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人物 : 戰國楚 : 詩人 > 屈原
目錄
·作者: 屈原 Qu Yuan·作品: 《屈原 Qu Yuan》·閱讀《屈原 Qu Yuan》
·作品: 《屈原》·閱讀《屈原》·《李覯 Li Gou: 屈原 Qu Yuan》
·《宋庠 Song Xiang: 屈原 Qu Yuan》·《宋庠 Song Xiang: 屈原 Qu Yuan》·《徐鈞 Xu Jun: 屈原 Qu Yuan》
·更多詩歌...·qū yuán qū yuán·qū yuán qū yuán
·戰國楚詩人·簡介 Introduction·屈原故裏 Qu Yuan's hometown
·生平 Life·時局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流放 Exile
·自盡 Suicide·評價 Evaluate·作品 Works
·名言 Saying·世界文化名人 World cultural celebrities·郭沫若-《屈原》 Guo - "Qu Yuan"
·屈原和端午節 Qu Yuan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九歌 Nine Songs·◣郭沫若話劇《屈原》 ◣ Guo drama "Qu Yuan"
·紀念屈原詩詞和文章 Commemorate Qu Yuan's poems and articles·人物生平 Person's life·相關事件 Related events
·文學成就 Literary achievement·史籍記載 Historical records·歷史評價 Historical evaluation
·紀念作品 Souvenir·中國歷史·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屈原 Qu Yuan 楚國(前340~前278) 

詩歌文集 poetry corpus《楚辭 Songs》
詩詞《離騷 lisao》   《九歌(一)東皇太一 Nine Songs 1 Donghuang Tai Yi》   《天問 Heaven》   《九章·懷沙 IX an article written by Qu Yuan》   《九章·惜誦 IX Xi Deng》   《九章·涉江 IX involved River》   《九章·哀郢 IX Ai Ying》   《九章·抽思 IX Pumping Si》   《九章·思美人 Si IX swan》   《九章·惜往日 IX Xi in days gone by》   更多詩歌...
九歌(二)雲中君
離騷·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離騷·中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九歌(九)山鬼
九歌(十)國殤
九歌(三)湘君

屈原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傢,“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嚮、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 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 “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緻。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後,成為這一
地域文化的代表。至遲在殷商時期,楚人已經同北方政權發生關係;至西周初,據說鬻
熊曾“子事文王”,後來熊繹又被成王封於楚(《史記·楚世傢》)。這應該理解為周
王朝對楚人實際控製江漢地區的承認。至春秋時代,楚國迅速發展壯大,兼併了長江中
遊許多大小邦國,成為足以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
北取中原之志。戰國時期,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戰國諸雄
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意謂秦、楚二國,
最具統一全國的可能。最後楚為秦所滅。但楚地的反秦起義,又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
力量。漢王朝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楚人的勝利。秦、漢大一統,最終完成
了南北文化的融匯,也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漢族”。
  楚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主要文
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也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對象。《左
傳》記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着
自身強烈的特徵,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因而楚人長期被中原國傢看作野蠻的異族。
《小雅·采芑》記敘周宣王南徵楚國之事,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並把“蠻荊”
與北方的玁狁並列。《魯頌·閟宮》又把楚人與北方戎狄並列,同作為應予嚴懲的對象: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而楚人自己,在不願承認周王室權威的時候,也往往自稱:“我蠻夷也。”(見
《史記·楚世傢》)
  一般認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後,這樣說不完全對。楚文化的興起也許比中原文化
遲,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的落後,主要衹是表現在國傢制度不夠成熟,尤其是
用於維護統治秩序、等級關係的政治與倫理思想遠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
要引進有關的學說和典籍。與此相應,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
後的表現。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後,甚至有許多地方遠遠超過中原文化。理
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楚辭十分重要。
  首先應該註意到,南方的經濟條件較北方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漢書·地理志》說,
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
蓏蠃蛤,食物常足”。由於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的活
動,投入更高級更復雜的物質生産。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後,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明顯
超過北方國傢。《左傳》記重耳奔楚,對成王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
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已可窺見一二。據歷史記載,楚是春秋戰國
時擁有黃金很多的國傢。從近年地下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
先秦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平。至於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
屈原《招魂》中描繪楚國宮廷內極其奢華的享樂景象,當然也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同
樣因為在南方謀生比較容易,途徑也多,不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剋服自然,維護
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傢那樣的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據《韓非子》說,
楚國的貴族也一直擁有比較獨立的勢力。這對於楚國同北方國傢的對抗也許是不利的。
但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
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
不少例子。
  豐富的物質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國藝術的高度發展,
這是楚文化明顯超過中原文化的一個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歌
麯,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節群體生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
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緻。而楚國的藝術,無論娛神娛人,仍然都是在註重審
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
不僅製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豔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招魂》、《九歌》所描繪
的音樂舞蹈,也顯示出熱烈動蕩、詭譎奇麗的氣氛。舊楚地、今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具
備五個半八度的編鐘,被中外專門傢譽為“世界奇跡”,實際證明了楚國音樂及歌舞的
發達。而北方的正統音樂,通常是限製在一個八度的音域範圍內的。
  綜上所述,應該說:以春秋戰國時代而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實是各有特點,各
有所長。如果單就藝術領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為高。文學是廣義的藝術的一個方面。
我們所要論述的楚辭,既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楚
文化尤其楚國藝術的一般特點,如較強的個體意識,激烈動蕩的情感,奇幻而華麗的表
現形式等等,也都呈現於楚辭中。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
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纔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
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
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西漢末,劉嚮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
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
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
“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
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楚辭的形成,從直接的因素來說,首先同楚地的歌謠有密切關係。如前所述,楚是
一個音樂舞蹈發達的地方。現在從《楚辭》等書還可以看到衆多楚地樂麯的名目,如
《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
等。現存的歌辭,較早的有《孟子》中記錄的《孺子歌》,據說是孔子遊楚時聽當地小
孩所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還有劉嚮《說苑》所載《越人歌》,據說是楚人翻譯的越國舟子的唱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
幾煩而不絶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種歌謠到秦漢時還十分流行。如劉邦有《大風歌》,項羽有《垓下歌》。它的體
式與中原歌謠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每句可長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兮”
字。這些也成為楚辭的顯著特徵。
  但值得註意的是,楚辭雖脫胎於楚地歌謠,卻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漢人稱楚辭為賦,
取義是“不歌而誦謂之賦”①(《漢書·藝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離騷》、《招魂》、《天問》,都是長篇巨製;《九章》較之《詩經》而言,也長得
多。它們顯然不適宜歌唱,不應當作歌麯來看待。同時,這種“不歌而誦”的“賦”,
卻又不是像散文那樣的讀法,據古籍記載,需要用一種特別的聲調來誦讀。這大約類似
於古希臘史詩的“吟唱”形式。歌謠總是篇幅短小而語言簡樸的,楚辭正是擺脫了歌謠
的形式,才能使用繁麗的文辭,容納復雜的內涵,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順帶說,現代
人為了區別楚辭與漢賦,不主張稱楚辭為“賦”,這不無道理,卻不能說漢人這樣稱呼
有何過錯。因為本來是先有“屈賦”而後有“漢賦”的。
  --------
  ①漢人又有“賦者,古詩之流也”一說(見班固《兩都賦序》),當是為了攀附儒
傢經典,兼考慮到賦的鋪張特徵。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滲透了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據史書記載,當中原
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顯消退以後,在南楚,直至戰國,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覡,重淫祠”
(《漢書·地理志》)。楚懷王曾“隆祭禮,事鬼神”,並且企圖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師
(見《漢書·郊祀志》)。民間的巫風更為盛行。《漢書·地理志》及王逸《楚辭章句》
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的風俗。可見在屈原的
時代,楚人還沉浸在一片充滿奇異想象和熾熱情感的神話世界中。生活於這一文化氛圍
中的屈原,不僅創作出祭神的組詩——《九歌》,和根據民間招魂詞寫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時,也大量運用神話材料,馳騁想象,上天入地,飄遊六合九州,
給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架,由“卜名”、“陳辭”、“先
戒”、“神遊”,到“問卜”、“降神”,都藉用了民間巫術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對楚辭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
春秋以後,楚國貴族對《詩經》已經相當熟悉,這成為他們的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屈原
《九章》中的《橘頌》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視為《詩經》
式對《楚辭》體式的滲透。在戰國時代,縱橫傢奔走遊說,十分活躍。他們“欲以唇吻
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餘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
樸質之體式所能載矣。”——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這一節論述,正確地指出了戰
國縱橫傢華麗鋪張的文辭對《楚辭》形成的影響。
  當然,“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文心雕竜·辨騷》)。
  楚辭是楚文化的産物,具體說來,又離不開偉大詩人屈原的創造。

