-1057年)的誕生,開始了拜占廷帝國第二個最輝煌的時期。馬其頓王朝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生於亞美尼亞,幼時全家被保加利亞人俘虜,發配到馬其頓去開墾土地。長大後,他成為皇宮馬倌,貌美而多力,受到阿莫利王朝末代皇帝邁剋爾三世(842-867年在位)的註意和寵愛。邁剋爾任命他為宮廷侍衛長,並於866年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和共帝。867年,巴西爾發覺自己有失寵的跡象,於是在9月23日晚上發動了政變,他先用手擰彎了皇帝寢室的門閂,然後在半夜帶着親信殺入皇帝睡房,迅速製服衛兵,結束了邁剋爾三世的性命。
  
  雖然皇位為篡奪而來,但巴西爾很快以自己的英明行為讓大傢颳目相看。他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其躋身於拜占廷帝國最偉大的軍事傢之列。他貫徹希拉剋略王朝時開始的軍事製改革,在巴爾幹建立新軍事州(塞馬州),嚮這些地區遷入新移民,並憑藉不斷增強的國力鞏固邊防建設,不僅在巴爾幹半島北部設立邊境要塞阻擋斯拉夫人南下,而且在小亞細亞擴充軍隊打擊阿拉伯人的侵略,在意大利南部,也擴大了拜占廷帝國的領地。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裏,拜占廷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綽號為“保加利亞人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廷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基輔羅斯,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傭軍。
  
  但一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睏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廷帝國衹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徵服了意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廷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茲科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擊敗,拜占廷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省。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决裂,雙方的教派領袖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巴西爾一世的繼承者利奧六世和君士坦丁七世都在不斷地與保加利亞人進行戰爭。963年,羅曼諾斯二世皇帝去世後,由於王子年幼,名將尼斯弗魯斯·弗卡斯與皇后提奧法諾結婚,然後自立為皇帝。弗卡斯繼續嚮外發展,收復了剋裏特、塞浦路斯、的黎波裏,並在969年攻陷了安提阿。但是當年年底,他被皇后收買的部將齊米斯西斯刺殺。齊米斯西斯隨後稱帝,號稱約翰一世,他發動了幾次規模巨大的戰役,擊退了保加利亞人和羅斯人的進攻,然後出兵進攻耶路撒冷。
  
  976年約翰一世去世,羅曼努斯二世的兒子巴西爾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繼位,後者對於政事幾乎完全不過問。巴西爾二世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再度進入黃金時期。它在軍事、商業和政治方面的實力都達到了頂峰,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貿易興旺,學術和藝術發達,宗教的影響擴及斯拉夫人國傢。在拜占廷人心目中,他們的帝國不僅是地球上最大的帝國,也是唯一的帝國。在巴西爾二世的統治下,拜占廷的疆域達到了自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以來從所未見的規模,主宰了亞美尼亞、倫巴底和南意大利,整個巴爾幹也重新成為帝國的領土。他於1014年滅亡了保加利亞,這次戰爭使他獲得了“保加利亞人屠夫”的稱號:在巴西爾的命令下,14000多名保加利亞俘虜被剜掉了眼睛。保加利亞沙皇薩繆爾見此慘狀,心髒病發作而去世。以後一個半世紀裏,保加利亞人都是拜占廷皇帝的臣民。
  
  當巴西爾二世在1025年因感冒而去世時,他留下了一個充實的國庫,裏面有數以萬計的金幣。帝國的疆域東起亞美尼亞,北到多瑙河,西至亞得裏亞海,南至幼發拉底河和美索不達米亞。自從查士丁尼一世以後,這個帝國的國威從來沒有如此時之盛者,但是也和查士丁尼留下來的帝國一樣,成功的因素已經耗盡。巴西爾二世曾經擔心兩方面的危險,一是外敵的進攻,二是內部敵人侵蝕帝國的國力。在隨後的50年裏,他的這兩個噩夢都變成了現實。
  帝國的衰弱
  
  巴西爾二世去世後,東羅馬帝國的皇權開始陷入混亂。巴西爾二世共帝君士坦丁八世的女兒佐伊皇后與其情人邁剋爾一道將羅曼努斯三世皇帝溺死在澡盆中,然後將邁剋爾立為皇帝,號稱邁剋爾四世。邁剋爾死後,佐伊又將他的侄子納入自己的後宮,將其封為邁剋爾五世。4個月後,邁剋爾五世試圖將佐伊廢黜,結果政變未遂,反被愛戴佐伊的君士坦丁堡市民推翻,用烙鐵弄瞎了眼睛,扔進修道院。62歲的佐伊隨後又與一位老情人結婚,是為君士坦丁九世。1050年佐伊去世,四年後君士坦丁九世也死了,他留下的遺産之一是1054年東西教會的永久分裂。隨後13年裏,邁剋爾六世、伊薩剋一世(科穆寧王朝始祖,1057-1059年在位)、君士坦丁十世(伊薩剋的遠親,杜卡斯王朝始祖)、羅曼努斯四世和邁剋爾七世相繼繼承皇位。
  
  長久以來,農民的小土地所有製是拜占廷帝國收稅和徵兵的基礎,而這一制度在一串走馬燈皇帝的統治下走嚮嚴重衰退。1071年8月,塞爾柱人在亞美尼亞凡湖以北的曼齊剋特擊敗拜占廷軍隊,奪取了小亞細亞。亞洲領土的喪失,使拜占廷帝國喪失了最大的兵力來源地,此後衹能使用雇傭兵。這些雇傭兵——包括法蘭剋人、諾曼人、瓦良格人、羅斯人——是可以收買的,因此拜占廷帝國又發生了一連串的宮廷政變:1078年邁剋爾七世被廢,軍界元老、80歲的尼基弗魯斯取而代之。阿歷剋塞一世·科穆寧又在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魯斯三世,將皇權奪回科穆寧一係。
  
  阿歷剋塞一世又被稱為“篡權者”。阿歷剋塞一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由於塞爾柱突厥人的威脅依然強大,因此阿歷剋塞請求羅馬教皇號召西方各國出兵援助拜占廷,使其免受異教徒侵擾。這個請求立即得到了教皇烏爾班二世的回應。1096年出現了第一次十字軍運動,大批騎士和平民離開西歐,嚮近東進軍。
  阿歷剋塞一世
  
  十字軍從突厥人手中收復了尼西亞,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歷剋塞一世擔心這些好勇鬥狠的騎士危及拜占廷,因此要求其對自己宣誓效忠。然而當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正與塞爾柱突厥人作戰時,阿歷剋塞卻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盤,結果與十字軍反目成仇,十字軍騎士們違背先前的誓言,在近東建立了4個獨立的十字軍國傢。
  
