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明月 Dang Nianmingyue (1979~?) 湖北宜昌 |
當年明月(1979年-),本名石悅,男,湖北宜昌人,中國作傢、學者。原為順德海關公務員,海關總署下屬雜志《金鑰匙》編輯。因創作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而走紅,現為中國社科院明史學會副研究員,並曾挂職河北省隆化縣副縣長。
2000年,石悅大學畢業後考取海關公務員。2006年,他開始在網絡上發表歷史隨筆,受到網友熱捧,後被出版社發現,將之出版成書《明朝那些事兒》。該書暢銷之勢迅猛,很快席捲當時國內各大實體書店櫃臺最顯眼的暢銷書區域。而自2007年開始,憑藉《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連續7屆榮登中國作傢富豪榜。 成名作[編輯]《明朝那些事兒》開始於網絡創作,後受到讀者的熱捧,最終出書。現已經發行完成,共七册。 《明朝那些事兒》一書最早由石悅於2006年3月10號以“就是這樣嗎”的ID在發佈於天涯虛擬社區煮酒論史論壇,一經發出便引起轟動,後因“明月門”事件(又因“明朝黨爭”被戲稱為明月黨爭)而離開天涯論壇,轉戰新浪博客。 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傢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很好看。” 其它作品[編輯]2008年當年明月與田沁鑫導演合作話劇《明》。《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 《明朝那些事兒》一書獲得了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有人評論道:“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講述至明末的276年歷史。此文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讀物,也可用於茶餘飯後消遣,皆是居傢旅行,學習閱讀,無事消遣之首選讀物。”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歐發偉則認為,當年明月用自己的靈魂還原了歷史,而人類在他的歷史裏還原了靈魂。 參考文獻[編輯]外部鏈接[編輯] 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
當年明月,本名石悅,男,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起於網絡江湖,受到讀者的熱捧。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傢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網絡紅人原被領導認為“很一般”,成名後獲重用,最近被藉調北京(任海關總署下屬雜志《金鑰匙》編輯)。
雖然一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歷史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當年明月和他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得到的顯然也並不是鮮花。網上圍繞當年明月的爭論、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個被人喜愛、被人熱捧同時又被人批評、抨擊的著名網絡寫手,成為我們的年度新銳寫手候選人,實至名歸。
當年明月,2006心靈歷史開創者,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長文《明朝那些事兒》狂飆突起於天涯論壇,後轉戰新浪。天涯、新浪月點擊率均月超百萬,引起“明礬”騷亂,相關事件被媒體命名為“明月門”。
截止到2008年,《明朝那些事兒》(由當年明月在新浪的博客陸續推出)已經由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了五部。
相關采訪
〖遼瀋晚報〗
7年讀11遍《上下五千年》
記者:您還是不願意公開您的姓名嗎?為什麽?
當年明月:是的,你就叫我明月吧。不公佈我的真名,是我的一種人生態度。寫作時的當年明月不是我,現實中我是心存雜念的。
記者:您是不是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呢?
當年明月:最早接觸歷史應該是在我5歲時,我爸帶着我去逛書店,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後來7年的時間裏我讀了11遍《上下五千年》。
記者:這麽喜歡歷史,那您上學時的歷史成績一定不錯吧?
當年明月:呵呵,沒有。因為我的看法常常和歷史老師的不一樣。
最喜歡餘華和錢鐘書
記者:我看了您的書,覺得的確很吸引人。把歷史寫成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準確性方面怎麽把握?
當年明月:我的準確性絶對沒有問題。有很多人說我寫的是野史,我可以說我寫的絶對是正史,而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明明是一本正史,卻讓人有野史的感覺。
記者:有很多人把你和易中天比較,你怎麽看呢?你現在的風格受哪個作傢的影響比較大呢?
當年明月:我沒法評價他,易中天老師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我可能受到很多作傢的影響,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餘華和錢鐘書。
我不會放棄工作衹寫作
記者:您有自己的工作,現在又寫書,會不會很纍,有沒有想過放棄工作衹寫書呢?
當年明月:是很纍。寫書時我要把自己想成歷史人物來寫。有時為了讓自己更平靜,我一個晚上洗五六次澡,皮膚都洗壞了。但我不會放棄工作衹寫作。寫書是我的興趣,如果將它變成工作就沒意思了。
記者:以後還會繼續寫書吧?還會寫哪方面的書呢?
當年明月:會繼續寫,也許寫清朝呢。瀋陽的朋友肯定都對清朝特別感興趣,呵呵。
見習記者 張鉑
〖人物周刊〗
我把歷史當流行文學寫
人物周刊:為何想到要寫《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從我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從小衣食無憂,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過來,過程太順了。因為缺少變數,感覺很多事做起來沒有樂趣,就想着要做點什麽事。我不抽煙不喝酒不泡
吧,那就寫點什麽吧。
人物周刊:一個人在廣州花花世界,怎麽靜得下心來寫一部這樣的大作?
當年明月:寫作的樂趣很多人無法理解。我沒什麽娛樂活動,就衹是翻那些沒有標點、竪版的繁體歷史書,然後再坐在電腦前寫,從3月份到現在,每天如此。每天深夜,外面燈紅酒緑,我的雙手卻在鍵盤上遊走,聽着鍵盤的聲音就是一種享受。無論什麽物質誘惑,都不能與它相比。
人物周刊:你不是學歷史出身,寫出的歷史卻為何受歡迎?
