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世貿組織首屆部長會議舉行
| 事件經過:
1996年12月9-13日,為期5天的世貿組織首屆部長會議在新加坡舉行。來自世貿組織128個成員的23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了《新加坡部長宣言》。
會議主席、新加坡貿工部長姚照東說,會議期間,與會部長分析了世貿組織成立兩年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情況,承諾繼續推行貿易自由化,以促進所有成員的發展與就業,穩定和繁榮。
《新加坡部長宣言》指出,貿易自由化帶來的全球貿易增長為衆多成員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包括服務貿易和直接投資在內的國際經濟變化以及經濟的日益一體化為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在爭議最大的勞工標準問題上,《宣言》承認國際勞工組織是製定和處理勞工標準的有效機構,強調不允許用勞工標準問題設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同意不對各成員特別是低收入發展中成員的相對競爭優勢提出質疑,規定世貿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之間的合作必須完全尊重各自不同的範圍。
關於投資政策和競爭政策問題,部長們在《宣言》中同意組成兩個工作小組分別研究這兩個問題和貿易之間的關係。
附:世界貿易組織簡介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總部設在日內瓦,有125個成員。它取代關貿總協定,負責管理烏拉圭回合一攬子協議的實施,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1944年7月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曾設想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貿組織胎死腹中。同年,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啓動後,歐共體和加拿大於1990年分別正式提出成立世貿組織的議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纔正式决定成立世貿組織。
世貿組織的宗旨和基本原則與關貿總協定基本相同,旨在通過市場開放、非歧視性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達到推動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但它與關貿總協定又有所不同,它比關貿總協定有更寬的管轄範圍,除管理傳統的和烏拉圭回合新確定的貨物貿易外,還包括長期遊離於關貿總協定外的知識産權、投資措施和服務貿易等領域。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它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世貿組織的最高决策權力機構是部長大會,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産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國際收支、行政預算3個委員會。秘書處設總幹事1人。世貿組織於1995年11月29日還成立了7人仲裁機構上訴法庭,該機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世貿組織有創始成員和新成員之分,創始成員必須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新成員必須由其决策機構———部長會議以2/3多數票通過方可加入。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决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貿組織進行了長達10年的努力。但是,由於個別國傢的阻撓,把進出口貿易額在世界貿易排名中居第11位的中國一直拒於世貿組織之外。
| |
|
|
|
|