  拜占廷雖然藉十字軍的力量穩定了東部邊界,但北部斯拉夫人的不斷南侵仍是帝國的大患。然而拜占廷皇帝並不將其放在心上,反而試圖再度嚮西擴張,將諾曼人趕出西西裏,為此引發了與諾曼人的海上衝突(1147-1158年)。此外帝國還對匈牙利發動了兩次戰爭,雖然結果是匈牙利人臣服,但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以至近東防禦再度出現空虛。1176年,曼努埃爾率軍徵討羅姆蘇丹國,全軍覆沒,僅以身免。這些戰爭直接影響了拜占廷的實力,帝國從阿歷剋塞立國之後的中興局面迅速跌落下來,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淵。到12世紀後期,原來雄踞東地中海的拜占廷帝國幾乎衹剩下一個空殼,其國力和人力已不足以應付四面受敵、邊境防綫全部崩潰的局面。
  
  在科穆寧王朝後期,拜占廷最主要的商業競爭對手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威尼斯共和國。盤踞西西裏島的諾曼人首領羅貝爾·吉斯卡爾對巴爾幹半島及愛琴海島嶼虎視眈眈,而拜占廷海軍的軍艦此時早已破敗朽爛,因此衹好與威尼斯達成一筆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艦隊對付諾曼人,拜占廷則允許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國境內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關稅收。在這樣豐厚的條件下,威尼斯艦隊於1085年在亞得裏亞海擊敗了諾曼人。拜占廷從此在軍事上擺脫了諾曼人的威脅,但在經濟上受到威尼斯的挾製。拜占廷與威尼斯的同盟不僅使其國庫失去了海關收入的絶大部分,而且帝國在商業方面的壟斷地位也逐漸喪失,拜占廷商人在東地中海地區開始讓位於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
  
  出於上述原因,當諾曼人的威脅解除後,科穆寧王朝的皇帝曾幾經努力,試圖取締威尼斯人的特權,但是其強大的海上勢力使拜占廷望而卻步。1122年,約翰二世·科穆寧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權,後者立即以強大的艦隊劫掠愛琴海諸島,並占領了科孚島和剋利法尼亞島。從此,威尼斯人更肆無忌憚地在拜占廷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橫衝直撞。在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無數威尼斯富商大賈,他們自恃財大氣粗,耀武揚威,驕橫無比,拜占廷臣民對這些“拉丁人”無不恨之入骨。
  
  拜占廷與威尼斯的第二個鬥爭回合發生在約翰二世的兒子曼努埃爾一世在位時期。雖然曼努埃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為了壓製威尼斯人的氣焰,他把貿易特權授予熱那亞、比薩等城市,試圖以此牽製威尼斯人,兩國關係為此更加緊張。1171年,在曼努埃爾一世的詔令下,拜占廷全國發生了驅逐威尼斯人的行動,全部威尼斯僑民被逮捕,他們的貨物和商船被沒收。威尼斯艦隊迅即入侵拜占廷水域,占領了拉古薩和開俄斯,逼迫拜占廷賠款求和。
  
  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裏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歷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傢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儘管威尼斯的船衹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科穆寧王朝的權力,原來是依靠地主貴族和威尼斯友誼的支持,但安德羅尼庫斯改變了策略,轉而依靠那些憎惡威尼斯商業優勢的君士坦丁堡居民和商人階層。更壞的是,他殘暴地削減貴族的力量,殺害無辜,建立了恐怖統治。安德羅尼庫斯曾經試行改革,比如製止賄賂、整頓賦稅、采取省長定薪製等等,但這些改革産生的良好效果都被他樹立的敵人打消了。甚至當他由於害怕諾曼人的進攻而再度嚮威尼斯人請求締結同盟的時候,威尼斯對他仍未釋然於懷。
  
  安德羅尼庫斯在1185年被民衆暴動推翻,酷刑處死,暴屍街頭。暴動的發動者、皇室的遠親伊薩剋·安吉洛斯(伊薩剋二世)即位,開始了安吉洛斯王朝短命的統治。伊薩剋二世執政10年,對內雖然任命了一些有才幹的官員,增加了稅收,但卻把搜刮來的錢用於擴建和翻修皇宮,以及搜集聖像和珍寶。他的對外政策搞得一塌糊塗,北方保加利亞人再度揭竿而起,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領導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目的是為了收復1187年被薩拉丁占領的耶路撒冷)也給拜占廷城鄉造成極大禍害。1195年,伊薩剋二世被親兄弟阿列剋修斯三世推翻,刺瞎雙眼,投入監獄。
  
  伊薩剋二世的兒子小阿列剋修斯在其父被廢後僥幸逃出牢房,輾轉流亡到德意志投奔其姐姐、士瓦本王後伊琳尼,隨後又求助於教皇英諾森三世,請其協助復位。他嚮教皇發誓,一旦復位成功,他將使希臘教會歸屬於拉丁教會。這個計劃與威尼斯的利益不謀而合。威尼斯總督恩裏科·丹多洛迫使十字軍接受苛刻條件,使其成為威尼斯詭計的馴服工具,將東徵的矛頭轉嚮了威尼斯的競爭對手。
  
  1202年,小阿列剋修斯與十字軍領導人簽署了一項協議,十字軍將進入君士坦丁堡,幫助伊薩剋與阿列剋修斯父子奪回皇位,事成之後,拜占廷將支付20萬馬剋銀幣,嚮巴勒斯坦派出勤務部隊,並承認教皇對東方教會的控製權。
  十字軍入侵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徵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徵服拜占廷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這次東徵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拜占庭王子小阿列剋修斯的請求和威尼斯總督恩裏科·丹多洛的慫恿下,十字軍於1204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馬爾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衹有金角灣沿岸地勢平緩,是優秀的港灣,但是灣口攔上鐵索。陸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無比,實際上十字軍在陸地一面的進攻也的確被拜占廷皇帝近衛軍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長期在君士坦丁堡經商,對這裏的防禦措施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們並不直接攻打金角灣,而是繞至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岸的另一端,奪占了熱那亞人移民區加拉塔,然後從這裏砍掉鐵索,進入金角灣。在灣內,威尼斯戰艦燒毀了大批拜占廷艦衹,然後用船上的投石機和雲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墻,奪取了沿海長城上的25座塔樓,又縱火焚毀了城墻附近的建築。拜占廷軍隊人數不少,但裝備很差,而且多由雇傭軍組成。這些雇傭軍本來就紀律鬆懈,又長期得不到軍餉,因此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拜占廷軍隊徹底被打散。阿列剋修斯三世從陸上一面逃出首都,進入色雷斯地區避難。
  
