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語言藝術傢。他說話不但熟練,詞兒現成,而且一嚮四平八穩,面面俱到。據說他的語言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聽起來不怎麽具體,有時候還難免有些空洞羅嗦;其二是民主性--他講話素來不大問對象和場合。對於學習馬剋思列寧主義,他自認有一套獨到的辦法。他主張首先要掌握的是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至於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究竟與生活裏的語言有什麽區別,以及他講的是不是就是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這個問題他倒還沒考慮過。總之,他滿口離不開“原則上”“基本上”。這些本來很有內容的字眼兒,到他嘴裏就成了口頭撣,無論碰到什麽,他都“上”它一下。於是,好事之徒就贈了他一個綽號,稱他做“上”人先生。
這時已是傍晚,“上”人先生還不見回傢,他的妻子一邊照顧小女兒,一邊燒著晚飯。忽聽門外一陣腳步中。說時遲,那時快。“上”人推門走了進來。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歡喜,趕忙迎上前去。
故事敘到這裏,下面轉入對話。
妻:今兒個你怎麽這樣晚纔回來?
上:主觀上我本希望早些回來的,但是出於客觀上難以逆料、無法控製的原因,以致我實際上回來的時間跟正常的時間發生了距離。
妻(撇了撇嘴):你幹脆說吧,是會散晚啦,還是沒擠上汽車?
上:從質量上說,咱們這十路公共汽車的服務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數量上,它還遠遠跟不上今天現實的需要。
妻(不耐煩):大丫頭還沒回來,小妞子直嚷餓得慌。二丫頭,拉小妞子過來吃飯吧!
(小妞子剛滿三周歲,懷裏抱著個新買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過來。)
妞:爸爸,你瞧我這娃娃好看不?
上:從外形上說,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過,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過它的動作還嫌機械了一些。
妞(撒嬌地):爸爸,咱們這個星期天去不去公園呀?
上:原則上,爸爸是同意帶你去的,因為公園是個公共文娛活動的地方。不過----不過近來氣候變化很大、缺乏穩定性,等自然條件好轉了,爸爸一定滿足你這個願望。”
妻(擺好了飯菜和碗筷):吃吧,別轉文啦!
妞(推開飯碗):爸爸,我要吃糖。
上:你熱愛糖果,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副食品要是不超過定量,對身體可以起良好的作用。不過,今天早晨媽媽不是分配兩塊水果糖給你了嗎?
妻:我來當翻譯吧。小妞子,你爸爸是說,叫你先乖乖兒地吃飯,糖吃多了長虫牙!(溫柔地對“上”)今兒個合作社到了一批朝鮮的裙帶菜,我稱了半斤,用它燒湯試一試,你嘗嘗合不合口味?
上(舀了一調羹,喝下去):嗯,不能不說是還有一定的滋味。
妻(茫然地):什麽?倒是合不合口味呀?
上(被逼得實在有些發窘):從味覺上說如果我的味覺還有一定的準確性的話----下次如果再燒這個湯的話。那麽我傾嚮於再多放一點兒液體。
妻(猜著):噢,你是說太鹹啦,對不對?下回我燒淡一點兒就是嘞。
(正吃着飯,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推門走進來,這就是“大丫頭”,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隨說隨由書包裏拿出一幅印的水彩畫,得意地說)這是同學送我的,聽說是個青年女畫傢畫的。你看這張畫好不好?
上(接過畫來,歪著頭望了望):這是一幅有著優美畫面的畫。在我看來(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一點,自然跟畫傢在藝術上的修養是分不開的。然而在表現方式上,還不能說它完全沒有缺點。
明:爸爸,它哪一點吸引了你?
上:從原則上說,既然是一幅畫,它又是國傢的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那麽,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氣):那不成,你得說是什麽啊!(然後,眼珠子一轉)這麽辦吧:你先說說它有什麽缺點。
上:它有沒有缺點,這一點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過,既然是青年畫傢畫的,那麽,從原則上說,青年總有他生氣勃勃的一面,也必然有他不成熟的一面。這就叫做事物的規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問我為什麽喜歡它呀,我纔不會那麽吞吞吐吐呢。我就幹脆告訴你。我喜歡蘆葦旁邊浮着的那群鴨子。瞧,老鴨子打頭,後邊跟著(數)一、二、三、四……七衹小鴨子。我好像看見它們背上羽毛的閃光,聽到它們的小翅膀拍水的聲音。
上:孩子,評論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你怎麽能抓住一個具體的部分?而且,“喜歡”這個字眼兒太帶有個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說完就氣憤地插嘴):我喜歡,我喜歡。喜歡就是喜歡。說什麽,我總歸還告訴了你我喜歡它什麽,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當似的)可是你什麽也沒告訴我!
妻:大丫頭,別跟你爸爸費嘴啦。他幾時曾經告訴過誰什麽!
亦凡書庫掃校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語言藝術傢。他說話不但熟練,詞兒現成,而且一嚮四平八穩,面面俱到。據說他的語言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聽起來不怎麽具體,有時候還難免有些空洞羅嗦;其二是民主性--他講話素來不大問對象和場合。對於學習馬剋思列寧主義,他自認有一套獨到的辦法。他主張首先要掌握的是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至於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究竟與生活裏的語言有什麽區別,以及他講的是不是就是馬剋思列寧主義語言,這個問題他倒還沒考慮過。總之,他滿口離不開“原則上”“基本上”。這些本來很有內容的字眼兒,到他嘴裏就成了口頭撣,無論碰到什麽,他都“上”它一下。於是,好事之徒就贈了他一個綽號,稱他做“上”人先生。
這時已是傍晚,“上”人先生還不見回傢,他的妻子一邊照顧小女兒,一邊燒著晚飯。忽聽門外一陣腳步中。說時遲,那時快。“上”人推門走了進來。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歡喜,趕忙迎上前去。
故事敘到這裏,下面轉入對話。
妻:今兒個你怎麽這樣晚纔回來?
上:主觀上我本希望早些回來的,但是出於客觀上難以逆料、無法控製的原因,以致我實際上回來的時間跟正常的時間發生了距離。
妻(撇了撇嘴):你幹脆說吧,是會散晚啦,還是沒擠上汽車?
上:從質量上說,咱們這十路公共汽車的服務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數量上,它還遠遠跟不上今天現實的需要。
妻(不耐煩):大丫頭還沒回來,小妞子直嚷餓得慌。二丫頭,拉小妞子過來吃飯吧!
(小妞子剛滿三周歲,懷裏抱著個新買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過來。)
妞:爸爸,你瞧我這娃娃好看不?
上:從外形上說,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過,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過它的動作還嫌機械了一些。
妞(撒嬌地):爸爸,咱們這個星期天去不去公園呀?
上:原則上,爸爸是同意帶你去的,因為公園是個公共文娛活動的地方。不過----不過近來氣候變化很大、缺乏穩定性,等自然條件好轉了,爸爸一定滿足你這個願望。”
妻(擺好了飯菜和碗筷):吃吧,別轉文啦!
妞(推開飯碗):爸爸,我要吃糖。
上:你熱愛糖果,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副食品要是不超過定量,對身體可以起良好的作用。不過,今天早晨媽媽不是分配兩塊水果糖給你了嗎?
妻:我來當翻譯吧。小妞子,你爸爸是說,叫你先乖乖兒地吃飯,糖吃多了長虫牙!(溫柔地對“上”)今兒個合作社到了一批朝鮮的裙帶菜,我稱了半斤,用它燒湯試一試,你嘗嘗合不合口味?
上(舀了一調羹,喝下去):嗯,不能不說是還有一定的滋味。
妻(茫然地):什麽?倒是合不合口味呀?
上(被逼得實在有些發窘):從味覺上說如果我的味覺還有一定的準確性的話----下次如果再燒這個湯的話。那麽我傾嚮於再多放一點兒液體。
妻(猜著):噢,你是說太鹹啦,對不對?下回我燒淡一點兒就是嘞。
(正吃着飯,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推門走進來,這就是“大丫頭”,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隨說隨由書包裏拿出一幅印的水彩畫,得意地說)這是同學送我的,聽說是個青年女畫傢畫的。你看這張畫好不好?
上(接過畫來,歪著頭望了望):這是一幅有著優美畫面的畫。在我看來(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一點,自然跟畫傢在藝術上的修養是分不開的。然而在表現方式上,還不能說它完全沒有缺點。
明:爸爸,它哪一點吸引了你?
上:從原則上說,既然是一幅畫,它又是國傢的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那麽,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氣):那不成,你得說是什麽啊!(然後,眼珠子一轉)這麽辦吧:你先說說它有什麽缺點。
上:它有沒有缺點,這一點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過,既然是青年畫傢畫的,那麽,從原則上說,青年總有他生氣勃勃的一面,也必然有他不成熟的一面。這就叫做事物的規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問我為什麽喜歡它呀,我纔不會那麽吞吞吐吐呢。我就幹脆告訴你。我喜歡蘆葦旁邊浮着的那群鴨子。瞧,老鴨子打頭,後邊跟著(數)一、二、三、四……七衹小鴨子。我好像看見它們背上羽毛的閃光,聽到它們的小翅膀拍水的聲音。
上:孩子,評論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你怎麽能抓住一個具體的部分?而且,“喜歡”這個字眼兒太帶有個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說完就氣憤地插嘴):我喜歡,我喜歡。喜歡就是喜歡。說什麽,我總歸還告訴了你我喜歡它什麽,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當似的)可是你什麽也沒告訴我!