[屈原的生平與作品]
  屈原的生平資料,比較可信的僅有《史記》中一篇傳記。這篇傳記似乎存在錯亂,
有些地方不易讀明白。現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敘,和研究者中較流行的看法,姑且對
他的生平描繪大致輪廓。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
遂以屈為氏。屈原年輕時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
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本傳),是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據推算,他當時僅二十多歲,可謂少年得志。後有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說屈原把
他為懷王製定的政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
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
子弟的教育。
  這以後,楚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一係列問題。先是秦使張儀入楚,以財物賄賂佞臣靳
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等人,用欺騙手法破壞了楚齊聯盟。懷王發現上當後,大舉發兵攻秦。
可是,丹陽、藍田戰役相繼失敗,並喪失漢中之地。此時屈原曾受命使齊修復舊盟,但
似乎沒有結果。此後由於懷王外交上舉措失當,楚國接連遭到秦、齊、韓、魏的圍攻,
陷入睏境。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漢北一帶,這是他第一次被放
逐。
  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於武關。屈原曾極力勸阻,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
力主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後死於秦。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
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絶。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
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
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
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
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傢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
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他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
義,反而鮮為人知了①。
  --------
  ①參見聞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詩云:“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
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還保存着端午節祭東君的習俗。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衝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
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頃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
主張,反而因為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
授能”,實行使國傢富強的“美政”。他嚮慕儒傢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
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
與他為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
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感情激烈、正直襢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性格加上少年得志,
使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裏長久立足。還在
屈原受到重用的時候,上官大夫就輕而易舉地使懷王疏遠了他,這不能說完全是由於懷
王的昏庸(否則無法解釋懷王起初怎麽會重用他);應該說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
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同實際的政治環境本來是難以協調的,何況當時楚國又正呈現衰亂
的狀態。在歷史上,像這種詩人氣質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地造成人生悲劇,同時也造就
優秀的文學。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
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
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
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漢書
·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嚮、劉歆父子《七略》為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為劉嚮所編
《楚辭》作的註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
和真偽,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
視為屈原之作;《遠遊》、《卜居》、《漁父》,則偽托的可能性為大。

[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中的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政治傢,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
但以他的巨大的創作成就來說,他又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
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衆性集體性的創作,個性的表現甚少。而屈原
的創作,卻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
這標志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個新時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心國傢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
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繫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並不能背離所處時
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並不
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僕,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傢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
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
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獨立思考、忠於自身認識的權利。
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後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後世正直
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屈原的作品,以縱恣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激蕩的情感。漢儒曾說,《離騷》與
《詩經》中《小雅》同為“忽而不傷”之作,明代詩人袁宏道於《敘小修詩》中駁斥道:
《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駡”,“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
乎?”並指出:“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風”的特點。他的意見顯然是
正確的。不僅如此,屈原贊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實襢露;詠唱神靈的戀愛,
是熱情洋溢、淋漓盡致;頌揚烈士的犧牲,是激昂慷慨、悲涼豪壯……。總之,較之
《詩經》總體上比較剋製、顯得溫和藴藉的情感表達,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
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於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於這種情感表
達的需要,屈原不能滿足於平實的寫作手法,而大量藉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
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
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啓發。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
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
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樣,他的詩篇,也喜歡大量鋪陳華美的、
色澤豔麗的辭藻。他還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賦予草木、魚蟲、鳥獸、雲霓等種
種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詩歌的美質。大
體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註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於屈原。
  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那種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簡短樸素的體製,
創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這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總之,由屈原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
源頭,對後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而由於時代的發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區別,楚辭較
之《詩經》,已有顯著的進步。因之,它對後來文學的影響,更在《詩經》之上。

