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韩愈 Han Yu  唐代   (768~824)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Demote Blue shows off Grandnephew name of a river
山石 MOUNTAIN-STONES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On the Festival of the Moon to Sub-official Zhang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Stopping at a Temple on Heng Mountain I Inscribe this Poem in the Gate-tower
石鼓歌 A Poem on the Stone Drums
元和圣德诗 The title of emperor li chun's reign in tang dynasty Holiness Poetry
琴操十首。将归操 Qin cao 10 would go to gymnastics
琴操十首。猗兰操 Qin cao 10 Yi-Lan Cao
琴操十首。龟山操
琴操十首。越裳操 Qin cao 10 Cao Yue-chang
琴操十首。拘幽操
琴操十首。岐山操 Qin cao 10 Mt. qi (between shanxi and shan3xi) grasp
琴操十首。履霜操 Qin cao 10 Fulfill cream parade
琴操十首。雉朝飞操 Qin cao 10 Pheasant flying towards grasp
琴操十首。别鹄操 Qin cao 10 Do hu grasp
琴操十首。残形操 Qin cao 10 Residual form of exercise
南山诗 Nanshan Poetry
谢自然诗 (surname) Artlessness poem
秋怀诗十一首 Qiu Huai Shi 10 a (poem)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 Went to Gangneung En route Wang donated Score Buque (a surname) Eleven Gleaning Ministry councillor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three bachelor
暮行河堤上 Evening Line Embankment ascending
夜歌 Song of the Night
重云李观疾赠之 Heavy cloud Li guan Illness donated
江汉答孟郊 Jiang han answer Meng Jiao
多首一页
七言古诗 Qiyan ancient style poetry
山石
山石
MOUNTAIN-STONES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译者: Witter Bynner

【白话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注释】 1.本篇当作于贞元十七年(801)七月。当时作者在洛阳。
2.荦确:凹凸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窄。
3.支子:一作栀子。
4.疏粝:糙米饭。
5.松枥:松树和枥树。
6.靰(ji):马络头。
7.不更归:即更不归,仍不归。归:归乡。

【赏析】   此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像、夸张等修辞手段,不用跳跃的句法和章法,而是采用"赋" 的表现方法,平实地记叙事情的过程。全诗二十一句,不换韵,一韵到底。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游山,在山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表面是写山路崎岖不平,实际也暗示了全诗的风格──荦确不平。从第二句起,诗人就不写白昼而写黄昏,不写山鸟山花而写夜精灵蝙蝠,以及若有若无的古壁佛画,阗寂无声的静夜,清凉的月色等,从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深山古寺的幽静神秘。天亮了,诗人在山中独自漫步,此时他是这深山老林中唯一的人类,他得以尽情地享受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况味:信步走去,连路不路的问题也不必考虑了,他四顾这山红涧碧、松枥十围、水声激激、烟霞烂漫的景色,全然陶醉于远离尘嚣的"自乐"之中。
  最后,他还是想到了仕与隐这个永远令人困惑的问题。此时的韩愈,进士及第已经快十年了,但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给人家当了几年幕僚,很没意思。此时他辞了幕职,途经洛阳,游山遣兴。自然和自由固然好,但求仕之心还是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才有"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感叹和疑问。
  初、盛唐人作七言古体,往往喜欢用一些对偶句,但韩愈的七古却绝对不用对偶句。这也是他"以文为诗"的一个特征。此诗依次叙述,无论从时间的顺序还是空间的移动来看,都好像自然而然,漫不经心的。但仔细琢磨,却发现诗人是处处有照应的:"无道路"照应"行径微";"出入高下"照应"山石荦确";"当流赤足"照应" 新雨足";"黄昏"与"天明"、"无所见"与"时见"等等,皆对照呼应。前人也注意到这种有意无意的写法,《韩柳诗选》云:"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诗云:"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
  由此诗也颇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有一首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略可说明秦、韩之诗有阴柔与阳刚之别。
  
  [鉴赏]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怎么能够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呢?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我们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
  
    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象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我们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霍松林)



【北美枫文集】唐诗300首松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