妻:大丫頭,別跟你爸爸費嘴啦。他幾時曾經告訴過誰什麽!
亦凡書庫掃校
鮑霽 編文潔若 增訂
1910年
1月27日,蕭乾出生於北京東北城根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裏。其父是個管開關東直門的差役,窮得直到中年纔娶上老婆,而在自己的唯一兒子出生前月餘就死去了。其母吳氏,漢族,也出身寒微,無力獨撐門戶,衹得帶着幼子寄居在叔舅傢。
1916年 6歲
進入設在新太倉一座姑子庵裏的私塾,取學名曾路。因無錢給塾師送禮常遭笞打,不到半年就呆不下去了。後又進入九道灣一傢私立新式學堂,不料需錢更多,挨打也更多……
1921年 11歲
進崇實小學半工半讀,改名蕭秉乾。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進一傢地毯房去幹活,下午纔得以去上課。就在他從地毯房領到第一次工錢的時候,他苦命的母親死去了。
蕭乾的大堂姐,在其母出去給人傭工乃至死了以後,對他多方照料和保護,並成了他的啓蒙老師,為他講述《濟公傳》、《小五義》或者《東周列國志》的故事和唱兒歌、民間麯調。
1923年 13歲
小學畢業,入崇實中學,繼續半工半讀。
1925年 15歲
“五卅”慘案發生後,積極投身到北京學生滬案後援會組織的宣傳活動。
1926年 16歲
暑假,初中畢業後謀求職業,一度充任北新書局練習生。工作之餘,讀了魯迅的《吶喊》《仿徨》和《語絲》上的文章,也讀了不少其它新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譯作。華林的《新英雄主義》曾對他有很大影響。對易卜生的《國民公敵》中一句臺詞“最孤獨的是最堅強的”特別喜愛,曾抄錄作為座右銘。
在北新兩個來月裏,因同兩個小學徒一起為改善待遇而“罷工”——“把工作放下,像是玩捉迷藏似地,偷偷跑出去了”,結果丟了工作,“又溜回了崇實”。
回崇實中學後即升入高中一年級,不久秘密加入C.Y.——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並在校內組織了一個互助團,把一些宣傳革命的小册子傳給傢境貧寒的學生們。鼕,被統治北京的張作霖的偵緝隊逮捕,受到拷問,沒有屈服。後由其四堂嫂的疏通並經校方保釋出獄,但仍被學校繼續軟禁,不許出校門。
1927年 17歲
鼕,北伐軍到達北京(這時已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國共已分裂),他誤以為“這下革命成功了”,就不等軟禁取消又活躍起來,不久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兼校刊主編。
1928年 18歲
鼕,修完高中三年級第一學期,被崇實校方以“鬧學潮”的罪名開除,並得到消息說,他的名字已上了國民黨市黨部的黑名單。遂應一個潮州籍華僑同學之邀,去汕頭。改名蕭若萍,在*!光中學謀得一個教國語的職位。
1929年 19歲
春,同一個小學女教師相愛,但為她的學校校董(同時又是國民黨要員)所破壞。初戀以悲劇結束。其長篇小說《夢之𠔌》就是本於這個真實故事而寫成的。
暑假,從汕頭回到北京,改名蕭乾,暫時進入不要文憑的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班。不久,同楊剛相識,得到楊在思想上的幫助。
這期間,還因聽楊振聲講現代文學課,而與楊建立師生之誼。
1930年 20歲
暑假,藉假文憑考進輔仁大學英文係本科。仍靠“半工”以維持大學的生活,除了曾從事為人推草坪等雜務外,還幫一個美國人編過英文的《中國簡報》(China in Brief),負責其中文學部分,以“專號”形式介紹過魯迅、鬱達夫、茅盾及瀋從文,並譯載了魯迅的《野草》、聞一多的《洗衣歌》、茅盾的《從牯嶺到東京》等作品。
由於為《中國簡報》寫訪問記而結識了瀋從文,還根據楊振聲的現代文學講義提供的綫索,先後將郭沫若的《王昭君》和田漢的《湖上的悲劇》等譯成英文,登載在《輔仁學報》上。
1931年 21歲
繼續在輔仁英文係學習並嚮《晨報》投稿。
“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東三省,給了他很大刺激。
1932年 22歲
因與輔仁大學英文係係主任爭吵,也為了掙點學費,自8月起休學一年,到福州英華中學教國語,其短篇小說《蠶》裏所描寫的生活情景,就取自這時的生活體驗。
1933年 23歲
夏季,重返北京,隨即轉學燕京大學新聞係。由於先選修斯諾開設的“特寫——旅行通訊”等課程,結識了這位“還不到三十歲”的美籍教授。斯諾的啓發,促使他選擇了新聞記者的事業。與楊剛協助斯諾編譯《活的中國》。
鼕,在瀋從文編的《大公報》“文藝”上,發表了其第一篇短篇小說《蠶》。
年底,結識了正在北京編《文學季刊》的巴金,由此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巴金關於創作思想、創作方法的一些意見,對於正處在創作起步的蕭乾,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4年 24歲
暑假(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暑假),藉一個在平綏鐵路上當貨運員的孟姓朋友所提供的便利,第二次往來於北京與包頭之間進行采訪。9月,寫成其《人生采訪》的第一篇特寫《平綏瑣記》。
開始動手撰寫畢業論文《書評研究》。
這一年,先後創作了短篇小說《郵票》、《花子與老黃》、《鄧山東》、《籬下》等八篇,除了陸續發表於《大公報》“文藝”,並開始在《水星》雜志上發表。
1935年 25歲
3月,短篇小說《皈依》在《水星》雜志第一捲第六期上發表。斯諾特別重視其對西方基督教蹂躪中國人民精神的揭露,就指定他譯出來,收入《活的中國》。另兩篇同類主題的短篇小說《參商》和《曇》,也是這年發表的。
6月,大學畢業。
7月,到《大公報》編副刊“小公園”,不久改編“文藝”。
這年夏季,魯西、蘇北大水災。與畫傢趙望雲被報館派赴災區采訪,前後歷時半年之久。一寫一畫,隨作隨在《大公報》上發表,後來集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圖》。
“一二·九”運動爆發翌日,由天津趕赴北京,去醫院探望受傷的學生們。懷着滿腔憤怒創作了短篇小說《慄子》。
1936年 26歲
春天,被報館調往上海籌備滬版《大公報》。赴滬途中到南京訪問馮玉祥,隨即寫成訪問記。稿子寄到天津《大公報》館後被檢查官扣留,待登載出來時,關於抗戰的內容被砍得一點痕跡也沒有了.這時正在上海擔任倫敦一傢報紙駐華記者的斯諾聽到蕭的介紹,表示願意“彌補一下”,於是帶着蕭的介紹信去會見馮玉祥,寫成訪問記在英國報紙刊出;日本外務省因此嚮南京抗議。.
