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學寫作 > 蕭乾
目錄
蕭乾 Xiao Qian (1910~1999)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蕭乾散文》
方志 local chronicles《老北京的小鬍同》

萧乾
  蕭乾(1910.1.27--1999.2.11),原名蕭秉乾,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傢,記者,文學翻譯傢。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係,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采訪過歐洲戰場、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紐倫堡戰犯審判。1986年獲挪威王國政府授予的國傢勳章。出版有著譯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𠔌》,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譯著《好兵帥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等。並在1935年6月畢業。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綫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裏,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周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一提起蕭乾,現在的年輕人馬上會想到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傢和翻譯傢,其實他還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二戰記者。1910年,蕭乾出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區裏,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時代的蕭乾生活十分貧苦,他不僅沒有玩具,沒有書讀,甚至連起碼的溫飽都沒有着落。13歲的他就成了孤兒。在親友的資助下,蕭乾一邊讀書,一邊在學校開設的工廠裏勞動。他在地毯房當過學徒,在羊奶廠做過雜活,這樣斷斷續續地一直念到中學畢業。1928年,18歲的蕭乾到中國南方的一所中學裏擔任教師,一年後,他以教書所得的積蓄為學費,回到北京,考入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燕京大學,不久又轉入輔仁大學。他先學英國文學,後改學新聞專業,美國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就曾經作過他的老師。
  
  1935年蕭乾在燕京大學新聞係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報人生涯。他先後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報》主編《文藝》副刊。1939年在蕭乾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年夏天,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到該院中文係任講師。當時的歐洲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所籠罩,去還是不去呢?經過再三考慮,蕭乾還是去了英國,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他先是做教師,後來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他放棄讀書,領取了隨軍記者證,正式成為了《大公報》的駐外記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迷漫的歐洲,他隨英軍幾次橫渡過德國潛艇出沒的英吉利海峽,到達過美、法兩個占領區的戰場,也曾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柏林。從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戰後問題的波茨坦會議到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再到聯合國成立大會,這些重大的歷史性場面他都報道過。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歷史,這位老人總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當時的中國及時瞭解到世界上發生的大事。
  
  正象人們熟悉的那樣,蕭乾同時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傢。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長篇小說《夢之𠔌》而名噪一時,還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慄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寫的小說,覺得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為正是寫小說使他開始了創作生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蕭乾返回祖國,先後從事報刊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並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有《莎士比亞故事集》,曾銷售近一百萬册,此外有捷剋作傢哈謝剋(HASEK)《好兵帥剋》(THEGOODSOLDIERSCHWEIK),英國作傢菲爾丁的《湯姆.瓊斯》等,他還因為翻譯易卡生的《培爾.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國傢勳章。而最讓人驚嘆的是,在80多歲高齡時,他還與夫人文潔若合作翻譯了“最難懂的巨著”——愛爾蘭小說傢喬尹斯的《尤裏西斯》,令文壇和世人矚目、驚嘆。晚年的蕭乾,勤奮筆耕,寫了大量散文、筆記、隨筆、回憶錄等作品,同時,作為一位有影響的文化戰士,他還幾次出國參加國際作傢聚會。評論界一致認為,蕭乾的作品,真誠坦蕩,深邃警醒,讀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蕭乾是一生用“心”寫作的人。而他自己則認為,自己這輩子的處事原則之一,就是講真話。蕭乾一生歷經滄桑,就在他90誕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創作和翻譯成就的10捲本《蕭乾文集》出版,320萬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說、散文、特寫、雜文、回憶錄、文學評論和書信,讓讀者得以欣賞他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部分作品。
  