  十字軍駐紮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嚮復位的伊薩剋二世和阿列剋修斯四世索取報酬,以繼續東徵。但二位皇帝兩手空空,既沒有錢來還願,也沒有辦法去弄錢,萬般無奈下,伊薩剋衹好下令沒收皇族的私人財産,並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內各教堂的金銀珠寶祭器,湊了10萬馬剋送給十字軍。1204年初,雙方正在繼續談判時,城內又節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階層都對阿列剋修斯四世招來十字軍的做法極為反感,對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澆油,城中不斷發生希臘人襲擊“拉丁人”僑民的事件,有一次嚴重的衝突竟然導致城東地區失火,這是5世紀以來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災,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從奧古斯都廣場到提奧多西廣場的精華區全部化為灰燼,公共建築、住宅和古典藝術遺産遭到巨大的損失。火災後,拉丁僑民不敢再停留於君士坦丁堡,紛紛出城,投入十字軍營內,連一嚮與拜占廷交往甚密、少有衝突的比薩人也逃了出去。於是,城中希臘居民的憤怒全都轉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們認為災難全是伊薩剋二世和阿列剋修斯四世造成的。於是,憤怒的市民於1204年2月在君士坦丁堡城內聚集起來,把貴族和僧侶趕到聖索非亞大教堂中,在這裏宣佈廢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剋修斯·杜卡斯為帝(阿列剋修斯五世)。暴民隨後衝入皇宮,把伊薩剋投入監獄,並絞死了小阿列剋修斯。
  
  阿列剋修斯五世上臺後立即着手鞏固城防,關閉城門,把在城外安營紮寨的十字軍拒之門外,同時宣佈拒絶履行阿列剋修斯四世對十字軍許下的諾言。威尼斯總督丹都洛清楚地認識到,奪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時機來臨了。4月9日,他下令發動進攻。經過4天的戰鬥,十字軍殺入君士坦丁堡。
  
  9個世紀以來,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對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古代高度文化和物質文明一脈相承的唯一城市。這裏聚集了來自拜占廷帝國的無數珍貴藝術品和古代圖書手捲,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金銀錦緞。這些都是對財寶如饑似渴的十字軍洗劫的對象。皇宮、教堂、府邸、浴場、墓地、修道院、國傢圖書館、公衆會議廳、大賽車競技場都成了劫掠的對象,目擊這場劫難的軍隊指揮官傑弗裏·德維爾阿杜安(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在其《君士坦丁堡的徵服》中寫道:“所有的戰利品,多得不得了。沒有人能告訴你究竟有多少。黃金、白銀、器皿、寶石、錦緞、銀綫布匹、長袍、貂皮、灰鼠皮、銀鼠皮以及各種最精緻的東西,散亂堆放在地上……自從世界創造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獲得這麽多的戰利品。過去的窮漢,現在又富又豪華了。”
  
  許多參加十字軍的領主把戰利品運回本國,整個西歐被這些從君士坦丁堡搶來的珍寶和藝術品裝飾一新。大部分西歐教堂都得到了搶來的拜占廷宗教聖物,其中法國教會收穫最大。威尼斯也因為分得的拜占廷文物而變得雍容華貴起來。君士坦丁堡大賽車競技場上的裝飾物——鎦金的銅駟馬被運回威尼斯,成為聖馬可教堂正門的裝飾物。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總督和十字軍的統帥們簽訂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規定:占領君士坦丁堡後,戰利品平均分配;由6個威尼斯人和6個法國人組成的選舉團將推舉一個新的“拉丁”皇帝,他將獲得君士坦丁堡的兩座宮殿和拜占廷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領土中,威尼斯獲得一半,剩下的按照西歐封邑的模式分配給十字軍將領們。經過選舉,來自佛蘭德的鮑德溫伯爵被選為東方帝國的皇帝,管轄一個幅員不大的“拉丁帝國”,其疆域包括馬爾馬拉海兩岸地區和附近一些島嶼,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
  1205年前後的拜占廷帝國(尼西亞帝國)疆域
  
  由於對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證其海上優勢的領土——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的摩鼕港和科竜港(以出産洋紅聞名),兩地扼守愛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稱為“威尼斯的右眼”。此外威尼斯還獲得了伊庇魯斯沿岸、愛奧尼亞群島、科孚島、剋裏特島、愛琴海中其他幾個大島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內地的亞得裏安堡。蒙費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獲得了薩洛尼卡港、馬其頓和希臘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薩洛尼卡拉丁王國(1204-1223);勃艮地貴族奧東·德拉羅什獲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國(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徵服》作者傑弗裏·德維爾阿杜安的侄子承繼了占領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的亞該亞侯國(1205-1432);愛琴海中大部分島嶼原來是交給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卻决定把這些占領地交給私人,於是丹都洛總督的侄子帶領幾個同夥,在這些島嶼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國(1207-1566)。剋利法尼亞群島成為特殊伯爵領地,羅得島被拜占廷貴族攫取,但很快被一夥意大利冒險傢占領,1309年落入聖約翰騎士團手中,成為抵抗土耳其人的巨大要塞。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前夕,許多拜占廷貴族高官紛紛攜帶傢眷和金銀細軟逃離危在旦夕的首都,來到海峽對面的小亞細亞地區。阿列剋修斯三世的另一個女婿,拉斯卡利斯傢族的提奧多雷,於城破之際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被人民推舉為皇帝,而後倉皇從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魯薩城暫避風頭,後得到擔心拉丁人勢力東擴的突厥蘇丹的支持,在尼西亞定居下來。提奧多雷以這個繁榮城市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新的希臘人帝國,也就是尼西亞帝國。
  
  另外,原拜占廷皇室後裔和貴族也建立了一些國傢。邁剋爾·安吉洛斯·科穆寧奪取了伊庇魯斯地區,建立了“伊庇魯斯君主專製國”(1204-1336),該國後來被塞爾維亞人吞併。在黑海東南岸,有安吉洛斯末代皇室血親建立的特拉布宗帝國。
  
  尼西亞帝國公開宣佈繼承拜占廷帝國的正統。它在建國之初受到拉丁帝國的圍剿追擊,西歐騎士追擊流亡朝廷,直至小亞細亞,衹是由於後方發生了保加利亞人和色雷斯人起義,迫使拉丁帝國軍隊回師,尼西亞帝國纔獲得喘息的機會。1205年,希臘-保加利亞聯軍在亞得裏安堡戰役中全殲拉丁帝國軍隊,鮑德溫皇帝被俘虜,尼西亞帝國起死回生。
  