滬版《大公報》自4月發行,蕭兼編津滬版《大公報》“文藝”。此後兩年,他基本駐上海,曾由巴金介紹,與魯迅會晤。
9月,首倡“大公報文藝奬金”。
10月,得知魯迅逝世噩耗,立即跑到大陸新村采訪、拍照,並兩次守靈,寫《朦朧的敬慕》(散文),送葬時也走在前列。《大公報》為保持其“兼容並包”的姿態,出其意料地在要聞版追悼專欄的右下角拋出一篇攻擊魯迅的短評。他得知後怒不可遏,好像“背後被人捅了一刀”,當即提出辭職,巴金立即予以支持。結果,迫使老闆同意,在10月26日的“文藝”中以大號楷體字再發一篇由蕭執筆不署名的——即帶有社論性質的——悼念文章,進行彌補。
這一年,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文學研究會叢書,商務印書館於3月出版);《慄子》(文化生活出版社於10月出版)。瀋從文為《籬下集》作題記。
1937年 27歲
1月,與瀋從文聯合出版了書信體文學創作短論集《廢郵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分兩輯。蕭的一輯名《答辭》,都是選自他一九三五年接編《大公報》“文藝”以來答讀者函。
4、5月間,在《大公報》陸續發表了一組遊記散文《雁蕩行》。
5月,主持“大公報文藝奬金”的評選活動。
6月,先後出版散文集《小樹葉》(商務印書館出版)和《落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8月23日,日寇飛機轟炸上海閘北。《大公報》縮減版面,遣散大量工作人員,蕭也失業,離滬赴漢。適值楊振聲、瀋從文由北京南來,於是一道經湘黔到昆明。不久,復得《大公報》招聘,在昆明繼續編“文藝”。
1938年 28歲
夏,自昆明赴香港,進行恢復港版《大公報》事宜,仍編“文藝”,先後發表了來自延安的散文通訊,如嚴文井的《春天》、何其芳的《新的山西》、吳伯蕭的《潞安風物》等,“成為最引人註目的內容”。
結識到港募款以為冀中遊擊區購置急需醫藥器材的黃浩,根據黃等的講述,寫成特寫《爆破大隊長的獨白》,然後又隨黃到嶺東幾縣募款並采訪,寫成《林炎發入獄》等多篇特寫。
這一年11月,中篇小說《夢之𠔌》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 29歲
春,從香港經河內趕到滇緬公路采訪。一路上,他看到許多築路民工壯烈獻身和華僑支援抗戰的動人事跡,遂寫成特寫《血肉築成的滇緬路》。
初夏,由滇緬路返回香港後,收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赴任講師。
遂於9月1日離港赴歐,開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最初五年,一面在東方學院中文係任教,一面兼任《大公報》駐英特派記者。
這一年,國內出版其散文集《見聞》(桂林烽火社出版)和《灰燼》(上海“孤島”文化生活出版社於5月出版)。
1940年 30歲
4月,在國際筆會上發表“戰時中國文藝”的演講,後擴充為《苦難時代的蝕畫》(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介紹一九一九——一九四年間現代中國概況,由Allen and Unwin出版社出版,後有瑞士、德國譯本。
5月,在劍橋親睹關鍵性的敦刻爾剋大撤退。這一年,還寫成《矛盾交響集》、《銀風筆下的倫敦》等特寫。
1941年 31歲
應援華會的邀請,針對邱吉爾悍然封鎖滇緬路的作法,到英國幾個城市作關於滇緬路的演講。希特勒侵犯蘇聯後,他又參加了一次英國進步人士組織的、要求立即開闢第二戰場的人民大會,因此受到倫敦警察局的盤問。
其英文著作《中國而非華夏》(China But Not Cathay)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
1942年 32歲
辭去東方學院教職,到劍橋大學王傢學院專攻“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繼續為《大公報》撰寫通訊及特寫。
1943年 33歲
正當他準備寫碩士論文時,接受《大公報》社長鬍霖建議,放棄學位,專門從事新聞工作,並準備在第二戰場開闢後奔赴歐洲大陸。
這一年,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雨夕》、《籬下》、《矮檐》、《慄子》等十二篇,譯成英文由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出版,取書名《蠶》(The Spinners of Silk),後有瑞士、德文譯本。
1944年 34歲
6月,在希特勒的“導彈四落”的情況下,雇了五名助手,就在倫敦艦隊街挂出《大公報》辦事處的招牌。這時期,除了往重慶《大公報》發電訊,也寫了不少特寫。
秋天,領到隨軍記者證,成為這時中國“在西歐戰場上唯一的記者”。不久,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河。聯軍攻入柏林後,他是第一批進入柏林采訪的記者之一。
這一年,英文著作《竜須與藍圖》(Dragon beards Vs the Blue Print)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
1945年 35歲
3月底,由萊茵前綫匆匆趕回倫敦,旋即至加拿大東岸,轉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6月6日離美趕回英國。
7月,采訪波茨坦會議。
10月,赴紐倫堡采訪對納粹審判,並花了十八天踏訪了巴伐利亞省美、法占領區。其長篇特寫《南德的暮秋》就是根據這次采訪的見聞和感受寫成。
1946年 36歲
3月,自倫敦乘貨輪“格林諾高”號經蘇伊士運河返滬。途中寫成《南德的暮秋》。曾在馬來亞半島勾留1個月,遍訪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橋城等地,寫成《劫後的馬來亞》一文。經香港時,應薩空了邀請,同當地進步知識界座談。
此後,他在《大公報》名義上兼管“文藝”,實際上主要從事國際問題研究,撰寫國際社評。與此同時,兼任復旦大學英文係和新聞係教授(直至一九四八年6月)。
這一年,《南德的暮秋》單行本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3月出版,英文文選《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所選輯的,皆英國古今詩文中有關中國部分)。
1947年,37歲
2月,根據一九四五年訪美見聞和感受,補寫成特寫《美國散記》。
5月,為《大公報》撰寫社論《五四文藝節》,對當時上海進步文藝界進行的祝壽活動進行了指摘。
秋,家庭遭歹人破壞,精神深受打擊。
這一年,特寫集《人生采訪》,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4月出版;所編選的《英國版畫選》,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8年 38歲
1月底,赴北京參加社會經濟學會。會上决定籌辦《新路》雜志,由吳景超主編,蕭乾負責國際政治及文藝二欄。
蕭返滬後,香港進步文化界發動對《新路》的批判。
3月,蕭接受復旦地下黨學生勸告,堅决辭去《新路》工作。
這時期,除因家庭生活受到巨大打擊而痛苦外,思想也是矛盾、苦悶的。由於早年接近過革命,嗣又以記者親睹國民黨統治的貪污腐敗,對現狀不滿。但在國外,從書報中瞭解到蘇聯三十年代中期肅反擴大化,以及戰後匈牙利紅衣主教案的株連“對革命遂産生了懷疑和畏懼。”於是,“羅盤的指針就搖擺起來。”
5月,參加了上海《大公報》社的地下黨組織的學習會,思想有所廓清。
6月,楊剛自美國返滬,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徹底打消內心的疑懼。遂於10月,奔赴香港,與李純青、王蕓生、費彝民等策動了香港《大公報》的起義。於此同時,他還秘密參加了香港地下黨的對外宣傳刊物——英文版《中國文摘》(C hina Digest)的編譯工作(主編龔澎)。
英國劍橋大學來函,翌年3月何倫教授親自來訪促其赴英執教,講授即將設立的“現代中國文學”課,當即謝絶。
這一年,其短篇小說集《創作四試》,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8月出版;散文小說集《珍珠米》,由晨光出版社於7月出版。
1949年 39歲
8月,同傢人登上“華安輪”,隨地下黨離港,經青島北上,奔赴解放區,於開國大典前夕到達北京,當即參加了國際新聞局的籌備工作。
10月開始,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國》副主編兼社會組組長,由是參加了對妓女、舊警察、乞兒、流氓改造工作的采訪報導。與此同時,他仍擔任《大公報》駐北京特派員,直到包幹製改為薪金製纔辭去這一職務。
1950年 40歲
鼕,赴湖南采訪土改運動,遂即趕寫大型特寫《土地回老傢》。
1951年 41歲
《土地回老傢》(How the Tilles Win Back Their Land)連載於英文版《人民中國》上,接着被譯成俄文連載於同刊俄文版三捲八期到四捲三期上。後陸續被譯成日、法、德、波、印尼、緬甸等十一種文字出版。
《在土地改革中學習》3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同志看後寫信給鬍喬木稱贊“寫得很好,請為廣播,發各地登載,並可出單行本。”(參見新華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此文與《土地回老傢》印成單行本。
1952年 42歲
調中國作傢協會,任《譯文》雜志編委會編輯部副主任。
此後兩年間,經常為英文版《人民中國》寫特寫,如《她們重見天日》、《費爾頓夫人體驗了我們的生活》等,偶爾也為《北京日報》等報刊寫些散文,如《好日子》等。
1954年 44歲
5月1日,同文潔若結婚。
1955年 45歲
重新開始翻譯世界名著工作。
1956年 46歲
春,作傢協會黨組批準他的深入基層請求,安排到開灤煤礦體驗生活三年。但不久,《人民日報》派他任文藝版顧問,作傢協會又派他任《文藝報》副總編輯,致使開灤終未去成。
9月,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遂即寫成特寫《萬裏趕羊》和散文《草原即景》。
這一年,其長篇特寫《鳳凰坡上》(單行本),由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其譯作《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蘭姆姐弟改寫),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帥剋》(哈謝剋著)節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菲爾丁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57年 47歲
在6月1日以後的《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等文。嗣後不久,以此被錯打成“資産階級右派分子”。那以後二十二年,被剝奪了寫作權利。
1958年 48歲
被不定期地下放到唐山某農場,監督勞動。
1961年 51歲
5月,結束勞動,被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譯所工作。與李從弼合譯《湯姆·瓊斯》(菲爾丁著)。
1962年 52歲
其譯作《裏柯剋諷刺小品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
1963年 53歲
為《知識叢書》撰寫《菲爾丁——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
1964年 54歲
國務院文化部黨委宣佈,摘掉蕭的“右派”帽子。
與他人合譯《屠場》(辛剋萊著)。
1966年 56歲
“文化大革命”爆發,不久即被揪鬥,抄傢,並株連傢人。所藏圖書、研究資料及文稿,全部喪失。
1969年 59歲
赴湖北鹹寧文化部五七幹校鍛煉。
1972年 62歲
因在幹校“雙搶”中連續勞動五十餘小時,緻患冠心病。
回京探親時,由於出版社翻譯《戰爭風雲》需人而滯留,後與其他外文幹部編入翻譯組。先後參加翻譯《拿破侖論》、《麥剋米倫回憶錄》等書,並校訂其它有關國際政治的譯稿多種。
1978年 68歲
3月,為舊譯作《好兵帥剋》重印撰寫《譯者前言》。
6月,開始着手翻譯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並在《世界文學》(內部發行)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先行發表了詩劇的第一幕及第五幕。
7月,《好兵帥剋》重印出版。
8月,寫成第一篇文學回憶錄《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並發表於是年所出版的《新文學史料》第一輯,香港《大公報》也予連載。
10月,寫成第二篇文學回憶錄《魚餌·論壇·陣地》(翌年2月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二輯)。
1979年 69歲