當年明月:因為我把歷史當流行文學寫,既要懸念百出,還要輕鬆,同時也尊重歷史。
人物周刊:你寫的歷史是正史還是戲說?
當年明月:我寫的是正史,不是戲說。要是戲說的話,我肯定說不過別人。我衹是想讓人們在輕鬆調侃的氣氛中瞭解歷史。
《上下五千年》我讀了12遍
人物周刊:寫作手法可以現學現賣,但歷史觀不能短期內形成。你何時開始接觸歷史?
當年明月:5歲吧。有一次父親帶我去逛書店,我執意要買一套《上下五千年》。當時一套書的價錢是五塊六,我爸當時一個月工資纔30元。買書時爸爸還專門問我喜不喜歡歷史?說實在的,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歷史是什麽。但父親還是給我買了這本書。
人物周刊:後來又看了些什麽書?
當年明月:在隨後的7年裏,我把這本書一共讀了12遍。上中學時,我又讀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不過,歷史書我是“戲讀”,當時看的全是有斷句的橫版,如果那時就看繁體竪版的話,肯定不會有現在的“當年明月”。
人物周刊:你為什麽選擇寫明史?
當年明月:我對明史有一定的偏好,明史的人物很有意思,他們都是特立獨行的人,好壞都到了極點。
人物周刊:明史寫完了打算再幹點什麽?
當年明月:在歷史寫作方面,我衹能算一“票友”,這不是我的正經工作。我目前衹想把明史寫完再說。
和易中天PK我無所謂
人物周刊:有人說你是唯一可以與易中天這樣的學者PK的草根人士,你自己如何看?
當年明月:易中天在央視百傢講壇錄的節目,我衹看了一點點。這樣說並不是故意要貶低他。對於PK的說法,我無所謂,我知道自己還要磨練。我想我們共同的地方在於,都熟練地掌握了歷史,而且都用輕鬆的方式講歷史。
人物周刊:當初寫博客時,預料到會有這麽火嗎?
當年明月:有企圖肯定就寫不好。不過說實話,我在寫作時並沒盡全力,也不敢全力以赴。我是個比較畏懼的人,如果全力以赴地做人生第一件事,失敗了對我的人生可能會是個很大的傷害。不過還好,我現在纔27歲,比一般的歷史專傢年輕,第一本書就搞出了名,也算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吧。
人物周刊: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你的書卻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係教授、著名明史學家毛佩琦寫序,他對你的評價非常高。你如何評價自己的書?
當年明月:雖然我纔27歲,但我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最大的世面是歷史。我見過歷史上很多的人和事,知道自己還差得遠。
人物周刊:你成了名人,單位同事怎麽看你?
當年明月:一視同仁,該加班還得加班,上鳳凰衛視做節目,也得請假。這很正常。
人物周刊:傢裏人是什麽態度?
當年明月:我父親得知我在寫這個後,特意給打來電話:“我支持你看歷史書,你看就看了,還寫它幹嘛?”前幾天,他又看到《報刊文摘》上關於我的報道,再次打電話給我,說:“你還在寫?還寫幹嘛?”
異類明月
“我是個異類。”這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在接受人物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這個學法律出身的27歲武漢小夥子,白天在廣州一傢單位做公務員,晚上則在傢裏寫“明朝那些事兒”。
自從今年3月10日把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兒》放到網上以來,明月的博客點擊率超過300萬次。迄今為止,他已寫了30多萬字,並已結集出版。
因為喜歡當年明月的敘事風格,一大批網民因此聚集到他的周圍,成為了“明礬”,這其中包括大學教授、7歲小孩和60多歲的老太太。
這樣的傳奇,有理由讓當年明月膽敢聲稱自己是“異類”。
他還有一個異人之處在於,他接受了40多傢媒體的采訪,卻從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工作單位。因為“寫作時的明月不是我,現實中的我是一個心存雜念的人”,他堅持把晚上的明月與白天的自己區分開來。
記者評論
〖記者評論〗
對於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醖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
嚴格地說,對當年明月的訪談實際上並不像一次采訪,他不是一個肯一板一眼回答問題的采訪對象,於是我們的對話就變得更像兩個年輕人之間的侃大山。不僅放任自己“出口千言,離題萬裏”,明月甚至還慫恿我不要按照采訪提綱寫,“想怎麽寫就怎麽寫吧”。他堅信“世界上最難寫的就是命題作文”,而當我問到寫歷史是不是類似於命題作文時,他急了,趕忙聲明寫歷史不是命題作文。他的理由是,雖然歷史早已定格,但“能把大傢本來已經知道結局的事情寫得驚心動魄,寫出懸念,這樣纔顯得出你是不是高手,纔顯得出樂趣”。當然,他的論據就是他自己,很鮮活也很充分—— 《明朝那些事兒》受歡迎程度大傢有目共睹嘛。最後,明月以一句不無得意的話作為總結陳詞——“這個就是水平,這個就是難度!”
