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时东兵

???中国上海

?????991?

?????2006-12-23

???教师

???创作

?????发送私人留言

查找时东兵发表的所有帖子

现代诗歌
小说故事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诗歌,给你一双慧眼

诗歌,给你一双慧眼



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原创诗歌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同济大学诗教基地,加强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搭建“一院一品”平台,不断丰富和提升同济大学校园文化底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组委会邀我作评委,并为此次大赛集结成的一本诗集作序,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邀请。一则,这样的活动,可以直接推动诗歌在校园的广泛传播,这正是我的愿望和长期从事《诗歌美学》教学的初衷。我参加过很多次各类文学大赛的评委工作,从全国各地收到的诗稿当中,遴选出各种风格的好诗,自己就能亲身感受到人们对诗歌的喜爱,感觉到这样的喜爱是来自生活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时常被感动并激发起创作热情,那种认为诗歌走向末路的悲观论调,要么是杞人忧天,要么就属井底之蛙了。
此次诗歌大赛,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着诗的潜质和热情。尽管在十数年的诗歌教学中,也会显露出一些像韩桂来、洪佳一、茱萸、刘晓斌等诗歌好苗子,令我高兴并加以精心培养和呵护,但像此次大赛中集中涌现的盛况,还是着实让我兴奋不已。青年人历来是新诗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五四时期经历的文化运动,诗歌突破了用文言文创作格律诗的束缚,在戴望舒、徐志摩、郭沫若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的鼓与呼中,中国现代诗歌开始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西方各种诗歌创作流派进行借鉴融合,促进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当然诗歌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左倾教条的束缚和压抑,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严重忽视了文艺的艺术价值,诗歌一度变成了空洞的政治口号。时代的发展,又一次唤醒了一代青年诗人,涌现出压抑已久又极富天赋的北岛、舒婷、梁小斌等朦胧派诗人,他们不仅给诗坛带来一片新气象,也为改革开放吹响了诗的号角。在社会转型中,诗歌又一度走入低谷,这正是为下一次的勃发积蓄着力量!现在诗歌就面临着再次繁盛的时期,诗歌创作再一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也符合辩证法螺旋式上升的逻辑,
参赛作品中,有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现代诗歌占大多数,这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欣赏口味,但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显出较高水准,从中也折射出同济大学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诗是人的创造之花,是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诗的本性决定了它的奥妙最难穷尽,谁也不能像宙斯掌握雷电一样拥有最后的话语权。所以每一件诗作的评审,我都怀着敬畏的心情,看作是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链接、思想上的碰撞,一起开启蕴藏在作品深处人性与诗性的光辉,虽然说,诗是无解的司芬克斯之谜,但就某一首诗而言,只要赏诗者用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灵魂的闪光去感悟,就能够抵达诗的深处,从而领略其奥妙。
请看,《爱是一朵梦》的诗句:“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如兰花幽静地长眠于禅房深处/似昙花顺柔地轻舞于冷墙一隅/是一枝梅花的孤独,镜锁喧闹/一段蝶恋花映衬”。诗贵抒情,诗歌是最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臧克家一再强调:“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爱是一朵梦》亦虚亦幻的梦,“一朵”又让这样的梦,变得可以看见,却呈现出雾里看花的意境,是一种冷俊的、孤独的、远离喧嚣的、超然脱俗的美,读者从兰花的幽静、禅房的幽深、梅花的孤独中,张开自己的想象翅膀,就能够感受到人类爱的真谛,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局限在男女恋情上。冷抒情,比之于那种甜的发腻的矫情,更耐人咀嚼回味。
另一首抒情诗《致图书馆一女清洁工》,风格迥然不同,朴素的诗句抒发了人们心中最朴素的情感,整首诗的氛围,同女清洁工的形象以及同她工作场所非常贴切,在这里任何一点的脂粉气都是累赘。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散文叙事手法的渲染,一个母亲、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忍辱负重的身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尤其诗的结尾:“阿姨/请相信,我的诗歌不是同情——/你不需要同情。你的幸福就要开花”,是对一个普通劳动者母亲的最亲切的赞美,作者真诚地向读者敞开了自己的肺腑,与读者这种心心相印、感情息息相通,便构成了诗歌抒情的艺术魅力.。