2月,作傢協會為蕭平反,確認一1957年的“資産階級右派分子”實屬錯劃。
4月,編選《蕭乾散文特寫選》,並寫長篇文學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作為代序;此文預先發表於《當代》創刊號,香港《文匯報》也予連載。
5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講《我愛新聞工作》,講稿連同《老報人隨筆》等均收入《一本褪色的相册》集。回憶錄《往事三瞥》,發表於是月23日《人民日報》上。開始着手編輯《楊剛文集》。
9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傢寫作計劃”主持人邀請,同詩人畢朔望赴美參加三十年來大陸與臺灣以及中美作傢之間首次交流活動,並應邀赴東西岸幾所大學及文化團體座談。
10月,《屠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0月30日至11月14日,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被選為作傢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11月,任北京市政協委員。
12月25日,完成交流任務後離美抵港,參加了“中文日”活動,並在香港大學作公開講演,講題為:“新聞與文學的關係”。
1980年 70歲
1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學作題為:“美國觀感”的講演。又與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談。返北京後,先後嚮全國政協、民盟中央、出版局等單位報告美國之行。
3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講“臺灣文學”,呼籲全國教育、文藝、出版部門設置專門研究臺灣(及香港)文學的機構。
5月,其特寫《美國點滴》,分十篇在《人民日報》上連載。
6月,在《當代》發表又一篇文學回憶錄《一本褪色的相册》——《〈蕭乾短篇小說選〉代序》。正式任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
7月,在《花城》上發表《海倫·斯諾如是說》。
8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蕭乾散文特寫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0月,因腎結石住院,在病榻上重訂了《夢之𠔌》和短篇小說集《慄子》。
12月,在病榻上撰寫《終身大事》、《〈夢之𠔌〉代序》,在《人民日報》上分節連載。
1981年 71歲
在病榻上繼續翻譯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
4月,文革後寫作的第一本散文結集《一本褪色的相册》,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集《慄子》,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一本褪色的相册》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
7月,散文《鼓聲》發表於《人民日報》。
10月,長篇小說《夢之𠔌》插圖本,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舊譯作《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重印出版。
12月,《外國戲劇》發表其《培爾·金特》全譯本。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蕭乾選集》(《中國現代文選叢書》)。
1982年 72歲
1月,《蕭乾短篇小說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海《文匯月刊》發表其散文《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4月,《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二期上發表其《楊剛與包貴思》。
5月,編選完《楊剛文集》。
6月,《人民文學》1982年7月號上發表其又一長篇文學回憶錄《在洋山洋水面前》(作《海外行蹤》特寫集的代序)。
7月,《收穫》上發表其《〈楊剛文集〉編後記》。
8月,參加全國政協赴黑竜江省參觀視察團。
12月,編完《蕭乾選集》(四捲本),並寫代序《一個樂觀主義者的獨白》,先行發表於《當代》1982年第六期。
1983年 73歲
1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蕭乾》(《現代中國作傢選集》1987年10月再版)
1月,與文潔若應新加坡人民協會邀請,前往參加“國際華文文藝營”活動。同時應邀前往的還有艾青夫婦、蕭軍父女。完成任務後抵港,與香港文化界人士交往。其國外題材特寫集《海外行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月,香港《亞細亞月刊》上發表了對蕭乾的訪問記,其中報導了他批評西方不重視現代中國文學。是月,為《人民政協報》撰寫了《新加坡的奇跡》。《培爾·金特》單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英漢對照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3月,《中國日報》上發表對蕭乾的訪問記。
4月,參加全國政協中原油田視察團,赴河南安陽視察。《中國文學》(英文版)譯載其短篇小說《慄子》和《籬下》,並附關純德評介蕭的文章《跑好最後一圈》。在是月28日對外友協及作協舉辦的《好兵帥剋》作者哈謝剋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會上,作關於哈謝剋生平及作品的報告。舊譯作《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第六次重印出版,纍積印數達八十萬册。
5月,繼續當選為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培爾·金特》由中央戲劇學院公演。參加英國的A·S·H·影片公司與我國文化部合拍的《竜的心》電視係列片工作,蕭以中國老知識分子身份回憶半個世紀的中國。
6月,任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分在“新聞出版組”。利用會議間隙寫成1958年以後第一篇短篇小說《天鵝絨》和回憶性散文《我的啓蒙老師楊振聲》。會後被推選為全國政協文化組副組長。
7月,《蕭乾選集》第一捲(小說)和第二捲(特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應邀偕文潔若赴美,於愛荷華大學、北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戈裏涅爾學院、剋奧學院等作公開講演。
1984年 74歲
2月,挪威國傢電視臺電視訪問。
4月,《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6月,《蕭乾選集》第三捲(散文)、第四捲(文論)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7月,英文著作《Chestnuts and Others》(《中國文學熊貓叢書》)由外文出版社出版。《Semolina and Others》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選編的《楊剛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8月,《菲爾丁——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8月至9月,應邀偕文潔若赴西德、挪威及英國訪問。在挪威奧斯陸受國王奧拉夫五世接見,在奧斯陸大學和易卜生的故鄉希恩作公開講演《易卜生在中國》。在英國參加英國漢學家年會。
10月,參加“中美作傢會見”。
1985年 75歲
1月,應邀偕文潔若赴新加坡參加第二屆國際華文文藝營,並擔任第二屆金獅文學奬評委.同時應邀前往並擔任評委的還有秦牧及姚雪垠。同月,應邀赴馬來西亞檳城,與檳州文化界人士接觸。回國途中在港停留,與香港文化界人士接觸。
5月,赴武漢參加黃鶴樓筆會。
1986年
6月,《西歐戰場特寫選》(《中國記者叢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8月,因中央電視臺與英國廣播公司合拍電視片《蕭乾重訪英倫》,應邀偕文潔若赴英國倫敦。
10月,從倫敦赴美國紐約大學講學,並應邀赴華盛頓,在約翰·霍普金斯學院講演。
12月,挪威駐華使館舉行招待會,代表王國政府授予蕭乾國傢勳章,以表彰他翻譯易卜生名劇《培爾·金特》的成功和對挪中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
12月,應邀偕文潔若赴香港中文大學,任1986至1987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
1987年
1月,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講學。
2月,訪問粵閩六城市(廣州、汕頭、漳州、廈門、泉州、福州)。
5月,《北京城雜憶》(《百傢叢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7月,臺灣鐘馗出版社印行《蕭乾》(《現代中國作傢選集》)。
8月,《搬傢史》(駱駝叢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9月,訪問成都、滬州,並參加“酒城重陽文學奬”發奬儀式。
11月,參加巴金文學創作生涯60年展覽。在會上緻辭,題為《要說真話》。
12月,《負笈劍橋》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是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常委。
1988年
4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6月9日,全國政協第七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蕭乾為“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委員。
7月,參加由北京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的“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首展儀式,並做《能愛才能恨》的講話。
8月,與馮牧、柯靈等一行九人離京飛港,轉赴漢城,出席國際筆會第52次代表大會。
擔任美孚飛馬文學奬評委,10月參加頒奬活動(獲奬作品為賈平凹的《浮澡》)
1989年
1月,《搬傢史》增訂本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4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4月,接受美國諾伊斯塔德“國際文學奬”評委會1990年第十一屆評奬會十二位評審委員之一。
1990年
被聘為美國諾伊斯塔德國際文學奬1990年度評委,寫了意見,後委托美國漢學家金介甫代表出席頒奬儀式。
3月,加拿大使館舉行招待會,祝賀蕭乾所譯《裏柯剋幽默小品選》由作傢出版社出版。在會上緻辭。
5月20日,參加“葉聖陶生平展覽”,並緻辭,題為《萬世師表葉聖陶》。
6月,赴上海參加首屆《文史筆記叢書》編輯工作座談會並看望巴金。
8月,與文潔若開始譯愛爾蘭作傢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尤利西斯》。
1991年
3月,參觀“夏衍文學創作生涯60年展覽”。
6月,赴桂林、南寧參加《文史筆記叢書》編審會及中南地方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
9月,赴瀋陽,參加中國北方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
9月,參加海倫·斯諾獲“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奬”慶祝會,在會上發言。
10月,參加中央文史館成立40周年大會,在會上緻辭。
參加河南教育出版社《名人書信叢書》出版座談會。
10月,應聘擔任泉州華僑大學海外華人文學研究所顧問。
1992年
2月,寫完《關於死的反思》。
中央二臺播放電視劇《魂歸夢之𠔌》。
寫《悼周錦》。
5月,參加中國現代文學館等七個單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蕭乾文學生涯60年展覽”開幕式暨《蕭乾文學回憶錄》、《蕭乾研究專集》首發式。
