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詩人 : 文藝 : 文學寫作 : 中國倫理學 : 中國 >安徽 >亳州 > 曹丕
顯示地圖
目錄
曹丕 Cao Pi 曹魏(187~226)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詩格》
詩詞《燕歌行二首∶一 Swallow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2 1》   《善哉行二首∶一 Praise bank 2 1》   《雜詩二首∶一 Miscellaneous poems 2 uni-》   《短歌行 brief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秋鬍行二首∶一》   《秋鬍行二首∶二》   《善哉行二首∶二 Praise bank 2 twain》   《丹霞蔽日行 Danxia Blocks out the sun line》   《煌煌京洛行 Huang Huang Capital Row》   《釣竿行 Fishing rod line》   更多詩歌...

曹丕
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長子,母親是宣皇后卞氏。他繼承了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迫使東漢王朝的末代皇帝禪讓,取而代之。
  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批評,皆有成就。他與其父曹操、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捲。著有《典論》。
  曹丕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人物。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而且藝術上很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
  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弟曹植從小聰明非凡,10歲就能出口成文,下筆成章,曹操十分喜愛,有意立為太子。曹丕為了爭奪太子的座位,用了許多心計,他一面結好內侍、人臣,讓他們經常在父王面前說自己好話;一面誣陷曹植。有一次,曹操派曹植領兵出徵。曹丕得到消息,事先約曹植飲酒,讓他喝得酩酊大醉,當曹操派人來叫曹植時,曹植一直酒醉不醒。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統兵資格,並認為他放蕩不羈,不堪擔當重任,打消了立為太子的主意。公元217年,立曹丕為太子。
  曹操病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lO月庚午日,他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建年號為“黃初”。史稱“曹魏”。
  曹丕稱帝後,實行“九品中正製”,確立了士族豪強在政治上的特權,開闢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氏族門閥制度。
  曹丕喜愛文學,曾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宴飲唱和,交往密切,為文壇領袖。稱帝後,他嫉妒曹植的文才,又怕他會與自己爭帝位,就藉故逮捕曹植,將他押到面前,命令他當場在走完七步的時間裏做出一首詩,不然就處死。曹植略一思索,就邁開步子,走一步,念一句,不到七步就吟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稭的關係,隱喻兄長何必逼他太甚。曹丕聽了覺得愧疚,又經母親卞太後斥責,纔免曹植一死,將他降爵並貶出洛陽。
  曹丕自己也寫過不少詩,流傳到今天的還有40首左右。他又善作散文,尤其精於寫書信,他寫的《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明朝人將他的詩文編成《魏文帝集》,流傳至今。
  公元226年5月,曹丕病重,秘密命令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陳群、撫軍司馬懿等扶立子曹叡繼位,命令後宮淑媛、昭儀以下的宮人回傢與父母團聚。丁巳日,病死於洛陽宮內中壽殿。
  曹丕死後謚號為文帝。
No. 2
曹丕
  曹丕(187-226) : 即“魏文帝”。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文學家。字子桓,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操死後襲為魏王。推行九品中正製,確立和鞏固士族門閥在政治上的特權。公元220年代漢稱帝,都洛陽(今屬河南),國號魏。愛好文學,詩歌創作和文學理論都有成就。
人物簡介 Biography
曹丕 人物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魏文帝),葬於首陽陵。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漢中平四年(187年)鼕,曹丕生於譙。少有逸纔,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傢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多技藝,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製,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製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傢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製》。他推行九品中正製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幾次率百萬大軍南下伐吳均無功而返,但曹丕在位期間開拓疆域,徵服北方鮮卑、高句麗等部落,擊退東吳入侵,使得魏朝疆域遠達蒙古高原,這是曹丕軍事上的重要建樹。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較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簡介 Biography
  三國志10曹丕原畫
  曹丕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終結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後劉備伐吳時,孫權假意嚮魏國稱臣,曹丕大喜,封孫權為吳王,沒有同時聯合吳國攻蜀漢。錯過了一次統一全國的時機。劉備被孫權打敗,孫權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纔起兵伐吳國,結果被孫權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後,曹丕大病不起,臨終托付曹叡於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在位年號 Reign reign
  黃初(7年)220—226
為政事績 Results for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曹丕在位時間衹有短短六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的。
  或許有的好有的壞,但既然是他做的便應當被記錄下來。
  1,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後人為宗聖侯。224年恢復太學,設立春秋𠔌梁博士。
  真三國無雙5曹丕2,修復洛陽,營建五都。
  3,采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産,與民休息。
  4,發展屯田製,施行𠔌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纍積巨萬,基本解决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5,創立九品中正製,果斷稱帝,結束漢朝百年統治。御驾親徵東吳,贏得巨大政治資本,為子孫打好根基。
  6,鞏固中央集權,限製後黨權利,削奪藩王權利,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展校事官制度。
  7,册封孫權為吳王,從外交上取得優勢,令東吳臣服在魏朝長達7年之久。
  8,徵服北方蠻族鮮卑,開拓疆域達到漠北,解除邊疆之患。
後妃子女 Empress children
  皇后
  文昭甄皇后 甄氏,字嫦娥,別稱甄洛或甄宓
  文德郭皇后 郭照,字女王,通稱郭女王
  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曹丕妃嬪
