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散文集>> 萧乾 Xiao Q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
萧乾散文
  书评研究(文论)1935,商务
  
  篱下集(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栗子(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废邮存底(书信体文论)与沈从文合著,1937,文生
  
  小树叶(散文集)1937,商务
  
  落日(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梦之谷(长篇小说)1938,文生
  
  见闻(通讯集)1939,桂林烽火社
  
  灰烬(短篇小说集)1938,文生
  
  南德的暮秋(通讯集)1946,文生
  
  人生采访(通讯集)1947,观察社
  
  创作四试(短篇小说集)1948,文生
  
  红毛长谈(散文集)1948,观察社
  
  珍珠米(散文集)1948,晨光
  
  土地回老家(特写)1951,平明
  
  凤凰坡上(特写)1956,通俗读物
  
  萧乾散文特写选 1980,人文
  
  萧乾选集 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一本褪色的相册(散文集)1981,百花、香港三联
  
  萧乾短篇小说集选 1982,人文
  
  海外行踪(散文集)1983,湖南人民
  
  萧乾选集(1—4卷)1983—1984,四川人民
  
  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83,香港三联
  
  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尊基人(论著)1984,译文
  
  西欧战场特写选 1986,新华
  
  负芨剑桥(散文集)1986,三联、香港三联
  
  北京城杂忆(散文集)1987,人民日报出版社
  
  搬家史(散文集)1987,湖南人民
  
  未带地图的旅人(回忆录)1988,文联
  
  断层扫描(小说、散文集)1988,花城
  
  英国版画集 编选,1947,晨光
  
  杨刚文集 编选,1984,人文
“上”人回家
  作者:萧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一向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据说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罗嗦;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对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自认有一套独到的办法。他主张首先要掌握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语言。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语言究竟与生活里的语言有什么区别,以及他讲的是不是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语言,这个问题他倒还没考虑过。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这些本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掸,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做“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著晚饭。忽听门外一阵脚步中。说时迟,那时快。“上”人推门走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故事叙到这里,下面转入对话。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
  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十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妞子直嚷饿得慌。二丫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
  (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著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
  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
  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
  妞(推开饭碗):爸爸,我要吃糖。
  上:你热爱糖果,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副食品要是不超过定量,对身体可以起良好的作用。不过,今天早晨妈妈不是分配两块水果糖给你了吗?
  妻:我来当翻译吧。小妞子,你爸爸是说,叫你先乖乖儿地吃饭,糖吃多了长虫牙!(温柔地对“上”)今儿个合作社到了一批朝鲜的裙带菜,我称了半斤,用它烧汤试一试,你尝尝合不合口味?
  上(舀了一调羹,喝下去):嗯,不能不说是还有一定的滋味。
  妻(茫然地):什么?倒是合不合口味呀?
  上(被逼得实在有些发窘):从味觉上说如果我的味觉还有一定的准确性的话----下次如果再烧这个汤的话。那么我倾向于再多放一点儿液体。
  妻(猜著):噢,你是说太咸啦,对不对?下回我烧淡一点儿就是嘞。
  (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印的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
  上(接过画来,歪著头望了望):这是一幅有著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点。
  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
  上:从原则上说,既然是一幅画,它又是国家的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