偕竹林去看望冰心大姐。參加《半月談》評比工作。
應邀在圖書評論研究會上講話。
陪文史館四位館員赴雲南昆明、大理、西雙版納寫生採風。
6月,接受雲南電視臺采訪。與女作傢黃豆米一道重遊滇緬路。
美聯社駐京首席記者魏夢欣來傢采訪《尤利西斯》譯事,並嚮西方報刊做長篇報道。
與文潔若各捐譯本20種給中國翻譯傢檔案庫。
接受臺灣電視臺采訪關於1936年孫毓棠的敘事長詩《寶馬》獲《大公報》文藝奬金事。
7月,參加埃德加·斯諾逝世20周年紀念會。
8月,任“海峽情”徵文評委。
9月,倫敦時期老友、印度作傢安納德偕夫人來訪。
10月,偕文潔若赴冰心大姐傢,祝賀92壽辰。
偕文潔若赴西安,參加北方地區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並在閉幕式上發言。
出席中共十四大閉幕式。
12月,關於《尤利西斯》譯事,接受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駐京記者羅伯特·便亞敏的采訪。
當選中國民主同盟參議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
2月,關於《尤利西斯》譯事,接受加拿大多倫多電臺電話采訪。
3月,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4月,為中美合拍《斯諾》影片講述個人與斯諾的交往及觀感(有錄相)。
6月,接受北大圖書館東方組及中央電視臺采訪,錄音、錄像。
春暉影業有限公司將其列入《現代中國作傢影像》電視影集,赴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始拍攝。
7月,應山西文史館館長華而實邀請,訪問太原,與山西文史館館員座談,並去山西大學與30年代北方文壇老友常風晤談。參觀忻州、五臺山期間,《三姐常韋》一文脫稿。
10月,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雙月刊《散文·海外版》之友座談會上發言。
11月,接受意大利《共和報》記者桑德羅·維峨拉采訪,談英國文學。
1994年
1月,接受中央廣播電臺采訪,談巴金。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談《尤裏西斯》譯事,錄音。
接受英國廣播電臺采訪,談《尤利西斯》譯事。
《常韋三姐》刊載在上海文學雙月刊《收穫》第一期上。
3月,為預定六月間在福州舉行的“冰心作品書法與繪畫展覽”題詞:“能愛才能恨”。
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為預定4月間在北京舉行的“巴金與20世紀學術研討會”題詞:“巴金的偉大,在於敢自我否定。”
與文潔若接受中央電視臺關於《尤利西斯》譯事的采訪。
4月,參加“巴金與20世紀學術研討會”,並發言。
5月,接受《東方時空》采訪,錄音,錄像。
7月,寫文悼念於2月27日去世的30年代老友哈羅德·艾剋敦爵士,發表在7月21日的《中國日報》上。
8月,《未帶地圖的旅人》日譯者丸山來訪。
春暉影業有限公司、北京電臺文藝臺采訪。
10月,嚴傢炎陪《蠶》和《小蔣》的法譯者、法國漢學家何碧玉及其丈夫來訪。同日,曾敏之自港來函,邀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
接受廣東電臺、中央電視臺、武漢電視臺的采訪。
11月,《一對老人,兩個車間》一文獲雙星杯“中國人一日”徵文榮譽奬。
英國《獨立報》刊載該報記者特裏薩·普爾所寫訪問記:《詹姆斯·喬伊斯終於找到了他的中國聲音》。
1995年
1月,接受葡萄牙記者、美國環球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
着手寫《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一書。
接受加拿大電視臺電話采訪,談《尤利西斯》譯事。
2月,英國《獨立報》記者、英國廣播電臺、《臺灣時報》采訪。
《巴金與出版》一文獲《中國文化報》1994年優秀稿件評選特別奬。
3月,與文潔若合譯、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尤利西斯》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奬一等奬。
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二戰文章八篇脫稿。
4月,偕文潔若赴上海,參加《文史筆記叢書》編輯工作總結會。其間兩次前往華東醫院探望巴金。
參加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10周年大會。
亞洲華文作傢文藝基金會授予蕭乾“資深作傢敬慰奬”。
與文潔若參加“尤利西斯研討會”。
中國作傢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授予蕭乾“彩虹翻譯奬”榮譽奬。
5月,參加母校21中成立130周年校慶。
參加易卜生學術研討會。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蕭乾八秩高齡老新聞工作者紀念牌。
5—6月,接受福建教育電視臺、廣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采訪。
7月,開始為1996年度《收穫》寫專欄文章。
接受中央電視臺、美國《華盛頓郵報》采訪。
8月,英國的《書的世界》刊載史蒂文·穆夫遜所寫《尤利西斯》譯事訪問記《北京來函——讓一千種書盛開》。
參加《冰心全集》出版座談會,並發言。
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中國作傢協會授予蕭乾“抗戰勝利老作傢紀念牌”。
9月,美國《大西洋》雜志刊載凱特·墨菲所寫訪問記《〈尤利西斯〉——一對年長的譯者及其不同尋常的暢銷書的故事》。
接受上海電視臺采訪二戰,錄音、錄像。
《半個世紀的疑問》一文在南方日報社《南方周末》編輯部舉辦的《毋忘昨天》有奬徵文中,被評為一等奬。
10月,英國的《經濟學家》刊載訪問記《翻譯喬伊斯——中國的〈奧德賽〉》。
在總政治部聯絡部舉辦的“憶烽火歲月,話祖國統一”對臺廣播徵文活動中獲特別奬。
出席“紀念安徒生誕辰190周年暨《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林楓譯)首發式。
11月,參加“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金”成立大會。
12月,為《收穫》所寫專欄文章《玉淵潭漫筆》(共六篇)脫稿。
1996年
5月,寫二次歐戰回憶文八篇。
6月,寫“餘墨”三十五篇(為十捲集之用)。
9月,《尤利西斯》獲第一屆國傢圖書奬一等提名奬及全國優秀外國文學翻譯一等奬。
1910年
1月27日,蕭乾出生於北京東北城根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裏。其父是個管開關東直門的差役,窮得直到中年纔娶上老婆,而在自己的唯一兒子出生前月餘就死去了。其母吳氏,漢族,也出身寒微,無力獨撐門戶,衹得帶着幼子寄居在叔舅傢。
1916年 6歲
進入設在新太倉一座姑子庵裏的私塾,取學名曾路。因無錢給塾師送禮常遭笞打,不到半年就呆不下去了。後又進入九道灣一傢私立新式學堂,不料需錢更多,挨打也更多……
1921年 11歲
進崇實小學半工半讀,改名蕭秉乾。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進一傢地毯房去幹活,下午纔得以去上課。就在他從地毯房領到第一次工錢的時候,他苦命的母親死去了。
蕭乾的大堂姐,在其母出去給人傭工乃至死了以後,對他多方照料和保護,並成了他的啓蒙老師,為他講述《濟公傳》、《小五義》或者《東周列國志》的故事和唱兒歌、民間麯調。
1923年 13歲
小學畢業,入崇實中學,繼續半工半讀。
1925年 15歲
“五卅”慘案發生後,積極投身到北京學生滬案後援會組織的宣傳活動。
1926年 16歲
暑假,初中畢業後謀求職業,一度充任北新書局練習生。工作之餘,讀了魯迅的《吶喊》《仿徨》和《語絲》上的文章,也讀了不少其它新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譯作。華林的《新英雄主義》曾對他有很大影響。對易卜生的《國民公敵》中一句臺詞“最孤獨的是最堅強的”特別喜愛,曾抄錄作為座右銘。
在北新兩個來月裏,因同兩個小學徒一起為改善待遇而“罷工”——“把工作放下,像是玩捉迷藏似地,偷偷跑出去了”,結果丟了工作,“又溜回了崇實”。
回崇實中學後即升入高中一年級,不久秘密加入C.Y.——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並在校內組織了一個互助團,把一些宣傳革命的小册子傳給傢境貧寒的學生們。鼕,被統治北京的張作霖的偵緝隊逮捕,受到拷問,沒有屈服。後由其四堂嫂的疏通並經校方保釋出獄,但仍被學校繼續軟禁,不許出校門。
1927年 17歲
鼕,北伐軍到達北京(這時已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國共已分裂),他誤以為“這下革命成功了”,就不等軟禁取消又活躍起來,不久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兼校刊主編。
1928年 18歲
鼕,修完高中三年級第一學期,被崇實校方以“鬧學潮”的罪名開除,並得到消息說,他的名字已上了國民黨市黨部的黑名單。遂應一個潮州籍華僑同學之邀,去汕頭。改名蕭若萍,在*!光中學謀得一個教國語的職位。
1929年 19歲
春,同一個小學女教師相愛,但為她的學校校董(同時又是國民黨要員)所破壞。初戀以悲劇結束。其長篇小說《夢之𠔌》就是本於這個真實故事而寫成的。
暑假,從汕頭回到北京,改名蕭乾,暫時進入不要文憑的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班。不久,同楊剛相識,得到楊在思想上的幫助。
這期間,還因聽楊振聲講現代文學課,而與楊建立師生之誼。
1930年 20歲
暑假,藉假文憑考進輔仁大學英文係本科。仍靠“半工”以維持大學的生活,除了曾從事為人推草坪等雜務外,還幫一個美國人編過英文的《中國簡報》(China in Brief),負責其中文學部分,以“專號”形式介紹過魯迅、鬱達夫、茅盾及瀋從文,並譯載了魯迅的《野草》、聞一多的《洗衣歌》、茅盾的《從牯嶺到東京》等作品。
由於為《中國簡報》寫訪問記而結識了瀋從文,還根據楊振聲的現代文學講義提供的綫索,先後將郭沫若的《王昭君》和田漢的《湖上的悲劇》等譯成英文,登載在《輔仁學報》上。
1931年 21歲
繼續在輔仁英文係學習並嚮《晨報》投稿。
“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東三省,給了他很大刺激。
1932年 22歲
因與輔仁大學英文係係主任爭吵,也為了掙點學費,自8月起休學一年,到福州英華中學教國語,其短篇小說《蠶》裏所描寫的生活情景,就取自這時的生活體驗。
1933年 23歲
夏季,重返北京,隨即轉學燕京大學新聞係。由於先選修斯諾開設的“特寫——旅行通訊”等課程,結識了這位“還不到三十歲”的美籍教授。斯諾的啓發,促使他選擇了新聞記者的事業。與楊剛協助斯諾編譯《活的中國》。
鼕,在瀋從文編的《大公報》“文藝”上,發表了其第一篇短篇小說《蠶》。
年底,結識了正在北京編《文學季刊》的巴金,由此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巴金關於創作思想、創作方法的一些意見,對於正處在創作起步的蕭乾,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4年 24歲
暑假(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暑假),藉一個在平綏鐵路上當貨運員的孟姓朋友所提供的便利,第二次往來於北京與包頭之間進行采訪。9月,寫成其《人生采訪》的第一篇特寫《平綏瑣記》。
開始動手撰寫畢業論文《書評研究》。
這一年,先後創作了短篇小說《郵票》、《花子與老黃》、《鄧山東》、《籬下》等八篇,除了陸續發表於《大公報》“文藝”,並開始在《水星》雜志上發表。
1935年 25歲
3月,短篇小說《皈依》在《水星》雜志第一捲第六期上發表。斯諾特別重視其對西方基督教蹂躪中國人民精神的揭露,就指定他譯出來,收入《活的中國》。另兩篇同類主題的短篇小說《參商》和《曇》,也是這年發表的。
6月,大學畢業。
7月,到《大公報》編副刊“小公園”,不久改編“文藝”。
這年夏季,魯西、蘇北大水災。與畫傢趙望雲被報館派赴災區采訪,前後歷時半年之久。一寫一畫,隨作隨在《大公報》上發表,後來集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圖》。
“一二·九”運動爆發翌日,由天津趕赴北京,去醫院探望受傷的學生們。懷着滿腔憤怒創作了短篇小說《慄子》。
1936年 26歲
春天,被報館調往上海籌備滬版《大公報》。赴滬途中到南京訪問馮玉祥,隨即寫成訪問記。稿子寄到天津《大公報》館後被檢查官扣留,待登載出來時,關於抗戰的內容被砍得一點痕跡也沒有了.這時正在上海擔任倫敦一傢報紙駐華記者的斯諾聽到蕭的介紹,表示願意“彌補一下”,於是帶着蕭的介紹信去會見馮玉祥,寫成訪問記在英國報紙刊出;日本外務省因此嚮南京抗議。.