  李貴人 生曹協
  陰貴人
  柴貴人
  潘淑媛 生曹蕤
  朱淑媛 生曹鑒
  仇昭儀 生曹霖
  徐姬 生曹哀
  蘇姬 生曹邕
  張姬 生曹貢
  宋姬 生曹儼
  劉氏 漢獻帝女
  劉氏 漢獻帝女
  任氏 曹丕最早的妻妾,在甄氏嫁來後被逐
  著名宮人
  薛靈蕓
  莫瓊樹
  陳尚衣
  段巧笑
  子三國志11中的曹丕
  魏明帝曹睿 母皇后甄氏
  贊哀王曹協 母李貴人
  北海悼王曹蕤 母潘淑媛生
  東武陽懷王曹鑒 母朱淑媛
  東海定王曹霖 母仇昭儀
  元城哀王曹禮 母徐姬
  邯鄲懷王曹邕 母蘇姬
  清河悼王曹貢 母張姬
  廣平哀王曹儼 母宋姬
  女
  東鄉公主 母皇后甄氏
謚號陵寢 Posthumous mausoleum
  曹丕死後謚曰“文皇帝”,廟號“高祖”,葬“首陽陵”。
歷史評價 Historical evaluation
  陳壽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纔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相關年表 Related Chronology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丕(楊俊勇飾)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並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魏王、丞相,改元延康元年。
  二月,以賈詡為太尉。
  庚午,漢獻帝禪位,丕自稱皇帝。改元黃初,大赦天下。
  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衆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於禁等還。
  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醜,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裏,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裏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衆降。鼕十月,孫權復擊之。曹丕自許昌南徵,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火攻魏軍。曹丕負傷大敗。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學,製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𠔌梁博士。
  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鼕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魏書載帝於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丙午,曹丕去世,時年四十。
  無雙大蛇中的曹丕
生平作品 Life Works
  曹丕全集
  《浮淮賦》《滄海賦》《濟川賦》《臨渦賦》《述徵賦》《校獵賦》《登臺賦》《登城賦》《感物賦》《感離賦》《離居賦》《戒盈賦》《永思篇》《悼夭賦》《寡婦賦》《出婦賦》 《愁霖賦》《喜霽賦》《彈棋賦》《瑪瑙勒賦》《車渠碗賦》《玉玦賦》《柳賦》《槐賦》《鶯賦》《迷迭香賦》《蔡伯喈女賦》《定正朔詔》《追崇孔子詔》《為漢帝置守塚詔》《息兵詔》《災異免策三公詔》《拜日東郊詔》《禁母後預政詔》《改封諸王為縣王詔》《鵜鶘集靈芝池詔》《取士不限年詔》《輕刑詔》《平準詔》《禁復仇詔》《禁淫祀詔》《罷墓祭詔》《外國遣使奉獻詔》《與群臣詔》《下潁川詔》《增封中牟侯彰詔》《答臨淄侯植詔》《答北海王袞詔》《待楊彪客禮詔》《賜華歆詔》《論孫權詔》《以陳群為鎮軍司馬懿為撫軍詔》《詔王朗等三公》《與王朗詔》《報王朗詔》《答蔣濟詔》《與夏侯尚詔》《報何夔詔》《與於禁詔》《於禁復官詔》《追贈夏侯尚詔》《封朱靈鄃侯詔》《與張郃詔》《答孟達詔》《手報司馬芝詔》《封張遼李典子為關內侯詔》《以李通子基為中郎將詔》《賜張既子翁歸為關內侯詔》《賜溫恢子生爵關內侯詔》《以張登為大官令詔》《製詔三公》《服色如奏詔》《改雒為洛詔》《曹植貶封安鄉侯詔》《誅鮑勳詔》《蔣濟復為東中郎將詔》《賜桓階詔》《劉靖遷廬江太守詔》《張既為涼州詔》《與張既詔》《褒田豫詔》《追溢杜畿詔》《與群臣》《詔司馬懿》《嚮化手令》《答許芝上代漢圖讖令》《答辛毗等令》《答司馬懿等令》《答劉廙劉曄等令》《讓禪令》《讓禪第二令》《讓禪第三令》《答劉廙等令》《答蘇林等令》《答華歆等令》《又答相國歆等令》《薄稅令》《復(樵)[譙]租稅令》《以鄭稱為武德傅令》《廣詢令》《問雍州刺史張既令》《拜毛玠等子男為郎中令》《收斂戰亡士卒令》《追封鄧公策》《謚龐德策》《策孫權九錫文》《以孫登為東中郎封侯策》《答卞蘭教》《讓禪表》《讓禪第二表》《讓禪第三表》《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與鐘繇謝玉玦書》《與鐘繇五熟釜書》《與鐘繇九日送菊書》《與鐘繇書》《答鐘繇書》《答繇欽書》《啁劉幀書》《答友人書》《與吳監書》《與群臣論蜀錦書》《與群臣論被服書》《與朝臣論粳稻書》《報崔琰書》《與曹洪書》《與王朗書》《與劉曄書》《與諸將書》《報吳王孫權書》《又報孫權書》《又報孫權書》《與孟達書》《又與孟達書》《報吳王孫權書》《答曹洪書》《戒鄢陵侯彰書》《答楊修書》《送劍書》《典論自序》《繁欽集序》《陳琳集序》《建安諸序》《典論論文》《典論論方術》《周成漢昭論》《漢文帝論》《漢武帝論》《交友論》《田疇辭封議》《連珠三首》《露陌刀銘》《賜鐘繇五熟釜銘》《即位告天文》《武帝哀策文》《弟蒼舒誄》《終製》《臨高臺》《釣竿》《十五》《陌上桑》《短歌行》《猛虎行》《燕歌行》《秋鬍行》《善哉行》《丹霞蔽日行》《折楊柳行》《飲馬長城窟行》《上留田行》《大墻上篙行》《豔歌何嘗行》《煌煌京洛行》《月重輪行》《黎陽作二首》《黎陽作》《於譙作》《孟津》《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至廣陵於馬上作》《雜詩二首》《清河作》《清河見輓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黎陽作》《寡婦》《令詩》《於明津作》《見輓船士兄弟辭別詩》《夏日詩》《遊獵詩》《歌辭》《董逃行》《遺句》《哀己賦》《徵吳臨行詔司馬懿》《答邯鄲淳上受命述詔》《詔雍丘王植》《成臯令沐並收校事劉肇以狀聞有詔》《機擊令狐瀎詔》《禁誹謗詔》《詔議迫崇始祖》《伐吳詔》《詔群臣》《詔群臣》《賜薛梯等關內侯詔》《詔報孫邕》《製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號詔》《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罷設受禪壇場令》《禪讓令》《三讓璽綬令》《以李伏言禪代合符讖示外令》《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與曹洪書》《論太宗》《論周成漢昭》《誡子》《酒誨》《內誡》《論郤儉等事》《姦讒》《諸物相似亂者》《劍銘》《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禱祝》《太子》《敘詩》《代劉勳出妻王氏作二首》《東閣詩》
著名詩詞 Famous poems
  出自——真三國無雙5
  芙蓉池
   乘輦夜行遊,巡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
   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
   壽命非鬆喬,誰能得神仙?
   遨遊快心意,保已終百年。
  雜詩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嚮風長嘆息,斷絶我中腸。
  雜詩
  西北有浮雲,
  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
  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
  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
  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
  客子常畏人。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註釋: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緻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詩歌的開頭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 草木零落, 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後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麯折之妙。 比如, 先是寫丈夫“思歸戀故鄉”;繼而設想他為何“淹留寄他方”,遲遲不歸;再轉為寫自己“憂來思君不敢忘”,整日裏在相思中過活;苦悶極了,想藉琴歌排遣,卻又“短歌微吟不能長”,衹好望月興嘆了。如此娓娓敘來,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絶如縷的柔情。
