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沙汀 Sha Ting徐訏 Xu Xu叶紫 She Zi
邓友梅 Deng Youmei钟理和 Zhong Lihe李辉英 Li Huiying
宗璞 Zong Pu杨绛 Yang Jiang陈天昌 Chen Tianchang
陶世龙 Tao Shilong斯群 Si Qun茅盾 Mao Dun
张五常 Zhang Wuchang茅于轼 Mao Yushi废名 Fei Ming
周骥良 Zhou Jiliang丽尼 Li Ni梁宗岱 Liang Zongdai
穆时英 Mu Shiying聂绀弩 Nie Gannu欧阳山 Ouyang Shan
秦似 Qin Si孙犁 Sun Li台静农 Tai Jingnong
王统照 Wang Tongzhao王任叔 Wang Renshu吴祖光 Wu Zuguang
夏衍 Xia Yan萧红 Xiao Hong叶灵风 Ye Lingfeng
臧克家 Cang Kejia郑振铎 Zheng Zhenduo周作人 Zhou Zuoren
周木斋 Zhou Muzhai章克标 Zhang Kebiao章衣萍 Zhang Yiping
章廷谦 Zhang Tingqian曾卓 Ceng Zhuo周劭 Zhou Shao
钟敬文 Zhong Jingwen章乃器 Zhang Naiqi白桦 Bai Hua
许倬云 Xu Zhuoyun曹德谦 Cao Deqian邓嗣禹 Deng Siyu
林淑华 Lin Shuhua戴季陶 Tai Chi-tao冯自由 Feng Ziyou
陈独秀 Chen Duxiu钱玄同 Qian Xuantong陈寅恪 Chen Yinke
秦宝琦 Qin Baoqi喻血轮 Yu Xuelun傅乐成 Fu Lecheng
何方 He Fang郭廷以 Guo Tingyi胡正 Hu Zheng
李凌 Li Ling崔奇 Cui Qi李绍明 Li Shaoming
沙汀
作者  (1904年1992年12月14日)
名: 杨朝熙
籍贯: 四川安县

讽刺谴责 acrimony denounce《在其香居茶馆里》

阅读沙汀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沙汀
  沙汀(1904-1992) : 小说家,散文家。四川安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左联。曾在延安鲁艺任教。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小说《淘金记》等。有《沙汀选集》。
  
  生于四川安县。7岁开蒙读私塾。少年时期经常出入于四川西北的城镇乡间,谙熟地方军阀和毫绅们的腐败情形。17岁进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毕业后曾赴南京、北京,求学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他隐蔽一段时间后,1929年流亡到上海,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汤道耕)乡遇,共同走上文学道路。193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俄国煤油》后,曾与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先生求教小说的题材问题。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随即加入“左联”,成为“左翼文学新人”之一。以后陆续发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着力表现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川。1938年秋与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他写出著名的《随军散记》(即《记贺龙》)、《奇异的旅程(即《闯关》)。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此作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作了辛辣的讽刺。这时的作品还有《磁力》、《联保主任的逍遣》、《老烟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记》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金矿而引起的内讧。这一时期的短篇《范老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同时继续创作,写了《卢家秀》、《你追我赶》、《老邬》等,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1976年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枫坡》、《木鱼山》、《红石滩》。
  沙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以四川作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农村。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沙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任上离职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仍不倦地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沙汀 - 艺术风格
  