看“不好看的歷史” 為了寫“好看的歷史”
問他為什麽要寫《明朝那些事兒》,明月給了我一個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為了圖個樂。”要知道為了給期待着的讀者一個交代,交出那一兩千字的內容,他幾乎每天要從晚上7點開始寫到11點多,不僅要構思情節,更要花大量的時間查資料。這些資料,可都是他深惡痛絶的“不好看的歷史”:文言文、流水賬、大事記。明月自己也承認,那種閱讀感受堪稱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麽還要寫?明月說得狀似很無奈:“我不是為了寫而寫,我是為了興趣而寫。偏偏我對歷史感興趣,沒辦法呀。”
寫出“好看的歷史”給大傢看,是當年明月的一個夢想。從4歲開始讀書,明月對於傳統歷史典籍枯燥乏味、過於簡潔而沒有表現力的描述一嚮不以為然;而他知道,歷史本身是鮮活而精彩的,他要調轉歷史表情與現代審美的時差,把精彩生動的歷史呈現給大傢。為了這個夢想,一個27歲的年輕人放棄了下班後幾乎所有的娛樂,埋頭在故紙堆中,寫他所說的“好看的歷史”。
明月對自己寫歷史的要求可不低:“既要嚴謹又要好看,有情節有懸念,有調侃有幽默,還要有心理分析,要把人物寫得豐滿。”這個標準當然不是那麽容易達到的,所以每天那一兩千字,他寫得可是相當不容易。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每天等着看他的文字,這對總是懷疑自己毅力的明月既是很大的動力,也是一種壓力——雖然明月始終想為自己留條後路,至今不肯保證能寫完明朝300年的歷史,但是在這麽多人的監督下,他要半途而廢,恐怕也不太容易呢。
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直在網上更新和流傳,不管在天涯還是後來挪窩到新浪,他的追隨者衹見多不見少,很多讀者都發帖鼓勵或就文中內容與他探討。明月非常重視與讀者的這種交流和互動,“與讀者互動對自己很有幫助,我有時發議論比較多,讀者指出來,我就會註意,以後就少發議論,內容多偏嚮史實。自己寫作有時會失去方向,創作數量超過20萬字時會對自己過於自信,會覺得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實際上有時會有所偏離,過於抒發個人感情;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寫作,讀者的指正是很可貴的。”
心無旁騖去寫作
憑藉《明朝那些事兒》,明月聲名鵲起,粉絲如雲,連追求他的異性都比從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改變,當年明月還是當年的明月,下班後回到獨自一人的傢中,買外賣或者從冰箱裏拿晚飯,寫《明朝那些事兒》至深夜,明月的心態和生活還是一樣平靜。明月這樣剖白現在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我沒有變過。即使會有一時頭腦發熱,但是在我離開媒體關註和公衆視綫之後,回去開始寫東西的時候,我會意識到,我還是當年那個我,還是剛開始寫作時的那個我。我會經常問自己,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讓我開始寫,又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讓我堅持寫。衹要想到這一點,我就會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放棄。”
對於明月來說,如今撲面而來的盛名其實是個意外,是他從來沒有設想過的。在這一點上,明月有着令人嘆服的清醒認識:“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會把寫作的靈感和對一件事情執着於名利的追求同時給予任何一個人。”明月相信,衹有保有一顆純淨的心,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對於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醖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無旁騖的力量。他認為,寫作的時候能做到心無旁騖就已經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結集成書了,銷量大好。不久此書還要出繁體版,同時很多電視臺爭相請他去做講座,明月的面前,是亮閃閃一條金光大道。然而問到他對將來的規劃,明月卻很是茫然,這個問題顯然為難他了,半晌方支吾作答:“還那樣吧,生活總要繼續的,也沒有什麽新的想法。”對於辭職專事寫作的建議,他也果斷否决,因為“知道一旦興趣變成了工作,興趣就消失了”。對此我衹能說,研究歷史久了的人,眼光果然刁鑽老辣。
不那麽一本正經的人寫的不那麽一本正經的正史
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再跟明月聊天,這番真正領教了什麽叫做“文如其人”。明月的詼諧調侃完全融入文字和敘事中,形成了《明朝那些事兒》鮮明的風格。明月的個性成就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個性,《明朝那些事兒》的個性成就了它的獨特與大行其道。正如明月自己所說,“以這種筆調來寫歷史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壓根兒就不是一個一本正經的人,平時就喜歡調侃。”
交談中不僅感受到明月的隨和幽默,也深感明月的“敬業”。雖然擺明了是我采訪他,但他還是知錯不改地追問了我很多問題。當我因為個人隱私就這樣免費泄漏而懊喪時,他及時解釋說這是他接受采訪時的個人習慣,因為“寫作時需要刻畫人物,我平常就很喜歡琢磨人……我身邊的朋友都被我琢磨完了。”我不禁對那些難友們深表同情。
雖然對很多歷史讀物無法認同,但明月也有自己心中的“史學偶像”。他坦言自己很佩服錢穆,他認為錢穆對歷史本質精闢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錢穆的《國史大綱》、《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在一係列的論據之後給出一個讓人驚訝的答案,與之相比,明月毫不諱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於歷史本質的東西,雖然我的書裏也有這樣的內容,但跟他還是相差很遠。……我的書我希望它能流傳很久,但是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我的書賣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認為錢穆的書雖然可能一年賣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後,他的書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會被翻出來重新出版。”
至於自己寫的這些文字到底屬於什麽體裁,明月到現在仍然未能給出一個界定,他衹是一再強調“我寫的是正史”。那麽我們不妨認為,這是一個“不那麽一本正經”的人所演繹的一部“不那麽一本正經”的正史吧。
明月名言
〖關於英雄〗
在國傢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着當英雄的渴望,就連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徵也是希望得到這個稱號。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麽容易,豈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來,英雄是這樣的幾種人: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
所謂英雄者,輓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
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絶不限於此。
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
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何解?待我解來:
我們都曾經歷天真無邪的童年,躊躇滿志的少年,也時常夢想着將來一展抱負,開創事業,天下之大,任我往來!