  這首詩仿柏梁體,句句用韻,於平綫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雖是溢美之辭;但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後世七言歌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秋鬍行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餚不嘗,旨酒停杯。
  寄言飛鳥,告餘不能。俯折蘭英,仰結桂枝。
  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
  乃在大誨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躕。
  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註釋:
  《秋鬍行》屬樂府《相和歌.清調麯》。古辭原意是歌頌秋鬍妻的貞烈。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點明了整個事件的原委和結果:早晨即與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卻終沒有來。其痛苦的語調,濃重的失落感頓時籠罩全篇。
  至此,讀者也許會産生兩點疑問:其一,詩中的“佳人”是誰?真是容冶貌美,為魏文曹丕所傾心期的女性?還是他成就大事業所渴思的賢人?其二,佳人為何失約未來?是關山迢遞,路遠會難?還是另有麯折,中途變卦?有趣的是:這些為讀者關心的問題,不知是作者以為不重要,還是另有隱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詩外衹字未提。詩人衹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極其主觀而詠嘆調般地傾訴着一個主題,這就是──因佳人失約未來而引起的濃重的失落感。光從字面看,這種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從早晨與佳人相約開始,到日夕佳人未至這段時間。其實,朝──夕,僅僅是一種光陰的比喻,時間的象徵,即以一天象徵一生。由朝至夕,乃指從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個人生。在自己的整個一生中,始終有一種不能實現的追求,和由不能實現而帶來的巨大而又無法彌補的缺憾感。明白了這一點,“佳人”是男是女,為何失約未至這些問題,也許確實就無關緊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詩人是如何組織和表達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讓我們欣賞一下:
  首先是“嘉餚不嘗,旨酒停杯”。為思佳人,茶飯無心。連美酒、連嘉餚都懶得動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邊,忽然像電影來了一個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遠不能實現的深層的失落感。二是“俯折蘭英,仰結桂枝”,儘管追求不能實現,但自己並不停止這種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潔。此化用屈原《離騷》和《九歌》中“結幽蘭而延伫”,“結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貯芬芳而待遠人。三則是表示願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並讓海神把最寶貴的“明珠”送給她。四是足眺遠,躊躇徘徊,渴念之情,幾乎急不可耐。為此,詩人什麽辦法都想盡了,為訴說自己的情懷,“飛鳥”也托了,“蘭英”也折了,“桂枝”也結了,誓言也發了,儘管“步立踟躕”、“何得斯須”,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難忍耐,但“佳人”如終沒有來。此與首句照應,以種種努力,表明這是一個永恆的絶望。整首詩,如面對親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復傾訴自己徹夜難眠的衷腸;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鬱結無告,故作一熱烈、主觀而又偏執的個人內心獨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曹丕詩歌的好處在於“能轉能藏”。“轉”者,即“變宕不恆”,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類,以多重比興寫自己“變宕不恆”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無盡”,意味雋永,以舒緩的筆緻,纏綿婉約的風格,詠嘆調般的形式特點,抒發自己失落的惆悵與鬱結不解的“情結”。這種發抒形式,比起他父親曹操《短歌行》中求賢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一纏綿,一蒼涼;一婉約,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典論
  曹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裏語曰:“傢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今之文人:魯國孔雿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驥騄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纍,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徵、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嚮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麯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着論,成一傢言。
  ◎詔答孫權(黃初三年)
  權前對浩周自陳,不敢自遠,樂委質,長為外臣。又前後辭旨,頭尾擊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爾許地也。又今與周書,請以十二月遣子,復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又欲為子於京師求婦,此權異心之明效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註引《魏略》)
  ◎策命孫權九錫文(黃初二年十一月)
  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製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勳,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啓土宇,並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則前世之懿事,後王之元龜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君臨萬國,秉統天機,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佐,深睹歷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於潛漢。望風影附,抗疏稱籓,兼納纖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君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敦義崇讓,內外鹹和,](從《書鈔》補)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纔謀,官方任賢,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顯直厝枉,群善必舉,](從《書鈔》補)君忠勇並奮,清除姦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邁,宣力荊南,梟滅兇醜,罪人斯得,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文和於內,武信於外,[禽討逆節,折衝掩難](從《書鈔》補)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肅為基,恭儉為德,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敷訓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國傢,永終爾顯烈。”