  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年总有他生气勃勃的一面,也必然有他不成熟的一面。这就叫做事物的规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著(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背上羽毛的闪光,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
  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愤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说什么,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么,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
  妻:大丫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曾经告诉过谁什么!
  亦凡书库扫校
萧乾年表
  鲍霁 编文洁若 增订
  1910年
  1月27日,萧乾出生于北京东北城根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里。其父是个管开关东直门的差役,穷得直到中年才娶上老婆,而在自己的唯一儿子出生前月余就死去了。其母吴氏,汉族,也出身寒微,无力独撑门户,只得带着幼子寄居在叔舅家。
  1916年 6岁
  进入设在新太仓一座姑子庵里的私塾,取学名曾路。因无钱给塾师送礼常遭笞打,不到半年就呆不下去了。后又进入九道湾一家私立新式学堂,不料需钱更多,挨打也更多……
  1921年 11岁
  进崇实小学半工半读,改名萧秉乾。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进一家地毯房去干活,下午才得以去上课。就在他从地毯房领到第一次工钱的时候,他苦命的母亲死去了。
  萧乾的大堂姐,在其母出去给人佣工乃至死了以后,对他多方照料和保护,并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为他讲述《济公传》、《小五义》或者《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和唱儿歌、民间曲调。
  1923年 13岁
  小学毕业,入崇实中学,继续半工半读。
  1925年 15岁
  “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投身到北京学生沪案后援会组织的宣传活动。
  1926年 16岁
  暑假,初中毕业后谋求职业,一度充任北新书局练习生。工作之余,读了鲁迅的《呐喊》《仿徨》和《语丝》上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其它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译作。华林的《新英雄主义》曾对他有很大影响。对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中一句台词“最孤独的是最坚强的”特别喜爱,曾抄录作为座右铭。
  在北新两个来月里,因同两个小学徒一起为改善待遇而“罢工”——“把工作放下,像是玩捉迷藏似地,偷偷跑出去了”,结果丢了工作,“又溜回了崇实”。
  回崇实中学后即升入高中一年级,不久秘密加入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校内组织了一个互助团,把一些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传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们。冬,被统治北京的张作霖的侦缉队逮捕,受到拷问,没有屈服。后由其四堂嫂的疏通并经校方保释出狱,但仍被学校继续软禁,不许出校门。
  1927年 17岁
  冬,北伐军到达北京(这时已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共已分裂),他误以为“这下革命成功了”,就不等软禁取消又活跃起来,不久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兼校刊主编。
  1928年 18岁
  冬,修完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被崇实校方以“闹学潮”的罪名开除,并得到消息说,他的名字已上了国民党市党部的黑名单。遂应一个潮州籍华侨同学之邀,去汕头。改名萧若萍,在*!光中学谋得一个教国语的职位。
  1929年 19岁
  春,同一个小学女教师相爱,但为她的学校校董(同时又是国民党要员)所破坏。初恋以悲剧结束。其长篇小说《梦之谷》就是本于这个真实故事而写成的。
  暑假,从汕头回到北京,改名萧乾,暂时进入不要文凭的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不久,同杨刚相识,得到杨在思想上的帮助。
  这期间,还因听杨振声讲现代文学课,而与杨建立师生之谊。
  1930年 20岁
  暑假,借假文凭考进辅仁大学英文系本科。仍靠“半工”以维持大学的生活,除了曾从事为人推草坪等杂务外,还帮一个美国人编过英文的《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负责其中文学部分,以“专号”形式介绍过鲁迅、郁达夫、茅盾及沈从文,并译载了鲁迅的《野草》、闻一多的《洗衣歌》、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等作品。
  由于为《中国简报》写访问记而结识了沈从文,还根据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讲义提供的线索,先后将郭沫若的《王昭君》和田汉的《湖上的悲剧》等译成英文,登载在《辅仁学报》上。
  1931年 21岁
  继续在辅仁英文系学习并向《晨报》投稿。
  “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三省,给了他很大刺激。
  1932年 22岁
  因与辅仁大学英文系系主任争吵,也为了挣点学费,自8月起休学一年,到福州英华中学教国语,其短篇小说《蚕》里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就取自这时的生活体验。
  1933年 23岁
