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軍事
日期:
1947年
六月30日
地點:
黃河
事件經過:
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
60年前,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13個旅12萬餘人,以臺前縣孫口為中心渡口,強渡黃河,千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60年後,2007年6月30日這天上午,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0周年大會在濮陽市臺前縣孫口鄉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出席大會。徐光春強調,我們一定要繼承和弘揚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光榮革命傳統,保持和發揚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麽一股勁、那麽一股革命熱情、那麽一種拼命精神,把河南的各項事業繼續推嚮前進。如今,當年大軍強渡黃河的舊址上建成了“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通過大量圖片、文字資料及實物,生動再現了劉鄧大軍氣壯山河的動人場景。
作戰由內綫轉入外綫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天險,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綫,轉入外綫作戰,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人民解放軍由內綫作戰轉入外綫作戰,實行戰略進攻,把進攻的主要方向放在中原地區,挺進大別山。中央軍委的部署是三軍配合,兩翼牽製。”省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段德文在接受采訪時說。
“當時,劉鄧大軍在8月27日,全軍渡過淮河,粉碎敵人追擊、堵截,進入大別山地區。從12月開始,劉鄧大軍經月餘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攻,雄踞中原,威脅南京。如果說為解放戰爭尋找一個轉折點的話,那麽1947年6月30日是當之無愧的。這一天,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為標志,人民解放軍發起了戰略進攻。”鄭大歷史學博士謝曉鵬說。
“自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來,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作戰,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由內戰初的430萬下降為370萬,人民解放軍則由100萬發展到195萬,其中,解放軍的機動兵力較國民黨軍多。解放軍的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敵我力量的變化,使得人民解放軍由內綫作戰轉入外綫作戰,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及時作出了戰略進攻方針和主要進攻方向: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裏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轉戰蘇魯豫皖地區。三路大軍突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後,展開外綫機動作戰。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至海邊的廣大中原地區嚮國民黨軍隊發起戰略反攻。解放軍渡過黃河之後,蔣介石慌忙調集兵力,企圖逼迫劉鄧野戰軍北退或者背水一戰。7月,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經過28天激戰,殲滅敵兩個師部、9個半旅共5.6萬多人。接着,部隊長驅南徵,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包圍當中殺開一條血路,經過20多天的行軍和戰鬥,在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完成了千裏躍進的壯舉。”鄭大歷史學院教授徐有禮說。
聆聽學者、專傢述說歷史,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硝煙,聽到了激烈的槍聲……
突破黃河天險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領司令部機關人員,風塵僕僕地嚮陽𠔌縣蔣傢莊疾進。他們根據黨中央的戰略决策,率領12餘萬大軍,將在魯西突破黃河天險,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6月30日夜,東阿至濮陽150公裏長的黃河河面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河北岸,幾百衹木船載着整裝待發的劉鄧將士,悄悄地駛出隱蔽的船塢。不遠處,一門門大炮在夜幕的掩護下,從高高的青紗帳裏擡起了頭,指嚮南岸的敵軍陣地。