生平趣聞 Life Interesting
  魏文帝曹丕在世時甚喜愛葡萄一物,並對古作蒲桃。
  此於《與吳監書》、《詔群醫》中有記:“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魏文帝在其詔書中也曾記:“南方有竜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見,魏文帝的確對葡萄鐘愛有佳。
三國志·魏書·文帝本紀 Three Kingdoms Wei Wen Ji
  原文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鼕,生於譙。魏書曰:帝生時,有雲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年八歲,能屬文。有逸纔,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傢之書。善騎射,好擊劍。舉茂纔,不行。獻帝起居註曰:建安十(五)年,為司徒趙溫所闢。太祖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問:“壽幾何?”元呂曰:“其壽,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也。”後無幾而立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傢,遂攘除群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餘載。天不慭遺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紹熙前緒。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猶在邊境,幹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豈得脩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憂懷,旁祗厥緒,時亮庶功,以稱朕意。於戲,可不勉與!”尊王後曰王太後。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元年二月魏書載庚戌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禦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籞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辛亥,賜諸侯王將相已下將粟萬斛,帛千匹,金銀各有差等。遣使者循行郡國,有違理掊剋暴虐者,舉其罪。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漢熹平五年,黃竜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颺:“此何祥也?”颺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應也。”內黃殷登默而記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竜見譙,登聞之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魏書曰:王召見登,謂之曰:“昔成風聞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鄧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納光武。登以篤老,服膺占術,記識天道,豈有是乎!”賜登𠔌三百斛,遣歸傢。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於、焉耆、於闐王皆各遣使奉獻。魏書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職,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時。臣鬆之案:魏書有是言而不聞其職也。丁亥令曰:“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脩、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並早即世,而子孫陵遲,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為郎中。”
  夏四月丁巳,饒安縣言白雉見。魏書曰:賜饒安田租,勃海郡百戶牛酒,大酺三日;太常以太牢祠宗廟。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
  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後,封王子叡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鄭稱為武德侯傅,令曰:“竜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裏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緻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學亦人之砥礪也。稱篤學大儒,勉以經學輔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照率衆降,皆封列侯。魏書曰:初,鄭甘、王照及盧水鬍率其屬來降,王得降書以示朝曰:“前欲有令吾討鮮卑者,吾不從而降;又有欲使吾及今秋討盧水鬍者,吾不聽,今又降。昔魏武侯一謀而當,有自得之色,見譏李悝。吾今說此,非自是也,徒以為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動兵革也。”
  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蘇則討進,斬之。華降。華後為兗州刺史,見王凌傳。
  六月辛亥,治兵於東郊,魏書曰:公卿相儀,王禦華蓋,視金鼓之節。庚午,遂南徵。魏略曰:王將出徵,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臣聞文王與紂之事,是時天下括囊無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訊。今大王體則乾坤,廣開四聰,使賢愚各建所規。伏惟先王功無與比,而今能言之類,不稱為德。故聖人曰'得百姓之歡心'。兵書曰'戰,危事也'是以六國力戰,強秦承弊,豳王不爭,周道用興。愚謂大王且當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臥,功業可成。而今創基,便復起兵,兵者兇器,必有兇擾,擾則思亂,亂出不意。臣謂此危,危於纍卵。昔夏啓隱神三年,易有'不遠而復',論有'不憚改'。誠原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算其長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復受重任,雖知言觸竜鱗,阿諛近福,竊感所誦,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姦就考,竟殺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勳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於下也。管子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兵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於朝,而備訴訟也;湯有總街之廷,以觀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囿,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縉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衆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魏略載王自手筆令曰:“(吾)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近復有扶老攜幼首嚮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衆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致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發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裏無外,權、備將與誰守死乎?”
