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人物列表
庾信 Yu Xin徐陵 Xu Ling江总 Jiang Zong
穆海勒希勒 al-Muhalhil乌姆鲁勒·盖斯 Umur'al-Qays高澄 Gao Cheng
王琳 Wang Lin庚信 Geng Xin罗伯特·骚塞 Robert Southey
庾信
诗人  北朝(513年581年)

诗词《梅花 mumeplant japanese》   《对酒歌 Songs of the wines》   《王昭君 Wang Zhaojun》   《昭君辞应诏 Zhaojun speech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出自蓟北门行》   《结客少年场行 Customer Results Youngster Field trip》   《道士步虚词十首∶一 Taoist step function word,empty word 10 uni-》   《道士步虚词十首∶二 Taoist step function word,empty word 10 twain》   《道士步虚词十首∶三 Taoist step function word,empty word 10 three》   《道士步虚词十首∶四 Taoist step function word,empty word 10 four》   更多诗歌...

阅读庾信在诗海的作品!!!
  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
  
  庾信早期的赋,现存有《春赋》、《对烛赋》、《荡子赋》等七篇,有些已残缺。这些赋均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不外是女子的美貌或相思别离,篇幅短小,语言华艳,注重音节之美。其中《春赋》最具体表性。此篇写春光之美及妇女游春景象,色泽极为艳丽。赋的开头和结尾多用七言诗句,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如结尾一段: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和《舞媚娘》一样,也是歌咏对人生中短暂的欢乐时光的留恋。这种诗赋结合乃至诗赋难分的倾向也为后人所继承,如初唐王勃、骆宾王及稍后的刘希夷等都有类似的作品。总的说来,庾信早年的诗赋,在语言技巧上已有相当的成就,但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缺乏壮阔的激情。
  
  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
  
  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之十一)
  
  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怀》之十八)
  
  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
  
  《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新的提高。庾信后期诗中,还有不少五言绝句,无论数量和造诣,都明显高于同时代诗人。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
  
  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山斋》)
  
  南朝文人从民歌中化出的绝句体,主要是发展得更加精致和蕴藉。而像上列前二首诗中苍凉的情调、开阔而深厚的意境,以前很少有人达到。第三首也是优美而饶有情趣之作。可以说庾信对五绝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这一节抒发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开头两句,将一生经历,化为一声长叹,悲凉无比。以下迭用典故,以一连串的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到积深积厚的作用。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哀江南赋》的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作者对梁王朝深深眷怀,但对梁代政治的荒疏混乱,对梁元帝以及宗室诸王的忌刻自私,批评也很严厉。叙江陵被攻破之后,百姓遭掳掠之苦,尤为惨痛感人: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
  
  《哀江南赋》正文和序,都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是庾信公认的特长。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博学与巧思。每一个简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免也有生硬的地方。是谓利弊两见,不可执一而谈。《小园赋》、《枯树赋》、《伤心赋》、《竹杖赋》等,则是庾信后期所作的抒情辞赋。其中《枯树赋》以象征手法,写各种树木由于人为的原因,不能保持其自然的生命,特别是由于受到宠爱而导致灾难,着重抒发了动乱时代中贵族文人难以自全的悲哀,有相当的哲理意味,感慨殊深。但在象征写法中夹入大量典故,尤难读懂。《小园赋》则偏重写景,借以抒写向往隐逸的怀抱,故文字较为清晓,在诸篇中最为出色。像“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等景句,都是精巧而自然的文笔,显示了作者的才华。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说:
  
  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玉台琼楼,未易几及。……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
  
  “令狐撰史”云云,指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对庾信的贬语。唐代一些文人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有不合情理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在此不论。这里张溥不以“绮艳”为文学的罪过,又指出“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确实是有见地的。
    

评论 (1)

hepingdao 写到 (2007-12-05 00:45:14):

  文/ 剑胆琴心
  
  
  庾信:让毛泽东欣赏的诗人
  
  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假如在留传了50年之后,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触动着读者的神经和灵魂,不管它将给你带来的是酸、甜、苦、辣,抑或是别样的感受,那它也还称得上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大浪奔涌,披沙拣金。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庾信的许多文章是足当此评的。他的《哀江南赋》、《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拟咏怀诗二十七首》等等,古往今来,受到了多少代人的交口称赞。
  
  譬如《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缘情入典,借《续晋阳秋》和《世说新语》所记两则晋人殷仲文、桓温对树兴叹故事,演绎敷衍,借阐说树的荣枯,抒写自己的人生悲痛和羁旅之思。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其实庾信成名很早,盛名可谓远播大江两岸,“文人相轻”的秉性使之在羁留北朝后,还是受到了“文士多轻之”的境遇。“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只有在亲眼目睹其人其文后,北人才叹为观止,对庾信佩服得五体投地。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张玉凤回忆,毛泽东不仅 “熟读过”《枯树赋》,而且“全赋大部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病魔缠身的晚年仍能背出”。他“常常想起来就吟诵”该赋,“直到他不能讲话为止”。事实上,这也“是他诵读到最后的一首赋”。毛泽东曾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可见他对于庾信的才思词采,是十分欣赏的。
  