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你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從來不會如同你所想的那樣去進行。
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畏懼。
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麽容易的。
於是有人沉淪,有人消極。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時出現的。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剛毅果斷,堅強勇敢,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同樣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
但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長歷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而這些挫折會帶給你許多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痛苦、絶望,紛至沓來,讓你不得安寧。
當你遭受這些痛和辱的時候,你纔會明白,要實現你的目標是多麽的不容易,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
如果你遇到這些睏難,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决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睏難,也無法戰勝睏難。
衹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衹有懂得畏懼的人,纔有勇氣去戰勝畏懼。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徵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這個稱號,並不單單屬於那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的人,事實上,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
因為即使你一生碌碌無為,平淡度日,但當你年老回望往事時,仍然可以為之驕傲和自豪。
在那個睏難的時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選擇,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真正的英雄——畏懼並戰勝畏懼的人。
關鍵衹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勝他,還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綫就在這裏,跨過了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這一步就是懦夫! |
|
讓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性別:男;民族:漢;血型:?學歷:無文憑,秀纔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後曾自學過;職業: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貧農;生卒:1328~1398;最喜歡的顔色:黃色(這個好像沒得選);社會關係:父親:朱五四,農民;母親:陳氏,農民(不好意思,史書中好像沒有她的名字);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
上面這段文字,是2006年迅速流行的史書《明朝那些事兒》的開頭,如此介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歷來的史書中可以說是新的嘗試。易中天的火爆,似乎開創了寫史書的一種新方法,史書不再枯燥無味地說教了,從天涯煮酒論史論壇走出來的《明朝那些事兒》幾乎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吸引了從普通讀者到學術人士等衆多人的眼球,現在這本書已經正式出版了。
而作者當年明月也成為衆人關註的焦點,一個年僅29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
當年明月,本名石悅,男,順德海關公務員,副研究員,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心靈歷史開拓者,擔任國內多傢電視臺文史類節目主持人,暢銷書作傢,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五百萬册,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奬”等榮譽,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2007-2008年度係列暢銷書第一名,該係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1980年出生,現為中國海關總署緝私警察。以《明朝那些事兒》起於網絡江湖,受到讀者的熱捧。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傢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網絡紅人原被領導認為“很一般”,成名後獲重用,最近被藉調北京(任海關總署下屬雜志《金鑰匙》編輯)。
雖然一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權謀之術、戰爭之策、詭計之術大飽人胃口。
歷史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當年明月和他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得到的顯然也並不是鮮花。網上圍繞當年明月的爭論、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個被人喜愛、被人熱捧同時又被人批評、抨擊的著名網絡寫手,成為我們的年度新銳寫手候選人,實至名歸。
當年明月,2006心靈歷史開創者,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長文《明朝那些事兒》狂飆突起於天涯論壇,後轉戰新浪。天涯、新浪月點擊率均月超百萬,引起“明礬”騷亂,相關事件被媒體命名為“明月門”。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兒》(由當年明月在新浪的博客陸續推出)已經由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了五部,中國海關出版社出版了兩部。
明月著作明朝那些事兒一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6年9月
明朝那些事兒二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7年1月
明朝那些事兒三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7年4月
明朝那些事兒四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7年9月
明朝那些事兒五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8年3月
明朝那些事兒 六 中國海關出版社 2008年11月
明朝那些事兒 大結局 中國海關出版社 2009年4月
明朝那些事兒封面 |
|
〖遼瀋晚報〗
7年讀11遍《上下五千年》
記者:您還是不願意公開您的姓名嗎?為什麽?
當年明月:是的,你就叫我明月吧。不公佈我的真名,是我的一種人生態度。寫作時的當年明月不是我,現實中我是心存雜念的。
記者:您是不是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呢?
當年明月:最早接觸歷史應該是在我5歲時,我爸帶着我去逛書店,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後來7年的時間裏我讀了11遍《上下五千年》。
記者:這麽喜歡歷史,那您上學時的歷史成績一定不錯吧?
當年明月:呵呵,沒有。因為我的看法常常和歷史老師的不一樣。
最喜歡餘華和錢鐘書
記者:我看了您的書,覺得的確很吸引人。把歷史寫成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準確性方面怎麽把握?
當年明月:我的準確性絶對沒有問題。有很多人說我寫的是野史,我可以說我寫的絶對是正史,而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明明是一本正史,卻讓人有野史的感覺。
記者:有很多人把你和易中天比較,你怎麽看呢?你現在的風格受哪個作傢的影響比較大呢?
當年明月:我沒法評價他,易中天老師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我可能受到很多作傢的影響,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餘華和錢鐘書。
我不會放棄工作衹寫作
記者:您有自己的工作,現在又寫書,會不會很纍,有沒有想過放棄工作衹寫書呢?
當年明月:是很纍。寫書時我要把自己想成歷史人物來寫。有時為了讓自己更平靜,我一個晚上洗五六次澡,皮膚都洗壞了。但我不會放棄工作衹寫作。寫書是我的興趣,如果將它變成工作就沒意思了。
記者:以後還會繼續寫書吧?還會寫哪方面的書呢?
