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人物列表
贝奥武甫 Beowulf乔叟 Geoffrey Chaucer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琼森 Ben Jonson米尔顿 John Milton
多恩 John Donne马维尔 Andrew Marvell格雷 Thomas Gray
布莱克 William Blake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萨缪尔·柯勒律治 Samuel Coleridge
司各特 Sir Walter Scott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济慈 John Keats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勃朗宁夫人 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
爱德华·菲茨杰拉德 Edward Fitzgerald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罗伯特·勃朗宁 Robert Browning
阿诺德 Matthew Arnold哈代 Thomas Hardy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狄兰·托马斯 Dylan Thomas麦凯格 Norman Maccaig
麦克林 Somhairle Mac Gill-Eain休斯 Ted Hughes拉金 Philip Larkin
彼得·琼斯 Peter Jones崔瑞德 Denis Twitchett阿诺德·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约翰·劳埃德 John Lloyd约翰·米奇森 约翰米奇森保罗·科利尔 Paul Collier
亚当·斯密 Adam Smith戴维·米勒 D.W.Miller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乔纳森·普雷西 Jonathan Pryce乔纳森 Jonathan
约翰·曼 John Man尼古拉斯·科兹洛夫 Nikolas Kozloff葛瑞姆·汉卡克 Graham Hancock
韦恩·鲁尼 Wayne Rooney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史蒂芬·贝利 Stephen Bayley
戴斯蒙德·莫里斯 Desmond Morris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辛西娅.列侬 Cynthia Lennon
亚历山大·史迪威 Alexander Stillwell唐纳德 A.麦肯齐 Donald Alexander Mackenzie亚伦·卡尔 Allen Carr
玛丽·杰克斯 Mary Jaksch亚当·杰克逊 Adam J. Jackson罗斯玛丽·戴维森 Rosemary Davidson
萨拉·瓦因 Sarah VineE·凯·崔姆博格 E.Kay Trimberger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Victoria Beckham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
英国 温莎王朝  (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
出生地: 伦敦
去世地: 伦敦
阅读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在诗海的作品!!!
哈罗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 哈羅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CH,CBE(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是一位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经常被人们归入荒诞派戏剧。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早年生平及剧作
  
  
  
  品特出生于伦敦哈克尼区一个犹太工人家庭,曾就读于当地学校,并短暂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就读。年轻时,品特曾出版其诗作;并以艺名“大卫·巴伦” (David Baron) 作登台演出。他的首部剧本《一间房子》 (The Room),于1957年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学生演出。
  
  
  
  1958年品特完成《生日派对》(The Birthday Party)一剧,尽管《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演艺评论家 Harold Hobson给该剧不错的评价,但公众反应不佳。不过随着1960年《看门人》(The Caretaker)一剧的成功,让品特声名大噪后,《生日派对》再次受人关注。这些剧的情节往往把一些无伤大雅的情况,逐渐变坏成荒诞的局面,剧中人物的行为有时令观众、甚至剧中其他角色费解。于是这两部剧作,连同其他如《回乡》(The Homecoming)等早期作品,有时被称为“威胁喜剧”,归入荒诞派戏剧,品特本人也于早期就深受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后来两人更成为深交。品特于1966年获司令勋章。
  
  
  
   新路线
  
  
  
  品特于1970年代起有更多机会导演,于1973年他成为国立皇家剧院的副导演。他后期的剧作都比较短,题材也比较政治化,往往在讽谕强权压迫。品特也于该时期开始对政治直言不讳,明显地采取左翼立场。他继续把侵犯人权及强权压迫等议题放在公众视线上。品特常寄函于英国《卫报》及《独立报》等报章。
  
  
  
  于1985年品特跟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造访土耳其,并与许多政治压迫的受害者见面。在美国大使馆一项向米勒致敬的活动中,品特并没有跟其他客人寒喧,反而谈论被压迫者的生殖器官遭受电击的场面,结果被赶出馆外。米勒也随同他一起离场,以示支持。品特于土耳其所见到的迫害,及对库尔德语的抑制,成为了1988年剧作 《山脉语言》(Mountain Language)的灵感。
  
  
  