  
  乡关之思:庾信诗赋的思想主旨
  
  庾信生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就是当时大官之一,亦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梁王朝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文章绮艳轻靡,成为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并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遂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之为庾开府,如杜甫即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誉李白。庾信经侯景之乱,又历江陵之变,晚年所作,内容上起明显变化(因为战火焚毁的原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也大部分为其晚年作品,这也是庾信诗赋的精华所在),如《哀江南赋》、《枯树赋》等,自伤遭遇,并对社会动乱有所反映,风格转为萧瑟苍凉,为后来杜甫等所推崇。这也正应了清朝赵翼的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周书?庾信传》还指出:“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虽然近人鲁同群先生指出庾信入北后一段时期“从官非官,归田不甜”,诗赋似有“向北朝求官”之嫌。但我们一般还是认为惨遭家国之变的庾信,诗赋的思想主旨还是 “乡关之思”。如清代的王夫之就指出:“六代有心有血者,惟子山而已”。庾信作品中的乡关之思,首先表现为故国哀思,在他创作的那些泣血的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故国盛衰兴亡变故的反思。梁代在梁武帝萧衍手中“五十年中,江表无事”,起初梁武帝也不失为一代圣君,有着英雄抱负,想展鸿鹄之志,但他过分地以为让人民休养生息就可以了,特别是他感于南北对峙,战争连年,生灵涂炭,将此原因归结于人心不古、贪欲太强,故而希冀通过西来佛法净化人的心灵,号召天下供奉佛教,寄托性灵。自己曾几度舍身入寺,让百官赎身。但他这样做,一方面荒废了军事,另一方面更加增重了百姓的负担,故遭侯景之乱后,风云突变,国势日弱。江陵之变,也反映出兄弟王胄间各自为政,相煎太急。一定意义上,梁武帝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效果甚微的。庾信本人也很受伤,他出使西魏被扣留,不能回国,陈代梁后,虽然曾要求他返回,但是北周不放,只能羁留北地。他的父母、二子一女都在战乱中相继亡没。再说他虽然在北朝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优待,但是终归是仕二主,内心始终隐隐作痛,在同僚中也抬不起头来。加之南人入北,水土不服等多方面原因,怎能不思念故土家园呢?就像司马迁所说:“人穷则反本”,又怎能不哀怨悲叹呢?故庾信在《哀江南赋》、《伤心赋》中都希冀与古人对话交流,获得共鸣,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寻找知音。“婕妤有自伤之赋,扬雄有哀祭之文,王正长有北郭之悲,谢安石有东山之恨,岂期然矣。至若曹子建、王仲宣、傅长虞、应德琏、刘韬之母、任诞之亲,书翰伤切,文词哀痛,千悲万恨,何可胜言!龙门之桐,其枝已折;卷施之草,其心实伤。呜呼哀哉!”他认为班婕妤、扬雄、曹植等人的伤逝哀怨的诗赋创作,发自内心,不可胜言。
  
  庾信的乡关之思,还表现在思念故人,当他与南方人物进行音讯往来时,涕泗交流,悲不能抑。我们看他的《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又如《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一句诗歌一行泪,一点一滴流到明。想起从前在南朝的风光无限,朋友往来,觥箸交错,酬答唱和,对比现在家国沦丧,自己滞留北地,举目无亲,内心还要深受失节的苦痛煎熬,人生无限事,在对比中历历在目,引起了诗人不能休止的伤感。羁旅状态的体认,家园朋友的回忆,贰臣身份的自惭焦灼等等涌上心头,让诗人谱写了一曲曲乡关思念悲歌。“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 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满文军的《望乡》虽好,但我想这远不能涵盖庾信对故园的满腹深情。
  