滬版《大公報》自4月發行,蕭兼編津滬版《大公報》“文藝”。此後兩年,他基本駐上海,曾由巴金介紹,與魯迅會晤。
9月,首倡“大公報文藝奬金”。
10月,得知魯迅逝世噩耗,立即跑到大陸新村采訪、拍照,並兩次守靈,寫《朦朧的敬慕》(散文),送葬時也走在前列。《大公報》為保持其“兼容並包”的姿態,出其意料地在要聞版追悼專欄的右下角拋出一篇攻擊魯迅的短評。他得知後怒不可遏,好像“背後被人捅了一刀”,當即提出辭職,巴金立即予以支持。結果,迫使老闆同意,在10月26日的“文藝”中以大號楷體字再發一篇由蕭執筆不署名的——即帶有社論性質的——悼念文章,進行彌補。
這一年,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文學研究會叢書,商務印書館於3月出版);《慄子》(文化生活出版社於10月出版)。瀋從文為《籬下集》作題記。
1937年 27歲
1月,與瀋從文聯合出版了書信體文學創作短論集《廢郵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分兩輯。蕭的一輯名《答辭》,都是選自他一九三五年接編《大公報》“文藝”以來答讀者函。
4、5月間,在《大公報》陸續發表了一組遊記散文《雁蕩行》。
5月,主持“大公報文藝奬金”的評選活動。
6月,先後出版散文集《小樹葉》(商務印書館出版)和《落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8月23日,日寇飛機轟炸上海閘北。《大公報》縮減版面,遣散大量工作人員,蕭也失業,離滬赴漢。適值楊振聲、瀋從文由北京南來,於是一道經湘黔到昆明。不久,復得《大公報》招聘,在昆明繼續編“文藝”。
1938年 28歲
夏,自昆明赴香港,進行恢復港版《大公報》事宜,仍編“文藝”,先後發表了來自延安的散文通訊,如嚴文井的《春天》、何其芳的《新的山西》、吳伯蕭的《潞安風物》等,“成為最引人註目的內容”。
結識到港募款以為冀中遊擊區購置急需醫藥器材的黃浩,根據黃等的講述,寫成特寫《爆破大隊長的獨白》,然後又隨黃到嶺東幾縣募款並采訪,寫成《林炎發入獄》等多篇特寫。
這一年11月,中篇小說《夢之𠔌》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 29歲
春,從香港經河內趕到滇緬公路采訪。一路上,他看到許多築路民工壯烈獻身和華僑支援抗戰的動人事跡,遂寫成特寫《血肉築成的滇緬路》。
初夏,由滇緬路返回香港後,收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赴任講師。
遂於9月1日離港赴歐,開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最初五年,一面在東方學院中文係任教,一面兼任《大公報》駐英特派記者。
這一年,國內出版其散文集《見聞》(桂林烽火社出版)和《灰燼》(上海“孤島”文化生活出版社於5月出版)。
1940年 30歲
4月,在國際筆會上發表“戰時中國文藝”的演講,後擴充為《苦難時代的蝕畫》(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介紹一九一九——一九四年間現代中國概況,由Allen and Unwin出版社出版,後有瑞士、德國譯本。
5月,在劍橋親睹關鍵性的敦刻爾剋大撤退。這一年,還寫成《矛盾交響集》、《銀風筆下的倫敦》等特寫。
1941年 31歲
應援華會的邀請,針對邱吉爾悍然封鎖滇緬路的作法,到英國幾個城市作關於滇緬路的演講。希特勒侵犯蘇聯後,他又參加了一次英國進步人士組織的、要求立即開闢第二戰場的人民大會,因此受到倫敦警察局的盤問。
其英文著作《中國而非華夏》(China But Not Cathay)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
1942年 32歲
辭去東方學院教職,到劍橋大學王傢學院專攻“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繼續為《大公報》撰寫通訊及特寫。
1943年 33歲
正當他準備寫碩士論文時,接受《大公報》社長鬍霖建議,放棄學位,專門從事新聞工作,並準備在第二戰場開闢後奔赴歐洲大陸。
這一年,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雨夕》、《籬下》、《矮檐》、《慄子》等十二篇,譯成英文由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出版,取書名《蠶》(The Spinners of Silk),後有瑞士、德文譯本。
1944年 34歲
6月,在希特勒的“導彈四落”的情況下,雇了五名助手,就在倫敦艦隊街挂出《大公報》辦事處的招牌。這時期,除了往重慶《大公報》發電訊,也寫了不少特寫。
秋天,領到隨軍記者證,成為這時中國“在西歐戰場上唯一的記者”。不久,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河。聯軍攻入柏林後,他是第一批進入柏林采訪的記者之一。
這一年,英文著作《竜須與藍圖》(Dragon beards Vs the Blue Print)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
1945年 35歲
3月底,由萊茵前綫匆匆趕回倫敦,旋即至加拿大東岸,轉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6月6日離美趕回英國。
7月,采訪波茨坦會議。
10月,赴紐倫堡采訪對納粹審判,並花了十八天踏訪了巴伐利亞省美、法占領區。其長篇特寫《南德的暮秋》就是根據這次采訪的見聞和感受寫成。
1946年 36歲
3月,自倫敦乘貨輪“格林諾高”號經蘇伊士運河返滬。途中寫成《南德的暮秋》。曾在馬來亞半島勾留1個月,遍訪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橋城等地,寫成《劫後的馬來亞》一文。經香港時,應薩空了邀請,同當地進步知識界座談。
此後,他在《大公報》名義上兼管“文藝”,實際上主要從事國際問題研究,撰寫國際社評。與此同時,兼任復旦大學英文係和新聞係教授(直至一九四八年6月)。
這一年,《南德的暮秋》單行本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3月出版,英文文選《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由倫敦Pilot Press出版(所選輯的,皆英國古今詩文中有關中國部分)。
1947年,37歲
2月,根據一九四五年訪美見聞和感受,補寫成特寫《美國散記》。
5月,為《大公報》撰寫社論《五四文藝節》,對當時上海進步文藝界進行的祝壽活動進行了指摘。
秋,家庭遭歹人破壞,精神深受打擊。
這一年,特寫集《人生采訪》,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4月出版;所編選的《英國版畫選》,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8年 38歲
1月底,赴北京參加社會經濟學會。會上决定籌辦《新路》雜志,由吳景超主編,蕭乾負責國際政治及文藝二欄。
蕭返滬後,香港進步文化界發動對《新路》的批判。
3月,蕭接受復旦地下黨學生勸告,堅决辭去《新路》工作。
這時期,除因家庭生活受到巨大打擊而痛苦外,思想也是矛盾、苦悶的。由於早年接近過革命,嗣又以記者親睹國民黨統治的貪污腐敗,對現狀不滿。但在國外,從書報中瞭解到蘇聯三十年代中期肅反擴大化,以及戰後匈牙利紅衣主教案的株連“對革命遂産生了懷疑和畏懼。”於是,“羅盤的指針就搖擺起來。”
5月,參加了上海《大公報》社的地下黨組織的學習會,思想有所廓清。
6月,楊剛自美國返滬,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徹底打消內心的疑懼。遂於10月,奔赴香港,與李純青、王蕓生、費彝民等策動了香港《大公報》的起義。於此同時,他還秘密參加了香港地下黨的對外宣傳刊物——英文版《中國文摘》(C hina Digest)的編譯工作(主編龔澎)。
英國劍橋大學來函,翌年3月何倫教授親自來訪促其赴英執教,講授即將設立的“現代中國文學”課,當即謝絶。
這一年,其短篇小說集《創作四試》,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於8月出版;散文小說集《珍珠米》,由晨光出版社於7月出版。
1949年 39歲
8月,同傢人登上“華安輪”,隨地下黨離港,經青島北上,奔赴解放區,於開國大典前夕到達北京,當即參加了國際新聞局的籌備工作。
10月開始,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國》副主編兼社會組組長,由是參加了對妓女、舊警察、乞兒、流氓改造工作的采訪報導。與此同時,他仍擔任《大公報》駐北京特派員,直到包幹製改為薪金製纔辭去這一職務。
1950年 40歲
鼕,赴湖南采訪土改運動,遂即趕寫大型特寫《土地回老傢》。
1951年 41歲
《土地回老傢》(How the Tilles Win Back Their Land)連載於英文版《人民中國》上,接着被譯成俄文連載於同刊俄文版三捲八期到四捲三期上。後陸續被譯成日、法、德、波、印尼、緬甸等十一種文字出版。
《在土地改革中學習》3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同志看後寫信給鬍喬木稱贊“寫得很好,請為廣播,發各地登載,並可出單行本。”(參見新華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此文與《土地回老傢》印成單行本。
1952年 42歲
調中國作傢協會,任《譯文》雜志編委會編輯部副主任。
此後兩年間,經常為英文版《人民中國》寫特寫,如《她們重見天日》、《費爾頓夫人體驗了我們的生活》等,偶爾也為《北京日報》等報刊寫些散文,如《好日子》等。
1954年 44歲
5月1日,同文潔若結婚。
1955年 45歲
重新開始翻譯世界名著工作。
1956年 46歲
春,作傢協會黨組批準他的深入基層請求,安排到開灤煤礦體驗生活三年。但不久,《人民日報》派他任文藝版顧問,作傢協會又派他任《文藝報》副總編輯,致使開灤終未去成。
9月,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遂即寫成特寫《萬裏趕羊》和散文《草原即景》。
這一年,其長篇特寫《鳳凰坡上》(單行本),由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其譯作《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蘭姆姐弟改寫),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帥剋》(哈謝剋著)節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菲爾丁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57年 47歲