  甲午,軍次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魏書曰:設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譙租稅二年。”三老吏民上壽,日夕而罷。丙申,親祠譙陵。孫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內節天性,外施四海,存盡其敬,亡極其哀,思慕諒闇,寄政塚宰,故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夫然,故在三之義敦,臣子之恩篤,雍熙之化隆,經國之道固,聖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倫,顯至教,敦風俗,斯萬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製也。是故喪禮素冠,鄶人著庶見之譏,宰予降期,仲尼發不仁之嘆,子頽忘戚,君子以為樂禍,魯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終,豈不以墜至痛之誠心,喪哀樂之大節者哉?故雖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猶未有廢縗斬於旬朔之間,釋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逮於漢文,變易古製,人道之紀,一旦而廢,縗素奪於至尊,四海散其遏密,義感闕於群後,大化墜於君親;雖心存貶約,慮在經綸,至於樹德垂聲,崇化變俗,固以道薄於當年,風頽於百代矣。且武王載主而牧野不陳,晉襄墨縗而三帥為俘,應務濟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漢製,替其大禮,處莫重之哀而設饗宴之樂,居貽厥之始而墜王化之基,及至受禪,顯納二女,忘其至恤以誣先聖之典,天心喪矣,將何以終!是以知王齡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八月,石邑縣言鳳皇集。
  鼕十(一)月癸卯,令曰:“諸將徵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槥櫝殯斂,槥音衛。送緻其傢,官為設祭。”漢書高祖八月令曰:“士卒從軍死,為槥。”應劭曰:“槥,小棺也,今謂之櫝。”應璩百一詩曰:“槥車在道路,徵夫不得休。”陸機大墓賦曰:“觀細木而悶遲,睹洪櫝而念槥。”丙午,行至麯蠡。
  漢帝以衆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册曰:“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群兇肆逆,宇內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采,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剋協於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於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獻帝傳載禪代衆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王。武都李庶、薑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南將軍張魯,魯亦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雖百世可知。'是後月餘,有亡人來,寫得册文,卒如合辭。合長於內學,關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瀋溺異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後密與臣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
  言發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說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衆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然聖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翕習,殊方歸服,兆應並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斯誠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王侍中劉廙、辛毗、劉曄、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讀左中郎將李伏上事,考圖緯之言,以效神明之應,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故堯稱歷數在躬,璇璣以明天道;周武未戰而赤烏銜書;漢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葉;光武布衣,名已勒讖。是天之所命以著聖哲,非有言語之聲,芬芳之臭,可得而知也,徒縣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自漢德之衰,漸染數世,桓、靈之末,皇極不建,暨於大亂,二十餘年。天之不泯,誕生明聖,以濟其難,是以符讖先著,以彰至德。殿下踐阼未期,而靈象變於上,群瑞應於下,四方不羈之民,歸心嚮義,唯懼在後,雖典籍所傳,未若今之盛也。臣妾遠近,莫不鳧藻。”王令曰:“犁牛之駁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於是尚書僕射宣告官寮,鹹使聞知。
  辛亥,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易傳曰:'聖人受命而王,黃竜以戊己日見。'七月四日戊寅,黃竜見,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又有積蟲大穴天子之宮,厥咎然,今蝗蟲見,應之也。又曰:'聖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厥應麒麟以戊己日至,厥應聖人受命。'又曰:'聖人清淨行中正,賢人福至民從命,厥應麒麟來。'春秋漢含孳曰:'漢以魏,魏以徵。'春秋玉版讖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絶於許,乃今效見,如李雲之言,許昌相應也。佐助期又曰:'漢以蒙孫亡。'說者以蒙孫漢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或以雜文為蒙其孫當失天下,以為漢帝非正嗣,少時為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孝經中黃讖曰:'日載東,絶火光。不橫一,聖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緻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傢和雜。'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易運期讖曰:'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言午,許字。兩日,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之,至於八百,無德者不及,至四百載。是以周傢八百六十七年,夏傢四百數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又高祖受命,數雖起乙未,然其兆徵始於獲麟。獲麟以來七百餘年,天之歷數將以盡終。帝王之興,不常一姓。太微中,黃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見,以為黃傢興而赤傢衰,兇亡之漸。自是以來四十餘年,又熒惑失色不明十有餘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復掃太微。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殿下即位,初踐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於上下。是以黃竜數見,鳳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後獻見於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衆瑞並出。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黃帝受命,風後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出書;湯之王,白鳥為符;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起,白蛇為徵。巨跡瑞應,皆為聖人興。觀漢前後之大災,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夫得歲星者,道始興。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應,並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至,兆民欣戴,鹹樂嘉慶。春秋大傳曰:'周公何以不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受命而王。'周公反政,屍子以為孔子非之,以為周公不聖,不為兆民也。京房作易傳曰:'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伏惟殿下體堯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禪代,當湯武之期運,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圖讖所載,昭然明白,天下學士所共見也。臣職在史官,考符察徵,圖讖效見,際會之期,謹以上聞。”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嘆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子明闢,書美其人。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跡,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饑者未盡飽。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發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慄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裏,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子明闢致仕。'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見吉兇,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效之。'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於河洛之書,著於洪範,則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應錄者代興於前,失道數盡者迭廢於後,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說蔡墨'雷乘乾'之說,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捨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歷數之運,即位以來,天應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並見。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顒顒,鹹註嘉原,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佈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於覽餘辭,豈餘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且聞比來東徵,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衆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癸醜,宣告群寮。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侍御史鄭渾、羊秘、鮑勳、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讀太史丞許芝上符命事,臣等聞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則天地之靈,歷數之運,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今漢室衰,自安、和、衝、質以來,國統屢絶,桓、靈荒淫,祿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殿下踐阼,至德廣被,格於上下,天人感應,符瑞並臻,考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時已至而猶謙讓者,舜、禹所不為也,故生民蒙救濟之惠,群類受育長之施。今八方顒顒,大小註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謀,十分而九以委質,義過周文,所謂過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孤雖寡德,庶自免於常人之貴。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質,況吾託士人之末列,曾受教於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成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札失辭,皆委重而弗視。吾獨何人?昔周武,大聖也,使叔旦盟膠鬲於四內,使召公約微子於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為周之伐殷以暴也。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吾之斯志,豈可奪哉?”