  對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入侵拜占廷帝國的行為,教皇英諾森三世雖然威脅要把丹都洛和第四次十字軍的領袖——蒙費拉公爵博尼法斯革出教門,但他私下裏也感到高興,認為這是徵服了一個異端民族,並使東西兩教會合而為一。不過,這次徵服君士坦丁堡的行為對羅馬教廷和整個十字軍運動都是絶對有害無益的。它不但不能使歐洲免於穆斯林世界的威脅,反而自毀長城。東羅馬帝國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堡壘,足以使亞洲部落在歐洲的大門前望而卻步。然而經過這次巨大的打擊之後,這個帝國再也無法恢復元氣。從政治方面來說,它已經不存在了。
  帝國的滅亡
  
  1211年,尼西亞帝國擊敗拉丁帝國和突厥人聯軍,活捉了羅姆蘇丹,一直把邊界推進到安卡拉附近。嚮西則兼併了愛琴海上的好幾個繁榮島嶼,並奪取了拉丁帝國的亞洲領土。不久,它還收復了在歐洲的土地,滅亡了伊庇魯斯君主專製國和薩羅尼卡拉丁王國,北方與保加利亞接壤,西邊直抵亞得裏亞海。1259年,大貴族邁剋爾·巴列奧略取代了拉斯卡利斯王朝。1261年,一支800人的尼西亞部隊在希臘居民幫助下混進君士坦丁堡,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座城市,拉丁帝國末代皇帝鮑德溫二世聞訊慌忙乘小船逃走。1261年8月15日,邁剋爾舉行了入城典禮,隨後在聖索非亞大教堂加冕為拜占廷皇帝邁剋爾八世,開始了巴列奧略王朝的統治。
  
  邁剋爾·巴列奧略雖然恢復了帝國,但巴列奧略王朝皇帝們的主要註意力集中在歐洲,而忘了他們在亞洲的敵人。早在13世紀初的時候,拜占廷人完全有能力清除突厥人這個未來的隱患,但是他們並沒有預見潛在的威脅,而是任其發展,而後更是將兇猛剽悍的突厥人作為內戰和對斯拉夫人作戰的主力,使之發展更加迅速。拜占廷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約在其首都遷回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立即開始縮小了。突厥人的幾種勢力蠶食拜占廷的領土,使它衹剩下沿馬爾馬拉海的一條狹長地帶。
  
  在突厥人的幾股勢力中,有一支4000人的部落由於蒙古人入侵而從其美索不達米亞故土西遷,進入了小亞細亞。1281年,奧斯曼·加齊成為這個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遂被稱為“奧斯曼突厥”或“奧斯曼土耳其”。1301年,在巴菲翁(Baphaeon)附近,奧斯曼國傢首次與拜占廷發生直接衝突。雖然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但穆斯林軍隊的士氣輕而易舉地蓋過了基督教徒的士氣,他們將安德羅尼卡二世皇帝的軍隊打得大敗。
  
  這時他們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當鄂圖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鄂圖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庭嚮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庭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傭軍來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數人寧可拜占庭死亡。他們看着鄂圖曼帝國蠶食剩餘的地域。
  
  奧斯曼之子奧爾汗·加齊把一批批騎馬牧民改編為從突擊隊到正規騎兵和步兵的作戰單元,並着手實施一個多方向的擴張計劃:先嚮南、嚮東控製塞爾柱突厥人的穆斯林諸國,把它們拉過來作為盟國,或者變成附庸國,或者幹脆兼併他們。1359年,穆拉德蘇丹繼位,此後奧斯曼國傢依靠武力嚮歐洲發動了主動進攻。在穆拉德即位後18個月內,就控製了整個色雷斯地區。1361年,奧斯曼國把首都遷到了歐洲的亞得裏安堡。1371年,奧斯曼軍隊在馬裏乍河擊敗了塞爾維亞軍隊,這一次勝利使拜占廷帝國陷入毫無希望的境地,約翰五世皇帝被迫承認奧斯曼國傢是他的宗主國,並將次子曼努埃爾送去作為人質。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土耳其軍隊戰勝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剋羅地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聯軍。塞爾維亞大公拉紮爾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時用一柄短劍將年已70的穆拉德蘇丹刺穿,他的兒子巴耶紮德(“雷電”之意)繼位。1390年,土耳其軍隊到達多瑙河。但是正當他們在巴爾幹進行戰爭的時候,帖木兒的軍隊出現在其亞洲領土上,迫使其回師抵擋。當土耳其軍隊離開歐洲後,拜占廷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嚮教皇發出呼籲,請求支援。受此請求,教皇博尼法斯九世組織了最後一次十字軍遠征。1396年9月28日,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中被打敗。巴耶紮德正準備回師攻打君士坦丁堡時,帖木兒對他發動了進攻,拜占廷帝國暫時免於滅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權的瓦解,使末日的拜占廷帝國四分五裂。帝國內部政治動蕩,皇室鬥爭激烈,共帝之間先後爆發了“兩安德羅尼庫斯之戰”、“兩約翰之戰”、“約翰祖孫之戰”。巴列奧略王朝的分封習俗加劇了帝國的分裂,分散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的幾個殘餘省份幾乎都成了獨立國傢,除了承認拜占廷的宗主地位外,不對中央政府承擔任何義務,既不納稅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幾乎不出京城。尼西亞帝國時期一度恢復的軍區制度再次瓦解,殘存的幾個富庶的農業地區全部被奧斯曼人占領,國傢幾乎沒有收入,依靠變賣皇室財産土地和藉高利貸度日。這個國傢也失去了所有兵員來源,陸軍衹得聘請加泰羅尼亞人、法國人、威尼斯人、塞爾維亞人、瓦拉幾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土耳其人充當雇傭兵。這些人名為士兵,實為匪徒,稍有不滿即大動幹戈,洗劫當地居民。拜占廷海軍也同時衰落,衹能依靠威尼斯和熱那亞的艦隊保衛海上通道。
  
  為了換取和平,或者籌措現金,拜占廷帝國嚮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傢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當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廷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
  
  1451年,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二世中風去世,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决心奪取君士坦丁堡,完全消滅拜占廷帝國。1451年9月,他與威尼斯人訂立協議,以不介入威尼斯-熱那亞戰爭為代價換得了威尼斯的中立。同年11 月,他又與匈牙利國王簽訂一個條約,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諾換得了匈牙利的中立。條約的有效期是3年,也就是說,他要在這3年裏不受幹擾地攻下君士坦丁堡。
  
  以往,鄂圖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墻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剋服它。但隨着炮的出現,這堵墻不能再保護這座城市了。匈牙利工程師烏爾班為其提供了巨大的臼炮,其威力足以擊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墻。
  