當年明月:會繼續寫,也許寫清朝呢。瀋陽的朋友肯定都對清朝特別感興趣,呵呵。
見習記者 張鉑
當年明月
〖人物周刊〗
我把歷史當流行文學寫
人物周刊:為何想到要寫《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從我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從小衣食無憂,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過來,過程太順了。因為缺少變數,感覺很多事做起來沒有樂趣,就想着要做點什麽事。我不抽煙不喝酒不泡
吧,那就寫點什麽吧。
人物周刊:一個人在廣州花花世界,怎麽靜得下心來寫一部這樣的大作?
當年明月:寫作的樂趣很多人無法理解。我沒什麽娛樂活動,就衹是翻那些沒有標點、竪版的繁體歷史書,然後再坐在電腦前寫,從3月份到現在,每天如此。每天深夜,外面燈紅酒緑,我的雙手卻在鍵盤上遊走,聽着鍵盤的聲音就是一種享受。無論什麽物質誘惑,都不能與它相比。
人物周刊:你不是學歷史出身,寫出的歷史卻為何受歡迎?
當年明月:因為我把歷史當流行文學寫,既要懸念百出,還要輕鬆,同時也尊重歷史。
人物周刊:你寫的歷史是正史還是戲說?
當年明月:我寫的是正史,不是戲說。要是戲說的話,我肯定說不過別人。我衹是想讓人們在輕鬆調侃的氣氛中瞭解歷史。
《上下五千年》我讀了12遍
人物周刊:寫作手法可以現學現賣,但歷史觀不能短期內形成。你何時開始接觸歷史?
當年明月:5歲吧。有一次父親帶我去逛書店,我執意要買一套《上下五千年》。當時一套書的價錢是五塊六,我爸當時一個月工資纔30元。買書時爸爸還專門問我喜不喜歡歷史?說實在的,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歷史是什麽。但父親還是給我買了這本書。
人物周刊:後來又看了些什麽書?
當年明月:在隨後的7年裏,我把這本書一共讀了12遍。上中學時,我又讀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不過,歷史書我是“戲讀”,當時看的全是有斷句的橫版,如果那時就看繁體竪版的話,肯定不會有現在的“當年明月”。
人物周刊:你為什麽選擇寫明史?
當年明月:我對明史有一定的偏好,明史的人物很有意思,他們都是特立獨行的人,好壞都到了極點。
人物周刊:明史寫完了打算再幹點什麽?
當年明月:在歷史寫作方面,我衹能算一“票友”,這不是我的正經工作。我目前衹想把明史寫完再說。
和易中天PK我無所謂
人物周刊:有人說你是唯一可以與易中天這樣的學者PK的草根人士,你自己如何看?
當年明月:易中天在央視百傢講壇錄的節目,我衹看了一點點。這樣說並不是故意要貶低他。對於PK的說法,我無所謂,我知道自己還要磨練。我想我們共同的地方在於,都熟練地掌握了歷史,而且都用輕鬆的方式講歷史。
人物周刊:當初寫博客時,預料到會有這麽火嗎?
當年明月:有企圖肯定就寫不好。不過說實話,我在寫作時並沒盡全力,也不敢全力以赴。我是個比較畏懼的人,如果全力以赴地做人生第一件事,失敗了對我的人生可能會是個很大的傷害。不過還好,我現在纔27歲,比一般的歷史專傢年輕,第一本書就搞出了名,也算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吧。
人物周刊: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你的書卻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係教授、著名明史學家毛佩琦寫序,他對你的評價非常高。你如何評價自己的書?
當年明月:雖然我纔27歲,但我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最大的世面是歷史。我見過歷史上很多的人和事,知道自己還差得遠。
人物周刊:你成了名人,單位同事怎麽看你?
當年明月:一視同仁,該加班還得加班,上鳳凰衛視做節目,也得請假。這很正常。
人物周刊:傢裏人是什麽態度?
當年明月:我父親得知我在寫這個後,特意給打來電話:“我支持你看歷史書,你看就看了,還寫它幹嘛?”前幾天,他又看到《報刊文摘》上關於我的報道,再次打電話給我,說:“你還在寫?還寫幹嘛?” |
|
“我是個異類。”這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在接受人物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這個學法律出身的27歲武漢小夥子,白天在廣州一傢單位做公務員,晚上則在傢裏寫“明朝那些事兒”。
自從今年3月10日把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兒》放到網上以來,明月的博客點擊率超過300萬次。迄今為止,他已寫了30多萬字,並已結集出版。
因為喜歡當年明月的敘事風格,一大批網民因此聚集到他的周圍,成為了“明礬”,這其中包括大學教授、7歲小孩和60多歲的老太太。
這樣的傳奇,有理由讓當年明月膽敢聲稱自己是“異類”。
他還有一個異人之處在於,他接受了40多傢媒體的采訪,卻從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工作單位。因為“寫作時的明月不是我,現實中的我是一個心存雜念的人”,他堅持把晚上的明月與白天的自己區分開來。 |
|
〖記者評論〗
對於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醖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
嚴格地說,對當年明月的訪談實際上並不像一次采訪,他不是一個肯一板一眼回答問題的采訪對象,於是我們的對話就變得更像兩個年輕人之間的侃大山。不僅放任自己“出口千言,離題萬裏”,明月甚至還慫恿我不要按照采訪提綱寫,“想怎麽寫就怎麽寫吧”。他堅信“世界上最難寫的就是命題作文”,而當我問到寫歷史是不是類似於命題作文時,他急了,趕忙聲明寫歷史不是命題作文。他的理由是,雖然歷史早已定格,但“能把大傢本來已經知道結局的事情寫得驚心動魄,寫出懸念,這樣纔顯得出你是不是高手,纔顯得出樂趣”。當然,他的論據就是他自己,很鮮活也很充分——《明朝那些事兒》受歡迎程度大傢有目共睹嘛。最後,明月以一句不無得意的話作為總結陳詞——“這個就是水平,這個就是難度!”