  乙卯,册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於春秋,是以天命不於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衝、質短祚,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頽沮。暨於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變興輦轂,禍由閹宦。董卓乘釁,惡甚澆、豷,劫遷省禦,(太僕)〔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豈復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傢。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禦衡不迷,布德優遠,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天之歷數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於魏。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於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歷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令曰:“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猶獵,還方有令。”尚書令等又奏曰:“昔堯、舜禪於文祖,至漢氏,以師徵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今當受禪代之命,宜會百寮群司,六軍之士,皆在行位,使鹹睹天命。營中促狹,可於平敞之處設壇場,奉答休命。臣輒與侍中常侍會議禮儀,太史官擇吉日訖,復奏。”令曰:“吾殊不敢當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劉廙、常侍衛臻等奏議曰:“漢氏遵唐堯公天下之議,陛下以聖德膺歷數之運,天人同歡,靡不得所,宜順靈符,速踐皇阼。問太史丞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禪命,輒治壇場之處,所當施行別奏。”令曰;“屬出見外,便設壇場,斯何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詔也。但於帳前發璽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既發璽書,王令曰:“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於善捲、石戶之農、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顔燭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於今稱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鹹聞焉。”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人上書曰:“伏讀令書,深執剋讓,聖意懇惻,至誠外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義,事不經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聖明所當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勳之禪,夏禹亦無辭位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誠聖人知天命不可逆,歷數弗可辭也。伏惟陛下應乾符運,至德發聞,升昭於天,是三靈降瑞,人神以和,休徵雜沓,萬國響應,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謙虛,違天逆衆,慕匹夫之微分,背上聖之所蹈,違經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衆望也。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場,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別寫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顔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故烈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是以仲尼師王駘,而子産嘉申徒。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遊於形骸之內,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紛紛也。”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聞符命不虛見,衆心不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為不聖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是以舜鄉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足以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聖道之高衢,乘無窮之懿勳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令曰:“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幹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內,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託於高巢,餘糧未可以宿於田畝:人事未備,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竜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衆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聖之純懿,當天命之歷數,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聖意懇惻,臣等敢不奉詔?輒具章遣使者。”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讓,人無得而稱焉,仲尼嘆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王上書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璽書,伏聽册命,五內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臣前上還相位,退守籓國,聖恩聽許。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原。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命,發不世之詔,以加無德之臣。且聞堯禪重華,舉其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聖之美,猶下咨四嶽,上觀璿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歷數之諮,應選授之命,內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匹夫,猶拒帝位,善捲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守節以當大命,不勝至原。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並上璽綬。”
  辛酉,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歷十二次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時將討黃巾。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歲復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今年青竜在庚子,詩推度災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聖命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於子,治成於醜。'此言今年天更命聖人製治天下,布德於民也。魏以改製天下,與(時)協矣。顓頊受命,歲在豕韋,衛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衛,顓頊之墟也。'今十月鬥之建,則顓頊受命之分也,始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於春秋世傢。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會於堯舜授受之次。臣聞天之去就,固有常分,聖人當之,昭然不疑,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吝色,舜發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間不替漏;天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絶之已審,階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寧詳悉,反覆備至,雖言語相喻,無以代此。今既發詔書,璽綬未禦,固執謙讓,上逆天命,下違民望。臣謹案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於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階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後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令曰:“凡斯皆宜聖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天瑞雖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鬍足以當之?今讓,冀見聽許,外內鹹使聞知。”
  壬戌,册詔曰:“皇帝問魏王言:遣宗奉庚申書到,所稱引,聞之。朕惟漢傢世逾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民望絶,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大命有所厎止,神器當歸聖德,違衆不順,逆天不祥。王其體有虞之盛德,應歷數之嘉會,是以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人同應,受命鹹宜。朕畏上帝,緻位於王;天不可違,衆不可拂。且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若夫由、捲匹夫,不載聖籍,固非皇材帝器所當稱慕。今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陟帝位,無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於是尚書令桓階等奉曰:“今漢使音奉璽書到,臣等以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瀆。周武中流有白魚之應,不待師期而大號已建,舜受大麓,桑廕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故無固讓之義,不以守節為貴,必道信於神靈,符合於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今陛下應期運之數,為皇天所子,而復稽滯於辭讓,低回於大號,非所以則天地之道,副萬國之望。臣等敢以死請,輒敕有司修治壇場,擇吉日,受禪命,發璽綬。”令曰:“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於斯乎?”