  1453年3月初,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將攻城臼炮運到君士坦丁堡城外。4月5日,星期四,奧斯曼軍隊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城墻之外的平原上。第二天是穆斯林的安息日,穆罕默德下令解開大炮。開始了滅亡拜占廷帝國的决戰。君士坦丁堡的守軍擊退了多次進攻,但是經過兩個月的炮轟,城墻多處被轟垮。在5月29日的總决戰中,土耳其軍隊衝入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戰鬥中陣亡。5月30日上午,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穆哈默德二世將自己看做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1461年,拜占廷帝國末代王族統治的特拉布鬆帝國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到15世紀末,小亞西亞和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都已經緊緊地落入鄂圖曼帝國的控製之下。
  
  此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佈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一直到20世紀初覆亡時為止,鄂圖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人。
  
  拜占廷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影響卻是他的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許多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建立年代和滅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義為中世紀的開始和結束。
  政治
  皇帝和貴族
  
  拜占廷帝國的最高權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廷帝國的皇帝有三種稱呼。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見的稱呼,來自古代希臘人對國王的稱呼。希拉剋略皇帝用這個頭銜來代替羅馬帝國的Augustus(ο Σεβαστός)頭銜,此後這兩個頭銜被交互使用,但Βασιλεύς成為拜占廷皇帝的正式稱呼。至15世紀時,拜占廷皇帝自稱為“Basileus ton Hellinon”,即“希臘人的皇帝”。除了拜占廷皇帝外,其他大國(如波斯帝國)君主也被拜占廷人稱為Βασιλεύς。小國君主則被稱為 Ρήγας(Regas,來自拉丁語“Rex”,即國王)。
  
  拜占廷皇帝的另外一個稱呼是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這是希臘語對羅馬皇帝的稱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譯,強調 “軍事首腦”的意義,與羅馬的“imperator”意義相同。拜占廷皇帝的其他稱呼還有Κοσμοκρά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ά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 Καίσαρ(Kaiser,愷撒)、Πανυπερσέβαστος(Panhypersebastos)等等。
  
  拜占廷皇帝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被視為耶穌的第十三使徒,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在這一點上,拜占廷帝國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傢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按照拜占廷的宮廷禮儀,任何人在覲見皇帝的時候都要匍匐在地上前進,在皇帝面前行大禮之後才能站起來。這動作的幅度隨官階的大小而有變化。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衹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衹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纔可作答。每當官員覲見完畢,領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時,禮儀大臣和宮廷儀衛高唱“誠如是!誠如是!誠如是!”在重大的節日裏,皇帝還模仿基督,邀請最顯要的12個人到皇宮用餐,貴族經常出高價購買受邀請的權利,來與皇帝共同進餐。
  
  紫色是拜占廷皇帝的專用顔色,皇帝的皇權標志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徵地球)。太陽則被視為皇帝的象徵,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頭戴象徵太陽的金光環,參加太陽節(光明節)的慶祝活動。1月6日的聖誕節、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節、8月25日的豐收節,以及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也要由皇帝親自主持。
  
  拜占廷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製,皇后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長子繼承。拜占廷帝國的12個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為皇帝長子(包括養子)繼承皇位的,11位是作為皇帝的其他兒子繼承皇位。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拜占廷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威脅拜占廷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變。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滿時,也可能會在群衆暴動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動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邁剋爾五世、1185年的安德羅尼庫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薩剋二世和阿列剋修斯四世)。
  
  由於紫色是皇室專用的顔色,皇宮寢室中懸挂紫色絲綢裝飾,因此拜占廷皇帝的子女被稱為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Porphyrogenitos),意為“紫色(帷幕)中出生的”。拜占廷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Πρινκεπζ(親王)、Μέγας Δουξ(大公,此頭銜通常授予海軍統帥)、Δουξ(公爵)、kleisourarka(侯爵)、komes(伯爵)、apokomes(子爵)和 akrita(男爵)等級別。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Illustris(傑出者)、Spectabiles(顯赫者)、Clarissimus(顯赫者),這些頭銜衹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拜占廷宮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禦船、音樂、醫藥……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行政和司法制度
  
  早期的拜占廷帝國采取了類似於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設立元老院、執政官和各大區長官。隨着時間推移,元老和執政官逐漸變為榮譽性頭銜。
  
  拜占廷皇帝的輔弼機構為御前會議,其成員包括執事長官(Μαγισυροζ των οφφικιωζ)、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等高官。執事長官是帝國最重要的高級官吏,其職權包括指揮禁軍、巡視部隊、監督各級官員、簽發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動、締結條約、參加審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責。執事長官的人選不以出身和等級為依據,而是依照其實際能力、幹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來選擇,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紀後,執事長官也逐漸成為虛職。
  
  拜占廷帝國仿照古羅馬的行政制度,將全國分為若幹個大區,每區包括羅馬時代的若幹行省。早期拜占廷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即東方大區(君士坦丁堡)、伊利裏亞大區(薩洛尼卡)、意大利大區(拉文納)和非洲大區(迦太基)。大區總督是皇帝的全權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職權。由於大區總督權力極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後的歷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權力,將部分權力分給省區總督。7世紀上半葉,大區總督一職被取消。拜占廷帝國在重要省份和戰略要地還設立直屬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
  
  君士坦丁堡市長(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也屬於高級官吏,地位僅次於執事長官,其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總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並且負有治安責任,掌握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拜占廷帝國的國傢金礦、銀礦、鑄幣廠、國庫由大司庫官(Μεγάς Λογοθέτης)掌握。大司庫官下轄10個司,包括教會事務司、軍餉司、郵驛司、鑄幣司、歲入統計司、大區財政事務司、礦務司、軍械司、工場司、皇帝服裝司。皇傢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傢私産長官掌管,大區總督掌握地方金庫。
  
  拜占廷的法律屬於羅馬法係統。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於皇帝的法律秘書,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紀後成為最高法官。
  
  根據規定,拜占廷的法官必須接受5年以上的專門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羅馬民法並通過嚴格的國傢考試,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還兼管商業仲裁、稅收、行政等業務,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專職化,並將法官與立法者區分開來。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拜占廷皇帝則始終握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文化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 “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
  
  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構成拜占廷帝國的文化主體,但是在這個國傢裏還有瓦拉幾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伊利裏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羅尼迦和亞歷山大港傳嚮全國。
  宗教
  
  拜占庭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東羅馬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拜占庭基督教的基本信條,即《尼西亞信經》。381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431年(以弗所宗教會議)、451年(查爾西頓宗教會議)、553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的四次宗教大會進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伊斯蘭教興起後,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在拜占廷帝國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拜占庭基督教會的神學體係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希臘正教,即東正教。
  
