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埃及 Egypt 突尼斯 Tunisia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尼日利亚 Nigeria 塞内加尔 Senegal 南非 South Africa 安哥拉 Angola 贝宁 Benin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布隆迪 Republic of Burundi 博茨瓦纳 Republic of Botswana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多哥 Togo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佛得角 Republic of Cape Verde 冈比亚 Gambia 刚果 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吉布提 Djibouti 几内亚 Guinea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加纳 Republic of Ghana 加蓬 Gabon 津巴布韦 Zimbabwe 喀麦隆 Republic of Cameroon 科摩罗 Comoros 科特迪瓦 Ivory Coast 肯尼亚 Republic of Kenya 莱索托 Kingdom of Lesotho 利比亚 Libya 利比里亚 Republic of Liberia 卢旺达 Republic of Rwanda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马拉维 Malawi 马里 Republic of Mali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毛里求斯 Republic of Mauritius 摩洛哥 Kingdom of Morocco 莫桑比克 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纳米比亚 The Republic of Namibia 尼日尔 Niger 塞拉利昂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塞舌尔 Seychelles 斯威士兰 Swaziland 苏丹 Sudan 索马里 Somalia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坦桑尼亚 Tanzania 乌干达 The Republic of Uganda 赞比亚 The Republic of Zambia 乍得 the Republic of Chad 中非共和国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納米比亞 The Republic of Namibia 首都:溫得和剋 國家代碼: na |
納米比亞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Namibia)位於非洲西南部,北靠安哥拉和贊比亞,東連博茨瓦納,南接南非。海拔1000-2000米,幹旱少雨,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該國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首都溫得和剋(Windhoek)。
納米比亞1990年3月21日從南非統治下獨立。現人口約200萬。 歷史 最早居住在納米比亞乾燥的土地上的是布須曼人、達馬拉族人(Damara)和納馬族人(Namaqua)。公元14世紀,班圖人自非洲中南部遷徙,其中少量人在今納米比亞一帶定居。1884年,德國占領西南非洲沿海地區,宣佈該地區為德國殖民地,名為德屬西南非洲。1890年德國占領西南非洲全境。1915年被南非占領。1919年國際聯盟將西南非洲交給南非進行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托管理事會要求南非將西南非洲作為聯合國托管領地,遭到南非政府拒絶。1949年4月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將西南非洲作為本國領土對待,並推行種族隔離政策。1958年至1964年,納米比亞黑人先後成立西南非洲民族聯盟、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和西南非洲民族統一民主組織,1966年起開始展開反對南非的遊擊戰。1968年6月,聯合國大會决議將西南非洲更名納米比亞。 20世紀80年代,隨着國際社會壓力增大和南非逐漸實現民主化和種族平等,南非終於同意納米比亞獨立。1990年2月9日製訂了納米比亞憲法,3月21日,納米比亞宣佈獨立,努喬馬成為首任總統。1994年南非將鯨灣港歸還納米比亞。 政治 納米比亞國傢元首是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産生,每五年舉行一次。政府由總理及其內閣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命産生。當年獨立運動的主要力量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WAPO,全寫為South-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sation),已經脫離了其最初的馬剋思主義指導思想,但仍然是納米比亞最大的政黨。 納米比亞兩院由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和國民會議(National Assembly)組成。全國委員會有26個席位,每個地區委員會各有兩個名額,每屆任期6年。國民議會有78個席位,其中72名成員由選舉産生,另外6名成員由總統任命,每屆任期5年。 國民議會是國傢的立法機關,而全國委員會則更多地擔任顧問的角色。國傢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在司法咨詢委員會(the Judicial Service Commission)推薦的基礎上任命。 地理 納米比亞地形主要由中央高地組成,最高點為海拔2606米的布蘭德山(Brandberg)。中央高原從北嚮南綿延,與納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接壤,西部是草原、南部是奧蘭治河(Orange River)、東部是喀拉哈裏沙漠(Kalahari Desert)。 納米比亞屬亞熱帶沙漠氣候,通常燥熱而少雨。除了首都溫得和剋在國傢的中心,其他重要的城鎮包括港口城市鯨灣(Walvis Bay)和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還有Oshakati、赫魯特方丹(Grootfontein)、楚梅布(Tsumeb)和基特曼斯鬍普(Keetmanshoop)。 經濟 納米比亞的經濟以礦産出口為主。采礦業占了整個GDP的20%。主要礦産有鑽石、鉛、銅、鋅、銀、鎘、釩、鍺、鈾、天然氣。納米比亞是非洲第四大非燃料礦物出口國、世界第五大鈾生産國和南半球第二大鉛生産國。1997年鑽石産量為141萬剋拉。 