  (附:簡介二
  
  筆名: 塔塔木林、佟荔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10-01-27
  
  民族: 蒙古族
  
  原名蕭秉乾,後改名蕭乾。北京人。民盟成員。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報·文藝》編輯及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劍橋大學研究生,《大公報》駐英特派員、隨筆記者,1946年回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1949年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譯文》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人民日報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編審。中國作傢協會第三、四屆理事,民盟第五屆中央常委,中國作傢協會名譽顧問,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及第七屆政協常委。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專著《籬下集》、《北京城雜憶》、《書評研究》、《紅毛長談》、《慄子》、《落日》,《人生采訪》、《一本褪色的相册》、《蕭乾創作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選集》(10),譯著長篇小說《好兵帥剋》等。譯著詩劇《培爾·金特》1986年挪威王國政府國傢勳章,《尤利西斯》(合譯)獲全國第二屆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一等奬,散文集《北京城雜憶》獲中國首屆散文奬,《倘若我是日本人》1996年雪津杯雜文徵文一等奬,《抗老哲學》1998年雜文一等奬。)
No. 2
  蕭乾(1910- ) : 作傢,翻譯傢。北京人。蒙古族。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曾任《大公報》副刊《文藝》主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大公報》駐英記者、復旦大學教授。建國後曾任《人民中國》副主編、《文藝報》副主編、中央文史館館長。著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𠔌》、散文集《人生采訪》,譯有《好兵帥剋》、《尤利西斯》(與文潔若合譯)及《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等。有《蕭乾選集》。
作傢蕭乾
  蕭乾(1910.1.27--1999.2.11),原名蕭秉乾。 化名蕭若萍,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傢,記者,文學翻譯傢。祖籍黑竜江省興安嶺地區,生於北京。1926年北京崇實中學學習,參加共青團,任崇德中學學生會主席兼校刊編輯。1930年考入輔仁大學英文係學習,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國簡報》(China in Brief)文藝版主編,翻譯和介紹中國文學作品。後轉入燕京大學新聞係學習,1935年畢業。開始任《大公報?文藝》主編,並兼旅行記者。1939年受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倫敦任教,同時兼《大公報》駐英記者,1942年入英國劍橋大學英國文學係當研究生,進行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然遍英倫,1944年放棄劍橋學位,毅然擔任起《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隨軍記者,成為當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紛飛的歐洲戰場采訪,寫下了《銀風箏下的倫敦》、《矛盾交響麯》等描寫歐洲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大量通訊和特寫。1945年赴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和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1946年回國繼續在《大公報》工作,兼任復旦大學英文係和新聞係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版)副主編,《譯文》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文藝版顧問,《文藝報》副總編等職,1954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籌備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79年起,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職。
  蕭乾先生是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傢、作傢,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國傢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散文、特寫、隨筆及譯作。主要著譯作有《籬下集》、《夢之𠔌》、《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蕭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譯作!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係 ,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采訪過歐洲戰場、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紐倫堡戰犯審判。1986年獲挪威王國政府授予的國傢勳章。出版有著譯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𠔌》,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譯著《好兵帥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等。並在1935年6月畢業。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綫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裏,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周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一提起蕭乾,現在的年輕人馬上會想到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傢和翻譯傢,其實他還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二戰記者。1910年,蕭乾出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區裏,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時代的蕭乾生活十分貧苦,他不僅沒有玩具,沒有書讀,甚至連起碼的溫飽都沒有着落。13歲的他就成了孤兒。在親友的資助下,蕭乾一邊讀書,一邊在學校開設的工廠裏勞動。他在地毯房當過學徒,在羊奶廠做過雜活,這樣斷斷續續地一直念到中學畢業。1928年,18歲的蕭乾到中國南方的一所中學裏擔任教師,一年後,他以教書所得的積蓄為學費,回到北京,考入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燕京大學,不久又轉入輔仁大學。他先學英國文學,後改學新聞專業,美國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就曾經作過他的老師。