  除了正統教派外,由於拜占廷帝國包括了希臘、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領土,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在這些地方興起,包括阿裏烏斯教派(Arians,興起於帝國東部)、聶斯脫利教派(Nestorians,又稱景教,興起於敘利亞地區)、馬其頓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論教派(Monophysites,興起於埃及)、一志論教派(Monothelitism)、保羅教派(Paulicians,興起於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鮑格美爾教派(Bogomili,興起於保加利亞)等異端教派。
  
  拜占廷帝國的宗教勢力和世俗權力關係十分復雜。在帝國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脅時,教會和皇帝能夠聯合,而在發生利益衝突時,教會與皇帝則發生激烈鬥爭。總的來說,在9世紀以前,由於拜占廷帝國嚴厲的法律和富於效率的中央集權製行政管理,拜占庭教會被剝奪了參與國事活動的空間,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傢事務的一部分,拜占庭皇帝則成為教會的保護人,控製着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職,羅馬主教(後來成為羅馬教皇)在8世紀中葉前也要聽命於拜占庭皇帝,同時,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開除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後,帝國皇帝的權力逐漸削弱,教會的實力則逐漸增強。教會開始插手帝國的管理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經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稅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權。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拜占庭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製,始終作為國傢政權的工具存在。
  文學、音樂和美術
  
  拜占廷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廷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12世紀的《馬紮利斯》和《莊園之主》都是拜占廷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時代的醫學、哲學作品也仿照這種諷刺散文風格。拜占廷的雜記代表作是6世紀商人哥利馬斯的《基督教國傢風土記》,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印度故事。
  
  拜占廷詩歌以禮拜儀式所用的宗教詩歌為主,講求韻律,並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拜占廷音樂源自古希臘和羅馬音樂,在宮廷典禮、重大儀式、節日慶典、民間婚宴等場合都要用音樂營造熱烈氣氛。但是,世俗音樂所留下的完整樂譜很少,因此對其樂理、音階、旋律、音調所知甚少。目前保留下來的拜占庭音樂主要是東正教的宗教音樂,尤其是希臘阿索斯山(聖山半島)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反復出現相同的樂調、變調和和聲,分為聲調高亢華麗的高音部和舒緩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詞註重韻律,不註重節律。
  
  拜占廷美術的最大特點是其裝飾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現在存世的拜占廷美術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捲,題材包括耶穌、聖母與聖子、天使和天使長、歷代聖人、歷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獄的題材。馬賽剋鑲嵌畫多為裝飾性的,平面構圖公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顔色,主色為金色和藍色,間以白、紫、藍、黃、粉紅、緑、紅、黑等顔色的圖案。
  
  拜占廷的聖像大多用木頭製成,上面用小塊馬賽剋或顔料拼出圖案,加以金銀、琺琅、象牙裝飾,鑲嵌珠寶。拜占廷聖像藝術對後來俄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國傢的宗教美術有很大影響,波斯帝國的細密畫技術也來自拜占廷馬賽剋聖像的細密鑲嵌技術。
  
  除了宗教主題外,還有一些拜占廷繪畫手捲反映了軍隊、戰役、日常生活、動植物和其他題材。
  拜占廷的鑲寶石琺琅金邊瑪瑙盤,法國盧浮宮藏品
  
  拜占廷文化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其精湛的奢侈品和金銀製品工藝。現存於世的拜占廷珍寶(大多是13世紀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劫掠到西歐的文物)反映了拜占廷工藝的高超水平,其中包括鑲嵌金絲的絲綢地毯、瑪瑙和雪花石膏的黃金聖餐杯;聖餐用的金盤子和餐具;黃金和紅藍寶石封面的福音書;象牙和琺琅做成的鑲板及法物箱;金銀大燭臺;護身符和刻有宗教故事的挂件;絲綢織造的綉金法袍;黃金和馬賽剋的聖像等。
  
  拜占廷人相信,上天的力量顯示在皇帝和教會的金銀珠寶上。皇宮和聖索非亞大教堂越是豪華,就越能證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來世生活的高貴,因此皇宮和索非亞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寶庫。1204年,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裏面發現了1700多座黃金、珍珠、寶石和琺琅做成的小型聖壇,40000 多個金銀香爐和聖物盒,以及堆積如山的其他財寶。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
  
  在存世的拜占廷工藝品中,最精緻的是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Pala D'Oro),由黃金、琺琅、珍珠和寶石製成。976年,威尼斯總督委托拜占廷工匠製作了祭壇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訂購了更多的琺琅嵌板。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時,威尼斯軍隊將聖索非亞大教堂和許多修道院的聖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壇上。
  
  拜占廷的絲綢製品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廷帝國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從中國走私而來,隨後在希臘南部建立了國營的養蠶工業。絲綢生産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製,嚴禁進行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其他的絲綢織物則用刺綉技術織出精緻的圖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時身穿的壽衣就是用拜占廷絲綢製成的。到14世紀,隨着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復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綫,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廷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建築
  
  拜占廷建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後期(13至15世紀)。前期是拜占廷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墻、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廷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公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拜占廷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傢特點,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拜占廷教堂建築特點是占地少、嚮空中發展,取消了聖索非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幹小穹窿,並註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 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基輔的聖索非亞教堂。
  
  十字軍數次入侵之後,拜占廷帝國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拜占廷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廷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拜占廷建築的代表作品。
  
  拜占廷建築為磚石結構,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從建築元素上看,拜占廷建築包含了古代西亞的磚石券頂、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和古羅馬建築規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築形式。拜占廷建築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縫的形式,以減輕拱頂重量。從現存遺址上看,拜占廷的宮殿和其他公共建築中,某些個體建築存在中軸對稱,但整個建築群則由各時期隨意添建的建築組成,呈現為平面不規則的自由佈局。
  
  拜占廷的教堂格局分為三類:巴西利卡式(如聖索非亞教堂)、集中式(平面為圓形或正多邊形)以及希臘十字式。教堂多用花崗岩和大理石修建,內部裝飾則采用彩色雲石、大理石、馬賽剋和琉璃磚。拜占廷建築對東歐的宗教建築有很大影響,在俄羅斯、烏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等國都可以見到拜占廷風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此外,拜占廷建築對西亞和伊斯蘭建築也産生過影響,其中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各國清真寺中常見的拜占廷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內部對於光綫的處理手法。
  科學技術
  
  拜占廷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廷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衆對神學的關註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嚮公衆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嚮特定的學生傳授。
  
