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vocable分类表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双双燕扬州慢解语花高阳台念奴娇
桂枝香水龙吟齐天乐雨霖铃永遇乐
解连环望海潮疏影沁园春摸鱼儿
贺新郎兰陵王六丑六州歌头莺啼序
采桑子添字安公子八六子八拍蛮卜算子二
拜星月慢伴云来薄幸采莲子茶瓶儿
长命女长相思慢朝中措春光好翠楼吟
大酺淡黄柳氐州第一调笑令定风波
定西番东风第一枝渡江云多丽夺锦标
二郎神芳草渡粉蝶儿风流子风流子
凤归云芳草甘草子甘州遍感皇恩
纥那曲隔浦莲近拍更漏子清商怨归朝欢

作品父类: 词 voc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此为姜白石另一首自度曲,与《暗香》为姐妹篇。一百十字,二十句,前片五仄韵,后片四仄韵,例用入声韵部。
  (2)第二句五字,上一下四。八、九两句均上三下四。后片第二句五字,上二下三,与前片作上一下四不同。第六句以下均同前片。此调平仄系参考张炎同调(碧园自洁)而定。
  (3)例词与《暗香》为作者同时所作,用的都是托物言志的的手法。首句形容梅花象美玉般地点缀在枝头上。二、三两句写花枝上有翠禽同宿。“客里”三句是说梅花疏枝横斜,在篱芭一角,倚着高高的竹头。这里把梅花暗喻为孤高的美人倚着修竹(“修竹”一词出自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按咏梅词的通常写法,下面要进一步描写那孤高的形象,但作者却通过“昭君”等四句,突然由现场上溯到汉代,借用王昭君的形象。说她不愿呆在塞北,始终惦记着大江南北。这株清幽而孤独的梅花,可能就是昭君的灵魂月夜归来后所化的吧(“佩环”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句,这里把“环佩”颠倒使用是为了平仄关系)!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中曾引用唐王建《塞上咏梅》诗说:“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指出这是白石把昭君比作梅花的依据。可见用“昭君“的典故,有梅花贯穿其中的。换头另赋新意,“犹记”三句,暗用南朝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太平御览 时序部》引《杂五行事》:“[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指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节。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从用典来说,同梅花这个题意是贴切的,加上作者用了“犹记”二字,由现实再回溯到过去,就无突兀之感了。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即是此意。对前片“昭君”的典故来说,后片“寿阳公主”的典故在意思上是一个转折。也就是说,前片用昭君的魂归月夜来说明梅花的孤独,借此喻美人的被冷落,实指自己的怀才不遇。后片由眼前的梅花而想起历史上寿阳公主脸上梅花妆的韵事(“蛾绿”:蛾是形容眉毛细长。绿是指用青黛色涂眉、“飞近蛾绿”是梅花瓣落在寿阳公主脸上的意思),是说这个被冷落的美人本来是姿质非常美丽的。“莫似”以下五句,正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当道,要对她重视,不要象无情的春风那样,把梅花吹得东零西散,应该象爱护美人那样来安排她。要不然,让她片片吹落,即使你回头要找她,也只好到挂在窗边的画图里去找了。
  这首词既然同《暗香》是姐妹篇,用的又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暗香》写个人身世之感,这首词又是写的什么呢?清代词评家张惠言、郑文焯等认为是感伤北宋沦亡,徽钦二帝和诸后妃被虏事。“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郑文焯《白石道人歌曲》)。此说一向颇为流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同后片的引譬设喻显然连贯不起来,难怪胡云翼先生要说它全篇的主题难以统一,“因为后面一段里又讲到‘深宫旧事’和‘安排金属’,把重点一移再移,所谓故君之思的寄托,也就难以贯穿起来解释了”(《宋词选》)。第二种看法,以为前片“昭君显然是指北宋末年汴京沦陷时被金人俘去的宋室后妃”,后片用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是为了“扣紧现实”,指出不要象春风不管花那样,而应把幽居深宫的年少蝉娟,早与安排金屋,使其不致流离失所。那深宫少年又具体指谁呢?为什么别人不指桑骂槐,单指这些人呢?这是没法说清楚的;即使说清楚了,也没有深刻意义,倒反有前重后轻这感,降低了作品深刻含义。第三种看法,认为作者大概是借咏梅花来感伤自己的身世。我同意第三种看法,不过还要理肯定些,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这种看法,更接近于实际。作者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此词作于一一九一年,作者年已三十七岁,长期浪迹于苏、杭、扬、淮一带,寄人篱下,始终是个布衣,能无身世飘零之感,郁郁不平之慨!应该说,不但有,而且是颇为强烈的。因此在词里反映身世之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此词与《暗香》都是咏物词,对梅花本身的描绘并不多,用笔也不求细腻,只是把梅花作为抒发感慨的手段,因而它同纯粹的咏物词(如史达祖的《双双燕》)不完全相同。作品把梅花与人,绾合为一,花中有人,人中有花,先后由梅花而引出典故,更增加了形象美。从风格来看,少挥洒雄浑之势,多俏丽挺拔之姿,予人以清隽秀逸之感,成为作者另一首重要的代表作。
  又这首词之所以能把许多不相关的事串连起来,除上述在用典上紧扣梅花这个题意外,还同作者灵活地使用一系列的虚词分不开的。这些词如“但”、“犹记”、“莫似”、“还教”、“又却”、“等”、“已入”等。一般来说,在诗词中应尽量少用虚词,以免空泛,但这首词却用得相当成功,或转折,或递进,各臻其妙,形成了姜词特有的风格之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