[宋玉等其他楚辭作傢]
  一般說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極少是單獨出現在世間的。同樣,我們也不應把創造
楚辭的功績,完全歸於屈原一人。不僅楚國民間文學的基礎非常重要,而且,部分歸於
屈原名下的詩篇究竟是否屈原所作,畢竟還是有爭論的。衹不過對屈原同時代人的情況,
已經無從探知。屈原以後的楚辭作傢,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的結尾處提到: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皆祖屈原之從容辭
令,而終莫敢直諫。”①這一段話很簡略,我們衹能據此知道宋玉等三人時代在屈原之
後,都曾擔任某種官職(否則無所謂“諫”),都在文學方面學習屈原,但都不具有屈
原那種大膽批評政治的勇氣。
  --------
  ①“好辭而以賦見稱”一句中,“辭”指廣義的有文采的文章,“賦”是漢人對楚
辭的通用名稱。不少人據此句提出:司馬遷已有區分楚辭與“賦”的意思,是錯解的。
《史記·屈原列傳》在這以後明明說:屈原“作《懷沙》之賦”。且假令此處有區別之
意,司馬遷又何以知道“以賦見稱”的宋玉等人所愛好的卻不是“賦”而是“辭”?邏
輯上無法說通。
  三人中,唐勒無作品存世①;關於景差,王逸《楚辭章句》在《大招》一篇下先標
為屈原作,又說“或言景差”。作者既無法肯定,《大招》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論。
提及他們,衹是說明除屈原外,楚國確有一群楚辭作傢。但可以具體評述的,衹是宋玉
一人。
  宋玉的生平情況,其他晚出的書籍也有記載,但未必可靠。他的作品,《漢書·藝
文志》著錄為十六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玉集》三捲,均無篇名。王逸《楚
辭章句》中有《九辯》、《招魂》兩篇;《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
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共五篇②。以上,《招魂》已基本斷定為屈原
作品;《文選》中五篇,都是文學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爭議,而且
持否定意見者居多,所以我們也存而不論。因此可以具體評述的,又衹有《九辯》一篇。
  --------
  ①勒”為篇題的殘簡,有些研究者認為是唐勒賦,但根據不足。
  ②另外,《古文苑》中六篇,明代《廣文選》中三篇,顯係偽托,故不一一提及。
  《九辯》之名,來源甚古。《離騷》、《天問》、《山海經》中,都將它與《九歌》
相提並論,說是夏啓時的樂麯,實際應該是楚地的古歌吧。宋玉之作,當是沿用舊題;
從篇幅之長和語言的散文化來看,當也是“不歌而誦”的了。
  《九辯》的主旨,王逸說是宋玉為悲悼其師屈原而作。謂屈原是宋玉之師,並無根
據,其說與作品的實際情況也不相符。就作品本身來看,《九辯》是藉悲秋抒發“貧士
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個坎坷不遇、憔悴自憐的纔士形象。篇中也有對楚國
腐朽政治情狀的揭露批判,如“謂騏驥兮安歸?謂鳳凰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
相者兮舉肥。”但並沒有屈原那樣深廣的憂憤和追求理想的巨大熱情;篇中也有個人失
意的不滿,但並沒有屈原那樣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對抗精神,反而以清高為掩飾,屈服
於社會勢力的壓迫:“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
守高。”當然,我們可以推想,宋玉恐怕不像屈原那樣具有與王室同宗的貴族血統,在
顯赫的政治地位上經歷人生劇變,他很可能像習鑿齒《襄陽耆舊錄》所說的那樣,衹是
楚國的一名“小臣”,因此心態便與屈原不同。不管怎麽說,《九辯》的哀愁,主要是
一種狹小的、壓抑的哀愁,基調是“惆悵兮而私自憐”。他的文才,他的懷才不遇的遭
遇和牢騷,乃至他的見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吸引了後世在專製勢力壓迫下無力反
抗而標榜清高、自惜自憐的文人,寫出許多傷春悲秋的文賦詩詞。
  宋玉的創作明顯受屈原的影響。《九辯》中直接襲用或間接采用《離騷》、《哀郢》
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共有十餘處;
  復述屈原論調,模仿屈原語氣的地方更多。但絶不是說,《九辯》衹是一篇模仿之
作,它有自身顯著的特色。論感覺的細緻、語言的精巧,還在屈原作品之上。開頭一段,
尤為突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懭悢兮,去故
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
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雁廱廱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
蟋蟀之宵徵。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就這一節來分析,首先我們看到,宋玉極其善於選擇具有一定特徵的景物與幽怨哀
傷的感情融化在一起來抒寫,從環境氣氛的渲染中,烘托出陰暗時代被壓抑者的心理。
風聲、落葉聲、鳥啼蟲鳴聲,與詩人的窮愁潦倒的感嘆聲交織成一片;大自然蕭瑟的景
象與詩人孤獨的身影相互映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正如陸時雍《讀楚辭語》所說:
“舉物志而覺哀怨之傷人,敘人事而見蕭條之感候。”兩者確實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其次,在這種景物和心理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敏銳的感受和細緻的筆觸。尤其
是開頭幾句,用遠行中的漂泊感、登山臨水的空渺感,寫人生失意之情緒,極見匠心創
意。第三,《九辯》的語言更加散文化而十分講究。全詩句式多變,長短錯落,語氣詞
“兮”字的位置也不斷調換,使得全篇的語言節奏相當靈活自由。同時,詩中又多用雙
聲、疊韻、疊字等修辭手段,在散文化的不整齊句式中,保持音樂之美。這一特點在上
面一節中已經很顯著,結尾一段十八句詩中,連用十二組疊字,節奏更為鮮明。屈原的
作品,顯然沒有如此之多的講究。
  《九辯》特出的藝術成就,使宋玉成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傢,與之並稱“屈
宋”,為後人所尊崇。杜甫詩云:“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
跡五首》其二)“風流儒雅”四字,是確切的評語。魯迅也肯定《九辯》:
  “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絶。”(《漢文學史綱要》)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Qu Yuan (c. 340–278 BC) was a Chinese poet and politician in the State of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is known for his patriotism and contributions to classical poetry and verse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oems of the Chu Ci anthology (also known as The Songs of the South or Songs of Chu): a volume of poems attributed to or considered to be inspired by his verse writing. Together with the Shi Jing, the Chu Ci is one of the two greatest collec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verse. He is also remembered in connection to the supposed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istorical details about Qu Yuan's life are few, and his authorship of many Chu Ci poems has been questioned at length. However, he is widely accepted to have written The Lament, a Chu Ci poem. The first known reference to Qu Yuan appears in a poem written in 174 BC by Jia Yi, an official from Luoyang who was slandered by jealous officials and banished to Changsha by Emperor Wen of Han. While traveling, he wrote a poem describing the similar fate of a previous "Qu Yuan." Eighty years later, the first known biography of Qu Yuan's life appeared in Han dynasty historian 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ough it contains a number of contradictory details.

Life

Sima Qian's biography of Qu Yuan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Shiji), though circumstantial and probably influenced greatly by Sima's own identification with Qu, is the only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Qu's life. Sima wrote that Qu was a member of the Chu royal clan and served as an official under King Huai of Chu (reigned 328–299 BC).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King Huai's reign, Qu Yuan was serving the State of Chu as its Left Minister. However, King Huai exiled Qu Yuan to the region north of the Han River, because corrupt ministers slandered him and influenced the king. Eventually, Qu Yuan was reinstated and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the State of Qi. He tried to resume relations between Chu and Qi, which King Huai had broken under the false pretense of King Hui of Qin to cede territory near Shangyu.

During King Qingxiang's reign, Prime Minister Zilan slandered Qu Yuan. This caused Qu Yuan's exile to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said that Qu Yuan returned first to his home town. In his exile, he spent much of this time collecting legends and rearranging folk odes while traveling the countryside. Furthermore, he wrote some of the greatest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xpressed deep concerns about his state. According to legend, his anxiety brought him to an increasingly troubled state of health. During his depression, he would often take walks near a certain well to look upon his thin and gaunt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This well became known as the "Face Reflection Well." On a hillside in Xiangluping (at present-day Zigui CountyHubei Province), there is a well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original well from the time of Qu Yuan.[citation needed]

In 278 BC, learning of the capture of his country's capital, Ying, by General Bai Qi of the state of Qin, Qu Yuan is said to have collected folktales and written the lengthy poem of lamentation called "Lament for Ying". Eventually,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wading into the Miluo River in today's Hubei Province while holding a rock. The reason why he took his life remained controversial and was argued by Chinese scholars for centuries. Typical explanations including martyrdom for his deeply beloved but falling motherland, which was suggested by the philosopher Zhu Xi of Song Dynasty, or feeling extreme despair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tics in Chu while his lifelong political dream would never be realized. But according to Yu Fu,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written by Qu himself or at least, a person who was very familiar with Qu, his suicide was an ultimate way to protect his innocence and life principles.[citation needed]

Qu Yuan is said to have expressed his love for the ruling monarch, King Huai of Chu, through several of this works, including The Lament and "Longing for Beauty".

Legacy

Qu Yuan as depicted in the Nine Songs, imprint of presumably the 14th century

Qu Yuan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uthor of verse in China to have his name associated to his work, since prior to that time, poetic works were not attributed to any specific authors. He is considered to have initiated the so-called sao style of verse, which is named after his work The Lament, in which he abandoned the classic four-character verses used in poems of Shi Jing and adopted verses with varying lengths. This resulted in poems with more rhythm and latitude in expression. Qu Yuan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of Romanticism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 masterpieces influenced some of the great Romanticist poets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Qu Yuan became established as a heroic example of how a scholar and official who was denied public recognition suitable to their worth should behave.