  1999年品特对北约轰袭科索沃大表不满。他也公开反对美国攻击阿富汗及2003年的美伊战争。2002年他获得名誉勋位(此前他曾拒绝爵士头衔)。他是RESPECT联盟的支持者。于2005年他宣布将退出剧坛,投身政治活动。2005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品特为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颁奖理由是:“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压迫的封闭房间。”12月7日,品特因病住院不能亲自到斯德哥尔摩发表获奖演说。但是他在事先录制的讲话中,严厉抨击了英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还说布什和布莱尔应该就入侵伊拉克接受国际法庭的审讯。
  
  
  
   电影作品
  
  
  
  品特的首部电影剧本 The Servant 写于1962年。其后他也为 The Go-Between 以及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电影编写剧本。他也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写出电影剧本,不过该剧从未拍成电影。他有数部舞台剧作也被搬上大银幕:如《看门人》(The Caretaker,1963年)、《生日晚会》(The Birthday Party,1968年)、《回乡》(The Homecoming,1973年)及《背叛》(Betrayal,1983年)。
  
  
  
   私人生活
  
  
  
  1977年,品特因为移情别恋,与妻子离异,惹来不少绯闻。他于1978年写成的剧作《背叛》(Betrayal)有时被看成这段新恋情的描绘,但其实是根据他早年与一位电视女主持人的七年爱情而写。
  
  
  
  他也因为剧场导演彼得·赫尔(Peter Hall)1983年出版的日记里经常把品特写成醉汉而闹翻,不过两人后来修好。
  
  
  
  品特热爱板球,是 Gaieties Cricket Club 的主席;他同时也是国家世俗协会的荣誉准会员。
  
  
  
   逝世
  
  品特在2008年平安夜逝世,他的第二任妻子在12月25日对外宣布,得年78岁的他已经因癌症过世。
  
  
  
   剧作
  
   The Room (1957)
  
   生日派对 The Birthday Party (1957)
  
   哑巴侍应 The Dumb Waiter (1957)
  
   A Slight Ache (1958)
  
   The Hothouse (1958)
  
   看门人 The Caretaker (1959)
  
   Sketches (1959) The Black and White
  
   Trouble in the Work
  
   Last to Go
  
   Request Stop
  
   Special Offer
  
   That's Your Trouble
  
   That's All
  
   Interview
  
   Applicant
  
   Dialogue Three
  
  
  
  A Night Out (1959)
  
   Night School (1960)
  
   The Dwarfs (1960)
  
   The Collection (1961)
  
   The Lover (1962)
  
   Tea Party (1964)
  
   回乡 The Homecoming (1964)
  
   The Basement (1966)
  
   Landscape (1967)
  
   Silence (1968)
  
   Sketch: Night (1969)
  
   Old Times (1970)
  
   Monologue (1972)
  
   无人地带 No Man's Land (1974)
  
   背叛 Betrayal (1978)
  
   Family Voices (1980)
  
   Victoria Station (1982)
  
   A Kind of Alaska (1982)
  
   Sketch: Precisely (1983)
  
   One For the Road (1984)
  
   Mountain Language (1988)
  
   The New World Order (1991)
  
   Party Time (1991)
  
   Moonlight (1993)
  
   从灰烬至灰烬 Ashes to Ashes (1996)
  
   Celebration (1999)
  
   Sketch: Press Conference (2002)
  
  
  
   散文
  
   Kullus (1949)
  
   The Dwarfs (1952-56)
  
   Latest Reports from the Stock Exchange (1953)
  
   The Black and White (1954-55)
  
   The Examination (1955)
  
   Tea Party (1963)
  
   The Coast (1975)
  
   Problem (1976)
  
   Lola (1977)
  
   Short Story (1995)
  
   Girls (1995)
  
   Sorry About This (1999)
  
   God's District (1997)
  
   Tess (2000)
  
   Voices in the Tunnel (2001)
  
  
  
   诗作
  
   War (2003)
  
  
  
   作品在台湾的出版
  
   刘会梁/译,《品特戏剧选集:看房子的人,重回故里》,台北市:惊声文物,1970年。
  
   颜元叔/主编,《哈诺德‧品特戏剧选集》,台北市:淡江大学,1989年。
  
  
  
   在台湾的引介与研究
  
  
  
  使用“台湾硕博士论文系统”搜寻,至2011-04-19为止,以这位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篇论文:
  
   林雅惠,〈个人予与外国接触之双向发展:就齐克果存在主义论哈洛品特的早期戏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82年硕士论文。
  
