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無著 [明]僧。通脫疏放,不縛沙門威儀。馮夢禎問曰:“近日山居作何功課?”答曰:“讀得晉書一部。”好作小詩,嘗以寸紙作小字示錢謙益,多超然之致。《書林紀事》
 無著,生卒年均不詳,約為5世紀人,印度瑜伽學派的創始人。據真諦法師所撰《婆藪盤兵法師傳》記載,他出生在北天竺富婁沙富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即貴霜王朝時犍陀羅的首都。屬婆羅門種姓,父親是國師。從小乘“一切有部“出傢,後以神通力往兜率天問道彌勒菩薩,悟得大乘境界。後來彌勒也於夜間下閻浮提,放大光明,為信衆誦出《瑜伽師地論》,成為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之後,無著一邊修“日光三摩提”,一邊著書單釋彌勒菩薩的瑜伽學說,使瑜伽學派很快播揚開來,無著因此被後世推為瑜伽學派的真正創始人。“瑜伽”是梵語音譯,意譯“相應”,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理論方法去親身實踐修煉,具體地講“瑜伽”就是“止觀”或稱為“禪定”,通過“止”和“觀”的相應才能發生般若智慧,瑜伽是瑜伽學派特別強調的修行方法,無著所修“日光三摩提”就是這一方法的重要體現。
 |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 【無著(Asanga約4或5世紀)】  Wuzhu 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係的建立者之一。生於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傢;又從賓頭盧學習小乘空觀理論。其後在中印度阿陀國改信大乘,弘揚《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其主要的佛學思想,概括在他的《攝大乘論》一書中。該書根據《大乘阿毗達磨經》對唯識論進行了係統的闡明,認為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主體,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三種性質。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於自身,它保存一切種子,形成宇宙萬有的潛在狀態,並和宇宙萬有的顯現狀態互為因果關係;所藏,指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有潛在力的所藏處;執藏,是針對唯識論中的第七識──末那識而說的。阿賴耶識是常恆流轉的識,它被末那識所愛執。另外,為了闡明“一切唯識”、“境無識有”,他還提出三性說,他認為從認識上看對宇宙萬有可分析為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一種虛妄的存在,是由於人對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賦與它的名稱;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存在,事物本身並非永恆的存在,而是由因緣或條件引起的;圓成實性是一種絶對的存在,它最完滿、最真實,排除了各種妄執而達到的一種存在。無著為了證得他所闡明的一切唯識和三性的理論,還提出了一套修行實踐的方法。他主張戒、定、慧三學,勤修“六波羅蜜”(波羅蜜意為達到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證悟的階段分為“十地”,最後達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此外,他還證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變化身。這些理論進一步發揮和重新組織了前一個時期大乘經典的教理和實踐,從而奠定了瑜伽行派的基礎。
 此外,無著在批駁數論、勝論、順世論、佛教說一切有部和中觀派的過程中,在方法論上運用了因明,由於重點是同別人辨別是非,所以采用論議的形式,總括為七因明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七因明雖然不是無著首創,但是他繼承了前人的學說並吸取了正理論的精華,構成了自己的方法論,成為唯識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約有漢譯、藏譯30種。除《攝大乘論》外,最重要的尚有《順中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等。(黃心川宮靜)
 | 
|  | 
| 【無著】  無著者,謂阿難被佛徵詰,心不在中間。則又計之,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佛又問雲:汝言不著名為心者,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着。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雲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雲何無著。故云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 
|  | 
| Wuzhu 無著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傢。又譯無着。出生於古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屬婆羅門種姓。他先在化地部(一說在說一切有部)出傢,修習小乘佛教,接着修習小乘空觀,但均感不滿足。後改宗大乘。據稱曾從彌勒學習《瑜伽師地論》,從此專門研修唯識思想,並勸導其弟世親也放棄小乘,改信大乘。兄弟倆同時成為唯識理論的奠基者。無著主張“唯識無境”說。他提出表面上與中觀派對立的緣起說,認為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世界萬物衹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境依識起,離識無境。為了以唯識中道說明諸法實相,他進一步分析諸法的三性:①遍計所執性,謂不了唯識無境,妄執諸法;②依他起性,謂境無自性,唯識而起;③圓成實性,謂洞察境依識起,離識無境,不執色法,不住心法,正確證悟諸法實相。在修行實踐方面,他主張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逐步證語,最後達到“無位處涅□”的最高境界。此外,他還涉獵因明學,對此也有所貢獻。無著的著作現存約30種,其中主要有:《攝大乘論》、《順中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等。無著所闡述的唯識理論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及中國佛教法相宗等宗派所遵奉,對後代有較大的影響。
 (方廣□)
 
 | 
|  | 
| 【無著】 (術語)無執著於事物之念也。【又】(人名)菩薩名。梵名阿僧伽Asanga,天親菩薩之兄也,皆為法相宗之祖。(參見:阿僧伽)。【又】禪師名。唐杭州無著禪師,名文喜,年七歲出傢,習律聽教,宣宗初,往五臺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迎師入寺。翁縱牛引師升堂,翁曰:近由何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奉戒律者不少。翁曰:有幾何?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竜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有幾何?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又進酥酪。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得甚麽吃茶?師無對。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幾許。童子呼大德,師應諾。童曰:是幾許?師曰:是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師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鹹通三年,師至洪州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要。光化三年寂,壽八十。見五燈會元宋僧傳二十。 | 
|  | 
| 【無著】  1、沒有執著的意思。 2、菩薩名,佛滅九百年間出生於健陀羅國(在剋什米爾之西),先從彌沙塞部出傢,後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白天則對大衆開示,為法相宗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