  夏季,重返北京,随即转学燕京大学新闻系。由于先选修斯诺开设的“特写——旅行通讯”等课程,结识了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美籍教授。斯诺的启发,促使他选择了新闻记者的事业。与杨刚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
  冬,在沈从文编的《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了其第一篇短篇小说《蚕》。
  年底,结识了正在北京编《文学季刊》的巴金,由此建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巴金关于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一些意见,对于正处在创作起步的萧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4年 24岁
  暑假(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暑假),借一个在平绥铁路上当货运员的孟姓朋友所提供的便利,第二次往来于北京与包头之间进行采访。9月,写成其《人生采访》的第一篇特写《平绥琐记》。
  开始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书评研究》。
  这一年,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邮票》、《花子与老黄》、《邓山东》、《篱下》等八篇,除了陆续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并开始在《水星》杂志上发表。
  1935年 25岁
  3月,短篇小说《皈依》在《水星》杂志第一卷第六期上发表。斯诺特别重视其对西方基督教蹂躏中国人民精神的揭露,就指定他译出来,收入《活的中国》。另两篇同类主题的短篇小说《参商》和《昙》,也是这年发表的。
  6月,大学毕业。
  7月,到《大公报》编副刊“小公园”,不久改编“文艺”。
  这年夏季,鲁西、苏北大水灾。与画家赵望云被报馆派赴灾区采访,前后历时半年之久。一写一画,随作随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集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图》。
  “一二·九”运动爆发翌日,由天津赶赴北京,去医院探望受伤的学生们。怀着满腔愤怒创作了短篇小说《栗子》。
  1936年 26岁
  春天,被报馆调往上海筹备沪版《大公报》。赴沪途中到南京访问冯玉祥,随即写成访问记。稿子寄到天津《大公报》馆后被检查官扣留,待登载出来时,关于抗战的内容被砍得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这时正在上海担任伦敦一家报纸驻华记者的斯诺听到萧的介绍,表示愿意“弥补一下”,于是带着萧的介绍信去会见冯玉祥,写成访问记在英国报纸刊出;日本外务省因此向南京抗议。.
  沪版《大公报》自4月发行,萧兼编津沪版《大公报》“文艺”。此后两年,他基本驻上海,曾由巴金介绍,与鲁迅会晤。
  9月,首倡“大公报文艺奖金”。
  10月,得知鲁迅逝世噩耗,立即跑到大陆新村采访、拍照,并两次守灵,写《朦胧的敬慕》(散文),送葬时也走在前列。《大公报》为保持其“兼容并包”的姿态,出其意料地在要闻版追悼专栏的右下角抛出一篇攻击鲁迅的短评。他得知后怒不可遏,好像“背后被人捅了一刀”,当即提出辞职,巴金立即予以支持。结果,迫使老板同意,在10月26日的“文艺”中以大号楷体字再发一篇由萧执笔不署名的——即带有社论性质的——悼念文章,进行弥补。
  这一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文学研究会丛书,商务印书馆于3月出版);《栗子》(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0月出版)。沈从文为《篱下集》作题记。
  1937年 27岁
  1月,与沈从文联合出版了书信体文学创作短论集《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分两辑。萧的一辑名《答辞》,都是选自他一九三五年接编《大公报》“文艺”以来答读者函。
  4、5月间,在《大公报》陆续发表了一组游记散文《雁荡行》。
  5月,主持“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活动。
  6月,先后出版散文集《小树叶》(商务印书馆出版)和《落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8月23日,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大公报》缩减版面,遣散大量工作人员,萧也失业,离沪赴汉。适值杨振声、沈从文由北京南来,于是一道经湘黔到昆明。不久,复得《大公报》招聘,在昆明继续编“文艺”。
  1938年 28岁
  夏,自昆明赴香港,进行恢复港版《大公报》事宜,仍编“文艺”,先后发表了来自延安的散文通讯,如严文井的《春天》、何其芳的《新的山西》、吴伯萧的《潞安风物》等,“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结识到港募款以为冀中游击区购置急需医药器材的黄浩,根据黄等的讲述,写成特写《爆破大队长的独白》,然后又随黄到岭东几县募款并采访,写成《林炎发入狱》等多篇特写。
  这一年11月,中篇小说《梦之谷》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 29岁
  春,从香港经河内赶到滇缅公路采访。一路上,他看到许多筑路民工壮烈献身和华侨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遂写成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初夏,由滇缅路返回香港后,收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赴任讲师。
  遂于9月1日离港赴欧,开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最初五年,一面在东方学院中文系任教,一面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
  这一年,国内出版其散文集《见闻》(桂林烽火社出版)和《灰烬》(上海“孤岛”文化生活出版社于5月出版)。
  1940年 30岁