看“不好看的歷史” 為了寫“好看的歷史”
問他為什麽要寫《明朝那些事兒》,明月給了我一個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為了圖個樂。”要知道為了給期待着的讀者一個交代,交出那一兩千字的內容,他幾乎每天要從晚上7點開始寫到11點多,不僅要構思情節,更要花大量的時間查資料。這些資料,可都是他深惡痛絶的“不好看的歷史”:文言文、流水賬、大事記。明月自己也承認,那種閱讀感受堪稱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麽還要寫?明月說得狀似很無奈:“我不是為了寫而寫,我是為了興趣而寫。偏偏我對歷史感興趣,沒辦法呀。”
寫出“好看的歷史”給大傢看,是當年明月的一個夢想。從4歲開始讀書,明月對於傳統歷史典籍枯燥乏味、過於簡潔而沒有表現力的描述一嚮不以為然;而他知道,歷史本身是鮮活而精彩的,他要調轉歷史表情與現代審美的時差,把精彩生動的歷史呈現給大傢。為了這個夢想,一個27歲的年輕人放棄了下班後幾乎所有的娛樂,埋頭在故紙堆中,寫他所說的“好看的歷史”。
明月對自己寫歷史的要求可不低:“既要嚴謹又要好看,有情節有懸念,有調侃有幽默,還要有心理分析,要把人物寫得豐滿。”這個標準當然不是那麽容易達到的,所以每天那一兩千字,他寫得可是相當不容易。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每天等着看他的文字,這對總是懷疑自己毅力的明月既是很大的動力,也是一種壓力——雖然明月始終想為自己留條後路,至今不肯保證能寫完明朝300年的歷史,但是在這麽多人的監督下,他要半途而廢,恐怕也不太容易呢。
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直在網上更新和流傳,不管在天涯還是後來挪窩到新浪,他的追隨者衹見多不見少,很多讀者都發帖鼓勵或就文中內容與他探討。明月非常重視與讀者的這種交流和互動,“與讀者互動對自己很有幫助,我有時發議論比較多,讀者指出來,我就會註意,以後就少發議論,內容多偏嚮史實。自己寫作有時會失去方向,創作數量超過20萬字時會對自己過於自信,會覺得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實際上有時會有所偏離,過於抒發個人感情;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寫作,讀者的指正是很可貴的。”
心無旁騖去寫作
憑藉《明朝那些事兒》,明月聲名鵲起,粉絲如雲,連追求他的異性都比從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改變,當年明月還是當年的明月,下班後回到獨自一人的傢中,買外賣或者從冰箱裏拿晚飯,寫《明朝那些事兒》至深夜,明月的心態和生活還是一樣平靜。明月這樣剖白現在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我沒有變過。即使會有一時頭腦發熱,但是在我離開媒體關註和公衆視綫之後,回去開始寫東西的時候,我會意識到,我還是當年那個我,還是剛開始寫作時的那個我。我會經常問自己,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讓我開始寫,又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讓我堅持寫。衹要想到這一點,我就會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放棄。”
對於明月來說,如今撲面而來的盛名其實是個意外,是他從來沒有設想過的。在這一點上,明月有着令人嘆服的清醒認識:“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會把寫作的靈感和對一件事情執着於名利的追求同時給予任何一個人。”明月相信,衹有保有一顆純淨的心,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對於他來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醖釀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華麗的詞藻。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無旁騖的力量。他認為,寫作的時候能做到心無旁騖就已經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結集成書了,銷量大好。不久此書還要出繁體版,同時很多電視臺爭相請他去做講座,明月的面前,是亮閃閃一條金光大道。然而問到他對將來的規劃,明月卻很是茫然,這個問題顯然為難他了,半晌方支吾作答:“還那樣吧,生活總要繼續的,也沒有什麽新的想法。”對於辭職專事寫作的建議,他也果斷否决,因為“知道一旦興趣變成了工作,興趣就消失了”。對此我衹能說,研究歷史久了的人,眼光果然刁鑽老辣。
不那麽一本正經的人寫的不那麽一本正經的正史
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再跟明月聊天,這番真正領教了什麽叫做“文如其人”。明月的詼諧調侃完全融入文字和敘事中,形成了《明朝那些事兒》鮮明的風格。明月的個性成就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個性,《明朝那些事兒》的個性成就了它的獨特與大行其道。正如明月自己所說,“以這種筆調來寫歷史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壓根兒就不是一個一本正經的人,平時就喜歡調侃。”
交談中不僅感受到明月的隨和幽默,也深感明月的“敬業”。雖然擺明了是我采訪他,但他還是知錯不改地追問了我很多問題。當我因為個人隱私就這樣免費泄漏而懊喪時,他及時解釋說這是他接受采訪時的個人習慣,因為“寫作時需要刻畫人物,我平常就很喜歡琢磨人……我身邊的朋友都被我琢磨完了。”我不禁對那些難友們深表同情。
雖然對很多歷史讀物無法認同,但明月也有自己心中的“史學偶像”。他坦言自己很佩服錢穆,他認為錢穆對歷史本質精闢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錢穆的《國史大綱》、《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在一係列的論據之後給出一個讓人驚訝的答案,與之相比,明月毫不諱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於歷史本質的東西,雖然我的書裏也有這樣的內容,但跟他還是相差很遠。……我的書我希望它能流傳很久,但是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我的書賣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認為錢穆的書雖然可能一年賣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後,他的書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會被翻出來重新出版。”
至於自己寫的這些文字到底屬於什麽體裁,明月到現在仍然未能給出一個界定,他衹是一再強調“我寫的是正史”。那麽我們不妨認為,這是一個“不那麽一本正經”的人所演繹的一部“不那麽一本正經”的正史吧。 |
|
〖關於英雄〗
在國傢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着當英雄的渴望,就連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徵也是希望得到這個稱號。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麽容易,豈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來,英雄是這樣的幾種人: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
所謂英雄者,輓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
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絶不限於此。
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
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何解?待我解來:
我們都曾經歷天真無邪的童年,躊躇滿志的少年,也時常夢想着將來一展抱負,開創事業,天下之大,任我往來!
