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換
⊙●⊙○○●●○△
⊙○⊙●○○▲換
⊙●○○▲
⊙○⊙●●○△換
⊙●⊙○○●●○△
|
|
(1)本調五十六字,八句,前後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氣呵成為佳,語氣可於二字、四字或六字處作逗,視具體情況而定。
(3)例一為李煜名作。從作品的內容來說,李煜思念的故國無非是過去那種供他個人享樂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國之君的哀愁,沒有什麽社會意義。問題是作者在這首詞裏表現的感情是真切的,運用的對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別是詞的結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着、看得見、滔滔滾滾、永遠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貼切,又形象,不愧為千古名句。
例二的格局係從稼軒《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脫胎而來,用今昔對比手法來表現一生的經歷。開頭兩句寫少年時的浪漫生活,三四兩句記壯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寫過去。後片“而今”兩句轉入現在,兩鬢斑白,寄身僧廬,聽着外面的雨聲,已經無動無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經受了亡國的創痛,感情變得麻木了,詞中的“雨”,隱寓着國傢的變故,溫庭筠《更漏子》:“桐梧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結句反用其意,化個人離愁為亡國之痛,大大加深了題意。這是由作者在宋亡後不願仕元的高尚人品决定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