此時,劉伯承、鄧小平站在一隻稍大的木船上,一分一秒地等待着即將到來的進攻時刻。夜間9時整,一聲令下,等待已久的戰船,像離弦的箭,浩浩蕩蕩地嚮南岸疾駛而去。
突然,兩架敵機由東嚮西飛來,一路拋下許多照明彈,河對岸的敵人發現了我軍的木船,瘋狂地嚮河中心掃射。霎時,我軍的大炮怒吼起來,一發發炮彈在敵陣地上開花。
鄧小平幽默地說:“老蔣怕我們過河寂寞,特意給我們點天燈來了。”
此時,對於劉鄧來說,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幾個月來,為了今晚這個不尋常的行動,為了和老謀深算的蔣介石進行較量,他們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讓太行、冀南部隊偽裝主力,在豫北發動攻勢,讓豫皖蘇軍區部隊,嚮開封以南實施佯攻,以轉移敵人視綫。而劉鄧則指揮12餘萬大軍主力秘密集結,為渡河緊張準備。就在劉鄧率部強渡黃河之際,暈頭轉嚮的國民黨,還煞有介事地發表電評,說劉鄧南進受挫,已被迫西竄。
“轟、轟……”南岸的敵人開始了瘋狂的還擊,一發炮彈
落
在離指揮船不遠的河水中,躥起一道幾米高的水柱。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加速前進,有的船工受了傷,包紮一下繼續搖櫓撐船。經過一日兩夜的英勇奮戰,劉鄧12餘萬大軍全部渡過黃河天險,蔣介石號稱可抵40萬大軍的300裏黃河防綫土崩瓦解了。
7月4日,劉伯承、鄧小平從河南省臺前縣孫口渡河南下。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略進攻的序幕,這一歷史性轉折事件震驚中外。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驚呼:“中國發生了‘六卅’事件。這簡直是神話,簡直像當年法國失守‘馬其諾防綫’!”他氣呼呼地責問蔣介石:“美國政府每月嚮你們提供30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給你們運送最先進的軍械設備,這一切竟保不住一道‘黃河天險’,可見國軍力量日見衰微。”美國傑剋·貝爾登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以目擊者的身份寫道:“我閱歷過多次戰爭,卻從未見過比共産黨這次和以後搶渡黃河更為高明出色的軍事行動。”
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的消息,像一顆重型炸彈,在國民黨老巢南京轟然炸開了。蔣介石坐專機匆匆抵達鄭州,調兵遣將,提出了乘劉鄧主力立足未穩,將其逐回黃河以北或就地消滅的計劃。
讓敵去跳黃河
“蔣介石想逼我們背水作戰,把我們置於死地……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們一定要生存下去,讓敵人去跳黃河!”鄧小平對劉伯承說。
“對,我們要打出去,逼敵人背水而戰!”劉伯承應道。
戰役首先在鄆城打響。鄆城位於黃河與大運河交叉的三角地帶,城高墻固,城中有劉汝明一部把守。他們一方面憑藉堅固的工事,吸引劉鄧主力部隊,一方面等待援軍,企圖以鉗形攻勢將劉鄧部隊就地消滅。
劉鄧將計就計,用“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術,於7月7日夜嚮鄆城守敵發起總攻,全殲守敵1.5萬人;10日又攻取定陶,全殲守敵4000餘人。
劉鄧的果斷行動,不僅使敵人的鉗擊計劃完全失敗,而且使我軍開闢了北起黃河岸邊鄆城、鄄城,南達隴海路的定陶、曹縣的廣阔戰場,取得了完全主動的地位。
7月10日,敵三個整編師分別進至六營集、獨山集、羊山集地區,擺成了一條長蛇陣。劉鄧抓住這一戰機,集中四個縱隊,先將敵人分割,然後用“圍三闕一”的戰術,虛留生路,於14日全殲進擊六營集的敵人。
鄆城、定陶、六營集戰鬥的接連勝利,嚇壞了坐鎮南京的蔣介石。19日,他乘機飛抵開封,一方面從西安、潼關調重兵馳援黃河南岸的敵人,一方面發電報和派飛機到羊山集空投親筆信,命守敵率部突圍。
此時,中央軍委電示劉鄧:為迅速擴大已取得的主動權,對羊山之敵確有把握則攻殲之,否則,應立即休整10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趨大別山區。
劉鄧分析認為,守敵66師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師長宋瑞珂是挑起中原戰爭的罪魁禍首,如不乘勝追擊徹底殲滅,勢必留下後患。他們决定,先殲滅敵66師,然後挺進大別山。
劉鄧指揮部隊,先殲滅了敵援軍,然後以猛虎掏心戰術,直搗宋瑞珂師部。經過一晝夜激戰,全殲敵66師1.4萬人,宋瑞珂被俘。
至此,劉鄧指揮12餘萬大軍,經過28天激戰,取得了殲敵9個半旅共5.6萬餘人的輝煌勝利。
8月7日,劉鄧率領12餘萬大軍,突然甩掉死死相纏的敵人,毅然决然地嚮大別山挺進……
劉鄧大軍夜間渡過黃河資料圖
□安報記者馬國福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苏尔特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