Chu Ci

Chu was located in what is now the Yangzi River area of central China. At this time, Chu represented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rea, having for a time been part of both the Shang dynasty and the Zhou dynasty empires. However, the Chu culture also retain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traditions such as shamanism, the influence of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Chu Ci.

The Chu Ci was compiled and annotated by Wang Yi (died AD 158),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ransmission of these poems and any 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m to subsequent times; thus, the role which Qu Yuan had in the authoring, editing, or retouching of these works remains unclear. The Chu Ci poems are important as being direct precursors of the fu style of Han Dynasty literature. The Chu Ci, as a preservation of early literature, has provided invaluable data for linguistic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Chen Di on.

Religion

Following his suicide, Qu Yuan was sometimes revered as a water god, including by Taiwanese Taoists, who number him among the Kings of the Water Immortals.

Patriotism

Qu Yuan began to be treated in a nationalist way as "China's first patriotic poet" during World War II. Wen Yiduo—a socialist poet and scholar later executed by the KMT—wrote in his Mythology & Poetry that, "although Qu Yuan did not write about the life of the people or voice their sufferings, he may truthfully be said to have acted as the leader of a people's revolution and to have struck a blow to avenge them. Qu Yuan is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hole of Chinese history who is fully entitled to be called 'the people's poet'." Guo Moruo's 1942 play Qu Yuan gave him similar treatment, drawing parallels to Hamlet and King Lear. Their view of Qu's social idealism and unbending patriotism became canonical und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1949 Communist victory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For example, one high-school Chinese textbook from 1957 began with the sentence "Qu Yuan was the first great patriotic poet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literature". This cult status increased Qu Yuan's position within China's literary canon, seeing him placed on postage stamps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levated to a national holiday in 2005. It has, however, come at the expense of more the critical scholarly appraisals of Qu Yuan's historicity and alleged body of work that had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Dragon Boat Festival

Statue of Qu Yuan on a dragon boat, on display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Singapore

Popular legend has it that villagers carried their dumplings and boats to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and desperately tried to save Qu Yuan after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Miluo but were too late to do so. However, in order to keep fish and evil spirits away from his body, they beat drums and splashed the water with their paddles, and they also threw rice into the water both as a food offering to Qu Yuan's spirit and also to distract the fish away from his body. However, the legend continues, that late one night, the spirit of Qu Yuan appeared before his friends and told them that he died because he had taken himself under the river. Then, he asked his friends to wrap their rice into three-cornered silk packages to ward off the dragon.

These packages became a traditional food known as zongzi, although the lumps of rice are now wrapped in leaves instead of silk. The act of racing to search for his body in boats gradually became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dragon boat racing, held on the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every year. Today, people still eat zongzi and participate in dragon boat races to commemorate Qu Yuan's sacrifice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traditional lunisolar Chinese calendar. The countries around China, such as Vietnam and Korea, also celebrate variations of this Dragon Boat Festival as part of their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citation needed]

See also

References

Citations

  1. Jump up to:a b c CUHK (2007), p. 205.
  2. ^ Knechtges (2010), p. 745.
  3. ^ Kern (2010), p. 76.
  4. ^ Zhao Kuifu 趙逵夫, "Riben xin de Qu Yuan fouding lun Chansheng de Lishi Beijing yu Sixiang Genyuan Chutan" 日本新的 "屈原否定論" 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根源初探, in Fuyin Baokan Ziliao, Zhongguo Gudai Jindai Wenxue Yanjiu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5: 10): 89–93.
  5. ^ Quoted in Ban Gu's Book of Han biography of Jia Yi 《漢書·賈誼傳》, also appears in Wenxuan, "Diào Qū Yuán fù" 弔屈原賦.
  6. ^ Hawkes (1959), p. 52.
  7. ^ Hawkes (1959), 53-54.
  8. ^ Hartman (1986), p. 352.
  9. Jump up to:a b c d CUHK (2007), p. 206
  10. ^ CUHK (2007), p. 205–6
  11. ^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china.org.cn. Shanghai St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Nov 19, 2003.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
  12. Jump up to:a b Davis, xlvii
  13. ^ Hinton, 80
  14. ^ Yip, 54
  15. ^ Davis, xlviii
  16. ^ "Shuexian Deities"Official site, Tainan: Grand Matsu Temple, 2007
  17. Jump up to:a b c d Hawkes (1974), p. 42.
  18. ^ Wen (1956).
  19. ^ Guo (1952).
  20. ^ Zhang (1957).
  21. ^ "《屈原》郵票端午節正式發行 來瞭解下「中華詩祖」" (in Chinese). Retrieved 2020-08-05.

Bibliography

Further reading

屈原 Qu Yuan
作者: 李敬一 Li Jingyi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春秋時代100多個國傢衹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傢。這就是戰國七雄,其中楚國和秦國最為強大,秦國最善於打仗,楚國的版圖和財富又超過了秦國,兩強相爭,誰也不服誰。這兩個國傢都有可能統一中國,當時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齊國,如果楚國與齊國聯合,楚國就可以稱雄天下。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屈原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屈原作為一名政治傢,為楚王指點江山,中國的歷史進程差點因為他的建議而改變。他作為一名詩人,經常身穿奇裝異服,在楚國的大地上邊走邊唱,竟然唱出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人們相信好的名字可以給人帶來好運,有人甚至說,一名一字定乾坤。屈原可以說擁有了一個得天得地的好名字,再加上他與楚王是同一個祖先,所以屈原很想有一番作為。23歲的時候他就憑藉自己的才智與口才,獲得了楚王的信任,並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寶座。屈原正是憑藉着“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以及自己的才情與博學,在國內大搞“廉正建設”,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如果楚國堅持屈原的改革路綫,統一大業翹首可及,但是楚王卻突然終止了屈原的改革措施,並疏遠了屈原。被楚王疏遠後,他沒有明哲保身,對當時的形勢,又抒發了其詩人般的激情——抨擊當權者,為此他付出了悲慘代價—20年的流放生涯。
  
    過了2000多年,人們仍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以包粽子、賽竜舟來紀念他。屈原究竟有着怎樣的人格魅力?屈原是如何在其詩人情懷和政治抱負之間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的呢?武漢大學李敬一教授將用全新視角為您講述屈原傳奇一生。
屈原
作者: 郭沫若 Guo MoRuo
  寫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産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衆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全劇
  
  全劇五幕“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着刑具,頸上係着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着風吼、雷鳴,看着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白——《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雷電頌》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藉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藉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贊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贊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决心與之一起燒毀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明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如用反復,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達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練。用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用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群衆。土偶木梗象徵着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可以看出,這樣在演出時能緊緊抓住觀衆的心,感染觀衆,獲得一種現場感,使觀衆與之産生共鳴。 都是藉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象貼切新穎,有着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麯,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更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閃耀着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聽衆。 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着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總體概括
  