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你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從來不會如同你所想的那樣去進行。
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畏懼。
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麽容易的。
於是有人沉淪,有人消極。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時出現的。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剛毅果斷,堅強勇敢,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同樣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
但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長歷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而這些挫折會帶給你許多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痛苦、絶望,紛至沓來,讓你不得安寧。
當你遭受這些痛和辱的時候,你纔會明白,要實現你的目標是多麽的不容易,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
如果你遇到這些睏難,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决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睏難,也無法戰勝睏難。
衹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衹有懂得畏懼的人,纔有勇氣去戰勝畏懼。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徵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這個稱號,並不單單屬於那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的人,事實上,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
因為即使你一生碌碌無為,平淡度日,但當你年老回望往事時,仍然可以為之驕傲和自豪。
在那個睏難的時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選擇,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真正的英雄——畏懼並戰勝畏懼的人。
關鍵衹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勝他,還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綫就在這裏,跨過了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這一步就是懦夫!
〖關於人生〗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絶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成功衹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關於責任〗
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關於天道〗
而在遍覽史書十餘載後,我信了,至少信一樣東西——天道。
自然界從誕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恆的規律,春天成長,鼕天凋謝,周而復始。
人世間也一樣,從它大起始,到它的滅亡,規律永恆不變,是為天道。
在史書中無數的屍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後,我看到了它,它始終在那裏,靜靜地註視着我們,無論興衰更替,無論歲月流逝。
它告訴我們,在這個污濁、混亂、骯髒的世界上,公道和正義終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從它的起始,到它的滅亡,恆久不變。 |
|
1.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2.必須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製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衹有權力鬥爭纔是真的。
4.其次,我們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鬥毆,都有固定的行動計劃,逃跑路綫,事前統一分發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後找人出來背黑鍋,一應俱全纔開始行動。
5.這就是傳說中的"官話",俗稱廢話。
6.哭是為了發泄情緒,流淚是最為重要的,而鬧事要的就是聲勢,低聲哭沒啥用,一定要做到雷聲大雨點小,以最小的精力換取最大的效果。
7.縱使憨直,誠然不屈,這就是明代官員的氣節。
8.沒有競爭的完全市場衹存在於理論想象之中——引自微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要知道,越接近心髒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見皇帝也着實是個美差,甭管表現如何,混個臉熟纔是正理。
10.請大傢務必相信,長得帥除了好找老婆外,還容易升官,這條理論應該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11.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事實證明,一對一的政治單挑已經落伍了,為適應潮流的發展,政治組織應運而生,大規模的集體鬥毆即將拉開序幕。
12.人無恥到這個地步,是不容易的。
13.不知為什麽,這位皇帝繼位十年,卻一直沒有兒子,原因不詳,這種事嚮來都是絶對隱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嬸街頭談論的熱門話題,換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醫院,更何況在那萬惡的舊社會。
14.所謂以天下為己任,通俗解釋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15.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還要拿去肥田!
16.其實統治王朝就是經營企業,衹不過治國這一攤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稅、還要應付工商檢查、安全檢查、消防檢查,逢年過節還得上貢,流年不利還會虧本破産。
相對而言,建立王朝這筆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啓動資金過高(要敢拚命),經營周期不定(沒準明天就犧牲)外,衹要一朝成功,就立馬鳥槍換炮。從此不但不用交錢,還可以收別人的錢,想收多少自己說了算,除了你管別人,沒人敢管你。因為開政府比開公司的利潤更大,前景更廣,所以自古以來,無數人都躍躍欲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就那麽幾個朝代)。
17.所謂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經,四處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煙霧繚繞的丹爐前添柴火,然後看着那煉出的鬼都沒膽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誰也不知道這幫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幹嘛。總之一個字:玄。
18.這實在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這種時候,都會有固定劇本:跳出來一大幫親戚朋友,說些什麽不要悲傷、要正常發揮水平、告慰先人之類的話,然後主人公擦幹眼淚,擡頭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狀,毅然踏上前進的道路。
19.在清除敵人首腦之前,必須先掃除一切外圍和幫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所謂摻沙子、挖墻腳是也。
20.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瞭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21.什麽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22.利益,衹有充足的利益,纔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麽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衹有變通,衹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23.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着、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衹有真正瞭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着,堅定前行的人,纔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24.所謂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25.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衹要你敢忽悠,什麽奇跡都是可能發生的。正所謂:衹有想不到,沒有忽不了。
26.這個“世代”到底有多久?