著名詩詞 Famous poems
  出自——真三國無雙5
  芙蓉池
   乘輦夜行遊,巡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
   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
   壽命非鬆喬,誰能得神仙?
   遨遊快心意,保已終百年。
  雜詩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嚮風長嘆息,斷絶我中腸。
  雜詩
  西北有浮雲,
  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
  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
  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
  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
  客子常畏人。
  燕歌行 {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註釋: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緻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詩歌的開頭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 草木零落, 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後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麯折之妙。 比如, 先是寫丈夫“思歸戀故鄉”;繼而設想他為何“淹留寄他方”,遲遲不歸;再轉為寫自己“憂來思君不敢忘”,整日裏在相思中過活;苦悶極了,想藉琴歌排遣,卻又“短歌微吟不能長”,衹好望月興嘆了。如此娓娓敘來,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絶如縷的柔情。
  這首詩仿柏梁體,句句用韻,於平綫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雖是溢美之辭;但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後世七言歌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燕歌行【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顔,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雲間。
  飛①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曹丕《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於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
  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鵠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麯麯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竈,“唯抒情在己,弗待於物”(王夫之《薑齋詩話》),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人的心裏如果遇到睏擾,憂慮而感覺不安,就需消除情緒的動蕩,精神求得平衡,苦悶纔會消散。否則就尋求種種辦法,以求解脫。而室婦思人,含怨何終,故動人不已。第七句的“展詩清歌”,是寫思婦淺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這是主人公聊自寬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思苦歌傷,猶如前篇所言“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無絲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二者都是“樂往哀來”,憂上加憂,此之謂“舉杯澆愁愁更愁”。
  秋鬍行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餚不嘗,旨酒停杯。
  寄言飛鳥,告餘不能。俯折蘭英,仰結桂枝。
  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
  乃在大誨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躕。
  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註釋:
  《秋鬍行》屬樂府《相和歌.清調麯》。古辭原意是歌頌秋鬍妻的貞烈。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點明了整個事件的原委和結果:早晨即與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卻終沒有來。其痛苦的語調,濃重的失落感頓時籠罩全篇。
  至此,讀者也許會産生兩點疑問:其一,詩中的“佳人”是誰?真是容冶貌美,為魏文曹丕所傾心期的女性?還是他成就大事業所渴思的賢人?其二,佳人為何失約未來?是關山迢遞,路遠會難?還是另有麯折,中途變卦?有趣的是:這些為讀者關心的問題,不知是作者以為不重要,還是另有隱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詩外衹字未提。詩人衹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極其主觀而詠嘆調般地傾訴着一個主題,這就是──因佳人失約未來而引起的濃重的失落感。光從字面看,這種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從早晨與佳人相約開始,到日夕佳人未至這段時間。其實,朝──夕,僅僅是一種光陰的比喻,時間的象徵,即以一天象徵一生。由朝至夕,乃指從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個人生。在自己的整個一生中,始終有一種不能實現的追求,和由不能實現而帶來的巨大而又無法彌補的缺憾感。明白了這一點,“佳人”是男是女,為何失約未至這些問題,也許確實就無關緊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詩人是如何組織和表達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讓我們欣賞一下:
  首先是“嘉餚不嘗,旨酒停杯”。為思佳人,茶飯無心。連美酒、連嘉餚都懶得動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邊,忽然像電影來了一個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遠不能實現的深層的失落感。二是“俯折蘭英,仰結桂枝”,儘管追求不能實現,但自己並不停止這種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潔。此化用屈原《離騷》和《九歌》中“結幽蘭而延伫”,“結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貯芬芳而待遠人。三則是表示願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並讓海神把最寶貴的“明珠”送給她。四是足眺遠,躊躇徘徊,渴念之情,幾乎急不可耐。為此,詩人什麽辦法都想盡了,為訴說自己的情懷,“飛鳥”也托了,“蘭英”也折了,“桂枝”也結了,誓言也發了,儘管“步立踟躕”、“何得斯須”,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難忍耐,但“佳人”如終沒有來。此與首句照應,以種種努力,表明這是一個永恆的絶望。整首詩,如面對親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復傾訴自己徹夜難眠的衷腸;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鬱結無告,故作一熱烈、主觀而又偏執的個人內心獨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曹丕詩歌的好處在於“能轉能藏”。“轉”者,即“變宕不恆”,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類,以多重比興寫自己“變宕不恆”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無盡”,意味雋永,以舒緩的筆緻,纏綿婉約的風格,詠嘆調般的形式特點,抒發自己失落的惆悵與鬱結不解的“情結”。這種發抒形式,比起他父親曹操《短歌行》中求賢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一纏綿,一蒼涼;一婉約,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典論
