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著
[明]僧。通脱疏放,不缚沙门威仪。冯梦祯问曰:“近日山居作何功课?”答曰:“读得晋书一部。”好作小诗,尝以寸纸作小字示钱谦益,多超然之致。《书林纪事》
无著,生卒年均不详,约为5世纪人,印度瑜伽学派的创始人。据真谛法师所撰《婆薮盘兵法师传》记载,他出生在北天竺富娄沙富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即贵霜王朝时犍陀罗的首都。属婆罗门种姓,父亲是国师。从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后以神通力往兜率天问道弥勒菩萨,悟得大乘境界。后来弥勒也于夜间下阎浮提,放大光明,为信众诵出《瑜伽师地论》,成为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之后,无著一边修“日光三摩提”,一边著书单释弥勒菩萨的瑜伽学说,使瑜伽学派很快播扬开来,无著因此被后世推为瑜伽学派的真正创始人。“瑜伽”是梵语音译,意译“相应”,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去亲身实践修炼,具体地讲“瑜伽”就是“止观”或称为“禅定”,通过“止”和“观”的相应才能发生般若智慧,瑜伽是瑜伽学派特别强调的修行方法,无著所修“日光三摩提”就是这一方法的重要体现。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无著(Asanga约4或5世纪)】 Wuzhu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又从宾头卢学习小乘空观理论。其后在中印度阿陀国改信大乘,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种子,形成宇宙万有的潜在状态,并和宇宙万有的显现状态互为因果关系;所藏,指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执藏,是针对唯识论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而说的。阿赖耶识是常恒流转的识,它被末那识所爱执。另外,为了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还提出三性说,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存在,是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赋与它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事物本身并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缘或条件引起的;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最完满、最真实,排除了各种妄执而达到的一种存在。无著为了证得他所阐明的一切唯识和三性的理论,还提出了一套修行实践的方法。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波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进一步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前一个时期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行派的基础。
此外,无著在批驳数论、胜论、顺世论、佛教说一切有部和中观派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由于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采用论议的形式,总括为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因明虽然不是无著首创,但是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吸取了正理论的精华,构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成为唯识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黄心川宫静) |
|
| 【无著】 无著者,谓阿难被佛征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著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着。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著。故云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
|
Wuzhu
无著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家。又译无着。出生于古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属婆罗门种姓。他先在化地部(一说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修习小乘佛教,接着修习小乘空观,但均感不满足。后改宗大乘。据称曾从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从此专门研修唯识思想,并劝导其弟世亲也放弃小乘,改信大乘。兄弟俩同时成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无著主张“唯识无境”说。他提出表面上与中观派对立的缘起说,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境依识起,离识无境。为了以唯识中道说明诸法实相,他进一步分析诸法的三性:①遍计所执性,谓不了唯识无境,妄执诸法;②依他起性,谓境无自性,唯识而起;③圆成实性,谓洞察境依识起,离识无境,不执色法,不住心法,正确证悟诸法实相。在修行实践方面,他主张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逐步证语,最后达到“无位处涅□”的最高境界。此外,他还涉猎因明学,对此也有所贡献。无著的著作现存约30种,其中主要有:《摄大乘论》、《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无著所阐述的唯识理论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及中国佛教法相宗等宗派所遵奉,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方广□)
|
|
| 【无著】 (术语)无执著于事物之念也。【又】(人名)菩萨名。梵名阿僧伽Asanga,天亲菩萨之兄也,皆为法相宗之祖。(参见:阿僧伽)。【又】禅师名。唐杭州无著禅师,名文喜,年七岁出家,习律听教,宣宗初,往五台礼文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迎师入寺。翁纵牛引师升堂,翁曰:近由何处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奉戒律者不少。翁曰:有几何?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又进酥酪。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得甚么吃茶?师无对。辞别。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几许。童子呼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几许?师曰:是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师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咸通三年,师至洪州观音院,参仰山寂禅师,顿悟心要。光化三年寂,寿八十。见五灯会元宋僧传二十。 |
|
【无著】 1、没有执著的意思。
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法相宗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