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王维 Wang Wei  唐代   (701~76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终南山 Mount Zhongnan
送友 Seeing Off a Friend
竹里馆 Lodge Among the Bamboos
鹿柴 Deer-park Hermitage
鸟鸣涧 Bird Stream
送别 AT PARTING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TO QIWU QIAN BOUND HOME AFTER FAILING IN AN EXAMINATION
青溪 A GREEN STREAM
渭川田家 A FARM-HOUSE ON THE WEI RIVER
西施咏 THE BEAUTIFUL XI SHI
洛阳女儿行 A Song of a Girl from Loyang
老将行 Song of an Old General
桃源行 A Song of Peach-blossom River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A Message from my Lodge at Wangchuan to Pei Di
山居秋暝 An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归嵩山作 Bound Home to Mount Song
酬张少府 Answering Vice-prefect Zhang
过香积寺 Toward the Temple of Heaped Fragrance
送梓州李使君 A Message to Commissioner Li at Zizhou
汉江临眺 A View of the Han River
终南别业 My Retreat at Mount Zhongnan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An Early Audience at the Palace of Light Harmonizing Secretary Jia Zhi Poem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Looking Down in a Spring-rain on the Course from Fairy-mountain Palace to the Pavilion of Increase Harmonizing the Emperor's Poem
多首一页
七言绝句 Seven quatrains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年十七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者: Witter Bynner

【朗诵者】 石榴花开

【白话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注释】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鉴赏]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刘学锴)



【北美枫文集】唐诗300首

【资料来源】 卷128_7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