  沙汀作品
  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彼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凤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作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也追求创作的情感因素和诗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从而透露出蕴籍、隽永的诗意来;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讽刺见长,但这是一种“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别林斯基语),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挪揄、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在美学风格上,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浓后之谈的醇厚、质朴、老辣、精微的美。
  沙汀 - 人物刻画
  沙汀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大量真实精确、独特典型的细节的运用,也与作品不露声色、情感潜藏的客观描绘相一致。沙汀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别具特色的。他善于从生活、从人物出发,努力发掘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形成既有浓郁乡土气息又有个性特点的语言风格。作品的途述语言也别具一格,注重语调、语势,善于用简洁洗练而又跌宕多姿的笔墨,为形象的描绘作补充,从而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沙汀 - 体裁运用
  沙汀对短篇小说体裁的运用,也是成就卓著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从大背景中选取小侧面和特定角度,又从一个或一些小的生活侧面透视事物的本质,反映大背景、大主题,这是沙汀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很讲究对生活片断的切取,一种是对生活横断面的切取,即经过精心构选,在一段很短暂的时间内,通过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概括丰富深刻的内容,另一种是生活纵切面的撷取,往往借助一条主要线索的勾勒,将若干生活片断串联起来以展示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从而揭示深刻的社会历史进程。沙汀短篇小说体裁运用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剪裁,充分利用所选取的矛盾焦点,对布局和结构作艺术的构思,使艺术形象既集中、紧凑,又富于变化,另开生面;既简单明了,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画面情节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沙汀的作品正是在表现角度的选择、不同主题的提练,独特的形象体系和典型化方法的探寻的基础上,经过对艺术形式、手法、体裁和语言等的推敲、锤炼和探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深沉、含蓄、严谨、精细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沙汀 - 评价
  
  沙汀墓碑
  沙汀的作品在对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现实政治黑暗的暴露,以及对于人们的苦难、愤怒和反抗情绪的表达方面;在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对于解放后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刻画和讴歌方面;在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写出个性鲜明而又有深刻概括意义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上的追求方面;在短篇小说体裁的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四川农村风俗画的绘制方面等,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卷提供了新的画幅。
  
  沙汀的笔触虽然冷峻犀利,却又不够舒展泼辣;严谨精当,但显得有些拘谨简约;含蓄深沉,也略见沉闷晦涩。但瑕不掩瑜,沙汀作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为现代文学园地增添了硕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终不失为一位有特殊贡献和卓越成就的优秀作家。
  