  4月,在国际笔会上发表“战时中国文艺”的演讲,后扩充为《苦难时代的蚀画》(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介绍一九一九——一九四年间现代中国概况,由Allen and Unwin出版社出版,后有瑞士、德国译本。
  5月,在剑桥亲睹关键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年,还写成《矛盾交响集》、《银风笔下的伦敦》等特写。
  1941年 31岁
  应援华会的邀请,针对邱吉尔悍然封锁滇缅路的作法,到英国几个城市作关于滇缅路的演讲。希特勒侵犯苏联后,他又参加了一次英国进步人士组织的、要求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人民大会,因此受到伦敦警察局的盘问。
  其英文著作《中国而非华夏》(China But Not Cathay)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
  1942年 32岁
  辞去东方学院教职,到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继续为《大公报》撰写通讯及特写。
  1943年 33岁
  正当他准备写硕士论文时,接受《大公报》社长胡霖建议,放弃学位,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准备在第二战场开辟后奔赴欧洲大陆。
  这一年,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雨夕》、《篱下》、《矮檐》、《栗子》等十二篇,译成英文由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出版,取书名《蚕》(The Spinners of Silk),后有瑞士、德文译本。
  1944年 34岁
  6月,在希特勒的“导弹四落”的情况下,雇了五名助手,就在伦敦舰队街挂出《大公报》办事处的招牌。这时期,除了往重庆《大公报》发电讯,也写了不少特写。
  秋天,领到随军记者证,成为这时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不久,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他是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之一。
  这一年,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Dragon beards Vs the Blue Print)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
  1945年 35岁
  3月底,由莱茵前线匆匆赶回伦敦,旋即至加拿大东岸,转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6月6日离美赶回英国。
  7月,采访波茨坦会议。
  10月,赴纽伦堡采访对纳粹审判,并花了十八天踏访了巴伐利亚省美、法占领区。其长篇特写《南德的暮秋》就是根据这次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写成。
  1946年 36岁
  3月,自伦敦乘货轮“格林诺高”号经苏伊士运河返沪。途中写成《南德的暮秋》。曾在马来亚半岛勾留1个月,遍访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桥城等地,写成《劫后的马来亚》一文。经香港时,应萨空了邀请,同当地进步知识界座谈。
  此后,他在《大公报》名义上兼管“文艺”,实际上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撰写国际社评。与此同时,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直至一九四八年6月)。
  这一年,《南德的暮秋》单行本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3月出版,英文文选《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由伦敦Pilot Press出版(所选辑的,皆英国古今诗文中有关中国部分)。
  1947年,37岁
  2月,根据一九四五年访美见闻和感受,补写成特写《美国散记》。
  5月,为《大公报》撰写社论《五四文艺节》,对当时上海进步文艺界进行的祝寿活动进行了指摘。
  秋,家庭遭歹人破坏,精神深受打击。
  这一年,特写集《人生采访》,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4月出版;所编选的《英国版画选》,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8年 38岁
  1月底,赴北京参加社会经济学会。会上决定筹办《新路》杂志,由吴景超主编,萧乾负责国际政治及文艺二栏。
  萧返沪后,香港进步文化界发动对《新路》的批判。
  3月,萧接受复旦地下党学生劝告,坚决辞去《新路》工作。
  这时期,除因家庭生活受到巨大打击而痛苦外,思想也是矛盾、苦闷的。由于早年接近过革命,嗣又以记者亲睹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败,对现状不满。但在国外,从书报中了解到苏联三十年代中期肃反扩大化,以及战后匈牙利红衣主教案的株连“对革命遂产生了怀疑和畏惧。”于是,“罗盘的指针就摇摆起来。”
  5月,参加了上海《大公报》社的地下党组织的学习会,思想有所廓清。
  6月,杨刚自美国返沪,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彻底打消内心的疑惧。遂于10月,奔赴香港,与李纯青、王芸生、费彝民等策动了香港《大公报》的起义。于此同时,他还秘密参加了香港地下党的对外宣传刊物——英文版《中国文摘》(C hina Digest)的编译工作(主编龚澎)。
  英国剑桥大学来函,翌年3月何伦教授亲自来访促其赴英执教,讲授即将设立的“现代中国文学”课,当即谢绝。
  这一年,其短篇小说集《创作四试》,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8月出版;散文小说集《珍珠米》,由晨光出版社于7月出版。
  1949年 39岁
  8月,同家人登上“华安轮”,随地下党离港,经青岛北上,奔赴解放区,于开国大典前夕到达北京,当即参加了国际新闻局的筹备工作。
  10月开始,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兼社会组组长,由是参加了对妓女、旧警察、乞儿、流氓改造工作的采访报导。与此同时,他仍担任《大公报》驻北京特派员,直到包干制改为薪金制才辞去这一职务。