  象徵手法的作用:委婉麯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着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本文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藉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整體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政治傢兼詩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在七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屈原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係念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孰料卻遭到張儀、南後之流卑鄙地陷害,橫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關註祖國和人民,把它們看得高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勸誡楚懷王,憤怒地斥責南後,恨她危害了祖國:“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麯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着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着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着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的自然力,“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製的自由裏去”,從而迎來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熱地呼喊“火……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之火的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詩人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為了獲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因為它們衹是“産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衹有曉得播弄人”,這些神鬼偶像指嚮的是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表現了他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决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在現代話劇中,獨白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內心深刻而復雜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十分註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嚮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雷電頌》的獨白就是這樣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一景”。“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嚮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啓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衝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於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沉的現實指嚮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鬥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誇張、象徵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壯。
  
  分層次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贊與嚮往。(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 )
  
  第二層:藉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
  
  詞語註音
  
  睥睨pì nì
  
  波瀾lán
  
  鞺鞺鞳鞳tāng tāng tà tà
  
  污穢huì
  
  稽首qǐ
  
  迸射bèng
  
  罪孽niè
  
  腳鐐liào
  
  咆哮páo xiào
  
  眩目xuàn
  
  伫立zhù
  
  木梗gěng
  
  馳騁chí chěng
  
  犀利xī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徘徊pái huái
  
  郢yǐng
  
  詞語解釋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擺布。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雷霆:1,雷暴;霹靂。2,比喻威力或怒氣。
  
  躊躇:猶豫。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嚮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嚮神表示悔過,請求寬恕。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馳騁;奔馳。
  
  徘徊;1,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2,比喻猶疑不决。 3,比喻事物在某個範圍內浮動、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穢:不幹淨的東西。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幹脆。
  
  睥(Pì) 睨(nì):眼睛斜看着,形容高傲的樣子。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原是鐘鼓象聲詞,這裏形容波濤聲。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
  
  東皇太一:天神,屈原作品《九歌》中的神靈。
  
  東君:太陽神。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叩頭到地。
  
  雲中君:雲神。
  
  土偶木梗:即土偶木偶,這裏指泥塑木雕的神像。
  
  大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生死。
  
  少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禍福。
  
  湘君:湘水神。
  
  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後成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
  
  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湘妃竹。傳說舜南巡時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之間哭泣,眼淚沾染在竹子上,竹上便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河伯:河神。
  
  竜門:楚國都城郢(現在湖北江陵西北)的東門。
  
  嬋娟:屈原的弟子之一。
《屈原 Qu Yuan》
詩人: 李覯 Li Gou

  秋來張翰偶思鱸,滿筯鮮紅食有餘。
  何事靈均不知退,卻將閑肉付江魚。
《屈原 Qu Yuan》
詩人: 宋庠 Song Xiang

  蜜勺瓊漿薦羽卮,脩門工祝儼相依。
  蛾眉雜遝無窮樂,澤上迷魂底不歸。
《屈原 Qu Yuan》
詩人: 宋庠 Song Xiang

  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薦新聲。
  如何不救瀋江禍,枉解堂中許目成。
《屈原 Qu Yuan》
詩人: 徐鈞 Xu Jun

  托興妃嬪疑褻嫚,幻言神怪似荒唐。
  若無一點精忠節,未必文爭日月光。
更多詩歌...
請鑒賞:

  張耒 Zhang Lei:屈原 Qu Yuan
qū yuán qū yuán
  ①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楚詩人。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初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推行美政”,改革政治◇遭舊貴族讒言攻擊,被迫去官。楚頃襄王時,被放逐沅湘流域,終因理想無從實現,遂投汨羅江自殺。作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篇,開創了楚辭”這一詩歌樣式,對後世文學具有極大影響。②話劇劇本。郭沫若作於1942年。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力主聯齊抗秦,以保國安民。南後鄭袖以卑鄙手段加以陷害。楚懷王撕毀楚齊盟約,對秦妥協,並下令囚禁屈原屈原滿腔憂憤,在衛士幫助下走嚮民間,繼續救國鬥爭。
qū yuán qū yuán
  (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軍一舉攻破楚都郢。他懷着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他一生寫下許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無比憎恨和對楚國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他的作品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傳誦,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
戰國楚詩人
  ①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楚詩人。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初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後遭舊貴族讒言攻擊,被迫去官。楚頃襄王時,被放逐沅湘流域,終因理想無從實現,遂投汨羅江自殺。作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篇,開創了“楚辭”這一詩歌樣式,對後世文學具有極大影響。
  