  主要作品
  《俄国煤油》,写于1931年4月,最初收入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莹儿》,写于1931年10月,最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线》。
  《码头上》,发表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1932年11月15日),收入《法律外的航线》。
  《恐怖》,写于1932年4月,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线》,又收入1980年版《祖父的故事》。
  《法律外的航线》,写于1932年8月,收入同名短篇集。
  《法律外的航线》(短篇小说集),上海辛恳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土饼》,发表于《现代》第三卷二期(1933年)。
  《老人》,《文学》第1卷2号(1933年8月1日)。
  《丁跛公》,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46期(1935年4月7日),又收入《大公报·文艺丛刊》(1936年8月)。
  《凶手》,《文学》第4卷6号(1935年6月1日)。
  《赶路》,《创作》创刊号(1935年7月15日)。
  《兽道》,《光明》创刊号(1936年6月10日)。
  《苦难》,《文学》第7卷1号(1936年7月1日)。
  《在祠堂里》,《文学界》创刊号(1936年6月)。
  《灾区一宿》,《光明》1卷2号(1936年6月25日)。
  《土饼》(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代理县长》,《国闻周报》第14卷第1期。
  《航线》(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初版,为《法律外的航线》的新版本。
  《龚老法团》,《光明》2卷11期(1937年5月10日)。
  《苦难》(短篇小说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文艺阵地》1卷5期(1938年6月16日)。
  《堪察加小景》,《文艺突击》(1938年11月1日)。
  《联保主任的消遣》,《文艺战线》1卷2号(1939年3月16日)。
  《随军散记——我所见之一个民族战士的素描》(报告文学),知识出版社1940年11月重庆初版。本书曾以《我所见之贺龙将军》为名,由新时代出版社1950年出版。
  《磁力》,《抗战文艺》7卷2、3期合刊(1941年3月20日)。
  《老烟的故事》,《文艺阵地》6卷1期(1941年1月10日)。
  《在其香居茶馆里》,《抗战文艺》6卷4期(194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1
  960年二次列入“文学初步读物”中出版。
  《这三年来我的创作活动》,《抗战文艺》7卷1期(1941年1月1日)。
  《公道》,收入《十人小说集》(沙汀等著,1943年7月重庆文聿出版社初版),后收入沙
  汀短篇小说集《小城风波》。
  《艺术干事》,写于1941年6月,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城风波》。
  《淘金记》(长篇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5月初版。
  《模范县长》,《文艺杂志》1卷1期(1942年1月15日)。
  《和合乡的第一场电影》,《文艺杂志》一卷三期(1942年3月15日)。
  《磁力》(短篇小说、论文集),系艾芜主编《文学丛书》之一。1942年9月三户图书社出
  版。
  《闯关》(中篇小说),建国书店作为“当今文艺丛书”之一于1945年6月初版。
  《奇异的旅程》(即《闯关》),重庆当今出版社“当今文艺丛书”之一(1944年5月初版
  )。
  《小城风波》(短篇小说集),重庆东方书社发行“东方文艺丛书”之一(1944年4月初版
  )。
  《困兽记》(长篇小说),重庆新地出版社1945年4月、1946年出版。
  《替身》,《文哨》1卷3期(1945年10月1日)。
  《呼号》(即《呼嚎》),《中原、文艺杂志、希望、文哨联合特刊》1卷2期(1946年1月2
  0日)。
  《范老老师》,1946年1月9日、10日《新华日报》。
  《播种者》(短篇小说集),上海华夏书店1946年2月、8月两版;复兴书店1946年亦出版。
  《兽道》(短篇小说选集),群益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
  《催粮》,《萌芽》1卷1期(1946年7月15日)。
  《烦恼》,《人世间》复刊第1期(1947年3月20日)。
  《意外》,《大公报·星期文艺》第61期(1947年12月7日)。
  《还乡记》(长篇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7月初版。
  《呼嚎》(短篇小说集),新群出版社1947年、1950年出版。
  《钟敖》,写于1947年11月29日。收入短篇小说集《医生》。
  《选灾》,《小说》1卷1期(1948年7月1日)。
  《堪察加小景》(短篇小说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8月出版。
  《医生》,写于1949年11月。
  《炮手——蒋管区生活实录》《小说》4卷1期(1950年5月1日)。
  《酒后》,《小说》4卷4期(1950年11月1日)。
  《减租》,《大众文艺》1卷1期(1950年5月)。
  《医生》(短篇小说集),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5月出版。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
  《谈谈人物的创造》(论文),《西南文艺》1953年第6期。
  《沙汀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
  《堰沟边》,《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卢家秀》,195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过渡》,《人民文学》1955年12月号。
  《老邬》,《人民文学》1957年5、6期合刊(1957年5月20日)。
  《摸鱼》,写于1957年3月6日,发表于《文艺月报》1957年第6期。
  《开会》,《收获》总第一期(1957年7月)。
  《在牛棚里》,《人民文学》1957年9月号。
  《夜谈》《人民文学》1958年11月号。
  《沙汀选集》(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过渡》(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63年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4月初版。
  《欧么爸》,《人民文学》1959年12月号。
  《漫谈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峨眉》1960年第1期,转载于《人民文学》1960年3月号。
  《作家的责任》(论文),1960年8月3日《光明日报》。
  《你追我赶》,《人民文学》1960年10月号。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艺小丛书”,于196
  1年7月出版。
  《假日》,《上海文学》1961年2月号。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艺小丛书”,于1961年7月
  出版。
  《夏夜》,写于1961年6月15日。
  《一场风波》,写于1963年2月至6月21日。
  《煎饼》,写于1964年4月14日。
  《青枫坡》(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谈),《收获》1979年第1期。
  《过渡集》(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通信》(文艺评论),《文艺报》1980年第4期。
  《敌后七十五天》(回忆录),《收获》1981年第2期。
  沙汀 - 研究资料书目
  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黄曼君)1982,长江
  沙汀研究传记(金葵编)1983,浙江文艺
  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编)1986,社科
  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李庆信)198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