  1950年 40岁
  冬,赴湖南采访土改运动,遂即赶写大型特写《土地回老家》。
  1951年 41岁
  《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s Win Back Their Land)连载于英文版《人民中国》上,接着被译成俄文连载于同刊俄文版三卷八期到四卷三期上。后陆续被译成日、法、德、波、印尼、缅甸等十一种文字出版。
  《在土地改革中学习》3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看后写信给胡乔木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参见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此文与《土地回老家》印成单行本。
  1952年 42岁
  调中国作家协会,任《译文》杂志编委会编辑部副主任。
  此后两年间,经常为英文版《人民中国》写特写,如《她们重见天日》、《费尔顿夫人体验了我们的生活》等,偶尔也为《北京日报》等报刊写些散文,如《好日子》等。
  1954年 44岁
  5月1日,同文洁若结婚。
  1955年 45岁
  重新开始翻译世界名著工作。
  1956年 46岁
  春,作家协会党组批准他的深入基层请求,安排到开滦煤矿体验生活三年。但不久,《人民日报》派他任文艺版顾问,作家协会又派他任《文艺报》副总编辑,致使开滦终未去成。
  9月,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遂即写成特写《万里赶羊》和散文《草原即景》。
  这一年,其长篇特写《凤凰坡上》(单行本),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其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兰姆姐弟改写),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帅克》(哈谢克著)节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菲尔丁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 47岁
  在6月1日以后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等文。嗣后不久,以此被错打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那以后二十二年,被剥夺了写作权利。
  1958年 48岁
  被不定期地下放到唐山某农场,监督劳动。
  1961年 51岁
  5月,结束劳动,被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与李从弼合译《汤姆·琼斯》(菲尔丁著)。
  1962年 52岁
  其译作《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
  1963年 53岁
  为《知识丛书》撰写《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
  1964年 54岁
  国务院文化部党委宣布,摘掉萧的“右派”帽子。
  与他人合译《屠场》(辛克莱著)。
  1966年 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即被揪斗,抄家,并株连家人。所藏图书、研究资料及文稿,全部丧失。
  1969年 59岁
  赴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锻炼。
  1972年 62岁
  因在干校“双抢”中连续劳动五十余小时,致患冠心病。
  回京探亲时,由于出版社翻译《战争风云》需人而滞留,后与其他外文干部编入翻译组。先后参加翻译《拿破仑论》、《麦克米伦回忆录》等书,并校订其它有关国际政治的译稿多种。
  1978年 68岁
  3月,为旧译作《好兵帅克》重印撰写《译者前言》。
  6月,开始着手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并在《世界文学》(内部发行)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先行发表了诗剧的第一幕及第五幕。
  7月,《好兵帅克》重印出版。
  8月,写成第一篇文学回忆录《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并发表于是年所出版的《新文学史料》第一辑,香港《大公报》也予连载。
  10月,写成第二篇文学回忆录《鱼饵·论坛·阵地》(翌年2月发表于《新文学史料》第二辑)。
  1979年 69岁
  2月,作家协会为萧平反,确认一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
  4月,编选《萧乾散文特写选》,并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作为代序;此文预先发表于《当代》创刊号,香港《文汇报》也予连载。
  5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讲《我爱新闻工作》,讲稿连同《老报人随笔》等均收入《一本褪色的相册》集。回忆录《往事三瞥》,发表于是月23日《人民日报》上。开始着手编辑《杨刚文集》。
  9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邀请,同诗人毕朔望赴美参加三十年来大陆与台湾以及中美作家之间首次交流活动,并应邀赴东西岸几所大学及文化团体座谈。
  10月,《屠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30日至11月14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被选为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1月,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12月25日,完成交流任务后离美抵港,参加了“中文日”活动,并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980年 70岁
  1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学作题为:“美国观感”的讲演。又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返北京后,先后向全国政协、民盟中央、出版局等单位报告美国之行。
