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農工民主黨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政治

日期: 1947年   二月

地點: 上海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事件經過:

  2月,中國工民主黨在上海成立
  
  中國工民主黨 簡稱“工黨”。是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以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1930 年8 月,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等為繼續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的三大政策,在上海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工黨的前身,當時被稱為第三黨。1935 年H 月,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1 年3 月,該會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抗戰勝利後,積極參加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鬥爭。1947 年2 月,改名為中國工民主黨。工黨歷任領導是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季方、周𠔌城、盧嘉錫、蔣正華。,現任主席桑國衛。
    中國工民主黨
    主要由醫藥衛生和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組成、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中國政黨。與執政黨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簡稱工黨。工黨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27年5月,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醖釀組織新政黨。1930年8月9日,鄧演達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通過了政治綱領《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選舉了中央幹部會,由鄧演達任總幹事,在華東、華北、華南一些省市開展組織活動和政治活動,準備武裝奪取政權。臨時行動委員會既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蔣介石控製的國民黨,也不贊成共産主義,主張在共産黨和國民黨之外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政黨,故當時稱為“第三黨”。1931年11月底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為適應九一八事變以後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臨時行動委員會提出了“倒蔣抗日”的行動綱領。1935年11月10日,改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以反蔣聯共抗日為總方針,主張團结全國,對日作戰,土地革命,實行民主,此後同中國共産黨密切合作,為推動抗日而努力。抗日戰爭勝利後,積極參加了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愛國民主運動。1947年2月3日,在上海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易黨名為現名。1948年5月響應中共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1949年 9月,工黨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製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工黨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行動綱領。此後,工黨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的一個民主黨派和愛國統一戰綫成員,參加國傢政權,積極參加國傢事務管理、政治協商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各項政治運動,推動成員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並結合實踐進行學習和自我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間,工黨被迫停止活動。1978年工黨恢復了活動。1979年後,决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從此,工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發展和完善業已確立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指導下,同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繼續參加國傢政權,參與國傢大政方針和國傢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傢事務的管理以及國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度和執行,發揮了在國傢政治生活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1992年12月,工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工黨新章程。根據新章程,工黨的發展對象是從事醫藥衛生以及科技、教育和其他工作的知識分子。要充分發揮工黨與醫藥衛生界聯繫密切的特點和優勢,在醫藥衛生、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工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全國代表大會和由它産生的中央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1次。必要時可提前,無特殊情況不得延期。中央委員會選舉産生中央常務委員會,並設執行局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員會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咨詢服務工作部和婦女工作委員會、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科技文教工作委員會等工作部門。 1987年6月設立中央咨監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起顧問、咨詢和監督作用,任期和同屆中央委員會相同。地方組織的領導機關是地方各級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及由它産生的委員會。基層組織是支部。到1990年底,工黨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有成員近4.7萬人。
   上海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