  ②話劇劇本。郭沫若作於1942年。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力主聯齊抗秦,以保國安民。南後鄭袖以卑鄙手段加以陷害。楚懷王撕毀楚齊盟約,對秦妥協,並下令囚禁屈原屈原滿腔憂憤,在衛士幫助下走嚮民間,繼續救國鬥爭。
簡介 Introduction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自稱顓頊的後裔.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思想傢和偉大的政治傢。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嚮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絶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决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註1: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後,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跡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
屈原故裏 Qu Yuan's hometown
  宜昌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裏”四字,係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裏”和“漢昭君王嬙故裏”。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嚮傢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竜伏虎嘯天來,鄉鼓岩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姦亡膽,讀書洞出離騷纔。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𠔌俟。鎖水回竜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橘頌》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産基地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緑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裏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傢,快到傢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風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生平 Life
  傢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樣,芈(mǐ)姓,後來改姓熊,該姓出自黃帝顓頊係統的祝融氏;芈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傢中,和屈氏傢族類似的,還有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傢,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麽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衹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勳、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衆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衹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識”,“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衹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傢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衹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傢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以詩歌抒發心情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着國勢日弱,民生多艱,衹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經歷時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决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人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姦,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嚮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時局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春秋以來,許多小國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被大國吞併。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個大國〈燕、趙、魏、韓、齊、楚、秦〉並立爭雄的局面。這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前221年),歷史上把這180多年叫做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各國間鬥爭激烈,攻伐連年,政局動蕩。詩人屈原就生活在這個社會大變動的戰國後期。戰國七雄的實力並不平衡,而且隨着各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實力不斷消長。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國實行了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強盛過。魏國經李悝變法,還曾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傢。
  可惜他們的改革不徹底,又加上所處地勢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國處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開拓東北的疆域。經過燕王噲的禪讓,也算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衹是受到戰禍較少,還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齊、楚、秦三國,開始還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歷史故事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製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衹礙着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衹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嚮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纔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麽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傢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嚮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佈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絶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衹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裏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嚮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嚮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裏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着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傢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纔絶了望。他嘆着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傢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傢的姐姐女嬃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衹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楚國的內政外交
  在秦、楚、齊三國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傢,而且秦占優勢。所以楚國衹有和齊國聯合,才能和秦國相對抗。而秦衹有破壞了齊楚聯盟,才能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實現它統一六國的大業。這就是屈原所處時代楚國的外交形勢;就楚國內政方面來說,要想富國強兵,戰勝秦國,就一定要加強法治,限製貴族特權,舉賢授能,發展經濟實力。屈原提倡變法,反對腐敗的貴族統治;主張合縱,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從戰國七雄爭霸的形勢出發,符合楚國長遠利益的正確方針。
流放 Exile
  第一次流放
  屈原流放的地方----漵浦屈原流放的地方----漵浦
  (漢北地區)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遊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絶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裏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懷王不以為然,聽信了張儀的鬼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裏的商磚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絶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絶齊不夠堅决,又派人去辱駡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絶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纔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麽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裏。”六百裏變成了六裏,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衹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糊塗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遊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嚮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纔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鹹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鹹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嚮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絶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决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這對屈原來說是絶對不能容忍的。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綫,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竜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自盡 Suicide
  屈原所做《漁父》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汨羅江前。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評價 Evaluate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傢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决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竜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影響,一是文學的影響。
  屈原的人格,千百年來,對於文人學者已經成為一種典範。歷代的詩人詞人、尤其是遷客騷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為依傍。也可以說,屈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一個修身潔行的傳統。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繼承了屈原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屈原影響於傳統的民族性格,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屈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屈原的《離騷》以後,産生了一係列的騷體作品。從漢代開始,賈誼的《吊屈原文》、《鵩鳥賦》固是騷體,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也都是騷體。到唐代,柳宗元的《瓶賦》、《懲咎賦》等也都是騷體的傳統。其次是在屈原的《卜居》、《漁父》之後,也産生了一些“對問”體的作品。宋玉的《對楚王問》固是開端,而在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都是此類作品的繼續。到了唐代,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這類作品的傳統。
  當然,屈原的文學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上述兩端。劉勰《辯騷》說:“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響之深遠,遍及歷朝歷代,而且深入到各類文人學子。這不是任何作傢詩人所能企及的。
作品 Works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纔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傢。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嚮、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着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麯,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註現實的詩人,作品裏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麽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豔麗,情思馥鬱,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製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製。《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緻。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産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傢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麯、戲劇、琴辭、大麯、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絶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詳細介紹:
  《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招魂》
  《卜居》
  簡介:
  《離騷》是屈原最宏偉的詩篇,是他自全敘平生的長篇抒情詩,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再沒有比這更長詩篇了。全詩共373句,2477個字。詩中尖銳地抨擊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敗 ,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同 時也表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時在楚民間祭歌的基礎上 加工整理的一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詩歌,分別祭 記11種神靈。其中:
  《東皇太一》祭祝最尊貴的大神。
  《雲中君》祭的是雲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類生命的男神。
  《少司命》祭祀主宰幼兒生命的女神。
  《東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黃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國殤》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
  《禮魂》是《九歌》的送神麯,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寫的一組抒情詩,一共9篇。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章》組詩中數《哀郢》最深刻地表達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九章》和《離騷》 是一類型的作品,區別在於《離騷》是屈原平生綜合性的自我敘述,而《九章》則是具體的片斷生活的記錄和心情的顯現。《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價值的材 料。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一篇奇文。它以一個 “日”字領起,作者一口氣對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170多個問題,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 不撓的戰鬥精神。全詩共374句,1553個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長詩。
  《招魂》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迷信活動。在戰國時代的楚國,這種巫術宗教活動極為盛行。楚懷王客死秦國後,屈原運用民間的風俗和藝術形式,寫成了這篇頗有藝術特色的詩篇。他在詩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驚心動魄、凄慘恐怖的描寫,叫魂魄哪兒上不要去,趕快回到自 己的祖國。屈原招的是懷王的魂,實際是也在招楚國的魂,因為屈原是把懷王扣楚國的命運連結在一起的。《招魂》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言 Saying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竜兮轔轔,高馳兮衝天。 (九歌)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
  春蘭兮秋菊,長無絶兮終古。 (九歌)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麯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 (天問)
  魂兮歸來! (招魂)
  目極千裏兮,傷心悲。 (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裏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世界文化名人 World cultural celebrities
  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禦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决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後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傢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决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郭沫若-《屈原》 Guo - "Qu Yuan"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綫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綫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係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復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他說:“我要藉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着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傢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係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綫,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嚮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采取那麽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衝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鬥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綫,轉而依附秦國。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鬥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麽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衆和讀者從這出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着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衝突做好了準備。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回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復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纔使劇本充溢着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裏去”,是要“藉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儘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回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衆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着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節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史》第十三章第四節:《屈原》及其他歷史劇)