“肉体的感受是诗歌的意义”(美国当代诗人沃伦),诗歌创作离不开人的感受,“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当我们感受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时,情和志的抒发便有了载体,通常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思想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就像肉体和精神同时存在一样,思想应该渗进、融化在感情和具象里头。《漫步黄昏》就体现了这样的创作思想,“那轮红日渐逝/天空,被拉扯得/低矮下来/身边大树,应该比我更能看尽/散开,溅起一层无奈/漫步但与树无语/或许都在斟酌/用什么词描述/时间的速度”那一个个意象的铺展,就是引发读者的想象:“脚下,踏碎时光/琐琐屑屑,远了/一生,是否有过渡的提醒/或是,再次循环的标志”,边阅读,边思考,便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
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更缺少形象表达的方式。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能没有“形象”。学习诗歌,会给人一双慧眼,可以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景象,看到世界的更深处。《相望,相忘》诗中:“犹记得,那年麦地无奈地变黄/风,弥散挥不尽的苍凉/你看,远方的天空柔和地抚摸着大地/你看,曾经的河流还有故事在流淌”,变黄的仅仅是无奈的麦地吗?苍凉的又岂止是弥散挥不尽的风。“请,不要对我撒谎/月辉不再落在我的身旁/请,清脆地告诉我/与其遥遥相望,不如两两相忘”,显然诗里蕴涵了很深的含义,钱锺书曾说过,理之在诗,好比盐在水中、蜜在花中。此言极是。
关于诗,老托尔斯泰一语中的:“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其实,诗歌创作一个是注重形式,诗的形象与绘画相近,而诗的节奏、音律则与音乐有缘,诗是语言的最高艺术,诗的语言凝结成文字,则又有了诗的“建筑美”;再一个就是诗美,就是诗的境界。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静谧渐渐昏黄了路灯/融入夜的雾气里/清冷看不见石板路的尽头/只是泥泞地向前延伸”(《岁末的雨》),“唐突的时间 渐至不能自持/似窗外的一抹昏黄/凌乱的飞鸟占据了蔚蓝/在和平的月光下飞跃重洋/风声鹤唳 是柔弱者的坚强”(《时间的广场》),就能感受到什么是诗美。参赛诗中没有染上一丁点的所谓“垃圾诗”、“口水诗”、“下半身写作”等的邪气,这是值得高兴的。
写到此,我想起了美国桂冠诗人斯奈德的《保持事物完整》一诗:“在一片空间/我是空间的无存/无论我在哪里/我是缺失的那个什么/当我走动/我分开空气/而总归/空气移来/充满那些空气/我身体曾有过的/我动/保持事物完整”由于人的存在,使空间有了缺陷,诗人发现了哲学家也未曾发现的经验。此次原创诗歌大赛,总体水平较高,但也缺乏有这样深度内涵的力作。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影》《同济韵》《百年》等诗篇,体现了大学生关注改革、关心母校的热情,以高亢激昂的笔调,褒扬了奋进向上的精神,给人一种振奋的勇气和力量。稍嫌不足的是,高昂的声音中少了深沉的大贝思的低音,奋进的脚步声中应有沉思后的醒悟,就像艾略特所说,诗为“变血为墨迹的阵痛”,叶芝认为诗是“奔流在一起的血,想象和才智”,鲁迅称“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
诗的生命在于创新,绝不以任何方式重复自己或他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就是人们心中的太阳,每一首都应该是新的。愿以此同大家共勉!
2008.12.26于同济北苑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2008-12-25 19:12:26
引用并回复
赵福治 ?2008-12-25 21:35:10?? 引用并回复


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更缺少形象表达的方式。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能没有“形象”。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赵福治北美枫文集
上城 ?2008-12-30 09:38:59?? 引用并回复


"一院一品",大学大家来品。

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影》《同济韵》《百年》等诗篇,体现了大学生关注改革、关心母校的热情,以高亢激昂的笔调,褒扬了奋进向上的精神,给人一种振奋的勇气和力量。稍嫌不足的是,高昂的声音中少了深沉的大贝思的低音,奋进的脚步声中应有沉思后的醒悟,就像艾略特所说,诗为“变血为墨迹的阵痛”,叶芝认为诗是“奔流在一起的血,想象和才智”,鲁迅称“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

时东兵先生行文“稍嫌不足的是”里有很多意味,很老到。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上城北美枫文集
骨笛 ?2009-01-12 05:54:21?? 引用并回复


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骨笛北美枫文集
李有明 ?2009-01-13 04:09:58?? 引用并回复


写的形象透彻,学习!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李有明北美枫文集
zmj166 ?2009-02-01 05:43:31?? 引用并回复


好诗在民间 Smile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zmj166北美枫文集
散文游记
谈古论今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诗评人 Poetry Critic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