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明軍南海大捷
| 事件經過:
豐臣秀吉於萬歷二十六年(1598)七月二十二日死,日軍軍心大亂,日將行長、清正皆欲逃歸。清正且發舟先走。為防止日軍逃遁,明軍水師提督陳璘派戰船數百艘,分佈於忠清、全羅、慶尚等重要海口。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七日,當日軍棄蔚山逃遁時,陳璘立即遣其副將鄧子竜偕同朝鮮將領李舜民進行阻擊。鄧子竜素慷慨,所在立戰功,是時他已年過七十,仍不減當年勇,率戰船三百艘為前鋒,追至釜山南海,帶壯士三百人跳入朝鮮戰船,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後因不幸戰船中火,遂與李舜臣一直英勇殺敵,壯烈犧牲。會副將陳蠶、季金等率軍至,前後夾擊,日軍無鬥志,明軍焚其舟,日軍於是大敗。其得脫登陸者,又為明軍陸兵所殲,焚溺者萬計。時明將劉綎方攻日軍行長,奪曳橋寨,陳璘以水師會擊,再焚日軍戰船百餘艘。行長部下石曼子疑水師來援,被陳璘擊殺於海中,其餘日軍紛紛揚帆之逃跑。此次釜山南海大戰,明軍共擊沉日船九百餘艘,燒死日將島津義弘,全殲日水軍。日軍殘部退至山,十二月渡海匿乙山。岩深道險,明軍將士不能進入。陳璘派兵夜查,圍攻崖洞。至天亮發炮攻擊。日軍奔後山。明軍殊死奮戰,日軍逃走,陳璘督兵追擊,日軍無一逃脫。倭援朝戰爭至此結束。明軍入朝作戰,歷時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纔元”。人力、物力損失巨大,但最終打敗日軍,受到了朝鮮人民世世代代的稱贊,還為明軍將領鄧子竜等人立碑建祠,緬懷他們的英雄業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