  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讲“台湾文学”,呼吁全国教育、文艺、出版部门设置专门研究台湾(及香港)文学的机构。
  5月,其特写《美国点滴》,分十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6月,在《当代》发表又一篇文学回忆录《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短篇小说选〉代序》。正式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
  7月,在《花城》上发表《海伦·斯诺如是说》。
  8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萧乾散文特写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因肾结石住院,在病榻上重订了《梦之谷》和短篇小说集《栗子》。
  12月,在病榻上撰写《终身大事》、《〈梦之谷〉代序》,在《人民日报》上分节连载。
  1981年 71岁
  在病榻上继续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
  4月,文革后写作的第一本散文结集《一本褪色的相册》,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栗子》,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一本褪色的相册》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7月,散文《鼓声》发表于《人民日报》。
  10月,长篇小说《梦之谷》插图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旧译作《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重印出版。
  12月,《外国戏剧》发表其《培尔·金特》全译本。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萧乾选集》(《中国现代文选丛书》)。
  1982年 72岁
  1月,《萧乾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海《文汇月刊》发表其散文《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4月,《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二期上发表其《杨刚与包贵思》。
  5月,编选完《杨刚文集》。
  6月,《人民文学》1982年7月号上发表其又一长篇文学回忆录《在洋山洋水面前》(作《海外行踪》特写集的代序)。
  7月,《收获》上发表其《〈杨刚文集〉编后记》。
  8月,参加全国政协赴黑龙江省参观视察团。
  12月,编完《萧乾选集》(四卷本),并写代序《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先行发表于《当代》1982年第六期。
  1983年 73岁
  1月,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87年10月再版)
  1月,与文洁若应新加坡人民协会邀请,前往参加“国际华文文艺营”活动。同时应邀前往的还有艾青夫妇、萧军父女。完成任务后抵港,与香港文化界人士交往。其国外题材特写集《海外行踪》,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月,香港《亚细亚月刊》上发表了对萧乾的访问记,其中报导了他批评西方不重视现代中国文学。是月,为《人民政协报》撰写了《新加坡的奇迹》。《培尔·金特》单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汉对照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月,《中国日报》上发表对萧乾的访问记。
  4月,参加全国政协中原油田视察团,赴河南安阳视察。《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其短篇小说《栗子》和《篱下》,并附关纯德评介萧的文章《跑好最后一圈》。在是月28日对外友协及作协举办的《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关于哈谢克生平及作品的报告。旧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第六次重印出版,累积印数达八十万册。
  5月,继续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培尔·金特》由中央戏剧学院公演。参加英国的A·S·H·影片公司与我国文化部合拍的《龙的心》电视系列片工作,萧以中国老知识分子身份回忆半个世纪的中国。
  6月,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分在“新闻出版组”。利用会议间隙写成1958年以后第一篇短篇小说《天鹅绒》和回忆性散文《我的启蒙老师杨振声》。会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
  7月,《萧乾选集》第一卷(小说)和第二卷(特写),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应邀偕文洁若赴美,于爱荷华大学、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
  1984年 74岁
  2月,挪威国家电视台电视访问。
  4月,《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6月,《萧乾选集》第三卷(散文)、第四卷(文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7月,英文著作《Chestnuts and Others》(《中国文学熊猫丛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Semolina and Others》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选编的《杨刚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8月至9月,应邀偕文洁若赴西德、挪威及英国访问。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卜生的故乡希恩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英国汉学家年会。
