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 : 文學寫作 : 飲食 > 和韻
目錄
《和韻 to adapt rhymes to a given sound》
詩人: 劉學箕 Liu Xueji

  窗燭銷殘轉寂寥,柴門無復野僧敲。
  偶來枕上吟詩就,記嚮心頭欠筆抄。
  鳴竹數聲疑雪片,尋梅清夢到山坳。
  世情雲雨多翻覆,誰是江湖耐久交。
《和韻 to adapt rhymes to a given sound》
詩人: 趙處澹 Zhao Chudan

  愛看山色遍,小立渡頭風。
  飛鷺起沙渚,何人移短蓬。
  村煙秋入夜,江月冷搖空。
  回首清香滿,方知是桂叢。
No. 3
  謂文雅而有風度。《南史·王訓傳》:“眉目疎朗,舉動和韻。”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有道之器》:“ 彥回 風流和韻,施之燕閒,故是佳士。”
No. 4
  指句中音調和諧,句末韻腳相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竜·聲律》:“吟詠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範文瀾 註:“異音相從謂之和,指句內雙聲疊韻及平仄之和調;同聲相應謂之韻,指句末所用之韻。”
No. 5
  謂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作詩。 宋 張表臣 《珊瑚鈎詩話》捲一:“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 唐 白樂天 為 杭州 刺史, 元微之 為 浙東 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一:“餘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 清 梅曾亮 《<柏梘山房詩集>自序》:“疊韻之巧,盛於 黃 ;和韻之風,流於 元 白 。”
No. 6
  ①指句中音調和諧,句末韻腳相葉:氣力窮於和韻
  ②(hè-)舊體詩寫作方式之一。指與別人的詩相唱和時,依照其詩所押的韻作詩。大致有三種方式:(1)依韻,即韻腳與原詩韻在同一韻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韻,或稱步韻,即韻腳用其詩原韻原字,而且用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3)用韻,即韻腳用原詩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後次序。
英文解釋
  1. v.:   adapt rhymes to a given sound,   rhy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