屈原和端午節 Qu Yuan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衹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决反對嚮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决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約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衹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劃竜舟,把粽子係上五彩絲綫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九歌 Nine Songs
  九歌(一)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
  九歌(二)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搴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竜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焱遠舉兮雲中。
  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
  九歌(三)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竜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餘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絶。
  石瀨兮淺淺,飛竜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間。
  朝騁騖兮江臯,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餘玦兮江中,遺餘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
  九歌(四)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餘馬兮江臯,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匊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薜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
  九歌(五)大司命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禦陰陽。
  吾與君兮齋速,導帝之兮九坑。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
  壹陰兮壹陽,衆莫知兮餘所為。
  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乘竜兮轔轔,高馳兮衝天。
  結桂枝兮延□,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
  願若今兮無虧。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
  九歌(六)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緑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緑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至兮水揚波。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濘美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
  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
  九歌(七)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竜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絙瑟兮交鼓,簫鍾兮瑤虡。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餘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
  九歌(八)河伯
  與女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竜兮驂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竜堂,紫貝闕兮朱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
  --------------------------------------------------------------------------------
  九歌(九)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廕鬆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
  九歌(十)國殤
  操吾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九歌(十一)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鞠,長無絶兮終古。
◣郭沫若話劇《屈原》 ◣ Guo drama "Qu Yuan"
  創作背景:
  話劇《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傢屈原的政治挫折和個人遭際。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臺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臺時空裏,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劇一開始,即寫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學生保持高潔的靈魂。
  1942年,《屈原》重慶首演,導演陳鯉庭,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顧而已飾楚懷王,石羽飾宋玉,施超飾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飾公子子蘭,張瑞芳飾嬋娟。當時的媒體報道說:“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堪稱絶唱。”
  195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為了紀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這個戲。導演仍是陳鯉庭,屈原則由趙丹扮演,白楊飾南後,王蓓飾嬋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時,演出500餘場。1980年11月,河原崎長十郎率演出團來華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國觀衆的歡迎。
  劇情簡介:
  屈原給弟子宋玉講自己的《桔頌》一詩,贊美桔樹“獨立不倚”、“至誠一片”的品格,告誡宋玉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這實際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詩意概括和自我抒發。秦為破壞楚齊聯盟派使者張儀遊說楚王,詭稱秦以商於六百裏之地與楚,條件是楚齊絶交。左徒屈原識破秦國虎狼之心,從維護楚國獨立和關東六國人民利益出發,力勸楚王堅持聯齊抗秦。張儀陰謀受挫,轉而與楚王寵姬南後勾結。南後鄭袖是個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長子正在秦國作為人質,南後為了固寵便接受張儀姦計,以離間楚王與屈原關係,破壞楚齊聯盟換取秦國對立稚子子蘭為王位繼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設下宮廷“構陷”的陰謀。南後以幫助指導“九歌”為名,把屈原騙入宮廷,當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見到楚王回宮時,便詐作頭疼,倒入屈原懷中,反誣屈原調戲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偽,便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職逐出宮廷,並宣佈和齊國絶交,同秦國修好。屈原悲憤滿腔,告誡國王:“要多替楚國的老百姓設想,多替中國的老百姓設想”。痛斥南後:“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楚國呀!”“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屈原被貶,謠諑四起。無恥文人宋玉叛離屈原,投靠貴族集團。屈原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後、張儀,情不可遏,痛駡張儀,怒責南後。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關進東皇太乙廟。侍女嬋娟堅信屈原是純潔和正義的,不為南後威逼和宋玉、子蘭利誘所動,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見祖國陸沉,一腔悲憤噴涌而出。他呼喚雷、電、風,“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電化作他胸中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壯美的“雷電頌”把屈原光輝品格升華到最高峰。這時廟祝鄭太卜受南後之命,以毒酒與屈原,嬋娟和救她的衛士趕到,嬋娟誤飲毒酒代屈原而死。衛士刺殺鄭太卜,焚廟。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讀《桔頌》,祭奠嬋娟,並隨衛士潛往漢北,和人民一起繼續堅持鬥爭。
紀念屈原詩詞和文章 Commemorate Qu Yuan's poems and articles
  屈原賦(許文通)
  結齊合縱係正途,
  赤心拳拳卻遭逐。
  滄浪水濁蘭芷志,
  安能苟且濯吾足!
  唐·杜甫:
  祠南夕望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絶地,萬古一長嗟。
  毛澤東:
  屈 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嚮萬頃濤。
  郭沫若:
  過汨羅江感懷
  屈子行吟處,今餘跨馬過。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集句題屈子祠
  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
  帥雲霓而來禦,將往觀乎四荒。
  楚辭 離騷
  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人物生平 Person's life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後裔。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絶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决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傢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樣,芈(mǐ)姓,後來改姓熊。該姓出自黃帝顓頊係統的祝融氏;芈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傢中,和屈氏傢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傢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傢,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麽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衹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勳、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衆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四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衹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經歷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於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根據《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於是年正月十四誕生於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决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姦,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嚮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絶。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傢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相關事件 Related events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製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衹礙着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衹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嚮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纔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麽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傢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嚮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佈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絶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衹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裏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嚮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嚮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裏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着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傢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纔絶了望。他嘆着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屈原回到傢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傢的姐姐女嬃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衹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流放
  第一次流放 
  (漢北地區)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遊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絶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裏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懷王不以為然,聽信了張儀的鬼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裏的商磚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絶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絶齊不夠堅决,又派人去辱駡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絶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纔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麽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裏。”六百裏變成了六裏,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衹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糊塗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遊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嚮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纔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鹹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鹹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嚮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絶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决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這對屈原來說是絶對不能容忍的。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綫,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竜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自盡
  屈原所做《漁父》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汨羅江前。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文學成就 Literary achievement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纔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傢。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嚮、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着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麯,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註現實的詩人,作品裏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麽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豔麗,情思馥鬱,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製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製。《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緻。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産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傢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麯、戲劇、琴辭、大麯、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絶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史籍記載 Historical records
  《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麯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絶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裏。”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絶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裏。”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睏。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絶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絶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傢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纍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歷史評價 Historical evaluation
  (一)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廣泛推崇的偉大作傢。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無端受到讒邪小人的中傷和昏庸的楚懷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又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因而,帶着滿腔的憤懣投汨羅江自殺。
  劉嚮所編的《楚辭》中收入的《九辯》,王逸認為是屈原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之作。他還認為,宋玉憐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宋玉甚至幻想懷王看到《招魂》之後,會覺悟起來召回屈原。請看這個宋玉豈不是古今少見的尊師典範?真不理解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話劇《屈原》劇本中把宋玉醜化為屈原的叛徒。至於《卜居》和《漁父》,我認為也是屈原的後學悼念屈原之作。
  漢武帝是漢代第一個熱愛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賦達82篇之多的懷南王 劉安,則是對《離騷》作了很高評價的第一位文學理論傢。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原“浮遊塵埃之外”的人格風範,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盛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屈原偉大完滿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後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卻不盡以司馬遷對屈原之評贊為然。他對屈原及《離騷》的思想傾嚮是有褒有貶的,甚至是以貶為主的。班固批評時,有意避開了司馬遷,而徑直把矛頭指嚮劉安。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雲雲,“斯論似過其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他批評屈原不應“露纔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義所在。但班固也並不否認屈原的作品“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因此,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纔也。”
