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人物列表
冯延巳 Feng Yansi张佖 Zhang Bi和岘 He Xian
徐锴 Xu Kai柳开 Liu Kai王旦 Wang Dan
周嘉敏 Zhou Jiamin
王旦
诗人  宋(957年1017年)

诗词《禁林讌会之什 Forbidden Forest Banquet Of even》   《诗一首 poem a (poem)》   《十洲阁》   《赠淳于公归养 present Surname Go to support public》   

阅读王旦在诗海的作品!!!
  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知平江县。荐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累迁知理检院。真宗即位,除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咸平三年(一○○○),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三年(一○○六),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今莘县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王旦有文集20卷传世。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无所隐。益见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罢枢密。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准愧叹。以为不可及。薛奎为江淮运使。辞旦。旦无他言。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思旦之言。未尝求利。卒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家人未尝见其怒。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遗令削发披缁以殓。(王旦传)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祐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验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 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后周显德四年(957)
  
  王旦出生。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王旦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皆偏,喉部有突 起,华山老道预言其有异人相,“日后必大贵”。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王旦19岁。其父王祜卒,享年64岁。
  
  太平兴国五年(980)
  
  王旦23岁,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后出任平江(今属湖南)知县。
  
  是年,王旦娶转运使赵昌言之女为妻。
  
  雍熙元年(984)
  
  王旦27岁。监潭州(今湖南长沙)银场,不久入朝任著作佐郎,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诗类》 。再迁至殿中丞。
  
  是年,王旦长子出生。为纪念大宗改元“雍熙”,取名王雍。
  
  雍熙二年(985)
  
  王旦28岁。出任郑州通判。
  
  雍熙四年(987)
  
  王旦30岁。改任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
  
  端拱二年(989)
  
  王旦32岁。次子王冲出生。
  
  淳化元年(990)
  
  王旦33岁。朝廷欲任王旦为转运使,因其岳父正任参知政事,王旦为避嫌,坚辞不受,改在 弘文馆当值。
  
  淳化二年(991)
  
  王旦34岁。任右正言、知制诰,兼集贤殿修撰。
  
  淳化三年(992)
  
  王旦35岁。任知贡举,加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当时其岳父赵昌言正任 要职,王旦为避嫌,力辞知制诰之职,改任礼部郎中。
  
  淳化四年(993)
  
  王旦36岁。赵昌言出任凤翔(今属陕西)知府,朝廷即日任王旦为知制诰,仍兼集贤殿修撰。 真宗面赐金紫,令冠西阁。
  
  至道元年(995)
  
  王旦38岁。知理检院。
  
  至道二年(996)
  
  王旦39岁。升任兵部郎中。
  
  至道三年(997)
  
  王旦40岁。三子王素出生。
  
  咸平二年(999)
  
  王旦42岁。真宗即位不久即拜王旦为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银台驳司。
  
  咸平三年(1000)
  
  王旦43岁。任知贡举,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实际上已位居宰辅,跻身于北宋统治核心 。从这时起直至逝世,王旦作为真宗的辅佐大臣连续任要职十八个年头。
  
  咸平四年(1001)
  
  王旦44岁。任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副相)。
  
  景德元年(1004)
  
  王旦47岁。
  
  是年,契丹南侵,真宗御驾亲征澶州,王旦随行。留守京城的雍王元份患重病,王旦受命秘 密从军前回京接任留守之职。王旦吃住在朝中,十余天未进家门,保障了京城的安定。
  
  景德二年(1005)
  
  王旦48岁。任尚书左丞。
  
  景德三年(1006)
  
  王旦49岁。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宰相之位。不久,又加拜集贤殿大学 士、明德皇后园陵使。
  
  景德四年(1007)
  
  王旦50岁。任大行皇后园陵使,并奉命监修国史。
  
  大中祥符元年(1008)
  
  王旦51岁。
  
  为了粉饰太平,扩大皇权的影响,真宗在奸臣王钦若撺掇下,决心封禅泰山,假造祥符,诏令改元。封禅泰山已成定局,王旦阻止乏策,无奈顺水推舟,违心地率官吏百姓上书请求封禅。真宗拜王旦为天书仪仗使、封禅大礼使。王旦奉命撰写歌功颂德的《封祀坛颂》,其碑刻至今仍存于泰山岱庙中。对追随真宗封禅一事,王旦至死心存愧疚。
  
  大中祥符三年(1010)
  