一般來說,怎麽也得有個一百年吧?
一百年?那是起步價,六百年起!還不打折!
27.所謂事可以做絶,話不能說絶,是也。
28.雖然這套把戲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卻屢試不爽,而要使出這一招,也並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間悲從心頭起,鼻涕眼淚說下就下,毫不含糊,對臉部肌肉和中樞神經的技巧控製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後,猶讓人嘆為觀止。
29.歷史證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會變成惡狼。
30.可是在權力的擂臺上,不折不扣的好人註定是要完蛋的。
31.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難的,須知做大俠雖然風光,幹掉大俠卻更為風光。而政治高手們在打架時,從來不會玩三板斧,他們都是耍套路的,從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環環相扣,直到最後那致命的一擊。836]
32.“即使日後身處絶境,亦需堅守,萬勿輕言放棄!”是的,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要隱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堅強地活下去,衹有活下去,纔有勝利的希望。
33.這是國傢形象問題,換句話說,就算給得起錢,也丟不起人。
34.外交,是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方法,但它還有另外一個通俗的解釋——用最禮貌的方式,說出最骯髒的話。
35.犧牲尊嚴是不夠的,要想在這場殘酷的遊戲裏笑到最後,還必須背離原則,因為眼前的敵手,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而要戰勝一個無原則的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
36.這就是傳說中駡人的最高境界——先誇後駡,誇駡合一。
37.但隱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終將爆發在最後那一刻。
38.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
39.在很多情況下,彈劾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大傢同朝為官,混個功名也不容易,彈劾貪污,下次就少貪點,彈劾禮儀,那就註意點形象,就算是彈劾長相不佳,最多不過是去整容,你來我往,相敬如賓。而死劾,並非是簡單的文書,它是一種態度,一種决心,彈劾的罪狀是足以置對方死地的罪名,彈劾的對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彈劾的結果是九死一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生命為賭註,冒死上劾,是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着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着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
41.十六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想在保住腦袋,混碗飯吃,就得時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動態。
42.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
43.對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44.倭人為寇,是為倭寇。但惡劣的品行並不能否定他們的戰鬥力,且不說這幫人的武藝和戰術水平,單說人傢冒着掉進海裏喂魚的危險,跑上千裏路來搶劫,就能充分說明他們的犯罪决心和毅力。
45.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遊,要有四千個人,沒準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了(打不過地産商)。
46.事實證明,中華武術確實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幹不過拿棍的和尚,管你什麽“陰流”、“劍道”,幾棍子掃過去全部滾蛋。
47.要說這本書(指《易經》),那可真算得上是萬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來客,下到世界文明,人類前途,都可以從這本書裏推出來,反正隨你去讀。
48.一說起明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總是千人踩、萬人踹,什麽葬送人才,禁錮思想等等,比黑社會還黑,比十大酷刑還狠,但歷史已經證明,在那年頭,這是一個最為科學的制度。在科舉的考場上,沒有絶對的公正,卻有相對的公平,無論你是世傢子弟,還是貧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衹有一個選擇——拿起手中的筆,把那張考卷答完。然後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運的來臨。事實證明,好好學習,天天嚮上,纔是中第的最佳途徑,想玩花樣,走後門,幾乎肯定是死路一條。
49.明代的言官們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幾乎個個都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度,外加唾液係統非常發達,且極具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精神,遇到這種事情當然不會放過,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50。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傢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無法阻攔的。
51.在日本史書裏,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衝直撞,着實壯觀。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52.但就在宗禮準備預寫他的第四次捷報時,徐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53.所謂強硬的手段,並不一定是指武力。衹要能夠消滅對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54.但是閱人無數的王翹翠依然選中了他,選中了這個可能明天腦袋就要搬傢的倭寇,這似乎是一個毫無邏輯的選擇,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權勢。如果說一定要找出一個理由的話,我相信它的名字叫愛情。
55.為了實現日本同行光榮地去死,義無反顧地去死的武士道主義精神,把背黑鍋啃骨頭進行到底,徐海在出發前反復對他們強調,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最為強悍的明軍,即將進行的,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正是實現個人價值(戰死)的最好時機。
56.鬍宗憲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為俞大猷有一個公認的作戰特點——“計定而後大舉,兵集而後齊發”。通俗點說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拉弦。
57.這也算是老把戲了,就如同水滸傳裏的林衝,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倫大哥卻告訴他,要想入夥,必須下山殺一個人。作為梁山流氓團夥的頭目,王倫的這一指示可謂用心良苦,因為衹有殺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幹壞事,並培養出對組織的高度認同感和深刻的危機感(出了事大傢一起完蛋,誰也別想跑)。
58.如果要搞個三千年來的世界暢銷書排行榜,《孫子兵法》至少可以排進前五十名,此書早已打入國際市場,行銷海外,這本書拿破侖買過,希特勒也買過,上到八十歲的老頭,下到四五歲的孩童,都是孫子的忠實讀者。
59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軍校,拿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60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纔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
|
- : good old days bright moon
- n.: Dang Nianmingyue
|
|
石悅 |
|
|
|
當年明月事件 | 當年明月巧相隨 | 高中生挑戰當年明月之作:大明遠征軍之烈血春秋 | 高中生挑戰當年明月之作 | 高中生挑戰當年明月之作大明遠征軍之烈血春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