  後漢的王逸則不滿於班固這樣的庸俗之見。他盛贊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顔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絶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至於梁代的劉勰的《文心雕竜》,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宋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註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傢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註》一書。洪氏對北齊顔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纔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傢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麽,屈原又為什麽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是我國哲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傢、教育傢,也是古籍整理名傢。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均有重要貢獻。他為《楚辭》作的《集註》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政治傢,他註《離騷》中“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二)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傢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傢和改革傢,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産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啓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傢,反對世卿世祿,限製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製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輓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决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嚮重華陳辭之後禦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裏;他去嚮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采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係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姦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姦、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産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影響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傢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竜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紀念作品 Souvenir
  話劇《屈原
  創作背景:
  話劇《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傢屈原的政治挫折和個人遭際。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臺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臺時空裏,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劇一開始,即寫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學生保持高潔的靈魂。
  1942年,《屈原》重慶首演,導演陳鯉庭,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顧而已飾楚懷王,石羽飾宋玉,施超飾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飾公子子蘭,張瑞芳飾嬋娟。當時的媒體報道說:“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堪稱絶唱。”
  195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為了紀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這個戲。導演仍是陳鯉庭,屈原則由趙丹扮演,白楊飾南後,王蓓飾嬋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時,演出500餘場。1980年11月,河原崎長十郎率演出團來華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國觀衆的歡迎。
  劇情簡介:
  屈原給弟子宋玉講自己的《桔頌》一詩,贊美桔樹“獨立不倚”、“至誠一片”的品格,告誡宋玉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這實際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詩意概括和自我抒發。秦為破壞楚齊聯盟派使者張儀遊說楚王,詭稱秦以商於六百裏之地與楚,條件是楚齊絶交。左徒屈原識破秦國虎狼之心,從維護楚國獨立和關東六國人民利益出發,力勸楚王堅持聯齊抗秦。張儀陰謀受挫,轉而與楚王寵姬南後勾結。南後鄭袖是個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長子正在秦國作為人質,南後為了固寵便接受張儀姦計,以離間楚王與屈原關係,破壞楚齊聯盟換取秦國對立稚子子蘭為王位繼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設下宮廷“構陷”的陰謀。南後以幫助指導“九歌”為名,把屈原騙入宮廷,當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見到楚王回宮時,便詐作頭疼,倒入屈原懷中,反誣屈原調戲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偽,便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職逐出宮廷,並宣佈和齊國絶交,同秦國修好。屈原悲憤滿腔,告誡國王:“要多替楚國的老百姓設想,多替中國的老百姓設想”。痛斥南後:“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楚國呀!”“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屈原被貶,謠諑四起。無恥文人宋玉叛離屈原,投靠貴族集團。屈原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後、張儀,情不可遏,痛駡張儀,怒責南後。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關進東皇太乙廟。侍女嬋娟堅信屈原是純潔和正義的,不為南後威逼和宋玉、子蘭利誘所動,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見祖國陸沉,一腔悲憤噴涌而出。他呼喚雷、電、風,“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電化作他胸中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壯美的“雷電頌”把屈原光輝品格升華到最高峰。這時廟祝鄭太卜受南後之命,以毒酒與屈原,嬋娟和救她的衛士趕到,嬋娟誤飲毒酒代屈原而死。衛士刺殺鄭太卜,焚廟。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讀《桔頌》,祭奠嬋娟,並隨衛士潛往漢北,和人民一起繼續堅持鬥爭。
  紀念屈原的詩文
  屈原賦(許文通)
  結齊合縱係正途,
  赤心拳拳卻遭逐。
  滄浪水濁蘭芷志,
  安能苟且濯吾足!
  祠南夕望(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絶地,萬古一長嗟。
  屈原(毛澤東)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嚮萬頃濤。
  過汨羅江感懷(郭沫若)
  屈子行吟處,今餘跨馬過。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集句題屈子祠
  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
  帥雲霓而來禦,將往觀乎四荒。
中國歷史
  詩人屈原簡介 (約前304-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傢。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絶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産。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竜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8081.htm>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絶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鬱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蕩,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産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傢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决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姦,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嚮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瀋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嚮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傢,反對世卿世祿,限製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製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輓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决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傢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15078.htm>《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竜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主要著作:《天問》,《哀郢》,《離騷》《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東皇太一,九歌·東君,九歌·國殤,九歌·河伯,九歌·禮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雲中君離 騷《楚辭》是戰國時楚人屈原的作品。關於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近人或解釋為“牢騷”,或解釋為“楚國麯名‘勞商’的異寫”。關於寫作年代,有人認為寫於楚懷王當朝,詩人被疏遠以後;也有人認為作於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江南時。迄無定論。《離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藉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原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阝比]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音“期”)怒;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餘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山矣](音“四”)時乎吾將刈;雖萎絶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餘情其信[女誇](音“誇”)以練要兮,長[鹹頁](音“鹹”)頷亦何傷;攬木根以結芷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鬍繩之[糹麗][糹麗](音“索”);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女誇】以【革幾】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糹襄】兮,又申之以攬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衆女疾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亻面】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麯兮,競周容以為度;【忄屯】(音“屯”)鬱邑餘【扌宅】(音“叉”)傺兮,吾獨窮睏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女【字形上“須”下“女”】(音“須”)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女幸】(音“幸”)直以亡身兮,終然【歹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音“講”)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女誇】節;資(音“辭”)錄施(此三字皆帶“艹”頭,音如字)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衆不可戶說兮,孰雲察餘之中情;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濟沅湘以南徵兮,就重華而陳詞:“啓《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去聲)以圖後兮,五子用乎傢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傢;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餘身而危死兮,攬餘初其猶未悔;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虛欠】欷餘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字形上“雨”下“沾”】餘襟之浪浪。跪敷裧以陳詞兮,耿吾既得中正;駟玉虯以乘【“翳”,下為“鳥”】(音“義”)兮,溘埃風餘上徵;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夕,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伫;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渫”,“糹”旁】(音“謝”)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溘吾遊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及榮華之未落兮,相(音“嚮”)下女之可詒;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本音“覓”,此處通“伏”)妃之所在;解佩【“鑲”,“糹”旁】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左“糹”,右繁體“畫”】(音“畫”)其難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女戎】之佚女;吾令鴆為媒兮,鴆告餘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餘猶惡其佻巧;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遠集而無所適兮,聊浮遊以逍遙;及少康之未傢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此終古。索囗(音“瓊”)茅以莛【上“竹”下繁體“專”】(音“ 專”)兮,命靈氛為餘占之;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音“汝”)?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世幽昧以【日玄】曜兮,孰雲察餘之善惡;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戶服艾以盈要(音“邀”)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王呈】美之能當(音“鐺”);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巫鹹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陰平)之;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亦作“迓”);皇剡剡其揚靈兮,告餘以吉故;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鑊之所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苟中情其好(去聲)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說(音“悅”)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左“决”無“冫”,右“鳥”】(音“决”)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何瓊佩之偃蹇兮,衆【上“艹”下“愛”】(音“愛”)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餘既以蘭為可侍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椒專佞以慢韜兮,【木殺】(音“殺”)又欲充夫佩幃;既幹(陰平)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遊而求女;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靈芬既告餘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蘼,下加“灬”】(音“迷”)以為【米長】(音“章”);為餘駕飛竜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覃+辶】(音“沾”)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揚雲霓之【日奄】藹兮,鳴玉鸞之啾啾;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翺翔之翼翼;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竜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車使徑待(音“持”);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車大】(音“代”)而並馳;駕八竜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音“儀”);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音“末”);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女俞】(音“偷”)樂;陟【陛,“比”處為“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詩人說明: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為:九歌、招魂、天問、離騷、九章、卜居、漁父。《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詩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姦邪、縱欲、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徵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傢等。《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Qu Yuan
  屈原
  (約公元前339~約前278)
    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傢,“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的身世 記載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記·屈原列傳》較早而具體。司馬遷之前,賈誼在貶謫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離騷》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轉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與《史記》所載完全契合。和司馬遷同時代而年輩稍早的有東方朔作《七諫》,莊(東漢人避諱作嚴)忌作《哀時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與《史記》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是基本可信的。當然,傳中也有偶然失敘或史實錯記之處。
    近代少數學者對屈原的存在表示懷疑的說法是缺乏根據的。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
    關於屈原的出生年月日,《離騷》中自述:“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對此有不同解釋,大致可分兩說:一是王逸說,他認為“攝提”是“攝提格”的省稱,屈原生於“太歲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說,他認為“攝提”是天上星座名,並不說明什麽年份,兩句衹是說屈原生於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說之中,王逸說更為流行,但因所據歷法不同,結論各異。浦江清推定屈原於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這一結論較為精細。
     屈原像 元代趙孟□作
    屈原的遠祖是顓頊高陽氏,應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據《史記·楚世傢》說,高陽氏六代孫名季連,是楚的創業始祖,姓□。周成王時,季連的曾孫熊繹受封於楚,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傳至熊通(一作達),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於屈,子孫就以屈為氏,所以屈是楚國□姓的分支。自春秋以來,屈姓歷世都擔任楚國的顯要職位,擔任高級官職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蕩(前後兩見)、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傳。
     湖北秭歸屈原紀念館
    屈原的父親,《離騷》中稱其名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另外,傳說中屈原還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難確指在何處。屈原故裏衹能據漢以後各傢之說來推斷,諸說中以丹陽秭歸的傳說為最多。丹陽即楚始封之地。酈道元《水經註·江水註》引袁山鬆《宜都記》說:“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裏也,原田宅於今具存”,“秭歸縣東北數十裏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原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裏有屈原故宅,纍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裏。宅之東北六十裏有女□廟,搗衣石猶存。”這是漢魏以來關於屈原故裏的最具體的說法。
    屈原的政治活動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重要政治傢。他的一生在激烈復雜的政治鬥爭中度過。瞭解他的政治活動經歷,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學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後,這個職位幾乎全由屈氏子孫世襲。其職位僅次於令尹。《屈原列傳》說屈原曾為楚懷王左徒。據現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戰國時期擔任過楚左徒的,僅屈原與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為令尹,與楚舊製莫敖升為令尹相同。而從《屈原列傳》所載屈原在內政、外交方面擔負的職責來看,左徒亦與莫敖職位相當,可能就是春秋時代的莫敖。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政方面贊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於齊。
    屈原的政治活動是和當
英文解釋
  1. n.:  Qu Yuan,  Qu Yuan (343-290 B.C.), a patriotic poet remembered today through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近義詞
屈原
屈原
相關詞
巫山神女百科辭典辭賦傢美玉寶璐楚辭文化
詩歌戰國藝術文化文學漢賦賈誼文化藝術太一
道教東皇神靈旅遊地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點古典文學
九歌神話秦時明月動漫人物湖北宜昌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屈原鎮
分類詳情
張開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