  1935年蕭乾在燕京大學新聞係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報人生涯。他先後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報》主編《文藝》副刊。1939年在蕭乾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年夏天,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到該院中文係任講師。當時的歐洲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所籠罩,去還是不去呢?經過再三考慮,蕭乾還是去了英國,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他先是做教師,後來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他放棄讀書,領取了隨軍記者證,正式成為了《大公報》的駐外記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迷漫的歐洲,他隨英軍幾次橫渡過德國潛艇出沒的英吉利海峽,到達過美、法兩個占領區的戰場,也曾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柏林。從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戰後問題的波茨坦會議到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再到聯合國成立大會,這些重大的歷史性場面他都報道過。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歷史,這位老人總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當時的中國及時瞭解到世界上發生的大事。
  正象人們熟悉的那樣,蕭乾同時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傢。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長篇小說《夢之𠔌》而名噪一時,還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慄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寫的小說,覺得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為正是寫小說使他開始了創作生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蕭乾返回祖國,先後從事報刊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並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有《莎士比亞故事集》,曾銷售近一百萬册,此外有捷剋作傢哈謝剋(HASEK)《好兵帥剋》(The Good Soldier Schwiek),英國作傢菲爾丁的《湯姆.瓊斯》等,他還因為翻譯易卡生的《培爾.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國傢勳章。而最讓人驚嘆的是,在80多歲高齡時,他還與夫人文潔若合作翻譯了“最難懂的巨著”——愛爾蘭小說傢喬尹斯的《尤裏西斯》,令文壇和世人矚目、驚嘆。晚年的蕭乾,勤奮筆耕,寫了大量散文、筆記、隨筆、回憶錄等作品,同時,作為一位有影響的文化戰士,他還幾次出國參加國際作傢聚會。評論界一致認為,蕭乾的作品,真誠坦蕩,深邃警醒,讀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蕭乾是一生用“心”寫作的人。而他自己則認為,自己這輩子的處事原則之一,就是講真話。蕭乾一生歷經滄桑,就在他90誕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創作和翻譯成就的10捲本《蕭乾文集》出版,320萬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說、散文、特寫、雜文、回憶錄、文學評論和書信,讓讀者得以欣賞他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部分作品。 1979年8月,已盡古稀之年的蕭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傢創作計劃”主持人聶華苓夫婦的邀請踏上了赴美徵程,並應邀赴幾座大學做巡回講學及參加文化團體座談。1980年初,蕭乾回到大陸,將這一次出訪的見聞寫成係列隨筆《美國點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共10篇。為《蕭乾文集》第二捲。
  其作品《棗核》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册,第六課。
  (附:簡介二)
  筆 名: 塔塔木林、佟荔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10-01-27
  民 族: 蒙古族
  原名蕭秉乾,後改名蕭乾。北京人。民盟成員。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報·文藝》編輯及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劍橋大學研究生,《大公報》駐英特派員、隨筆記者,1946年回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1949年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譯文》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人民日報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編審。中國作傢協會第三、四屆理事,民盟第五屆中央常委,中國作傢協會名譽顧問,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及第七屆政協常委。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專著《籬下集》、《北京城雜憶》、《書評研究》、《紅毛長談》、《慄子》、《落日》,《人生采訪》、《一本褪色的相册》、《蕭乾創作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選集》(10),譯著長篇小說《好兵帥剋》等。譯著詩劇《培爾·金特》1986年挪威王國政府國傢勳章,《尤利西斯》(合譯)獲全國第二屆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一等奬,散文集《北京城雜憶》獲中國首屆散文奬,《倘若我是日本人》1996年雪津杯雜文徵文一等奬,《抗老哲學》1998年雜文一等奬。) 原名蕭秉乾,化名蕭若萍。祖籍黑竜江省興安嶺地區,生於北京。蒙古族。中國現代著名作傢、記者、文學翻譯傢。1926年北京崇實中學學習,參加共青團,任崇德中學學生會主席兼校刊編輯。