在6月1日以後的《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等文。嗣後不久,以此被錯打成“資産階級右派分子”。那以後二十二年,被剝奪了寫作權利。
1958年 48歲
被不定期地下放到唐山某農場,監督勞動。
1961年 51歲
5月,結束勞動,被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譯所工作。與李從弼合譯《湯姆·瓊斯》(菲爾丁著)。
1962年 52歲
其譯作《裏柯剋諷刺小品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
1963年 53歲
為《知識叢書》撰寫《菲爾丁——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
1964年 54歲
國務院文化部黨委宣佈,摘掉蕭的“右派”帽子。
與他人合譯《屠場》(辛剋萊著)。
1966年 56歲
“文化大革命”爆發,不久即被揪鬥,抄傢,並株連傢人。所藏圖書、研究資料及文稿,全部喪失。
1969年 59歲
赴湖北鹹寧文化部五七幹校鍛煉。
1972年 62歲
因在幹校“雙搶”中連續勞動五十餘小時,緻患冠心病。
回京探親時,由於出版社翻譯《戰爭風雲》需人而滯留,後與其他外文幹部編入翻譯組。先後參加翻譯《拿破侖論》、《麥剋米倫回憶錄》等書,並校訂其它有關國際政治的譯稿多種。
1978年 68歲
3月,為舊譯作《好兵帥剋》重印撰寫《譯者前言》。
6月,開始着手翻譯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並在《世界文學》(內部發行)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先行發表了詩劇的第一幕及第五幕。
7月,《好兵帥剋》重印出版。
8月,寫成第一篇文學回憶錄《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並發表於是年所出版的《新文學史料》第一輯,香港《大公報》也予連載。
10月,寫成第二篇文學回憶錄《魚餌·論壇·陣地》(翌年2月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二輯)。
1979年 69歲
2月,作傢協會為蕭平反,確認一1957年的“資産階級右派分子”實屬錯劃。
4月,編選《蕭乾散文特寫選》,並寫長篇文學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作為代序;此文預先發表於《當代》創刊號,香港《文匯報》也予連載。
5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講《我愛新聞工作》,講稿連同《老報人隨筆》等均收入《一本褪色的相册》集。回憶錄《往事三瞥》,發表於是月23日《人民日報》上。開始着手編輯《楊剛文集》。
9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傢寫作計劃”主持人邀請,同詩人畢朔望赴美參加三十年來大陸與臺灣以及中美作傢之間首次交流活動,並應邀赴東西岸幾所大學及文化團體座談。
10月,《屠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0月30日至11月14日,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被選為作傢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11月,任北京市政協委員。
12月25日,完成交流任務後離美抵港,參加了“中文日”活動,並在香港大學作公開講演,講題為:“新聞與文學的關係”。
1980年 70歲
1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學作題為:“美國觀感”的講演。又與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談。返北京後,先後嚮全國政協、民盟中央、出版局等單位報告美國之行。
3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講“臺灣文學”,呼籲全國教育、文藝、出版部門設置專門研究臺灣(及香港)文學的機構。
5月,其特寫《美國點滴》,分十篇在《人民日報》上連載。
6月,在《當代》發表又一篇文學回憶錄《一本褪色的相册》——《〈蕭乾短篇小說選〉代序》。正式任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
7月,在《花城》上發表《海倫·斯諾如是說》。
8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蕭乾散文特寫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0月,因腎結石住院,在病榻上重訂了《夢之𠔌》和短篇小說集《慄子》。
12月,在病榻上撰寫《終身大事》、《〈夢之𠔌〉代序》,在《人民日報》上分節連載。
1981年 71歲
在病榻上繼續翻譯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
4月,文革後寫作的第一本散文結集《一本褪色的相册》,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集《慄子》,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一本褪色的相册》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
7月,散文《鼓聲》發表於《人民日報》。
10月,長篇小說《夢之𠔌》插圖本,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舊譯作《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重印出版。
12月,《外國戲劇》發表其《培爾·金特》全譯本。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蕭乾選集》(《中國現代文選叢書》)。
1982年 72歲
1月,《蕭乾短篇小說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海《文匯月刊》發表其散文《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4月,《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二期上發表其《楊剛與包貴思》。
5月,編選完《楊剛文集》。
6月,《人民文學》1982年7月號上發表其又一長篇文學回憶錄《在洋山洋水面前》(作《海外行蹤》特寫集的代序)。
7月,《收穫》上發表其《〈楊剛文集〉編後記》。
8月,參加全國政協赴黑竜江省參觀視察團。
12月,編完《蕭乾選集》(四捲本),並寫代序《一個樂觀主義者的獨白》,先行發表於《當代》1982年第六期。
1983年 73歲
1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蕭乾》(《現代中國作傢選集》1987年10月再版)
1月,與文潔若應新加坡人民協會邀請,前往參加“國際華文文藝營”活動。同時應邀前往的還有艾青夫婦、蕭軍父女。完成任務後抵港,與香港文化界人士交往。其國外題材特寫集《海外行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月,香港《亞細亞月刊》上發表了對蕭乾的訪問記,其中報導了他批評西方不重視現代中國文學。是月,為《人民政協報》撰寫了《新加坡的奇跡》。《培爾·金特》單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英漢對照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3月,《中國日報》上發表對蕭乾的訪問記。
4月,參加全國政協中原油田視察團,赴河南安陽視察。《中國文學》(英文版)譯載其短篇小說《慄子》和《籬下》,並附關純德評介蕭的文章《跑好最後一圈》。在是月28日對外友協及作協舉辦的《好兵帥剋》作者哈謝剋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會上,作關於哈謝剋生平及作品的報告。舊譯作《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第六次重印出版,纍積印數達八十萬册。
5月,繼續當選為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培爾·金特》由中央戲劇學院公演。參加英國的A·S·H·影片公司與我國文化部合拍的《竜的心》電視係列片工作,蕭以中國老知識分子身份回憶半個世紀的中國。
6月,任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分在“新聞出版組”。利用會議間隙寫成1958年以後第一篇短篇小說《天鵝絨》和回憶性散文《我的啓蒙老師楊振聲》。會後被推選為全國政協文化組副組長。
7月,《蕭乾選集》第一捲(小說)和第二捲(特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應邀偕文潔若赴美,於愛荷華大學、北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戈裏涅爾學院、剋奧學院等作公開講演。
1984年 74歲
2月,挪威國傢電視臺電視訪問。
4月,《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6月,《蕭乾選集》第三捲(散文)、第四捲(文論)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7月,英文著作《Chestnuts and Others》(《中國文學熊貓叢書》)由外文出版社出版。《Semolina and Others》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選編的《楊剛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8月,《菲爾丁——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8月至9月,應邀偕文潔若赴西德、挪威及英國訪問。在挪威奧斯陸受國王奧拉夫五世接見,在奧斯陸大學和易卜生的故鄉希恩作公開講演《易卜生在中國》。在英國參加英國漢學家年會。
10月,參加“中美作傢會見”。
1985年 75歲
1月,應邀偕文潔若赴新加坡參加第二屆國際華文文藝營,並擔任第二屆金獅文學奬評委.同時應邀前往並擔任評委的還有秦牧及姚雪垠。同月,應邀赴馬來西亞檳城,與檳州文化界人士接觸。回國途中在港停留,與香港文化界人士接觸。
5月,赴武漢參加黃鶴樓筆會。
1986年
6月,《西歐戰場特寫選》(《中國記者叢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8月,因中央電視臺與英國廣播公司合拍電視片《蕭乾重訪英倫》,應邀偕文潔若赴英國倫敦。
10月,從倫敦赴美國紐約大學講學,並應邀赴華盛頓,在約翰·霍普金斯學院講演。