  曹丕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裏語曰:“傢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今之文人:魯國孔雿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驥騄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纍,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徵、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常人貴遠賤近,嚮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麯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着論,成一傢言。
  ◎詔答孫權(黃初三年)
  權前對浩周自陳,不敢自遠,樂委質,長為外臣。又前後辭旨,頭尾擊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爾許地也。又今與周書,請以十二月遣子,復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又欲為子於京師求婦,此權異心之明效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註引《魏略》)
  ◎策命孫權九錫文(黃初二年十一月)
  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製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勳,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啓土宇,並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則前世之懿事,後王之元龜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君臨萬國,秉統天機,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佐,深睹歷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於潛漢。望風影附,抗疏稱籓,兼納纖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君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敦義崇讓,內外鹹和,](從《書鈔》補)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纔謀,官方任賢,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顯直厝枉,群善必舉,](從《書鈔》補)君忠勇並奮,清除姦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邁,宣力荊南,梟滅兇醜,罪人斯得,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文和於內,武信於外,[禽討逆節,折衝掩難](從《書鈔》補)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肅為基,恭儉為德,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敷訓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國傢,永終爾顯烈。”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Cao Pi
  曹丕
    魏文學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纔,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傢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禪讓”方式代漢自立,改元黃初。登極以後,在黃初三年(222)、六年曾兩次親徵孫吳,皆未能過江,不果而還。七年五月,病卒於洛陽。
    曹丕的青年時代,是在鄴下文人集團中度過的。這個集團的領袖是曹操,曹丕(還有曹植)是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他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和文學批評最為突出。
    曹丕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本人生活的寫照,一類是擬作的徵夫思婦詞。前一類作品,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等,描寫了在鄴城詩酒留連、優遊宴樂的生活。又如《黎陽作》三首、《至廣陵於馬上作》等,分別抒寫了建安十六年西徵關中、黃初六年東徵孫吳時在途中的感受,詩中既寫了行軍的艱苦,又頗多炫耀武功之辭。後一類作品,如《燕歌行》二首、《清河見輓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二首等,以徵夫或思婦的口氣,寫出了他們內心的苦楚。這些作品,儘管是以居高臨下的姿勢,代民立言,但從哀憫百姓在亂離中的痛苦這一角度看,它們還是可取的。曹丕寫作這類詩的出發點,正是他在《令詩》中所說的:“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裏,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以時整理。”
     魏文帝曹丕像 唐代閻立本作
    曹丕詩歌的特色是,筆緻比較細膩。特別是那些思婦、棄婦、寡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凄婉動人,對她們的心理活動有較好的刻畫。其次是語言不尚繁縟,比較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即劉勰所說“洋洋清綺”。他的《釣竿行》、《臨高臺》、《豔歌何嘗行》、《上留田》等篇,與漢樂府民歌風格很接近;《雜詩》、《清河作》等篇,則與“古詩”頗相類似,這些都表明他在嚮樂府民歌學習方面是作了很大努力的。曹丕詩歌的體裁,多數是五言,也有些四言、七言、雜言。他的四言詩如《短歌行》等,寫得並不出色。七言以《燕歌行》為代表,它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丕的賦今存將近30篇,全是短篇小賦。在建安時期抒情詠物小賦的創作高潮中,他是主力之一。不過他既沒有寫出象王粲《登樓賦》那樣反映時代亂離、內容深厚的作品,也沒有産生如曹植《洛神賦》那樣抒情性很強、藝術手法很見光彩的篇什,所以總的成就不夠突出。衹有《出婦賦》、《寡婦賦》等,與他的同類題材的詩歌風格有些接近,哀婉凄楚,比較感人。
    曹丕散文成績比較引人註目。如兩篇《與吳質書》,敘說情誼、悼念亡友,語言質樸誠懇,讀來令人感到親切。又他的《典論》,更是重要的散文作品。這是一部政治、文化論著,原書包括多篇,今唯存《自敘》、《論文》二篇較完整。《自敘》篇敘作者生活經歷,寫到他如何學習武藝以及同鄧展比試等,相當具體生動,對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都有所刻畫,《論文》篇則詮衡人物、評論文章,簡潔而準確,三言兩語,即能抓住要害,作出比較透徹的分析。
    《典論·論文》開了綜合地評論作傢作品的風氣。它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批判了文人相輕的風氣,認為應當“審己以度人”,剋服那種“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陋習。對“建安七子”,逐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評論,既肯定各人的優點,也指出其不足。作者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即文學創作要體現每個作者的氣質,不應強求一律,氣質“清濁”不同,作品的“巧拙”
英文解釋
  1. :  Cao Pi
近義詞
子桓, 文皇帝
相關詞
歷史文學曹操古典詩詞三國甄宓古詩
年號東漢著作文學批評曹植曹彰讓禪第二令
讓禪第三令讓禪表古典古文觀止書信女性古代人物曹魏
古代後妃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