  拜占廷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係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拜占廷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幹、濕、冷、熱這四氣失調。4世紀時朱利安皇帝的私人醫生歐利修巴斯編纂的《診斷學》,7世紀時保羅(姓失傳)編纂的《婦科學》、《毒物學》、《處方》,以及11世紀時西美昂編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剋拉底理論為基礎的。拜占廷的草藥學非常發達,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也被用於治療病患。在拜占廷軍隊中有軍事醫護團,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接收並治療平民患者。沐浴習慣和對街道的定期衝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手段。
  社會風俗
  
  拜占廷帝國位於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帶,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廷人的飲食和服飾習慣。根據一位佚名拜占廷作傢的《論食物》記載,不同地區的拜占廷人飲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類(加入湯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於肉價昂貴,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欖、洋蔥、小扁豆、奶酪和魚類。外地則廣泛食用牛、羊、豬、馬、雞、鴨、鵝等禽畜肉類。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魚,淡水魚通常用來喂貓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蘿蔔、捲心菜、大蒜、洋蔥、南瓜、萵苣、韭菜、黃瓜,調料包括芝麻、芫荽、鬍椒、丁香,水果則以蘋果、無花果、西瓜、杏和葡萄為主。飲料為傢釀的葡萄酒和啤酒。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欖油。各地生産的糧食主要滿足當地的需求,首都和薩洛尼卡、安條剋這樣的大城市則依靠進口糧食,以及政府的糧倉調撥。7世紀拜占廷帝國喪失埃及、阿非利加和敘利亞等行省後,𠔌物産量減少,肉類消費量開始增加,羊毛和亞麻也取代産自埃及的原棉,成為紡織的主要原料。
  一幅13世紀的手繪畫捲,由奴隸擡着的達尼埃爾,可見當時的拜占廷服飾風格
  
  拜占廷人的服飾也因地區而異,鼕季陰冷多雨的馬其頓和多瑙河邊境地區與幹旱炎熱的埃及地區服裝樣式有很大差別。絲綢為皇傢壟斷的原材料,絲綢生産被集中在希臘南部地區,絲綢的買賣也由官營商人嚴格控製。沒有皇室的許可,平民不得隨意穿戴絲綢服裝。紫色的絲袍為皇帝和皇后專用的服裝,高級教會人士則穿着織金綉銀的錦緞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飾多由棉布和亞麻織成,從現存的拜占廷繪畫手捲來看,在帝國1100年的歷史中,服裝樣式基本上為輕快、單薄的地中海風格,主要的服裝樣式包括長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廷人的首要娛樂活動為觀看競技比賽,比賽的項目包括雙輪馬車賽、狩獵、摔交、鬥獸、雜技和小醜表演。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古羅馬時代那種殘酷的、以參加者生命為代價的鬥獸和奴隸角鬥表演已經絶跡。其他的娛樂方式包括賭博、音樂、郊遊、觀看喜劇和滑稽劇。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奧多拉就曾經是一名滑稽劇演員,她的父親是一名馴熊師。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業都會的色情服務業也十分發達。不過,拜占廷帝國普遍按照基督教教義嚴格實行一夫一妻製,男性的最低婚齡為14歲,女性為12歲。
  
  在拜占廷文化中,不同於當時其他基督教國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占星術、星象和預言的迷信。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廷帝國受古代希臘、西亞、印度、埃及等東方文化影響的程度。拜占廷的一個古老預言曾經被廣泛傳播,並在帝國滅亡之時得到驗證:東羅馬帝國開國的皇帝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國滅亡時的皇帝也將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親是海倫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來解釋皇位的變動和國運的興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戰役中,星象學家曾預言說,君士坦丁皇帝將不會戰敗,除非滿月給他以預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現月食,滿月的形狀變成了新月(伊斯蘭教的象徵)。第二天傍晚日落時,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巨大圓頂發着紅光,仿佛彌漫着不斷上升的血浪。這些現象都被解釋為帝國即將滅亡的預兆,導致守城軍民士氣衰落。
  經濟
  
  拜占廷帝國所控製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270萬平方公裏(查士丁尼一世時期),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公元4世紀)。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廷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傢。它的貨幣索利都斯(Solidus)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的金礦和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廷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拜占廷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産轉手稅等名目)。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占廷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薫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拜占廷的通貨長期保持穩定的狀態。1磅黃金鑄造72個名為“諾米斯瑪塔”(Nomismata)的金幣,一個諾米斯瑪塔等於12個銀幣,1個銀幣等於12個銅幣。一個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約掙25個諾米斯瑪塔的年薪,就可以維持衣食所需。
  
  公元7世紀後,拜占廷的國際貿易因與波斯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波斯灣和敘利亞的商路中斷,迫使拜占廷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裏海、鹹海的陸路貿易路綫。至9世紀,拜占廷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11世紀,突厥人奪占小亞細亞,拜占廷逐漸喪失了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與此同時,由於威尼斯的興起,以及熱那亞、加泰隆尼亞商人的競爭,拜占廷的商業開始衰落。諾曼人則入侵希臘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絲綢工業中心,將大批養蠶技師和絲織工匠帶到西西裏,打破了拜占廷對絲綢的壟斷地位。數次十字軍運動,尤其是第四次十字軍東侵,嚴重地破壞了拜占廷的商業地位,徹底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在拜占廷帝國晚期的若幹次皇室鬥爭中,為了獲得資金,拜占廷皇位爭奪者屢以商業貿易特權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本國商業陷入更加睏難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奪去。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甚至在拜占廷本土取得了商業特權,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業殖民區。到14世紀,拜占廷的商業已經完全萎縮。
  
  除了商業稅收外,拜占廷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嚮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産稅和嚮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此外還嚮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廷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嚮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回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在8世紀喪失主要的農業省敘利亞後,拜占廷帝國加大了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的農墾力度。當這些地方的土地也在11至14世紀逐漸淪喪於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國的商業貿易又極度萎縮時,拜占廷帝國就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財政睏難的狀況。在14世紀,為了籌措開支,安娜·德·薩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宮中的金銀器皿,鑄造貨幣。一位記錄了約翰五世加冕典禮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嘆道:“皇帝的大多數皇冠和冕服衹是看起來像黃金珠寶,其實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飾以彩色玻璃冒充寶石。前朝皇帝用來品嚐美酒的、綴滿紅緑寶石和珍珠的高腳金杯,已經被換成了白錫杯或陶土杯。……到處可以看到類似具有天然美麗的寶石和多彩絢麗的珍珠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都騙不過衆人的眼睛……羅馬帝國的繁榮和輝煌竟然頽敗到這種程度,昔日的榮光完全消失了……”。
  
  至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廷帝國已經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産土地和藉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嚮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傢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當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廷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廷帝國的最終滅亡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軍事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羅馬帝國的軍事呈現攻勢,而拜占廷帝國的軍事,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即使是馬其頓王朝和巴列奧略王朝早期的對外擴張,其目標也是以收復失土為主,並非開拓新疆土。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增長緩慢,相對於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心態等等。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廷人並不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廷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戰爭的結果。
  