1930年考入輔仁大學英文係學習,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國簡報》(China in Brief)文藝版主編,翻譯和介紹中國文學作品。後轉入燕京大學新聞係學習,1935年畢業。開始任《大公報?文藝》主編,並兼旅行記者。1939年受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倫敦任教,同時兼《大公報》駐英記者,1942年入英國劍橋大學英國文學係當研究生,進行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然遍英倫,1944年放棄劍橋學位,毅然擔任起《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隨軍記者,成為當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紛飛的歐洲戰場采訪,寫下了《銀風箏下的倫敦》、《矛盾交響麯》等描寫歐洲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大量通訊和特寫。1945年赴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和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1946年回國繼續在《大公報》工作,兼任復旦大學英文係和新聞係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版)副主編,《譯文》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文藝版顧問,《文藝報》副總編等職,1954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籌備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79年起,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職。 蕭乾先生是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傢、作傢,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國傢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散文、特寫、隨筆及譯作。主要著譯作有《籬下集》、《夢之𠔌》、《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蕭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譯作!
南朝時期蕭乾
  [南朝陳]蕭乾,字思惕,蘭陵人也。祖嶷,齊丞相豫章文獻王。父子範,梁秘書監。乾容止雅正,性恬簡,善隸書,得叔父子云之法。年九歲,召補國子《周易》生,梁司空袁昂時為祭酒,深敬重之。十五,舉明經。釋褐東中郎湘東王法曹參軍,遷太子捨人。建安侯蕭正立出鎮南豫州,又板錄事參軍。纍遷中軍宣城王中錄事諮議參軍。侯景平,高祖鎮南徐州,引乾為貞威將軍、司空從事中郎。遷中書侍郎、太子傢令。
  宋書永定元年,除給事黃門侍郎。是時熊曇朗在豫章,周迪在臨川,留異在東陽,陳寶應在建、晉,共相連結,閩中豪帥,往往立砦以自保,高祖甚患之,乃令乾往使,諭以逆順,並觀虛實。將發,高祖謂乾曰:“建、晉恃險,好為姦宄,方今天下初定,難便出兵。昔陸賈南徵,趙佗歸順,隨何奉使,黥布來臣,追想清風,仿佛在目。況卿坐鎮雅俗,才高昔賢,宜勉建功名,不煩更勞師旅。”乾既至,曉以逆順,所在渠帥並率部衆開壁款附。其年,就除貞威將軍、建安太守。
  宋書天嘉二年,留異反,陳寶應將兵助之,又資周迪兵糧,出寇臨川,因逼建安。乾單使臨郡,素無士卒,力不能守,乃棄郡以避寶應。時閩中守宰,並為寶應迫脅,受其署置,乾獨不為屈,徙居郊野,屏絶人事。及寶應平,乃出詣都督章昭達,昭達以狀表聞,世祖甚嘉之,超授五兵尚書。光大元年卒,謚曰靜子。
作傢蕭乾養生“五不”
  著名作傢蕭乾以8 9 歲高齡辭世。他的思想是一筆財富,他的譯著《尤利西斯》曾引起不小的轟動。蕭乾老人何以得享高壽?概括起來,主要有五“不”。
  [愛好廣泛不寂寞]
  蕭老喜歡聽肖邦、莫紮特的古典交響樂,也愛聽京劇、相聲,有洋有土,中西結合。他還侍弄着幾十盆花草和飼養一隻多年的烏龜,日子過得很充實。
  [堅持用腦不停筆]
  蕭老有大量作品留給我們,堅持寫作是他不變的願望。蕭老以我國唯一一位親赴歐洲戰場采寫過二次大戰的記者身份,趕寫了歐戰回憶錄10 篇。他去世前,還張羅《收穫》雜志的6篇專欄約稿。勤奮筆耕不息,是他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交朋友不斷綫]
  蕭老喜歡結交朋友。有時,朋友們來傢閑聊,既溝通信息,交流情況,也有助於事業的互補與合作。他還常與一些老同志保持電話聯繫,互緻問候,彼此感受一種特殊的溫暖。
  [知足常樂不攀比]
  蕭老很早就為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即:工作上要嚮強的看,生活則嚮不如自己的看。
  [夫人管束不反對]
  蕭老耄耋之年時,腎髒衹有1/3的功能,許多藥物不能服用,特別是治感冒的藥。因此,他十分註意在生活規律、飲食調理等方面服從夫人的“管製”。他說,這是自己的福氣。
  [正視生死不畏懼]
  死,對唯物主義者本無所畏懼,悟透了它,才能活得更清醒。蕭老認識了生死的必然規律,因此,既淡泊身外之物,又盡力跑好人生的最後一程。他說:“我這一輩子活得還算歡快,相信將來去得也會踏實。”
百科辭典
  Xiao Qian
  蕭乾
    國新聞記者、報刊主編、當代作傢。蒙古族。祖籍黑竜江省興安嶺,1910年1月27日生於北京。1935年在燕京大學畢業後,入《大公報》,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兼任旅行記者。所寫魯西水災區的一組報道《流民圖》,推動了賑災工作的開展。抗日戰爭初期,所寫農民領袖《林炎發入獄》和民工搶修國際公路《血肉築成的滇緬路》等新聞特寫,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林炎發因此獲釋。1939~1942年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 兼任《大公報》 駐英記者。1942~1944年為劍橋大學英國文學係研究生。1944年後任 《大公報》 駐英特派員兼戰地記者,曾在萊茵河前綫、柏林和紐倫堡法庭進行采訪。1946~1948年負責上海《大公報》國際問題社評兼復旦大學新聞係及英文係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往來於歐美兩洲,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和波茨坦會議, 寫有《南德的暮秋》等特寫報道。
    1948年調香港《大公報》工作。至1956年歷任英文《人民中國》雜志副總編輯、《 譯文 》編輯部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輯。1957年以後主要從事外文翻譯工作。1978年後多次去美國、西歐、新加坡講學。著有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𠔌》、散文集《珍珠米》、回憶錄《負笈劍橋》,翻譯作品有《好兵帥剋》、《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等。蕭乾的報告文學和特寫, 多以讀者所關註的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為題材,用事實說話, 不發空論,具有很強的新聞性。文字形象、生動、親切、自然。他是一位富有愛國激情又深具使命感和正義感的作傢和新聞記者。
     (梁明)
    
英文解釋
  1. :  Xiao Qian
近義詞
蕭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