   蒋淑贞,〈哈洛‧品特“无人地带”:沟通的问题与创作的困境〉,淡江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段淑芝,〈孤绝与控驭:哈洛‧品特晚期戏剧中陈述之效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国语文研究所,1986年。
  
   蒋秀莲,〈现代人的窘境:哈洛‧品特早期代表剧中焦虑主题之研究〉,静宜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87年硕士论文。
  
   陈岫兰,〈品特主要剧作中女性角色的意象〉,静宜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89年硕士论文。
  
   张美玲,〈灵视—莎佛克里斯的《伊底斯王》与品特的《生日舞会》〉,静宜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90年硕士论文。
  
   罗宜柔,〈哈洛‧品特的《食物升降机》和萨谬尔‧贝克特的《快活天》中的禁锢主题〉,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1991年硕士论文。
  
   何静萍,〈哈洛品特回家一剧中的权力斗争〉,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1991年。
  
   史宗玲,〈背叛与惩罚主题之研究:以结构主义解读哈洛‧品特之剧作〉,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所,1992年硕士论文。
  
   陈正民,〈暴力与胁迫:哈洛‧品特‘生日会’与‘回家’二剧的主题及叙事与语言效用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1996年硕士论文。
  
   陈惠如,〈哈洛‧品特戏剧中一些独特风格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所,1997年硕士论文。
  
   温文慧,〈游戏与仪式:哈洛‧品特的《生日舞会》、《管理员》及《重回故里》〉,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1998年硕士论文。
  
   张丽生,〈哈洛‧品特主要戏剧的教学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郭尚兴,〈郭尚兴导演品特The Collection〉,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2002年。
  
   李佳錞,〈哈洛‧品特(回家)与爱德华‧阿尔比(谁怕吴尔芙?)剧中的仪式表演〉,国立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2003年硕士论文。
  
   薛名雁,〈哈洛‧品特剧本中的性别权力斗争〉,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刘怡麟,〈非常品特─从语言探讨品特世界的权力游戏〉,台湾大学戏剧学研究所,2004年硕士论文。
  
   赖姿蓉,〈哈洛‧品特作品中权势运作之探讨〉,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系,2007年博士论文。
  
   刘育英,〈哈洛‧品特早期剧作中底层阶中的社会流动性问题〉,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系,2008年博士论文。
  
  
  
   作品在大陆的出版
  
   送菜升降机,华明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归于尘土,华明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Harold Pinter, CH, CBE (10 October 1930 – 24 December 2008) was a Nobel Prize-winning English playwright, screenwriter, director and actor.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British dramatists, his writing career spanned more than 50 years. His best-known plays include The Birthday Party (1957), The Homecoming (1964), and Betrayal (1978), each of which he adapted to film. His screenplay adaptations of others' works include The Servant (1963), The Go-Between (1970),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 The Trial (1993), and Sleuth (2007). He also directed or acted in radio, stage, television, and film productions of his own and others' works.
  
  
  
  Pinter was born and raised in Hackney, east London, and educated at Hackney Downs School. He was a sprinter and a keen cricket player, acting in school plays and writing poetry. He attended the 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 but did not complete the course. He was fined for refusing National Service 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Subsequently, he continued training at the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and worked in repertory theatre in Ireland and England. In 1956 he married actress Vivien Merchant and had a son, Daniel born in 1958. He left Merchant in 1975 and married author Antonia Fraser in 1980.
  
  
  
  Pinter's career as a playwright began with a production of The Room in 1957. His second play, The Birthday Party, closed after eight performances, but was enthusiastically reviewed by critic Harold Hobson. His early works were described by critics as "comedy of menace". Later plays such as No Man's Land (1975) and Betrayal (1978) became known as "memory plays". He appeared as an actor in productions of his own work on radio and film. He also undertook a number of roles in works by other writers. He directed nearly 50 productions for stage, theatre and screen. Pinter received over 50 awards, prizes, and other honours, including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5 and the French Légion d'honneur in 2007.
  
  
  
  Despite frail health after being diagnosed with oesophageal cancer in December 2001, Pinter continued to act on stage and screen, last performing the title role of Samuel Beckett's one-act monologue Krapp's Last Tape, for the 50th anniversary season of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 October 2006. He died from liver cancer on 24 December 2008.
贡献者: 和平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