  
  拟物用事:庾信诗赋的表现艺术
  
  庾信诗赋的魅力,还得益于他所使用的“拟物用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手法之一。而“拟物自喻”的诗赋创作手法,却是庾信对中国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也是值得后世承传的。简单说,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就叫做“拟物法”,这种手法描绘形象,表意丰满,想象丰富,感情强烈,意趣盎然。运用拟物手法来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运用拟物来创作诗赋,首先缘于庾信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是他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庾信笔下,他所表达的感情化入到物体之中,与物相合相融,并且还恰如其分地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们提到的《枯树赋》,庾信写道:“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做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也就是说,古往今来,像松子、古度、平仲、君迁之类的树木,茂盛挺拔,曾经广布有百顷,而且伐后又生,循环往复,树龄往往至千年。有的树曾被秦始皇封为大夫,有的树曾跟东汉大将有关。可是不幸的是这些树不是被苔藓地菌遮蔽,就是被鸟雀虫豸剥啄。有的在霜露的侵蚀下低眉垂首,有的甚至被狂风暴雨刮倒在地。想起东海之滨曾种有白松的庙,西河边上依枯桑而成的神社,北方那以杨叶命名的关塞,南方那以梅根相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的词句,刘琨也写下了“系马长松下”的诗句。树木何止被用于细柳营和桃林塞的城防呢?人生感发,兴起了庾信的创作动机,痛苦而难以释怀的感受就像那树一样悲惨哀伤。他接着写道:“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闪睒,山精妖孽。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自己飘零北地,宛如那拔根失本的树一样,没有了生机活力,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还要遭受风雨雷电的袭击和虫豸妖孽的侵蚀,这是多么悲伤苍凉的痛楚呀。使读者体味文章的时候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庾信可贵之处还表现在,他始终抓住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从而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般,做到了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其它如《小园赋》等亦似,《小园赋》中,他用草无忧、花长乐、鸟饮酒、鱼听琴这些违背自然属性的事,烘托自己违背初衷、屈体仕周的内心矛盾,真耐人寻味。
  
  “使事用典”也是庾信诗赋创作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庾信广闻博识,熟读《诗经》、《离骚》、《左传》、《孟子》、《论语》等等经典,在创作诗赋的时候,信手拈来,他有时候一典多用,有时候多典糅用,或为对仗而化用典故,抑或是曲用典故(故钱钟书先生曾用“左支右绌”来评鸷庾信的用典艺术)。随便举例子来说明吧,如《竹杖赋》中,庾信通过用东晋恒温与竹杖老人的对话这一典故,透露出自己内心悲不能胜的痛苦,并且显现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难能知晓的。《拟咏怀二十七首》第十首写:“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用苏武李陵典和荆轲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典,隐括自己出使西魏,使命未尽而不能归还的悲苦心情。《拟连珠》之八说:“时增齐灶,或卧燕墙”,则是用孙膑庞涓典形容王僧辩用兵善于权变。《园庭》云:“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则糅合了两个意义上十分相似的典故,倒屣,说的是蔡邕迎接王粲的故事;悬榻,用陈蕃礼接汉高士徐孺子的故事,表达了相知往来的喜悦心情。庾信“尤善《春秋左氏传》”,在诗赋文中用《左传》典随处可见,举不胜举。陈寅恪先生在《读哀江南赋》中就指出:“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种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诗可以怨:庾信诗赋的悲剧精神
  
  刘士林先生曾经在《苦难美学》一书中指出:“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悲为美’的文化,作品中所积淀和浸蕴的悲剧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庾信继承了发源自《诗经》和屈骚这一优秀的悲剧精神传统,并且将之推向极致。
  
  孔子曾经告诫自己的弟子熟读《诗经》,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还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屈原则是身体力行,在遭受馋臣佞小诽谤,见疏于楚王,并遭放逐后,“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在为李陵辩而惨遭腐刑后,也是承继了《诗》骚传统,忍辱负重,“发愤以著书”……到庾信这里,文学创作中已经逐渐形成 “以悲为美”的写作情怀。庾信在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后,遭受国家沦丧,家破人亡的惨痛,又被迫入仕北朝,这些身世遭际刺激和触动着他敏感的神经,一改前期那种绮艳轻靡的写作,愤而将满腔的忧伤和苦痛,倾泻入诗赋中,酿成了一曲曲凄凉哀婉的悲歌。
  
  在他的诗赋中经常用苏武李陵别、吴起去西河、荆轲易水寒,申包胥碎首、嵇康歌《广陵散》等典故,用枯树、落叶、残垣颓埂、秋风、暮雪、白骨、移柳等悲凉意象来表现,目的是将自己痛苦哀怨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以寻求自我解脱和慰藉。如此“悲身世”、“念王室”、“述家风”、“陈世德”的举措,希望能有知音相识。庾信之《伤心赋》赋题本屈原之“目极千里伤心悲”;而《哀江南赋》则为“魂兮归来哀江南”作,其在《哀江南赋序》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意旨,“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这种明确的“以悲为美”的创作行动,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诗可以怨”思想的承传和发展。在赋序的后面,他还强调:“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总结出有星移物换、王朝更迭就会有离散悲苦,如此天意人事,都是可以长歌浩哭的,也是一定非言歌而不能已的。用屈原和《列子》之典表达了自己明白希望之渺茫和不可达到,惟独寻求像陆机和张衡那样的高士知音,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自庾信后,韩愈、欧阳修、李贽、曹雪芹等人继起,将这一“穷言劳歌”以悲为美的传统发扬光大,缘于个体生命感受的激活和倾诉,拓展了浩瀚而深重的中华文化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