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向明 Xiang Ming郭沫若 Guo MoRuo夏承焘 Xia Chengdao
刘学锴 Liu Xuekai周天游 Zhou Tianyou袁行霈 Yuan Hangpei
方诗铭 Fang Shiming陈尚君 Chen Shangjun吴则虞 Wu Zeyu
赵超 Zhao Chao吕思勉 Lv Simian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钱穆 Qian Mu柏杨 Bai Yang葛剑雄 Ge Jianxiong
顾诚 Gu Cheng易中天 Yi Zhongtian屈维英 Qu Weiying
林语堂 Lin Yutang吴晗 Wu Han孙立群 Sun Liqun
张研 Zhang Yan二月河 Eryuehe阎崇年 Yan Chongnian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张建伟 Zhang Jianwei张笑天 Zhang Xiaotian
陈汝衡 Chen Ruheng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王利器 Wang Liqi
马非百 Ma Feibai朱谦之 Zhu Qianzhi杨伯峻 Yang Bajun
王明 Wang Ming马叙伦 Ma Xulun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
岑仲勉 Cen Zhongmian袁珂 Yuan Ke米庆余 Mi Qingyu
辛元欧 Xin Yuanou陶希圣 Tao Xisheng刘凤舞 Liu Fengwu
张恨水 Zhang Henshui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
刘心武 Liu Xinwu蔡义江 Cai Yijiang贾平凹 Gu Pingao
周思源 Zhou Saiyuan张爱玲 Zhang Ailing胡文彬 Hu Wenbin
李劼 Li Jie胡适 Hu Shi唐明文 Tang Mingwen
王蒙 Wang Meng聂鑫森 Nie Xinsen崔耀华 Cui Yaohua
刘世德 Liu Shide黄霖 Huang Lin戴敦邦 Dai Duibang
陈桦
作者  (1956年)
籍贯: 北京

史论史评 a historical treatise historiography《破解百年悬疑:光绪之死大揭秘》

阅读陈桦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男,1956年7月出生,北京人。
  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
  清史,清代经济史。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史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成员,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著作有: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清史编年·道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经济卷》(辽海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7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客观估价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成就》、(《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
  《关于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考察》(《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清代财政与社会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历史报告》(言实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为:
  教育部“211”项目,“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
  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康乾盛世研究”。
  在清代经济史的研究中,陈桦认为: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而言,清代具有极其特殊的位置。它即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经济的的高度发展主要体现在18世纪,它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数量的猛增。在生产水平不高,物质生活不富裕的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的增减,既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能力的盛衰,同时也是衡量社会经济总量的指标。第二,耕地面积的扩大。在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为经济增长模式的封建社会,增加农耕面积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进步,工商业的繁荣,在18世纪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然而不平衡性是该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民族风俗、社会生活以及历史传承的差异,特别是封建经济的地区封闭性,导致了地区间经济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就生产布局来讲,当时出现了农业区、牧业区、农牧混合区。每个经济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人口稠密、商品经济活跃区,成为当时全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而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区,人口稀疏,农业技术落后,处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梯的最底层。
  当中国封建经济再度辉煌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由此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革新,机器的推广使用,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其结果,东西方经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在西方大炮与商品的冲击和压力下,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开始瓦解,被输入的新的生产方式迅速扩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机器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增加,除重工业、轻工业而外,现代的机器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城市公用事业等,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规模成倍增长。社会经济出现了本质性变化,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然而由于这种转变的被动性,整个经济带有浓厚的殖民性色彩。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