  王旦53岁。任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大中祥符四年(1011)
  
  王旦54岁。任祀汾阴大礼使、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撰《祀汾阴颂》。真宗欲再加官,王 旦固辞乃免。又兼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
  
  大中祥符五年(1012)
  
  王旦55岁。任玉清奉圣像大礼使、躬谢太庙大礼使。
  
  大中祥符七年(1014)
  
  王旦57岁。任司空、天书刻玉使、天书使、景灵宫朝修史。
  
  大中祥符八年(1015)
  
  王旦58岁。荣王宫失火,延烧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阁。真宗怒,当斩者百人,王旦力争获 免。
  
  是年,王旦生日,真宗特赐酒宴。
  
  大中祥符九年(1016)
  
  王旦59岁。呈上两朝国史120卷,真宗加封王旦为司徒、南郊恭谢大礼使。
  
  是年,王旦因多病请求辞职,真宗不允,特许其五日一上朝,遇大事可随时入朝参议。
  
  天禧元年(1017)
  
  王旦60岁。任充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加太保。
  
  春,王旦再次恳求辞职,真宗勉允,免其宰相职,特命其以太尉身份任玉清昭应宫使,享受 宰相伴俸。
  
  初秋,王旦病重,真宗不断遣内侍问候,并亲赐粥饭、御药。又赐金500两,王旦不受。
  
  九月初十,王旦病逝。真宗废朝三日,亲临致祭,诏令京城内十日不举乐。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以,谥号“文正”。分别追封其曾祖父王言、祖父王彻、父王祜为许国公、鲁国公、晋国公,皆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分别追封其曾祖国姚氏、祖母田氏、母任氏、边氏为鲁国夫人、晋国夫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十余人授官,丧期满后诸子又各进一官。王旦棺柩暂厝于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有遗文集二 十卷传世。
  
  乾兴元年(1022)
  
  仁宗赵祯即位,下诏许王旦灵位配享真宗赵恒庙庭。
  
  至和二年(1055)
  
  王素奏请为父王旦立墓碑,仁宗赵祯命史馆修撰欧阳修撰写碑文,并御书“全德元老之碑” 碑额。
  
  元丰二年(1079)
  
  湖州知府苏轼受王凡(王旦之孙)之请,为王家厅堂撰写《三槐堂铭》。后来,王氏宗祠便以 “三槐堂”命名。
  
  王旦,宋真宗时宰相,为相十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官员大多是他提拔,在当时威望非常的高。他死后,后来的宋仁宗亲自给他立碑,刻上了“全德元老之碑”,可见他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其《宋史》本传中也记载了他的几件生活琐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名相的风范。
  有卖王带的,他的弟弟认为非常好,便买来让王旦看。王旦让他系上去,然后问他,王带好看吗?他的弟弟说,已经系到裤子上了,自己怎么会看得见呢?王旦说,你自己平白的为自己增加了重量,反而希望别人说好,这不是很徒劳吗?你还是还回去吧。他的弟弟终于悟到了人生的一些道理,就把这条王带退掉了。通过他暗示下的弟弟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说透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实在是高明。
  他的家人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他的老婆很奇怪,便出了个馊主意,试试他的耐性,看他究竟发不发火。一次,她指使仆人把少量的墨渍滴到了他最爱喝的肉汤里,只见王旦只是吃饭,并不喝汤。他的夫人故意问道,为什么不喝肉汤呀?王旦说,碰巧我今天不喜欢吃肉。过了几天,他的老婆又让人把墨汁滴到了饭里,他看了看饭,然后说道,我今天碰巧不想吃饭,另外给我煮点儿粥吧。就是不发火,就是不生气。这种处理生活琐事的涵养,真的是让人想起了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实在是不得了,非常人所及。
  他虽身为宰相,却不购置田宅。他说:“我的子孙都要必须时刻牢记自立,不需要购置田产;如果购置了田产,他们就会为这些而起纷争,这就是鼓励他们不义呀。”不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让他们自己去挣。突然又想到了比尔•盖茨,他把自己的数百亿美元的家产,全部捐献出去,不留给子孙,不给他们吃老本的机会,逼他们自己去创业。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读历史,看到这些名人的生活琐事,感到很有意思,他给人带来的思考早已超出了生活的范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也好,富可敌国也罢,加强自己的修养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人其作为人不同于其他物中的最重要的区别,要做真正的绅士。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