  10月,参加“中美作家会见”。
  1985年 75岁
  1月,应邀偕文洁若赴新加坡参加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并担任第二届金狮文学奖评委.同时应邀前往并担任评委的还有秦牧及姚雪垠。同月,应邀赴马来西亚槟城,与槟州文化界人士接触。回国途中在港停留,与香港文化界人士接触。
  5月,赴武汉参加黄鹤楼笔会。
  1986年
  6月,《西欧战场特写选》(《中国记者丛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8月,因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应邀偕文洁若赴英国伦敦。
  10月,从伦敦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并应邀赴华盛顿,在约翰·霍普金斯学院讲演。
  12月,挪威驻华使馆举行招待会,代表王国政府授予萧乾国家勋章,以表彰他翻译易卜生名剧《培尔·金特》的成功和对挪中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12月,应邀偕文洁若赴香港中文大学,任1986至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
  1987年
  1月,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讲学。
  2月,访问粤闽六城市(广州、汕头、漳州、厦门、泉州、福州)。
  5月,《北京城杂忆》(《百家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7月,台湾钟馗出版社印行《萧乾》(《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8月,《搬家史》(骆驼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9月,访问成都、沪州,并参加“酒城重阳文学奖”发奖仪式。
  11月,参加巴金文学创作生涯60年展览。在会上致辞,题为《要说真话》。
  12月,《负笈剑桥》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是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
  1988年
  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6月9日,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萧乾为“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
  7月,参加由北京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的“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首展仪式,并做《能爱才能恨》的讲话。
  8月,与冯牧、柯灵等一行九人离京飞港,转赴汉城,出席国际笔会第52次代表大会。
  担任美孚飞马文学奖评委,10月参加颁奖活动(获奖作品为贾平凹的《浮澡》)
  1989年
  1月,《搬家史》增订本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4月,接受美国诺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评委会1990年第十一届评奖会十二位评审委员之一。
  1990年
  被聘为美国诺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1990年度评委,写了意见,后委托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代表出席颁奖仪式。
  3月,加拿大使馆举行招待会,祝贺萧乾所译《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会上致辞。
  5月20日,参加“叶圣陶生平展览”,并致辞,题为《万世师表叶圣陶》。
  6月,赴上海参加首届《文史笔记丛书》编辑工作座谈会并看望巴金。
  8月,与文洁若开始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1991年
  3月,参观“夏衍文学创作生涯60年展览”。
  6月,赴桂林、南宁参加《文史笔记丛书》编审会及中南地方文史研究馆工作座谈会。
  9月,赴沈阳,参加中国北方文史研究馆工作座谈会。
  9月,参加海伦·斯诺获“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庆祝会,在会上发言。
  10月,参加中央文史馆成立40周年大会,在会上致辞。
  参加河南教育出版社《名人书信丛书》出版座谈会。
  10月,应聘担任泉州华侨大学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所顾问。
  1992年
  2月,写完《关于死的反思》。
  中央二台播放电视剧《魂归梦之谷》。
  写《悼周锦》。
  5月,参加中国现代文学馆等七个单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萧乾文学生涯60年展览”开幕式暨《萧乾文学回忆录》、《萧乾研究专集》首发式。
  偕竹林去看望冰心大姐。参加《半月谈》评比工作。
  应邀在图书评论研究会上讲话。
  陪文史馆四位馆员赴云南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写生采风。
  6月,接受云南电视台采访。与女作家黄豆米一道重游滇缅路。
  美联社驻京首席记者魏梦欣来家采访《尤利西斯》译事,并向西方报刊做长篇报道。
  与文洁若各捐译本20种给中国翻译家档案库。
  接受台湾电视台采访关于1936年孙毓棠的叙事长诗《宝马》获《大公报》文艺奖金事。
  7月,参加埃德加·斯诺逝世20周年纪念会。
  8月,任“海峡情”征文评委。
  9月,伦敦时期老友、印度作家安纳德偕夫人来访。
  10月,偕文洁若赴冰心大姐家,祝贺92寿辰。
  偕文洁若赴西安,参加北方地区文史研究馆工作座谈会,并在闭幕式上发言。
  出席中共十四大闭幕式。