  早期拜占廷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邊防軍、野戰軍和駐紮於皇宮內的哥特人衛隊。邊防軍駐紮於河流和陸地邊界,服役24年;野戰軍駐紮在內地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地區,他們和皇宮衛隊需要服役20年。在帝國邊境的蠻族嚮帝國提供後備部隊,由皇帝直接指揮。
  
  拜占廷的邊防軍采用軍區製,軍區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拜占廷帝國有東方、色雷斯和伊利裏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從政府那裏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雇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隊,每隊5人;兩隊為一連;10 連為一營(因此營長又稱百夫長);6營為一團;3至4團為一師;3至4師組成一個軍團。
  
  希拉剋略皇帝時期,在帝國西部領土上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制度,凡是被拜占廷人收復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馬州。到9世紀,在拜占廷的歐洲領土上,從愛奧尼亞群島和伊庇魯斯經馬其頓直到黑海,以及亞得裏亞海濱的若幹島嶼和沿海城市,普遍設立了塞馬州。
  
  自11世紀以後,拜占廷傳統的軍區制度瓦解。由於多次發生軍事將領插手皇族內部鬥爭的情況,巴西爾二世之後的歷任皇帝開始解散軍區和世襲部隊,以遏製軍事貴族的發展。他們以雇傭兵取代職業軍隊,同時削減軍事經費,以限製軍人勢力。這些措施反過來進一步刺激軍事貴族鋌而走險、發動政變,造成了內部的惡性循環,而這一內部惡性循環又使拜占廷帝國在外部勢力的攻擊面前無力抵抗,於是國勢愈發衰弱,軍事開支進一步削減,形成外部的惡性循環。
  
  科穆寧王朝的皇帝力圖恢復軍區製,但是沒有成功。至1204年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廷軍隊的頽敗已經達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亞帝國復國之後,巴列奧略王朝已經衹能完全依靠外國雇傭兵(早期是突厥雇傭兵,在帝國滅亡的最後一戰中是威尼斯和熱那亞雇傭兵)了。
  
  拜占廷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和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拜占廷的武器生産由國傢嚴格控製,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傢最高機密。
  
  由於海上貿易是拜占廷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拜占廷海軍在帝國的早期階段受到重視。678年,拜占廷海軍使用希臘火在馬爾馬拉海擊退了阿拉伯艦隊,挫敗了穆阿維葉哈裏發徵服東羅馬的企圖。717年夏天阿拉伯軍隊在莫斯雷馬薩統帥下出動了2560艘船衹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海軍的打擊下,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軍艦衹剩下5艘。
  
  但是,在外來威脅解除後,拜占廷皇帝就采取了限製海軍的政策。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軍統帥提比略發動政變、出動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以及 711年黑海艦隊發動起義、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紀後拜占廷皇帝分散軍權和削減軍事經費的措施也影響到拜占廷海軍的戰鬥力。1071年曼齊剋特戰役後,拜占廷喪失了位於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海軍基地,此後轉而采用雇傭外國艦隊的方式應付海上威脅。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加泰隆尼亞人都為拜占廷提供過軍艦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從伯羅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時候,拜占廷艦隊破壞殆盡,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樣的船來,皇帝衹能乘坐加泰羅尼亞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由於拜占廷帝國采取守勢軍事思想,因此其築城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拜占廷帝國的軍事防禦建築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係是最具代表性的防禦工事。5 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因此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築的城墻邊增築了提奧多西城墻,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由於城外就是一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這段城防係統被設計得復雜無比。提奧多西城墻從外嚮內依次為外護墻、護城河、護城河內墻、陡坡護壁、外城臺(Peribolos)、外城墻、內城臺(Parateichion)、內城墻,外城墻和內城墻上聳立着三百多座塔樓、角樓和碉堡,形成強大的火力支援係統。
  
  拜占廷帝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如貝利撒留、納爾西斯、提奧弗魯斯等,許多拜占廷皇帝也是軍人出身,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例如被稱為“保加利亞人屠夫”的巴西爾二世。甚至連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協助下出色地指揮了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並親率部隊抵抗敵人,在戰鬥中英勇陣亡。
  拜占廷帝國的遺産及影響
  
  在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剋裏特、摩裏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寧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拜占廷人攜帶着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在歐洲的北方,拜占廷帝國給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禮拜儀式和教會使他們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産生強大的精神聯繫。拜占廷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嫁給了俄國的伊凡三世,拜占廷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以繼承拜占廷遺産的名義,宣佈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這一稱號一直延續到1917年俄國革命時為止。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廷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非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皇帝發起了一係列針對土耳其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剋裏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許多拜占廷學專傢都認為,拜占廷文化在古典文化與西歐文藝復興之間起到了傳承者的作用,拜占廷帝國所留下的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453年,拜占廷滅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響,不僅在曾經是拜占廷領土的那些國傢,而且在拜占廷帝國舊疆界以外的國傢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國土之外的東歐和西歐甚至具有更深遠和強大的影響。”;“1453年5月29日,一種文化被無情地消滅了。它曾在學術和藝術中留下了光輝的遺産。它使所有的歐洲國傢擺脫了野蠻,並給予其他國傢文化精華。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幾個世紀中一直保護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個世紀中始終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産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保加利亞、希臘等國傢看到。在希臘阿索斯山的神學家聖約翰修道院,作為拜占廷帝國永不滅絶的象徵,帝國的金地黑色雙頭鷹國旗至今仍飄揚在修道院上空中。


  The Byzantine Empire, or Eastern Roman Empire, w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centered on the capital of Constantinople, and ruled by Emperors in direct and de jure succession to the ancient Roman Emperors. It was known to its inhabitants as Empire of the Romans , or Romania (Greek: Ῥωμανία, Rhōmanía).
  
  Its evolution from the ancient Roman Empire is sometimes dated from Emperor Constantine I's transfer of the capital from Nicomedia (in Anatolia) to Byzantium on the Bosphorus, which became Constantinople (alternatively "New Rome").[n 2] By the 7th century, increased eastern cultural influences, reforms by Emperor Heraclius, and the adoption of Greek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distinguished the later Roman character from its ancient character.
  
  During its thousand-year existence the Empire remained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economic, cultural, and military forces in Europe, despite setbacks and territorial losses, especially during the Roman–Persian and Byzantine–Arab Wars. After the Komnenian restoration briefly re-established dominance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Empire slipped into a long decline, with the Byzantine–Ottoman Wars culminating i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and its remaining territories to the Muslim Ottoman Turks in the 15th century.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