12月,挪威駐華使館舉行招待會,代表王國政府授予蕭乾國傢勳章,以表彰他翻譯易卜生名劇《培爾·金特》的成功和對挪中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
12月,應邀偕文潔若赴香港中文大學,任1986至1987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
1987年
1月,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講學。
2月,訪問粵閩六城市(廣州、汕頭、漳州、廈門、泉州、福州)。
5月,《北京城雜憶》(《百傢叢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7月,臺灣鐘馗出版社印行《蕭乾》(《現代中國作傢選集》)。
8月,《搬傢史》(駱駝叢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9月,訪問成都、滬州,並參加“酒城重陽文學奬”發奬儀式。
11月,參加巴金文學創作生涯60年展覽。在會上緻辭,題為《要說真話》。
12月,《負笈劍橋》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是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常委。
1988年
4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6月9日,全國政協第七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蕭乾為“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委員。
7月,參加由北京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的“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首展儀式,並做《能愛才能恨》的講話。
8月,與馮牧、柯靈等一行九人離京飛港,轉赴漢城,出席國際筆會第52次代表大會。
擔任美孚飛馬文學奬評委,10月參加頒奬活動(獲奬作品為賈平凹的《浮澡》)
1989年
1月,《搬傢史》增訂本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4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4月,接受美國諾伊斯塔德“國際文學奬”評委會1990年第十一屆評奬會十二位評審委員之一。
1990年
被聘為美國諾伊斯塔德國際文學奬1990年度評委,寫了意見,後委托美國漢學家金介甫代表出席頒奬儀式。
3月,加拿大使館舉行招待會,祝賀蕭乾所譯《裏柯剋幽默小品選》由作傢出版社出版。在會上緻辭。
5月20日,參加“葉聖陶生平展覽”,並緻辭,題為《萬世師表葉聖陶》。
6月,赴上海參加首屆《文史筆記叢書》編輯工作座談會並看望巴金。
8月,與文潔若開始譯愛爾蘭作傢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尤利西斯》。
1991年
3月,參觀“夏衍文學創作生涯60年展覽”。
6月,赴桂林、南寧參加《文史筆記叢書》編審會及中南地方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
9月,赴瀋陽,參加中國北方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
9月,參加海倫·斯諾獲“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奬”慶祝會,在會上發言。
10月,參加中央文史館成立40周年大會,在會上緻辭。
參加河南教育出版社《名人書信叢書》出版座談會。
10月,應聘擔任泉州華僑大學海外華人文學研究所顧問。
1992年
2月,寫完《關於死的反思》。
中央二臺播放電視劇《魂歸夢之𠔌》。
寫《悼周錦》。
5月,參加中國現代文學館等七個單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蕭乾文學生涯60年展覽”開幕式暨《蕭乾文學回憶錄》、《蕭乾研究專集》首發式。
偕竹林去看望冰心大姐。參加《半月談》評比工作。
應邀在圖書評論研究會上講話。
陪文史館四位館員赴雲南昆明、大理、西雙版納寫生採風。
6月,接受雲南電視臺采訪。與女作傢黃豆米一道重遊滇緬路。
美聯社駐京首席記者魏夢欣來傢采訪《尤利西斯》譯事,並嚮西方報刊做長篇報道。
與文潔若各捐譯本20種給中國翻譯傢檔案庫。
接受臺灣電視臺采訪關於1936年孫毓棠的敘事長詩《寶馬》獲《大公報》文藝奬金事。
7月,參加埃德加·斯諾逝世20周年紀念會。
8月,任“海峽情”徵文評委。
9月,倫敦時期老友、印度作傢安納德偕夫人來訪。
10月,偕文潔若赴冰心大姐傢,祝賀92壽辰。
偕文潔若赴西安,參加北方地區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並在閉幕式上發言。
出席中共十四大閉幕式。
12月,關於《尤利西斯》譯事,接受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駐京記者羅伯特·便亞敏的采訪。
當選中國民主同盟參議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
2月,關於《尤利西斯》譯事,接受加拿大多倫多電臺電話采訪。
3月,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4月,為中美合拍《斯諾》影片講述個人與斯諾的交往及觀感(有錄相)。
6月,接受北大圖書館東方組及中央電視臺采訪,錄音、錄像。
春暉影業有限公司將其列入《現代中國作傢影像》電視影集,赴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始拍攝。
7月,應山西文史館館長華而實邀請,訪問太原,與山西文史館館員座談,並去山西大學與30年代北方文壇老友常風晤談。參觀忻州、五臺山期間,《三姐常韋》一文脫稿。
10月,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雙月刊《散文·海外版》之友座談會上發言。
11月,接受意大利《共和報》記者桑德羅·維峨拉采訪,談英國文學。
1994年
1月,接受中央廣播電臺采訪,談巴金。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談《尤裏西斯》譯事,錄音。
接受英國廣播電臺采訪,談《尤利西斯》譯事。
《常韋三姐》刊載在上海文學雙月刊《收穫》第一期上。
3月,為預定六月間在福州舉行的“冰心作品書法與繪畫展覽”題詞:“能愛才能恨”。
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為預定4月間在北京舉行的“巴金與20世紀學術研討會”題詞:“巴金的偉大,在於敢自我否定。”
與文潔若接受中央電視臺關於《尤利西斯》譯事的采訪。
4月,參加“巴金與20世紀學術研討會”,並發言。
5月,接受《東方時空》采訪,錄音,錄像。
7月,寫文悼念於2月27日去世的30年代老友哈羅德·艾剋敦爵士,發表在7月21日的《中國日報》上。
8月,《未帶地圖的旅人》日譯者丸山來訪。
春暉影業有限公司、北京電臺文藝臺采訪。
10月,嚴傢炎陪《蠶》和《小蔣》的法譯者、法國漢學家何碧玉及其丈夫來訪。同日,曾敏之自港來函,邀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
接受廣東電臺、中央電視臺、武漢電視臺的采訪。
11月,《一對老人,兩個車間》一文獲雙星杯“中國人一日”徵文榮譽奬。
英國《獨立報》刊載該報記者特裏薩·普爾所寫訪問記:《詹姆斯·喬伊斯終於找到了他的中國聲音》。
1995年
1月,接受葡萄牙記者、美國環球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
着手寫《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一書。
接受加拿大電視臺電話采訪,談《尤利西斯》譯事。
2月,英國《獨立報》記者、英國廣播電臺、《臺灣時報》采訪。
《巴金與出版》一文獲《中國文化報》1994年優秀稿件評選特別奬。
3月,與文潔若合譯、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尤利西斯》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奬一等奬。
參加“海峽情”頒奬儀式。
二戰文章八篇脫稿。
4月,偕文潔若赴上海,參加《文史筆記叢書》編輯工作總結會。其間兩次前往華東醫院探望巴金。
參加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10周年大會。
亞洲華文作傢文藝基金會授予蕭乾“資深作傢敬慰奬”。
與文潔若參加“尤利西斯研討會”。
中國作傢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授予蕭乾“彩虹翻譯奬”榮譽奬。
5月,參加母校21中成立130周年校慶。
參加易卜生學術研討會。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蕭乾八秩高齡老新聞工作者紀念牌。
5—6月,接受福建教育電視臺、廣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采訪。
7月,開始為1996年度《收穫》寫專欄文章。
接受中央電視臺、美國《華盛頓郵報》采訪。
8月,英國的《書的世界》刊載史蒂文·穆夫遜所寫《尤利西斯》譯事訪問記《北京來函——讓一千種書盛開》。
參加《冰心全集》出版座談會,並發言。
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中國作傢協會授予蕭乾“抗戰勝利老作傢紀念牌”。
9月,美國《大西洋》雜志刊載凱特·墨菲所寫訪問記《〈尤利西斯〉——一對年長的譯者及其不同尋常的暢銷書的故事》。
接受上海電視臺采訪二戰,錄音、錄像。
《半個世紀的疑問》一文在南方日報社《南方周末》編輯部舉辦的《毋忘昨天》有奬徵文中,被評為一等奬。
10月,英國的《經濟學家》刊載訪問記《翻譯喬伊斯——中國的〈奧德賽〉》。
在總政治部聯絡部舉辦的“憶烽火歲月,話祖國統一”對臺廣播徵文活動中獲特別奬。
出席“紀念安徒生誕辰190周年暨《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林楓譯)首發式。
11月,參加“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金”成立大會。
12月,為《收穫》所寫專欄文章《玉淵潭漫筆》(共六篇)脫稿。
1996年
5月,寫二次歐戰回憶文八篇。
6月,寫“餘墨”三十五篇(為十捲集之用)。
9月,《尤利西斯》獲第一屆國傢圖書奬一等提名奬及全國優秀外國文學翻譯一等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