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平壤之戰
| 事件經過:
平壤戰役爆發
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牙山戰役後,七月初一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日本政府任命陸軍大將山縣有朋為司令,率侵略軍萬餘人於八月十一日,分四路進犯平壤;少將大島義昌率步騎五千、炮二十門,由漢城西北進大同江東岸;中將野津貫道率步騎五千、炮二十門,由漢城渡大同江直撲正面;少鈄立見尚文率寧朔支隊步騎二千、炮六門,自江東縣渡大同江襲擊城北;大佐佐藤練太郎率步騎三千、炮十二門,自元山登岸,斷平壤退義州大道,圍攻城北。清軍亦於十一日劃分防區:以左寶貴軍二千人、豐升阿軍四千人守正北高地牡丹臺,掌北城命脈及義州通道;葉志超軍三千人當正面與左軍取犄角勢;以衛汝貴軍四千人防正南與西南隅大同江口一帶;以馬玉昆軍駐正東及大同江東岸。共炮三十二門。葉志超居城中調度策應。十三日,日軍前鋒抵大同江東岸,攻馬玉昆營。十三至十五日發起佯攻,吸引清軍專防東路。一路日軍偷襲平壤西南門,衛汝貴部與之相持至午後二時,日軍始後退。十五日,日軍繼續總攻平壤,左寶貴營激戰尤烈。葉志超主突圍北撤,左不從,自赴牡丹臺山頂督戰。馬玉昆部、衛汝貴部敗日軍於大同江東岸及平壤西南。十六日,日軍寧朔、元山支隊集中炮火,猛轟牡丹臺左軍陣地。左寶貴不支,退入城內,登玄武門指揮,士兵拼死力戰。左寶貴在惡戰中中彈陣亡。葉志超率將士放棄平壤,倉皇撤逃,狂奔五百餘裏,於二十二日渡鴨緑江退入國境。清軍傷亡兩千餘人,六百人被俘。日軍傷亡六百八十餘人。此後,戰火燒至中國境內。
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嚮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2000餘人。日軍至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攻剋平壤,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托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朝鮮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謚忠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