  12月,关于《尤利西斯》译事,接受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驻京记者罗伯特·便亚敏的采访。
  当选中国民主同盟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
  2月,关于《尤利西斯》译事,接受加拿大多伦多电台电话采访。
  3月,参加“海峡情”颁奖仪式。
  4月,为中美合拍《斯诺》影片讲述个人与斯诺的交往及观感(有录相)。
  6月,接受北大图书馆东方组及中央电视台采访,录音、录像。
  春晖影业有限公司将其列入《现代中国作家影像》电视影集,赴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始拍摄。
  7月,应山西文史馆馆长华而实邀请,访问太原,与山西文史馆馆员座谈,并去山西大学与30年代北方文坛老友常风晤谈。参观忻州、五台山期间,《三姐常韦》一文脱稿。
  10月,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双月刊《散文·海外版》之友座谈会上发言。
  11月,接受意大利《共和报》记者桑德罗·维峨拉采访,谈英国文学。
  1994年
  1月,接受中央广播电台采访,谈巴金。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谈《尤里西斯》译事,录音。
  接受英国广播电台采访,谈《尤利西斯》译事。
  《常韦三姐》刊载在上海文学双月刊《收获》第一期上。
  3月,为预定六月间在福州举行的“冰心作品书法与绘画展览”题词:“能爱才能恨”。
  参加“海峡情”颁奖仪式。
  为预定4月间在北京举行的“巴金与20世纪学术研讨会”题词:“巴金的伟大,在于敢自我否定。”
  与文洁若接受中央电视台关于《尤利西斯》译事的采访。
  4月,参加“巴金与20世纪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5月,接受《东方时空》采访,录音,录像。
  7月,写文悼念于2月27日去世的30年代老友哈罗德·艾克敦爵士,发表在7月21日的《中国日报》上。
  8月,《未带地图的旅人》日译者丸山来访。
  春晖影业有限公司、北京电台文艺台采访。
  10月,严家炎陪《蚕》和《小蒋》的法译者、法国汉学家何碧玉及其丈夫来访。同日,曾敏之自港来函,邀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
  接受广东电台、中央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的采访。
  11月,《一对老人,两个车间》一文获双星杯“中国人一日”征文荣誉奖。
  英国《独立报》刊载该报记者特里萨·普尔所写访问记:《詹姆斯·乔伊斯终于找到了他的中国声音》。
  1995年
  1月,接受葡萄牙记者、美国环球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
  着手写《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一书。
  接受加拿大电视台电话采访,谈《尤利西斯》译事。
  2月,英国《独立报》记者、英国广播电台、《台湾时报》采访。
  《巴金与出版》一文获《中国文化报》1994年优秀稿件评选特别奖。
  3月,与文洁若合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尤利西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参加“海峡情”颁奖仪式。
  二战文章八篇脱稿。
  4月,偕文洁若赴上海,参加《文史笔记丛书》编辑工作总结会。其间两次前往华东医院探望巴金。
  参加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10周年大会。
  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授予萧乾“资深作家敬慰奖”。
  与文洁若参加“尤利西斯研讨会”。
  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授予萧乾“彩虹翻译奖”荣誉奖。
  5月,参加母校21中成立130周年校庆。
  参加易卜生学术研讨会。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萧乾八秩高龄老新闻工作者纪念牌。
  5—6月,接受福建教育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采访。
  7月,开始为1996年度《收获》写专栏文章。
  接受中央电视台、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
  8月,英国的《书的世界》刊载史蒂文·穆夫逊所写《尤利西斯》译事访问记《北京来函——让一千种书盛开》。
  参加《冰心全集》出版座谈会,并发言。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萧乾“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9月,美国《大西洋》杂志刊载凯特·墨菲所写访问记《〈尤利西斯〉——一对年长的译者及其不同寻常的畅销书的故事》。
  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二战,录音、录像。
  《半个世纪的疑问》一文在南方日报社《南方周末》编辑部举办的《毋忘昨天》有奖征文中,被评为一等奖。
  10月,英国的《经济学家》刊载访问记《翻译乔伊斯——中国的〈奥德赛〉》。
  在总政治部联络部举办的“忆烽火岁月,话祖国统一”对台广播征文活动中获特别奖。
  出席“纪念安徒生诞辰190周年暨《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林枫译)首发式。
  11月,参加“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成立大会。
  12月,为《收获》所写专栏文章《玉渊潭漫笔》(共六篇)脱稿。
  1996年
  5月,写二次欧战回忆文八篇。
  6月,写“余墨”三十五篇(为十卷集之用)。
  9月,《尤利西斯》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一等提名奖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一等奖。
首页>> 文学论坛>> 散文集>> 萧乾 Xiao Q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