納米比亞約一半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且必須進口食品。雖然人均GDP是非洲貧窮國傢人均GDP的五倍,但大多數的納米比亞人民還是生活在貧窮之中,原因是大範圍的失業、巨大的分配不均和外國人大量的財富。納米比亞經濟與南非關係密切。德屬西南非洲時期,德國總督林德奎斯特(von Lindequist)引進10頭卡拉庫爾羊,紫羔皮隨後成為納米比亞地區農牧業的主要出口項目,該地圖飼養的卡拉庫爾羊數目為世界第一位。工業有肉類加工、鞣皮、魚類加工和乳業。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和美國。 2004年納米比亞國民生産總值為147.6 億美元,按購買力折算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為7300美元。1998年失業率為35%。 人口和語言 納米比亞的大部分人是非白種人(84%),其中大部分為奧萬博族(Ovambo),約占總人口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除了占大多數的黑人班圖族(Bantu)外,還有大群的科伊桑族(Khoisan,例如納馬族(Nama)和布什曼族),這些人都是南非原住民的後裔。科伊桑族人在外表上與班圖族人和白人分別頗大。另外還有共占總人口約8%的“有色人”(Coloureds)和“巴斯特人”(Basters)。以擁有荷蘭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或葡萄牙人血統為主的白人占納米比亞總人口的8%,這個比例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繼南非以後第二大的。 宗教方面有約80-90%的人信仰基督教,另外有10-20%的人信仰本地的土著信仰。 一半的納米比亞人將恩頓加語(Oshiwambo)作為第一語言,然而最通俗的語言是南非語。在新一代人中,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南非語和英語都在公開場合交流使用。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大多數白人使用南非語或德語。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奉路德教(the Lutheran Church)的人是最多。 Namibia is a member state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 the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 the African Union (AU),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t has been given many names: the land of contrasts, the land God made in anger, the ageless land. For many years it was known only as South West Africa, but it adopted the name Namibia, after the Namib Desert. It is the second least densely popul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 after Mongolia. The dry lands of Namibia were inhabited since early times by Bushmen, Damara, Namaqua, and since about the 14th century AD, by immigrating Bantu who came with the Bantu expansion. It was visited by the British and Dutch missionaries during the late 18th century. It was also visited by Dorsland trekkers in 1879, but became a German protectorate in 1884. In 1920, the League of Nations mandated the country to South Africa, which imposed their laws and apartheid policy. In 1966, uprisings and demands by African leaders led the United Nations to assume direct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territory, changing the name to Namibia in 1968 and recognizing 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zation (SWAPO) as offi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mibian people in 1973. Namibia, however, remained under South African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is time. Following internal violence, South Africa installed an interim administration in Namibia in 1985. Namibia obtained full independence from South Africa in 1990 (with the exception of Walvis Bay - a city that remained under South African control until 1994) Namibia has a population of 1.8 million people and a stable multiparty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griculture, herding, tourism and mining of precious stones and metals form the backbone of Namibia's economy. Approximately half the population live below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of U.S.$1.25 a day, and the nation has suffered heavily from the effects of HIV/AIDS, with 15%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infected with HIV in 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